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精品课件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5962

【导言】此例“精品课件优秀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好课件【第一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件使用;制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75-02

如今多媒体课件已广泛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多媒体课件,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积极转变观念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经常听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一些优美的动画课件,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很好,也让听课者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回到自己的语文课堂,笔者便尝试着运用一些多媒体课件,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尝到了甜头。然而,许多教师不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教师要从常规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2.加强学习,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得到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广泛进入绝大多数城镇、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一些教师苦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比较欠缺,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加之教学任务繁琐而繁重,学习制作时间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笔者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有心,善于学习,从一些简单的幻灯片之类的课件做起,慢慢提高,积极应用,制作课件的能力定会逐渐提高的。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或以年级组分工合作制作课件,实现资源共享,或跨校资源共享,还可以从教育资源网上下载应用。既要有利于教学,又能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4.创设情境,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要学生理解枯燥的学习内容很难,所以教师必须要让他们通过直接感官来理解只是内容。例如,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笔者以课件为教学辅助手段,以重点词语的理解训练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了关键句"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进行分析理解。当学生说出句子中"装着"、"顺从"两个词的大意后,笔者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启发思考:"装着顺从的样子"是个什么样子?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适时把制作的王二小给敌人带路的课件情节片段演示给学生看,多媒体的声、光、形、色的优势特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问题迎刃而解。在全班交流时,有的说,不装着顺从的样子敌人会怀疑他;有的说,装着顺从的样子是王二小的计谋……,有的学生还模仿"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进行即兴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凭借课件演示,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了王二小此时的复杂心理活动,水到渠成。笔者乘势提问:"从'装着顺从的样子'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一问题紧扣中心,王二小爱憎分明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高大形象,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赏析词句的训练在学生心中得到凸现,情感得到了升华。通过直观的体验和体会,发现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轻松掌握课本内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5.利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学生的积极性就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好课件【第二篇】

关键词颜色偏好;大学生;课件;对偶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48―04

一 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内高校十分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多数高校都已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课件进行教学。而颜色对于人类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Vuontela等人于1999年做的一项测量言语线索与颜色线索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价值的研究表明,在言语和颜色记忆的测试中,学习者对颜色回忆的较好。当对被试进行反颜色测验时,又是颜色记忆较牢固,甚至记忆目标都未影响实验结果。可见颜色对认知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因而,研究学生对课件的颜色偏好对提高课件质量,提升多媒体教学效果都大有帮助。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对课件颜色、课件前景色以及前背景色的搭配偏好。

二 实验方法

1 被试选择

本实验被试来自临沂大学学生116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66人,文科39人,理工科53人,艺术、体育24人。被试年龄19―24岁,矫正视力达以上,色觉正常。

2 实验材料

选取课件中常用的W3C 16色:青色、蓝色、品红色、灰色、绿色、酸橙色、栗色、藏青色、橄榄色、紫色、红色、银灰色、黄红色、黄色、白色、黑色作为实验用颜色。16色的RGB值与LAB值的转换采用Photoshop插件AdobeColorCalculator,LAB值的计算遵循CIE D50标准。

3 实验环境

本实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室位于三楼阳面。多媒体教室采用竞业达多媒体教室解决方案,投影机型号为plusU5―726,标称亮度为4000ANSI 1m。实验时间为上午9到10点。银幕范围内环境光照度为2211x,投影机白光实测光照度为512 1x,投影机光照度与环境光照度的比例为:1,较为接近3:1的比例。学生桌面的平均光照度为1621x。

4 实验程序

本实验由三个步骤组成:

(1)由被试在16种颜色中选择最喜欢的8种课件颜色。在WPS演示中以浅灰色为背景全屏同时显示16种颜色,要求被试按喜好程度依次选择8种喜欢的课件颜色,第一种颜色记分为8分,第二种记分为7分,其他以此类推。

(2)以上一步得到的8种颜色为基础,采用对偶法研究学生的前景色偏好。采用WPS演示将选定的8种颜色两两配对呈现,每种颜色占半个屏幕。为了避免时间和位置效应,每种颜色在左右位置均与其他7种颜色进行比较,并按台阶法安排成对颜色的呈现顺序。实验时要求被试从两种颜色中选择一种喜欢的颜色作为课件的前景色,每次比较完后出现黑屏,同时被试在问卷上记录自己喜欢颜色,这样可有效地屏蔽视觉后效。

(3)以第一步得到的8种颜色作为前景色,其他颜色作为背景色。每种前景色以20×13mm色块的形式分别放置在其他15种背景色的中央,共制成120张幻灯片随机呈现。要求被试从课件颜色搭配的角度出发,按照搭配的适合度对颜色搭配进行5点等级评分,1表示最合适,5表示最不合适。每次选择结束后呈现黑屏,同时要求被试在问卷上记录相应的等级分数。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课件颜色偏好分析

