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拿来主义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430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拿来主义》1

拿  来  主  义

授课人:魏红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概念比较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3、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1、什么是“拿来主义”?(7自然段)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辨别) (有选择)

(二)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8、9、10自然段)

反面——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接受

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正面——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鱼翅━(精华)全盘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糟粕)毁掉

姨太太━(腐朽、淫靡的东西)坚决抵制

▲  8、9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三)继续探讨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4、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人能自成为新人,文艺能自成为新文艺。

(四)“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是“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练习:拿来主义(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三、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四、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五、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答:(           ) 六、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七、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住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学习要点2

一、总体理解文意:

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三、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四、课文引申:学会如何运用好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1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1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拿来主义》4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

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

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

生:(小声)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鸦片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写1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

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1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79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