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优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19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优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篇】
教材分析: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中国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2)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感情朗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2)创境引读: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3)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4)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中国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祖国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中国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 老师小结。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篇】
一、教材简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主题单元中的1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
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2、收看电视四川频道,感受汶川地震满目疮痍、死伤枕籍的场面,了解大陆、中国台湾以及其他世界各国人民献大爱度劫难的事迹,唤醒孩子的爱心。也为体会台湾同胞在余震的危险中捐献骨髓的无私奉献精神作情感铺垫。
3、预习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试着采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其意思。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教学本文,应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六、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识姚明吗?谈谈你眼中姚明。然后师讲述:他可是国际大球星啊,还想听听他的故事吗?2005年9月4日下午3点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600多人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奇怪的是几乎没有观众坐在椅子上,大家都不约而同站起来,干什么?都注视主席台上正在现场采集血样的姚明啊。他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了。据说抽取骨髓是比较痛苦的。手术后一两天还有疼痛感,一两周才能恢复健康。人们不但害怕抽取骨髓的痛苦,更担心抽取骨髓会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医学研究证明,少量抽取骨髓,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可是还是很少有人愿意捐献出自己骨髓。所以当姚明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时,大家都在怀疑,在担心,在翘首注视!当时有记者采访他,问他是否真的要捐献骨髓?姚明坚定的回答:一旦需要,马上就捐,哪怕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也要选择捐献骨髓,拯救生命!你看,姚明真的很让人敬佩啊!提到捐献骨髓,你们想到了哪一种疾病?
你对白血病有哪些了解?(白血病,又叫血癌,你们一听,脸上就露出异样的神情,是啊,多么可怕的一种病啊!得了白血病,生命就有了危险,这种病可以用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但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后来医学专家就将骨髓移植运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拯救白血病人的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上课!
设计意图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交流,目的是在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的同时,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捐献骨髓、白血病等医学知识,这样在学习课文时就不需再单独介绍这些知识了,为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到在大部分人不愿捐献骨髓的大环境下,姚明却愿意捐献骨髓拯救生命,从而感到姚明真的很让人敬佩、感动,为文中深刻体会台湾同胞捐献骨髓而且是在余震的危险中、在不知家人是否平安的情况下捐献骨髓更让人感动、敬佩做好情感铺垫。
一、预习探究:
师:齐读课题
师:什么桥?再读课题。是什么样的生命桥?再读课题!
师: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海峡指的是什么海峡?中国台湾海峡。看图,这就是中国台湾海峡,它是我国最大的海峡。文中跨越海峡的两端指的是哪儿?
生:杭州和中国台湾。(板书:杭州 中国台湾)
师:(指图)在杭州与中国台湾之间的的海峡上有桥沟通吗?(没有)那么课题中的“生命桥”,指什么?(如能说出,师就说:这是你预习课文的收获,等我们细读课文后,你会对生命桥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如说不出来,就问:你心中也有这个疑问,对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过渡: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流畅,并且想一想两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生:自读课文。(此环节,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看到学生学习的真实场景,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合作交流
(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1、出示词语:这课的生字词语很多,先自己读读看,能读准吗?生自读。
凋零 含苞 绽放
袭击 辗转 空旷
暂停 身躯 同胞
间隔 沉着 骨髓
2、指名读。
师:谁读第一行?读了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写花儿的)透过这三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花儿的哪三种状态?在文中还是指花儿吗?先不急着回答,等细读课文时再探讨,先读好这三个词语,一起来!)
谁读第二行?....逐行检查,重点指导读好“间隔”、“沉着”、“骨髓”的读音。最后一起读一遍!
