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拿来主义》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33510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拿来主义》教案(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拿来主义》教案1

学习要点

一、总体理解文意: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三、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课文引申:学会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摊:

一、检查课前预习:

1、学生自由诵读

2、检查朗读

3“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二、分析课文思路

首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针对第一问,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明观点的一句话是:

“所以……自己来拿!”此句表明结果,那么上文阐述了哪些原因呢?

1、2节“送去主义”的种种行径,有悖交往原则

3、4节“送去”的惨重后果,正视历史教训

5、6节听凭“送来”的危害,自己“拿来”的必要

针对第二问:“拿来”的错误态度有哪几种?总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8节: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

“孱头”----害怕继承的逃跑主义者

“昏蛋”----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总原则:占有,挑选。

应如何区分精华与糟粕。

鱼翅一吸取养料

鸦片一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一可作反面教材

一群姨太太一剔除糟粕

[小结]从五个方面总结全文: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如何区别对待;正确继承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品质;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教时

内容及步骤:

一、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枪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二、学生质疑.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三、体味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

四、课文引申。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引: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举例印证。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

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科学的学习方法,优良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染。

拿来主义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

要求:

A划出生亨新词和理解的句子;

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

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

要求:

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B、概括内容要点;

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

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三)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第一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第一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似匕首,主要体现在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上,下面我们来体会鉴赏

第一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独立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第一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激情。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教学目标:3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4

《拿来主义》是鲁迅后期的1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论证的艺术性很高。它充分发挥杂文的优势,通过形象来讲道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不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根据动心迷人的语文美育原则,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用“小品”来突出它的这样一个主要特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个课上,学生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拊掌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能脱口说出拿来和送来的区别,说出孱头、昏蛋、废物比喻什么,说出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亦即它的特点)是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难点是对一些曲笔、反语的理解,下面我就以此为线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路和作法。

一、因果论证──由果溯因

上课伊始,我用类似相声艺术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开讲,声言学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学习用品是从商店里“拿来”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从国内外企业“拿来”的;在改革、开放之时,许多方面我们提倡实行“拿来主义”。在学生纳闷并急起欲辩之时,让他明白这里所说的“拿来”与“拿来主义”与平时作“偷窃”解的“拿来”含义是不同的(自然解题):“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再通过“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的问题转到对写作背景的讲解,通过“一个新而独特的概念的提出,必然包含着“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两个内容。拿来主义这个命题,就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亦即‘怎样才是拿来’)两个部分”的提示,过渡到对文章篇章结构和内容的揣摩和分析。

我在分析“为什么要拿来”这部分内容时,亦是运用了由果溯因的方法,先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第七段开头的那个关联词“所以”,表明:前面所论,都是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再让学生分析这句话之前文章的层次,讨论、分析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以下板书图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讲述第三部分时,我也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来结束教学:让学生讨论、完成“思考和练习”

二、思考

“如果课文最后一段的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确:这五句话八十二个字,作为全文的总结,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

三、比喻论证──辅以“小品”

在讲析前面因果论证的内容时,涉及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彻底弄清这个问题,我请一个学生上台配合我表演了这样两个“小品”:某人上门推销菜刀(进门就将刀尖对着主人,步步进逼着连说:“买一把”主人在惊骇之中只好买下一把)和大热天买卖西瓜(卖瓜人将瓜拿给顾客,顾客却推开不要,自己拍拍、听听挑了一个)。通过观看这两个小品,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是:前者的主动权在别人。是一种带有强迫和恶意的输出,文章中稍前一些的“抛来”的语意与此相同;后者的主动权在自己。与“抛来”相对的“抛给”的语意与此相似,是一种并不出于强迫和恶意而输送进来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贸易交往。

在讲析拿来主义“它是什么(即‘怎样才是拿来’)”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由四个有些表演才能的学生上场,三个根据课文的描写依次表演“孱头”、“昏蛋”、“废物”的“小品”,并且在表演时创造一种后者嘲笑前者,但又一蟹不如一蟹的小丑情趣,另一位学生在他们表演完后分别给他们戴上写有“孱头”、“昏蛋”、“废物”字样的折纸做成的“乌纱帽”(以前也曾用过“高帽”,后觉得似缺少点幽默而改用“乌纱”这种折纸帽的做法可以在一些《儿童趣味折纸》类的书上学到),然后换一个学生上场,根据自己的评判,鉴别给这三人“颁奖(牌)”(牌子用适当大小的白纸或三合板制成,上面分别写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在“循名责实”之后,我请学生在笑噱之余,务必注意这里体现的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手上拿的是表示“本体”,头上戴的是表示“喻体”,要将这两者“对上号”,并且向学生讲清本体在当时的具体对象及其表现。

在一问一答,学生们肯定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之后,我设计通过一声呐喊:“欢迎拿来主义!”由另一个学生高举着一面正面写有“拿来主义”,反面写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占有,挑选,创新”)字样的纸制旗帜上场(上场时可配以一段解放军或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孱头”、“昏蛋”、“废物”作“望风披靡”状,“落荒而逃”下场)。我指着旗帜反面问学生“这是不是拿来主义?”“它有什么特点(要求大家齐读课文中表现它特点的一段话来回答)?”学生们很快即能读出:“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即全文倒数第二段)”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发挥。

在讲析第二部分的最后,我安排了两个连线练习。一是在小黑板的左右交叉地写上:“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和它们的本体,让学生将喻体和本体相连;二是在小黑板的同左右交错地写上毛泽东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中的语录和鲁迅的语录,让学生将观点相同之处相连。

三、曲笔、反语──探赜索隐

本文的疑难之处主要是怎样正确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义”的关于“学艺”上的事例,我则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分析,从反面去了解正意,真正理解有关词语的深刻含义。对与词句有关的课后“思考和练习”四等语文知识的练习,我则适当结合教学过程进行。

附:“动心迷人原则”的定义

语文美育原则之一。教师上课,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主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使教材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都能站立起来,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达到特有的效果,把学生“迷”住。它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使学生的口、鼻、耳、目、身等都同时感知同一事物,得到感染陶冶。作者邮箱:wxg_567@163。com

拿来主义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63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