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例【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语文《拿来主义》教案范例【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B、送去主义C、听凭送来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8:模仿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拿来主义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潜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日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情绪我们一齐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明白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资料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咱们班上的状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之后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1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明白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样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齐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能够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构成板书:
做法危害
闭关主义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商品倾销经济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就应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就应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那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构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三、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就应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亿美元。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能够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不敢理解。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理解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盘理解。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必须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明白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好处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能够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这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拿来主义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1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1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3篇摸索道路。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引导的作用,并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前提。“读”中“探究”问题,“读”中“赏鉴”语言。特拟本文_、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读——探究;读——赏鉴。
四、教学目标
理解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难点: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2.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选自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_后得出结论。
(2)全体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3)快速阅读全文,准确地标出各段段序,整体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结构。
(4)“拿”“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或图表。也可以分组讨论,小组解决。(教师巡行,倾听。)
(5)分类活动:能参考选段内容,“拿”文本中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一种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左手,“拿”自己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内容加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而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双手。
(大概估计一下人数,对参预活动的同学予以肯定)
(6)同学们“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出现频率_高的字或举动就是“拿”,“拿”的意思尽管丰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初已经实践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占有、挑选和创造。让我们“拿”出热烈的掌声来祝贺和鼓励我们将深入鲁迅的杂文力作《拿来主义》,去感受“拿来主义”对我们当代人思想的冲击力!(多媒体逐层展示“课文题目及作者、出处、体裁,见“板书一”)
2、探文章背景、出处的来由
模拟解说员的身份就着板书讲解。(多媒体逐层展示内容,见“板书一”)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来由: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预习、思考后解说,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补充。)
3、探究论证思路
(1)初探论证思路
①针对上述“分类活动”结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的分别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教师巡行倾听,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多媒体逐层展示,语言可以与学生表述的不一致,见“板书二”)
②师: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诱惑了同学们的思维,让我们认为前面所论,都属于“自己来拿”的原因。那就请同学们共同将思路图(见“板书二”)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
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听凭“送来”,受恐吓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二探论证思路
①师:同学们,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吧?我们要继续在《拿来主义》中探奇。
(多媒体展示“板书三”)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板书三”。
因为听凭送来,盲目接受,深受其祸害,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我们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
(3)三探问题
①《拿来主义》论证思路到底是什么?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初探二探两相比较,前者只体现因果论证,后者不仅体现因果论证,还能更深层次的展示了层递式说理,层层推进,环环连扣。二者孰浅孰深,自然彰显。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实和观点,都是仁者之见,智者之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界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对本文思路、结构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凭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来攻己之玉,深入“险远”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思路。
②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的选段内容(回放多媒体),请同学们在“揭露”“批判”二词_上“破”字,在“提出”一词_上“立”字,看看变化,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整合对本问题的看法。
(多媒体逐层展示关键词:先后、铺垫、对比、衬托、破立等。见“板书四”)。
小结: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如果我写《拿来主义》,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朝阳产业”“快餐爱情”“海选”“超女”“黄金周”等等之类的词,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啊!可我们不曾思考过,它们是在两条思路的交汇中产生的。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脑可以同时在几条线或几个方面进行多路思维,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就会在交汇处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萌发出新生事物。文学创作亦如此,如散文与诗交汇出散文诗,小说与网络结合成网络小说。杂文是文学形象性与议论哲理性立体交叉出的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具有针砭时弊,短小、活泼,战斗性强,犀利、幽默或隽永等特色。上一节课我们主要是从论证思路的角度探“奇”,思冥想深;本节课我们将从文艺角度赏“美”,怡心悦情。
2、学生齐读第1—3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多样。
(1)赏析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
①第1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哪些表现?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参考:送古董、送画、送人,这是抓事实,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②第3段怎样展开论证的?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多媒体展示)
尼采——只给不取——发疯而死类
送去主义者——只送不拿——磕头讨残比
补充:类比与对比、比喻不同。同类相比,比出不同点是对比;比出相似之处是类比。比喻是用不同类事物打比方。(不展开引述他例,学生能理解即可,如果多数学生不理解,可适当举学过文章之例来加深)
③小结:举例、类比论证,通俗浅显、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服力胜于雄辨。加上后将赏析的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文论证方法较多样。
3、学生齐读第7—9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形象美。
(多媒体展示填空型板书,见“板书五”)
(1)赏析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①第8段围绕对一所大宅子的态度展开讨论,设想了对宅子的几种态度?作者分别作了怎样的评价?