(二)检查课文内容感知情况
师:两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预设学生会说的很啰嗦,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师小结:这个同学说的非常详细,在他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还有一些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我们把这些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一起试一遍。(杭州的一个青年得了白血病,中国台湾那里的一个青年给他捐骨髓,小钱得救了)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直奔第一个场景。
师:下面就让时光倒转到 1999年9月22日 的早晨,在美丽的杭州市,当人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感受着飘香的晨风时,小钱却静静地躺在医院里。我们一起去看望看望他吧!哪位同学来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第三句“这个18岁的年轻人……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三个词还是指花儿吗?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3.师:你知道了什么?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要结束了,只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继续活下去。(2-3名生)
师: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
当同龄人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病魔把他折磨得有气无力,这句话怎么读?)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欢呼雀跃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当同龄人牵父母的手漫步林荫道上,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快乐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生谈)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配乐读第二自然段。)师:是啊,1 8岁啊,还没来的及为社会做点什么事情,还没有好好享受幸福的人生,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要凋零了,怎么不让人痛惜伤心呢?我们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通过说、思、读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体会下文台湾同胞的无私奉献埋下伏笔。
(二)品读3、4、5自然段,
1、师: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学生自然会齐声回答:不容易)得白血病的小钱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在小钱静静地躺在医院里等待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的时候,海峡的另一端正上演着感人的一幕。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台湾的那一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把你的体会在空白处写一写。
师巡视参与活动。提示完成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画出的句子和自己的体会。
全班交流:
2、师: 刚才你们读读、画画、写写、说说,很让我感动,那么文中是谁最让你感动?生:中国台湾青年
师:是哪些句子感动了你?谁来读。预设学生说地很零散,老师注意梳理语言,然后课件呈现重点句段。
3、课件第一次呈现: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些让人感动的句子,我们就要用心的品读,这样,我们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请大家默读这两段话,看看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生自读。
师:说说吧,青年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答,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台湾青年等着抽取骨髓的环境。
师: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同学们一定印象很深,那满目疮痍、死伤枕籍(凄惨的)的场面让人触目惊心。发生在1999年的中国台湾大地震,同样留给人们痛苦的回忆。
播放中国台湾正在地震时的视频,解说:这场地震造成中国台湾罕见的重大损失,有2400多人死亡, 1万多人受伤;近40万栋房屋倒塌,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大震过后,余震时有发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孩子们,有什么感受?(生:害怕、紧张、恐惧……)
设计意图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于地震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虽然有汶川地震的经历,但他们只是了解震后的场面,并没有震中具体直观的感受,而中国台湾青年真切的体验了。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补充地震时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影像资料,让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数据,激荡着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对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大陆同胞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这段影像资料,可能就要让学生联系四川大震的情况去体会此时的危险了,但学生不像我们成人,学生对震后场面的感受没有我们成人那么深刻,总不如直观的影响资料,所以,我还是努力找到了这段资料。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就在昨天,……摇晃),师范读,读出地震的恐惧、危险,生再读,深刻体会中国台湾青年所处环境的危险。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干什么?(生……)
师:可是,(引读)“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点红“他知道”)他不知道的呢?(点红” 还不清楚” )他不清楚什么?(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师:昨天刚刚经历了这样一场大地震,他的家人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生:可能平安,也可能伤亡、埋在废墟下呼救、在医院抢救……
师:在这时候他的家人最需要青年干什么?(生答)
师:可是,他还是躺在床上等候着抽取骨髓,因为他知道……(再引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 : 一个知道,一个不清楚,反映出青年人多么高尚的灵魂啊。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4、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课件第二次呈现: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说说怎么感动你的?
师:突如其来让你感到了什么?(来得突然)针头都脱落了,说明余震还很-----强烈!在突然而强烈的余震来临时,会有什么危险发生?你想象的到吗?
师:在这种危险情况下,只有怎样才安全啊?(跑到空旷的地方才安全)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点红“静静地“)
师:大地在颤抖,房屋摇晃,玻璃啪啦啦的掉下来,身体底下的床也吱吱作响,危险随时都会降临,可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为什么会这样镇静呢?请大家再读读这段文字,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把自己当作这位青年,此时,你就躺在余震不断的中国台湾,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啊?请大家静静地读吧。
交流:采访形式
师:你来读——青年,此时余震不断,大地颤抖,房屋摇晃,危险随时都会降临,你为什么还能静静地躺在这里?你能捐献骨髓已经很了不起了,为什么不延缓捐献的日期儿在余震的危险中捐献呢?你心里只想到大陆同胞,难道你就一点儿都不害怕吗?你的勇气来自--------(师:你很勇敢,为了挽救大陆同胞的生命,你把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我敬佩、感动。)
你来读——读得真好,可是,青年人,你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还不清楚啊,你怎么能这么静静地躺在这儿呢?(生)可是,你知道吗?此时此刻,你的家人是多么需要你啊,他们一直在呼喊着你的名字,他们是多么盼望你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啊,难道你就不牵挂他们吗?你怎么向他们解释啊?(生答)
师:一头是满怀希望期待你的骨髓的大陆同胞,一头是自己的亲人,在这关键时刻,你心灵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你强忍着对家人的牵挂和担忧,选择了挽救小钱。(面向全体同学)问:孩子们,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啊?
