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岳阳楼记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岳 阳 楼 记1
.《岳阳楼记》难点解析
.《岳阳楼记》教案3
.《岳阳楼记》教案 2份
.《岳阳楼记》教案1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译文
抓住文脉,熟读成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背诵指导
.《岳阳楼记》补注三则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人生写真
异彩分呈两奇——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
.《岳阳楼记》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岳阳楼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岳阳楼记》基础训练
.《岳阳楼记》综合能力测试
.《岳阳楼记》同步练习
八年级下册课例5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ppt课件7
《岳阳楼记》ppt课件6
《岳阳楼记》ppt课件5
《岳阳楼记》ppt课件4
《岳阳楼记》ppt课件3
《岳阳楼记》ppt课件2
《岳阳楼记》ppt课件1
《岳阳楼记》mp3音频课文朗读
《岳阳楼记》flash在线课文音频朗读
岳阳楼记 苏教版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2
教学要点
1、诵读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计
(一)
一、解题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记”,古代一种无固定模式的文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且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朗读 正音
谪守zhé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hui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潜形qián 樯倾楫摧qiáng jí 薄暮冥冥bó míng
岸芷zhǐ 汀兰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志xié
三、学习第一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1、[解释]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的贤士、名家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1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成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具)兴
2、理解
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小结:写作记缘由。着重说滕子京谪守后的政绩,由此生发出1篇之意。
四、学习第二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
予观夫巴陵郡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在洞庭一湖:一,整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南极潇湘:极,最远到达(某处)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翻译]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成语] 气象万千
2、理解
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提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怎么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一个“异”字,领出下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3、小结: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五、学习第三段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解释]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极,到极点。
[翻译]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2、理解
两句话,前一句话写景顺序怎样?
天气→湖面景象→远处景象→人物→动物
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描写) 因己而悲。(抒情)
六、布置作业
(二)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第四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
一碧万顷:一,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完全。
此乐何极:极,穷尽。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把,持,执。临,面对。洋洋,得意的样子。
[翻译]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2、理解
两句话,前一句话写景顺序怎样?
天气(白天)、湖面景象→动物→植物→夜晚、湖面景象→人物
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3、小结:三、四两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二、三、四段合为第二部分。仍在“岳阳楼”三字上做文章,为全文的主体。“迁客骚人” 的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全借“登斯楼”一语道出,思路十分清晰。
三、学习第五、六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心,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翻译]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与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
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3、小结: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叙事、写景、抒情,均为此而设。
四、总结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看看文章是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第2段中哪句话引出下文的抒情?
全文共有三处写到景色:①“衔远山……气象万千”②“若夫霪雨霏霏……虎啸猿啼”③“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第2段用“然则”引出“迁客骚人”,然后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的抒情。
2、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
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情。
3、课文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又用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的方法,描绘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想一想: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探究·练习一)
迁客骚人的情绪受不同天气景色的影响,而古仁人胸怀宽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所以面对不同天气景色,既不会“感极而悲”,也不会“喜洋洋”。
4、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6、对偶句
7、成语
8、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国恒亡 国家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初极狭,才通人 通过
面山而居 居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顺利
居十日 停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则有心旷神怡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宽广
9、古今异义。
增其旧制 制 古义 规模 今义 制度
前人之述备矣 备 古义 详尽 今义 准备
至若春和景明 景 古义 日光 今义 景物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古义 曾经 今义 品尝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古义 没有 今义 微小
10、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11、虚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其必曰 代词 他,他们
不以物喜 因 其喜洋洋者矣 那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凭 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五、布置作业
岳 阳 楼 记3
一、教学目的1. 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2.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 背诵课文。二、教学设想1. 先疏通文意,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讨。2. 反复诵读,领会文章的妙处。3. 授课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了解“记”的体裁特点。2. 认识“则”“然则”“乃”的运用。3. 疏通文意,使学生理解文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想象力。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范仲淹的1篇著名的散文作品。这篇文章是他应老朋友腾子京的请托,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那么什么是“记”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2. 简介“记”的体裁特点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两大类:(1) 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2) 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属后一类。3. 简介范仲淹及本文写作背景 (1)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文正是他的溢号。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因主张政治改革,触动了朝廷中的守旧势力的根本利益,于是他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职务,被贬放邓州。第二年六月,腾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因此写了这篇著名的散文作品。4. 教师范读课文5. 疏通文意,理解文句的丰富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散文作品,通过疏通文意来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1)对照注解发挥想象,理解文句的丰富内涵,边读边讲出来。 注意“则”“然则”“乃”的运用 归纳:A. 乃重修岳阳楼 (就,于是)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C.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既然这样)D. 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 (那么……就)E. 则有心旷神怡,…… (就)F.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就)G. 然则何时而乐耶? (既然这样,那么)(2)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明: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由景自然生发出作者的情操和政治抱负。那就是作者抒发了那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他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以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下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作者是怎样由事、景而自然生发情理的。6. 作业 (1) 完成练习二、四。(2) 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 体会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2.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抱负。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记”的体裁特点导入 。2. 课文分析(1) 朗读课文第一节。 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明:这一部分写了作记的缘由,着重写了腾子京谪守后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2) 齐读第二节 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景?提出了什么问题? 明:这一节写了洞庭湖的全景,诗人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诗人接着用“然则”一转写了迁客骚人,并提出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推开一层,由景入情,;领出下面两段文字。(3) 听录音 思考:4、5两节各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图? 明:第四节作者描绘了一幅阴冷的画图;第五节作者描绘了一幅晴明的画图。(4) 贴出同学根据这两段内容所画的两幅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一下这两幅画面。 明: 阴冷的画面: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而令人胆寒的风怒吼着。这时,浑浊的大浪猛的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被阴云吞噬了,山岳也都隐藏在阴霾之中,此时,商人和旅客都无法通行,船上的桅杆歪斜着,船桨也被风折断。到了傍晚时候,湖上一片黑暗,只能远远地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晴明的画面: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上波光粼粼,平静极了,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青绿绿的。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是多么的快乐啊!(5) 迁客骚人在“霪雨霏霏”时登上岳阳楼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春和景明”时登上岳阳楼又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明:迁客骚人在“霪雨霏霏”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见这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万千而十分感伤了。在“春和景明”时登上岳阳楼,面对晴明的画面,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把一切荣辱得失都抛在了脑后,在春风中举杯痛饮,高兴极了。(6) 读第五节。思考: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时什么? 明: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7) 思考: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之情有何不同? 明:迁客骚人是因己而悲,因物而喜,而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 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然则何时而乐耶?”道出乐作者的见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乐作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揭示了全文的主旨。(9) 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三、作业 完成练习三。附录:板书设计 范仲淹作记缘由 事
景 情 “霪雨霏霏”则“感极而悲” 对迁客骚人之情“春和景明”则“其喜气洋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 比: 古仁人之心进亦忧,退亦忧 (卒章显志) 作者见解(全文主旨)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1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