②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对不对?这些对大宅子的处理各自比喻了当时哪一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思潮或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内容,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2)赏析第九段列举了哪些东西?文段中说应怎样区别对待?
①本文要谈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第9段也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它们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联系起来。
②这些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用一句成语或用哲学术语表达,分别叫什么?参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吸收。
③如果用第9段中的两个现成词语来概括,是哪两个词语?参考:占有、挑选。
④追问:这是哪一部分人的态度?参考:他——拿来主义者。
⑤小结第9段阐述“拿来主义”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论“拿来主义”应当怎样;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说不能怎样,一正一反,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处,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4、品味比喻论证的生动美。
(1)本文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第8、9段却只字未提,而是大谈对大宅子、鸦片、姨太太等的态度处理,但我们读后又能明确感受到他是在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而且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
参考:因为作者赋予了大宅子等比喻意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种把比喻用作证明手段的方法叫作比喻论证。
(2)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
①全体同学齐读第8、9段。
②全体同学齐读对第8、9段改写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改写的内容)
但是,逃避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拒绝,虚无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毁灭,投降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继承。“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有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③比较感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整合)
5、鉴赏论证语言之美,深化“拿来主义”的旨趣。
(1)师:有人说:“先生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哀’与‘爱’、‘痛’与‘通’。”
可见,当我们触及到鲁迅先生的委婉反语、冷言讽刺、诙谐幽默这些文字时,大可不必动辄就搬出标准答案,我们应该发扬文本中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去感受先生那颗跃动的热心。
(2)学生自选喜爱之处,自由品读、交流,然后选择一部分,大家共同赏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如:①鉴赏句子“几位大师们捧着……挂……‘发扬国光’。”(“捧”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郑重恭敬,媚外求宠的姿态;“挂”用得很准确,显得寒伧可怜;“发扬国光”活画出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嘴脸,有讽刺意味。)
②鉴赏句子“代替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不是进步,是倒退,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它不是讽刺梅兰芳,是讽刺揭露国府在媚外求荣方面又出新花招,愈演愈烈。)
③鉴赏句子“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鲁迅在这里是尖锐指出某些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也带有讽刺的意味。)
④鉴赏句子“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来”字表示甩过来,无不良动机、企图。“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⑤鉴赏句子“……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时髦的意思,含蓄地表示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_的本质。有深意,耐人寻味。)
⑥鉴赏句子“……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蹩”,蹑手蹑脚,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拿起烟具大吸鸦片,形象地写出了哪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的丑态。)
(3)师小结:“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努力成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新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以上变换角度鉴赏,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
6、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敏锐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外去收集信息,或处理一些信息,并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构思1篇现代版的《拿来主义》周记。
(2)根据第7—9段的内容,尝试哑剧表演。
七、教学反思
(一)特色与亮点
1、根据文本的诙谐生动的语言特征,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教学设计,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是采用“解说词”的形式来适当串接过渡上下文,突出本文的散文般活泼的说理特点。
2、类似白描手法,把深奥抽象的段落语言简化为直观的图表,寓道理于图中,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留白处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图文并行,全课程贯通。
3、导入的创设有突兀感,又直切教学重难点,能掀起高中学生内心的不平静,为进入文本对话作铺垫。如_课时用造句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无意的情境下进入文本的重难点——论证思路的探讨,深入但浅出。更妙的是学生已经在活动中身体力行的解释并拓展了“拿来主义”的意旨,接着巧妙地介绍了课题、背景、出处来源。第二课时从两种思维交融可以创造新事物的常见现象切入,将杂文知识点的介绍自然带出,又巧妙透露本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是赏“美”,符合杂文的文艺性特征,同时比较出前一课时的重难点是探“奇”,符合杂文的议论性特征,说明课时安排的内容、容量和顺序是有其道理的,是从高二学生心理认同、知识水平创设的。
4、“读”衔接全文。_课时内容虽重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但顺之以道,激之以趣,读声仍繁,齐读、串读让探理在深沉严肃过程中,闪现出活泼快乐的审美体验。第二课时内容重在艺术美品赏,读是自然的,是审美式地品读,细读,在美中品出“理”趣,让每一个学生思想深刻。
(二)反思
1、根据课文不难填出图表上的内容或回答出问题,有些学生会大段地抄录原文,但要做到语言简明,提高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是1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提高的,平时就要强化训练。
2、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文本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解读众说纷纭,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参考材料也很多,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笔者的理解也未必都对,就当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教授本文如能结合高考作文,信息量会大些,知识会丰富一些。只是课时内容、时间等要重新调整、安排。