师:读着读着,我们逐渐走进了青年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为青年人的勇敢、善良、无私所感动。谁能用你的读,表达你的感动、敬佩? (读三段,课件呈现,配轻音乐,三个同学接读)
(评课回应,我的话:在课后互动评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建议此环节让学生代替老师采访。我认为不妥。因为,在此环节,老师已布置让学生都把自己当作中国台湾青年了,目的是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逐步走进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让中国台湾青年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清晰、鲜活、丰满起来,这时如果再让一个学生代替老师采访,试想,作为采访者的这位学生,角色能转换过来吗?况且,学生的语言储备是没有老师丰富的,此时某个学生是不能代替老师引导、启发全班学生的,找一个学生代替老师采访的结果定会影响全体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这样,岂不前功尽弃?虽说让学生代替老师采访,会给这个孩子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但综合考虑,得不偿失啊!所以,该舍则舍,该留则留,据情而定,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让孩子的所有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那只是我们的理想追求。大家认为呢?)
过渡:同学们,在中国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一样把个人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这个人就是——李博士。余震不断,李博士抽出骨髓极为艰难,但他没有放弃,没有因为不能继续工作而逃到安全的地方。课件出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台湾同胞的爱心、小钱生命之花重新绽放的希望……)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读读这句话!-------一起来读。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出发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就这样,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注入了小钱的身体,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了!(重音突出“十几个小时”、“奔波”、“ 连夜”,老师的语气还要深情,以突出李博士的不顾疲劳、一心为人的高尚医德。)此时此刻,小钱的心中充满了感激,纵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想一想,他最想说什么?请你把小钱的心声涓涓流淌于笔尖吧!(播放:轻音乐)
谁写好了谁就站起来读吧。(老师随机评价:可以站在青年人角度,可以听众角度,比如:谢谢你,我想,假如那位青年听到你的话,他会为你的康复而高兴,更会为你回报社会的爱心而欣慰……)————所有同学一吐为快,把心声自己说出来吧!
设计意图此刻,学生情感涌动,表达欲强,抓住时机,安排练笔,让学生的真情肆意流淌,实现了读写结合,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齐读最后一段,和作者一同表达我们的心声。
茫茫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啊!下面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带着美好的祝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巩固延伸
师:读到这儿,我想你们已经对生命桥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填一填:
两岸同胞用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血脉亲情、生命…)让学生一起连读自己填好的句子,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说说你对生命桥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个问题,预设学生心里能懂,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于是直接换为这种方式让学生填,在填的过程中,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心里明白但说不出的话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啊,这样,孩子的语言、思维都能得到了训练,对生命桥含义的认识也得以升华,回归了课题,从而顺利、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师总结:课就要结束了,但这情、这爱将世世代代铭刻在我们的心中,铭刻在两岸同胞人的心中。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帮助身边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们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的,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甜甜的微笑,都会给别人带来鼓励,带来帮助,也给自己带来快乐,请记住: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作业
1.同学们,课下搜集让你感动的爱心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推荐阅读:《生命20小时》。
设计意图爱心故事,可以是自己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了或听到的,如: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故事等,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再次唤醒自己的爱心,同时让更多的人们感悟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启发人们不断创造爱、享受爱。《生命20小时》是一部由中国台湾名播吴小莉等编著的纪实性的集体创作。全书全景式地再现了祖国内地、中国台湾、香港的骨肉同胞为拯救一位普通女青年陈霞的生命,在20小时内悉心关注和促成一起跨海骨髓捐赠、移植配对事件的动态历程。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李政道博士亲赴内地看望病者、亲自落实骨髓配型方案的慈爱之心,中国台湾花莲一郑姓青年志愿捐赠骨髓的仁爱之举,苏州大学附属医院为抢救患者精心治疗护理的挚爱之情,社会各界因挽救陈霞生命而涌动的骨髓捐赠的博爱之潮,在书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布置阅读,是对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深化延伸,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第一课时,我们先让台外青年的人物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清晰、鲜活、丰满起来,因时间关系,李政道博士只能略讲,加上学生预习时对中国台湾与内陆的关系了解得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学生似乎不能把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看成是台湾同胞的代表,不能真切地、充分地把这份情上升为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那份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以,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还欠火候,成为本课教学的遗憾!