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251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范例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

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

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xxx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词:

字音字形

伶官(líng)契丹(qì)

与尔三矢(shǐ)仇雠(chóu)

系燕父子(xì)所溺(nì)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文库(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今义:结合,构成)

一词多义

1.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2.告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诉)

③告之于帝(禀告)

3.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4.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5.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6.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多么)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

7.而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

②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

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

④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

8.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③而皆背晋以归梁(相当于“而”,表顺接)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⑤以锦囊(介词,用)

9.与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介词)

②与尔三矢(给,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

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考察)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⑤泣下沾襟(掉下)

2.形容词作动词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作乱)

3.形容词作名词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词作状语

①负而前驱(向前)

②仓皇东出(向东)

③一夫夜呼(在夜里)

④乱者四应(在四面)

5.动词作名词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动用法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②凯旋而纳之(使……收藏)

③至于誓天断发(使……断)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者,……也”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无标志式燕王,吾所立

2.被动句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其意气之盛

②介词结构后置

A、盛以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而告以成功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5.固定句式

A、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

四、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五、学习课文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及凯旋而纳之”这几句话中哪些动词用得好?

明确:

“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动词,描绘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及“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3、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明确:

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明确:

文本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具有对比性的。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7、“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观点一:没有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官的事情在《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需要重复。

观点二: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来评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

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二、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创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四、题目解说

伶:封建时代的乐工,演戏的人。

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及凯旋而纳之”这几句话中哪些动词用得好?

明确:

“受”“藏”“遣”“告”“请”“盛”“负”“纳”等动词,描绘出庄宗一心执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及“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3、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明确:

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盛衰”进行对比论证的。

明确:

文本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具有对比性的。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7、“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观点一:没有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讽谏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官的事情在《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需要重复。

观点二: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来评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内容,但在这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七、中心思想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之盛衰取决于“人事”,“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比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八、写作特点

①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以叹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叙庄宗成败之事,语势猛升陡降;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训,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补充资料

书序

“书序”作为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伶人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十、总结全文

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布置作业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________,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儒家________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____。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________的宣告。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播者鼓吹置之度外置身事外

B、缔造者激励置之度外置身事外

C、缔造者鼓吹熟视无睹超然物外

D、传播者激励熟视无睹超然物外

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

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4、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1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

1、C

2、D

3、A

4、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解析:

1、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宦海经历和心态的变化,下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只有C项起到了连接前后句语意的作用,故选C。

2、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缔造者:一般指对创建某个组织、有形的无形的群体甚至国家等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根据语境,应选“传播者”。鼓吹:①宣传提倡。②吹嘘。激励:激发鼓励。根据语境,应选“激励”。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根据语境,应选“熟视无睹”。超然物外:①超出于社会斗争之外。②泛指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语境强调老年欧阳修挣脱社会秩序束缚,追求心灵自由,应选“超然物外”。故选D。

3、画框句中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作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只有A项全部改正了错误。故选A。

4、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所以,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第三篇】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叶诗xx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2.解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1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4.了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预习检测——给加粗字正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锦囊chéng三矢shǐ及仇雠已灭chóu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欤(yú)

挖空练习答案

1、人事(人的作为)2、原(作动词,推其根本) 3、所以(……的原因)4、世言(世人说)5、与(给)6、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7、乃(你的)8、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9、驱(奔驰,快跑)10、纳(收进,收藏)11、方(当) 12、系(缚) 13、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14、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15、仇雠(仇人)16、一夫(一个人)17、应(响应)18、抑(或者,还是)19、本(考察,探究)20、迹(事迹)21、举(全,整个)

翻译答案

①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得分点:兴、逸、豫、亡)

②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得分点:忽微、独,被动句)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训,总结全文。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基础知识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3.翻译:(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失败的轨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翻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祸患常常是从极细微的错误积累而成的,有谋略有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伶人才如此吗?

文本探究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作者认为庄宗得失天下原因是什么?

结论:“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4.读二、三段,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正反对比论证

A.正面,忧劳可以兴国忧劳有具体表现吗?“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背负着父亲的遗恨三把箭?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劳”:其后用兵……及凯旋而纳之。一系列动词表明:身先士卒。征战16年,几乎年年用兵,31字,既显示了作者的笔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得天下的艰难、辛劳,愈是艰难愈是显示出“人事”的重要性。

B.反面,逸豫可以亡身盛衰对比,突出其衰败之速

5.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A“皆自于人。”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6.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7.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王永安

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难点: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

二、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四、题目解读

伶:封建时代的乐工,演戏的人。

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六、全文分析

1、找出观点句(论点)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依据(论据)

明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3、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4、文章第二、三段讲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经过,请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明确: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得天下(盛),三段反面叙说失天下(衰)。

6、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7、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8、怎样理解本文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明确: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进行了详细叙述,序中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论述国家兴亡盛疾之理,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对其进行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明确: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10、“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七、中心思想

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八、写作特点

①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章没有信屈聲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恍劳可以兴国,逸療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叙庄宗成败之事,语势猛升陡降;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训,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补充资料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布置作业

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正言孙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国学”。

B、省试,指唐宋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明清时称会试。从文中可知,欧阳修在省试中夺得省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都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唐书》修撰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

B、欧阳修举贤好土。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他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具有“大川乔岳”般的地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2)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5、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2、C;3、A

4、(1)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

(2)(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不稍微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

5、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分开,据此排除B、D两项。“匍匐”是“往”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禄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排除C项。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擅:独揽,胜过。矜人:向人夸耀。(2)谗谤:谗毀诽谤。务:追求。

5、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手法。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文以议论、抒情为主,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参考译文

(甲)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写,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四六文,号称时文,欧阳修此时已独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乡试,第二年考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响亮。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皇帝,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个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耗时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平生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自己的责任。现在的湖州正言孙觉(当时)担任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为此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下属)保全孙觉,于是孙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不稍微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现在司徒韩魏公把持朝政,每当诸位大臣聚会议事时,有没有定论的事情,欧阳修不曾不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面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欧阳修也会反复争辩,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

(乙)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有所畏惧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考察疑事的人。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师丧)而感到羞愧。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而已!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