拿来主义教案【第四篇】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集体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崇洋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 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 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①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②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③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第五篇】
以前读初中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轻松。因为初中学的知识都比较浅,除了偶尔对某些问题需要深入讨论之外,基本不会遇到很深的问题。但要知道,上了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那么简单和具体,高中是我们在思维上的一个飞跃,我们必须要抛弃以前的定向思维,而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起其根本所在就是: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得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为此,制定一个高中三年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写下了这份高中三年学习计划书。
(一)高中六个学期的分析和自我目标
为实现以下规划必须做到:树立信心,满怀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1、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初中走入高中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所以我这个学期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适应、稳定。
2、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后的寻求及养成期期。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规律。
3、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进入一本梯队。
4、高二下半学期是一个稳步发展期。有了高二上半学期的起飞和突破之后,又要开始稳住脚跟了,这时要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自我和他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稳定自我水平,基本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
5、高三上半学期是一个扎实复习期。经过高二的认知后,自己的学习地位也稳定下来,不再轻易后退。就要完全静下心来稳扎稳打地复习。此时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摆正主观态度。时刻保持新鲜的自信心、坚韧的性格。不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履行自己的计划,做到步步为营。
6、高三下半学期是一个加速冲刺期。可以适当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查缺补漏,扫除残敌,不留后患。还有此时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时刻摆正心态,注意情绪的变化,做到自我及时调整,自我鼓励和认定。就如爱迪生所说:“自行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二)我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 预习最重要的是能发展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要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同时适当地一些课前的习题练习,逐步了解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我制定的听课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a) 做好课前准备,即预习。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以及对探求知识的极大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 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作老师的合作者,学习的参与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拓展阅读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参加远程网络教育的学生,大部分为在职人员,有些人还担当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工作、家庭、社会活动都比较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再挤出时间参加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统筹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是朝九晚五有规律的上班族,你可以尝试将固定的业余时间做一下系统安排。你不难发现还是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来学习的。如果你每周能够挤出10-15个小时的时间,基本上就能够满足你完成一周的学习任务。然后,你可以根据你的时间安排制定一个“周学习计划”,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当中,比如:你可以每天安排1-个小时学习,周末适当增加,将学习分散安排,既不至于学习得太辛苦,更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当然辛苦是免不了的,但重要的是时间不等人,转眼两、三年就过去了,如果你这两、三年中付出了这点儿辛苦,等待你的将是收获的喜悦。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需要加班或者到外地出差的人,或者你是一个带孩子的母亲,总之,你的日常活动模式和时间都有很大随机性,那么你就很难拟订一个固定的“周学习计划”。因此,在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时,你必须更加灵活,要做到见缝插针,以保证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
总之,将学习时间分散使用,比集中一天学习许多小时的学习效果好。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轻易放弃每一天的学习。而且要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过于疲劳或精神不佳时不能勉强进行学习,否则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一天的工作之后,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之后再学习,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合理控制学习进度
网络教育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同学们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性,但同学们也一定要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自己制定的合理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千万不要平时对课程不闻不问,到了临近考试才开始手忙脚乱,“眉毛胡子一把抓”。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的同学往往在最后仓促开始学习时,遇到了远远超出他们想象的困难和压力,常常是无法坚持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最后只好放弃考试。
因此,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时间进度安排日常学习,养成当天任务当天完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会使同学们的学习过程既轻松愉快,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个人学习计划就是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全部课程所做的总体规划。这个总体规划应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你打算几年完成学业?在这个时间内每学期要求选修多少学分、完成多少门课程?是否要申请学位及如何安排相应的准备工作?学校公布的“专业教学计划”适合我吗?它能否成为我的个人学习计划?
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学校公布的“专业教学计划”是比较笼统的,它只涉及总学时、周学时和授课学时,加之每位学生的职业、文化水平、专业基础、家务负担等不尽相同,在网络教育提供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下,难免会出现个性化很强的学习方案。
为此,各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专门为网络教育的学生制定了更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进度表。同学们可参照该计划,再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主客观因素,制定个人的学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