让学生读这本书,心灵将会又一次的到爱的洗礼,将会更深刻的体会到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地震的图片、课文片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正在震区,你会怎么做呢?1999年9月21日,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它给中国台湾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展示图画。9月22日,余震继续发生,大地仍在摇晃,然而,在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里却静静地躺着一个健康的青年,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跨越海峡连接的是哪两端,又连接着谁?(板书:中国台湾 杭州 中国台湾青年 小钱)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钱患了白血病,一位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了骨髓,最后小钱得救了。)
三、再读,深入中心。
1、中国台湾青年和小钱是亲人还是朋友?他们认识吗?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什么而联系在一起了呢?(白血病、骨髓……)
2、健康的中国台湾青年与患了白血病的小钱现在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想想他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静是不是一样的?
3、探讨。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⑴ 过渡:
听你们读着这些感人的句子,我们大家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了这感人的一幕幕。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显得特别的清晰,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个画面上。出示: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句子中那位青年指的是──中国台湾青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躺在病床上的?
⑵ 出示: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 读,再读。
② 此时此刻是什么时刻?咱们认认真真地去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去读,去体会。
课件出示:
(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⑶ 交流:
读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第一层:在怎样危险的情况下。)
① 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读出文中的句子:就在昨天,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学生读)(大家都找到这个句子,一起读。)(我们来看:出示地震录像)面对地震,你想说什么──(带着刚才的画面,刚才的体会再读这个句子)(老师接,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 青年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的情况下……句子:(学生读)(老师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静静地(板书)躺在病床上,心中有多少的牵挂啊!他牵挂着什么?(家人是否平安?)
在这场地震中,也许他的家人会怎样?也许……也许……
而此时,他心中纵有千般挂念,万般担心,他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⑷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袭来的情况下……(读第5自然段)(学生读)(老师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⑸ 你们说,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又在忍受着多少的痛苦:
① 皮肤针刺:
读句子,这是在忍受肉体上的痛苦;
② 家人是否安康尚不知道,这是在忍受内心的煎熬;
③ 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余震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
⑹ (第二层:为什么?)但是,这一切的痛苦、这一切的煎熬都阻止不了他捐献骨髓的勇气和决心。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⑺ 为了小钱;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出示:齐读,范读,再齐读。
镜头推向大陆,感受小钱生命的垂危和对骨髓的迫切需求:
⑴ 在中国台湾青年的心里,他把海峡彼岸的小钱深深地牵挂。现在,就让我们的心贴着中国台湾青年的心,把目光移向大陆,去看看小钱。
出示: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板书:静静地
⑵ 他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去读读课文的1、2两个自然段,哪些句子在这个瞬间触动了你的心?
⑶ 交流:
出示句一: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 你来读,你来读,齐读。
② 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③ 现在,你再去读读这句话。
(如有必要,范读、齐读。)
④ 面对着这样一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⑷ 拓展:
是啊,小钱才刚满18岁,出示:如果不是严重的白血病,18岁的生命就像……(初升的太阳、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蓝天上飞翔的雄鹰、山间快乐奔流的小溪水……)而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学生接读)生命就象……唯有(引读:骨髓移植)……才能(引读: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唯有(引读:骨髓移植)……才能(引读: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⑸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容易吗?不容易!课文是怎么写的?(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作者用可能这个词告诉我们,有时候十万人里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个有适合的骨髓的人。多么精确的用词写出了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⑹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⑺ 此时,对于小钱来说,谁,就成了他生命之花得以绽放的十万分之一的可能?(中国台湾青年!)现在,只有谁才能救得了小钱了?(中国台湾青年!)
