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岳阳楼记》精编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18506

【导言】此例“《岳阳楼记》精编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1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作者邮箱:

《岳阳楼记》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 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 的痛苦感受较深

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翻译下列句子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之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和悲伤的心情到了极点

3、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 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 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 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 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 教育的意义

4、师:结合当今时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怎样的启示

抒情转入议论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 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 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导入

以1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 技能目标:

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背诵并默写课文,翻译课文。

2、 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介绍“江南三大名楼”导入:江西的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闻天下,湖北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而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名扬天下;到了宋代,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人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确如此。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限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站在湖边的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尽收眼底,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之中。我请你来设想一下:面对如此浩瀚无际、变化多端的水域,范仲淹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本文的记述,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吧!

二、你知我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有关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同桌互读一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并解决部分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找出该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不当等问题。

4、再次听读课文后,齐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字词。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四、疏通文意(合作交流——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字词、语句等。并选一组长对自己组负责的段落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出疑问)

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

(1 )重点词句

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 政通人和(顺利) 增其旧制(规模)

春和景明(日光) 浊浪排空(冲向)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去国怀乡(离开)

登斯楼也(这,此) 沙鸥翔集(栖止) 岸芷汀兰(小洲) 郁郁青青(草木茂盛)

宠辱偕忘(得宠、光荣;一起) 把酒临风(端、持、执;当着) 是进亦忧(这)

朝晖夕阴(阳光) 忧谗畏讥(诽谤) 樯倾楫摧(桅:桨)

(2)重点理解的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3)提出质疑

例:(1)文中“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异在何处?为何会有这种异呢?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2)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五、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

1、 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范仲淹选择从哪一角度为《岳阳楼记》作记的?

2、 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4、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找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六、思维拓展

1、你知道历史上有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吗?请举例说说。

2、请写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名句

七、创新训练

选一段洞庭湖、岳阳楼烟波浩渺、雄伟壮观的实景的描写融入作者的情感展开联想写一段话。(选几个同学的范文进行朗读和评价,其他同学补充其不足之处)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搜集描写岳阳楼景观的诗文。

附诗文:

①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②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③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附板书:

迁客骚人 谪 古 仁 人

以“阴”悲,以“晴”喜 “览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附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1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文言文《岳阳楼记》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卡,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名篇的描写之美、意境之美、情理之美。

3.体会学习对举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名篇的描写之美、意境之美、情理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思

活动一:检查预习,交流独学成果

1.说说你对作者及作品的了解,师生相互补充(屏显)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2.请同学展示文言积累卡,找出你认为同学可能忽略的两到三个重要的词语。

——生读课文,圈画疑难字词。梳理出本课的古今异议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齐读记忆,疏通诗意。

活动二:积累美词,体会言简意赅之美

1.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同桌逐段互译。

2.再读课文,勾画积累四字词熟读成诵,并请同桌描绘互译。

3.学生自由吟读,能大致读懂文意,理清文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佳句,感悟宏阔意境之美

1.听配乐朗读,理出文章结构层次。

2.研读3、4自然段,勾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熟读成诵,同桌间用自己的话,互相描绘出两段文字呈现的自然景象。

3.比较这两段文字的异同点。思考: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四:赏读名句,浸润情理高尚之美

1.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或异二者之为”的含义?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含义?

3.“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范仲淹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议

学习小组内依次发言,交换意见并求大同存小异。

四、展

小组代表依次发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并提出困惑。

言简意赅之美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岸芷汀兰、一碧万顷、心旷神怡、静影沉璧。

宏阔意境之美

衔远山,吞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情感抒发之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情理高尚之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评

师生互评,共同解决疑难困惑。

六、检

活动五:聚焦对举,学习表现手法之美

1.在文中找出“词的对称”,不少于6个。示例:“唐贤”对“今人”。

2.在文中找出“句的对偶”,不少于6个。示例:“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

3.在文中找出“段的对比”。

4.在文中找出“景的对比”。

5.在文中找出“情的对比”。

6.在文中找出“境的对比”。

七、用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资源文件列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31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