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马 说【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87237

【导言】此例“马 说【优秀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马说》教案【第一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2、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赠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1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1篇赠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1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只因“中有足乐者”。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字词句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翻译下列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三、自主研讨文章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提问,也可教师适当选择问题)

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总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

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五、合作探究写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专心,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对比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六、课外延伸:(积累励志名言)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2、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3、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4、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且若此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慕圣贤之道

艰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教后反思:本文意在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教育,从而勤奋学习,不怕吃苦。同时强化学生朗读、背诵的习惯。通过探究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马说优秀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3.、指导朗读,赏析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声说成语“马到成功”

2、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3、文体知识: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女生读第一段

(3)、男生读第二段

(4)、齐读第三段

3、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补充下列词语的读音)

祗槽枥石骈策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明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我来背一背

2、分析第二段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

明确:无知、无能、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我来背一背

3、分析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4)、我来背一背

四、理解分析: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这是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迁移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才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七、大家谈: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我来写一写: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马 说【第三篇】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教案单位:嫩江一中 教师:马占祥 课题:《马  说 》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型:以导促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本文的内容、主旨及托物寓意的写法。 2,技能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3,创新目标:通过深刻挖掘教材的真正含义――“不知马”,来同现代用人的方法与制度进行比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4,德育目标:在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他人。 教材分析与处理1,教材分析: 编者把《马说》编入第八册教材,其目的是让学生欣赏 欣赏唐朝的优秀散文,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有影响的诗人。此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常手法常以比兴为主。韩愈的《马说》肯定是1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见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摆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就是诗的写法写写法了。因此,把它放到第八册来讲恰好符合初四学生的思维。 重点:《马说》的说理方式。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封建统治者识别人才的态度及社会主义国家用人的方法与制度。还有五个“也”字的用法。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朗读、抓关键句、把握主旨句及背诵等环节上,均能顺利地过关。因其年龄特点,也许对封建统治者识别人才的态度方面理解得不够深刻或不够透彻。但能说清目前我们国家用人的方法与制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 3,创新点: 通过新旧社会用人制度的比较,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4,德育点:试就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的讨论,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 并且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他人。    5,空白点:将《马说》中的说理方法及说理的层次列为空白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的综合归纳能力与正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千  里  马 —— 只辱 —— 骈死 ——不称    无伯乐 千  里  马 —— 不饱 —— 不足 ——不见    食马者  食  马  者 —— 不以 —— 不尽 ——不通    不知马

教      学      环       节一,启(导入): 内容:从“天生我才必有用”与“英雄无用武之地”两则俗语导入。 意图:为使学生能认可目标接受目标及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设。 二,读 (学): 内容:要求学生能读出逐层推进的气势和面对政治弊端的慨叹。 意图: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脉络和语气,为背诵全文打基础。 三,导(教): 内容:提供信息:作者韩愈先后曾两次被贬,写此文时是“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点拨指导:1,抓关键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抓住五个表示语气的“也”字。    启发讲解:现今社会用人制度分考试、面试、群众监督三步走。全面考察,任人为贤,像封建社会那种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已经消失。

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为讲解“托物寓意”奠定基础。

使学生形成分析与归纳能力。 试图想把社会用人的大问题揉碎,变成小问题让学生议论、研究 四,知:(研究) 内容: 1,说理的方式: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 2,议论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意在说明封建统治者有眼不识    英雄、有意摧残人才的恶劣现象。(可设空白点) 3,托物寓意: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可设空白点) 意图: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动脑动口探讨新知,寻找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悟(体验): 内容:1,“天下无马”,果真天下没有千里马吗?如果有,作者想向读者说明什么?(空白点) 2,从“无马”这一观点,可知“伯乐”与“食马者”二者有何关系?    3,“不知马”又是从什么角度谈的? 意图: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动脑想,动口说,进行创新素质锤炼。 六,练(合作成功): 内容:1,学生间互相讨论五个“也”字的用法。 2,  生间区别同音异义字:“食,策,见,故,其”等。 意图:重点进行熟记,熟练方面的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七,结(反思与小结): 知 知识总结:           有              “伯乐”   “千里马常有”                  “不知马” 不无              “食马者”  方法总结:  1,逐层说理。2,托物寓意(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意图:训练分析归纳能力,并能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寻找规律,使知识转变为能力。 八,作业 内容:体验性作业:以“中学生交友的利与弊”或“交友是否讲策略”为题写1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小文章。 意图:引导学生勇于发表个人的见解,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        书 (识才者) 马   “伯乐”    有                 不      “人才”  —— 千里马             知  说   “食马者”   无                 马 (不识才者)  意图: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便于知识的记忆和方法的总结。 教学体会本节课体现了“研究与体验”两种创新模式的教学思想,从理论与实践上构筑了新的教学理念。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创新点设计合理,处处留有空白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达到了锤炼创新素质的目的。

马 说【第四篇】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课题

28、马说(1)

课型

自学点拨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1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二、自学点拨  (一)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二)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 ,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XX年求仕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XX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如果学生中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可由学生讲,加以表扬。本文教学,读是根本。前面一部分可由学生查找资料完成。表格部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三)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 ,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四)文体了解《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五)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3、虚词: 而&[]nbsp;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 测语气  d句中停顿4、实词:见教材及资料(六)文意学习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 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教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 层次。

由教师念读完成,为理解课文作准备,同时也增加学生的视野。学生查资料可完成。文言文的字词比较多,而且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一部分要多花些时间,不要做样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本文理解算简单,可查资料完成。读—理解—再读—再理解。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本节课无固定板书,以展示字词为主。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课题

23、马说(2)

自学点拨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情感与价值目标: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夯实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     )?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略。二、文意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二)分部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做在作业本上,当堂课订正。这些问题不是很难,随问随答。抽生朗读学生讨论,然后订正。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 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 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 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

(三)深层探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然后……接下去,……。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小结与延伸

1、本文特殊句式的运用:

1)排比句                 2)反问句

2、组织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由扶到放的过程进行教学。结合初一的蒲松龄的《狼》的“久之”的“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再订正。适时板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求答案一次性正确。

布置作 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教学后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88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