⑻ 请你用上“唯有……才能……”来说说这件事:
① 唯有中国台湾青年才能救小钱。
(能象课文那样,把句子说得生动感人吗?)
② 唯有中国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⑼ 唯有中国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的生命之花沐浴在阳光下;唯有中国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享受到生命的阳光;唯有中国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的扬起生命的风帆。
3、焦点聚合:
⑴ 你们说的,你们想的,海峡彼岸的那位中国台湾青年他都知道。所以,忍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出示)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⑵ 此时此刻,你从“静静地”一词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容易、伟大、无私的爱……)
⑶ 是的。正因为这一切,正因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李博士风尘仆仆地带着骨髓赶到杭州,连夜地为小钱做了移植手术。
⑷ 你们看──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⑸ 齐读。
四、结课,沉淀下的是爱
结束语: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板书)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画桥)。这座生命桥跨越了海峡、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心灵,在我们的心中沉淀下一个字,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四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11月22日我执教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时,我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讲则讲。
提到“讲”,有人往往习惯于现“析”等同起来,和“烦琐分析”挂起钩来;有人 认为,“讲”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些内容,如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而难以理解的,含义非 常深刻而学生又不易准确把握的,教师怎能不讲?当讲的内容,教师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比如本篇课文学生对白血病、骨髓移植了解不多,我在学生查找资料的基础上,也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课文中有这样 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只让学生读,去体会抽取骨髓的困难,学生似乎不可能 体会深刻,我就通过讲“正常的情况下抽取骨髓还要需要抽10次,而在余震中抽取骨髓也许是十几次二十几次”让学生去体会青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辛。“讲”让学生弄明白、悟深刻。
二、创设情境。
夸美扭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津。要可能的 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我们不可能教学哪一部分的内容,就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真实情境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把理解相 关内容所需要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通过让学生描述,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把握相关内容,感悟内蕴情感。比如讲授李博士时,我出示李政道先生的照片,在处理重点段落时,播放配乐让学生朗读。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诱导学生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容易 感悟到文字所承载的深深的情感。
课虽上完了,但是还有很多遗憾,总感觉我的感情很投入,但是学生的感情还不够深入。一直我在引领学生硬进文本。值得骄傲的是,学生课文读得很棒,很有感情,最后谈理解也很好,能从多方面去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东渡小学 赵鸿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中国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周围的环境不能安静”时,我适时地运用了“” 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中国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像在本课教学“含苞”这个词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够深,没有把“含苞”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黄鹂小学 贺碧峰
2006年12月8日,我在教研组中上了一堂课,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组内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讲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1、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中国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点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更忽视了这个词的用法。有老师在点评中说到: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3、我还想在最后添加一份想象写话,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小钱对中国台湾青年、对李博士等人的感激:
说不尽,那份感激
我,
(一个刚满18岁的杭州青年,)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任阳光普照,桂花飘香,
也无法(尽情绽放)。
因为──(白血病)。
你,
(素昧平生的中国台湾青年),
在罕见的大地震的余震中,
不顾(对生死未卜的家人的牵挂),
不顾(自身的安危),
让那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为了海峡彼岸的(那个充满期待的生命)。
感谢你呀,
(可爱的)青年,
是你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给了我(生的希望──骨髓)。
让我的生命之花(在融融阳光中绽放)。
感谢你们呀,
(可敬的)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
是你们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重燃(生命的的火焰),
可以(在金秋八月享受桂花飘香)。
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心中的这份感激)。
让风中的桂花香带去我的祝福:
(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按常规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流于苍白,情感会流于肤浅。而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以诗形式表达的感激,可以让优美的诗的语言牵引出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叙事诗,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简练的语言重叙这个故事的同时,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