图1是大学生课件颜色偏好的统计结果,图中的数值为此种颜色的累计得分。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最为喜欢的前8种课件颜色依次是白色、黄色、酸橙色、青色、黑色、品红色、红色、银灰色。处于第二位黄与白色相比,得分少173分,而且卡方检验差异明显(x2=,df=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颜色偏好的规律,澄清颜色LAB属性与颜色偏好的关系,可以使用气泡图来观察颜色的LAB属性对颜色偏好的影响,如图2所示。图2中(a)图是亮度(L*饱和度(C*)和颜色偏好之间的关系,(b)图是亮度、色相(Hue)和颜色偏好之间的关系,气泡的大小说明学生颜色喜好程度,气泡越大喜好程度越强,反之越弱。图2中小气泡主要位于低亮度区域,而气泡在色相和饱和度区域的分布并无明显规律。相关分析表明,学生的颜色偏好与亮度的相关系数为,在水平上显著相关,与其他属性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如表1所示。这表明学生喜好的课件颜色偏向亮度较高的颜色,而受其他颜色属性的影响较小。

2 前景色偏好分析

表2是116名大学生对课件前景色的测试结果,由于反应分配一般属于正态分布,所以把P转换为z分数,以观察对各颜色偏好的相对距离。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最为偏爱的前景色是黄色,其次为白色,最后的是银灰色。根据Z。分数的分布距离,八种颜色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为黄色和白色,第二组为酸橙色和黑色,第三组为青色和和红色,第四组为品红色和银灰色。相关分析表明前景色的偏好顺序与颜色的属性之间的不存在显著相关。但是,从总体来看亮度有升高的趋势。

3 颜色搭配偏好分析

对被试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按每种搭配的得分进行排序,前10种颜色搭配的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前10种搭配中,前景色以白色和黄色为主。而在前20种搭配中,以白色为前景色的搭配有5种,以黄色为前景色的搭配有7种,这说明黄色和白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前景色,这与前景色偏好统计得出的结果一致。在前10种搭配的背景色中,一半为中性色(白色、黑色、灰色),其余一半为低亮度颜色。进一步分析发现色相和饱和度与颜色搭配偏好之间无明显规律,而前景色与背景色的亮度差对颜色搭配偏好有一定的影响,亮度差大的搭配学生的偏好程度较高,亮度差与颜色搭配偏好次序的关系见图3。

四讨论

1 亮度与颜色偏好相关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在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三个颜色属性中,亮度与颜色偏好之间相关显著,成为影响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颜色偏好的主要因素。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学生提到最多的是亮度问题,他们抱怨平常上课时教室内光线太暗、投影的内容辨认不清。多媒体教室投影的显示效果取决于环境光强度和投影亮度,当环境光增强投影的相对亮度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学生辨认困难。但是弱的环境光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研究表明减少视疲劳的视屏显示终

端工作环境的光照度应该在200 Lx以上。为了提高课件的可辨认度,除了通过投影机控制投影亮度外,也可以在课件中使用恰当亮度的前背景颜色,以相对的提高课件的亮度,降低学生的视觉疲劳。

2 无彩色成为大学生偏爱的多媒体课件颜色

统计结果显示,在前八种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中有三种是无彩色,分别是白、黑和银灰。颜色搭配实验结果显示在学生最喜欢的十种搭配中,前七位的搭配均以无彩色为前景色或背景色。无彩色从物理学角度看,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中,所以不能称为色彩,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它已形成自己完整的色彩性质,被称之为永远的流行色。学生对无彩色的偏爱表达的是一种对课件中艳丽繁华色彩的排斥,多媒体课件的最终目的是传递教学信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色彩对信息的传递只能是干扰。恰当使用简约的色彩语言,最大限度的发挥色彩的潜能,这符合信息传递的冗余最小原则。

无彩色中的白色无疑是学生喜欢的颜色,它的得分远远超过第二位的黄色,而且前三位的搭配均以白色为背景色。对大学生颜色偏好的研究显示白色越来越成为中国大学生们喜欢的颜色,从1965年的第5位上升到1986年的第二位,到2005年的第一位。白色具有发射、扩张感,给人以明朗透气的感觉,是清静、轻快的象征,具有最高的亮度。投影机发出的白光经过银幕反射以及银幕颜色的影响,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柔和的非纯白的光线,非常适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背景色使用,白色背景黑色前景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搭配。灰色在课件中一般作为缓冲色和调和色使用,用以避免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花哨色彩搭配的厌恶。

3 前景色的选择

研究表明深的背景色的显示工效略优于浅的背景色;浅的目标色的显示工效略优于深的目标色。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本研究选取8种学生最喜欢的具有较高的亮度的颜色作为前景色是合适的。

对偶实验的结果表明黄色是学生最喜欢的前景色。黄色是一种最能强烈反射到平面上的颜色,是所有颜色中最闪亮最耀眼的。但是它对人的心理有非常强的刺激作用,长时间观看会使人过于兴奋而变得烦闷不安,难以保持注意力,而且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在选择黄色作为前景色时要慎重考虑。鉴于黄色的特点,它不适宜作为背景色使用,但是可以作警示色或强调色使用。与黄色类似,酸橙色、品红色、青色也是刺激较为强烈、个性鲜明的颜色,它们可以使得画面明快、活泼,使用它们传递信息时容易引起人的关注。但是以这几种颜色为前景色的搭配的受喜欢程度并不高,因此在选择这几种颜色作为前景色时,要综合考虑课件背景色、教学内容等因素,不恰当的使用可能会使效果适得其反。

4 亮度差影响学生对颜色搭配的偏好

颜色搭配的实验结果看起来无规律可循,颜色搭配偏好与颜色的各种属性之间均无明显的规律。经验告诉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颜色的对比度是影响学生识别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对比度指的是一幅画面中最亮的颜色与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差异范围越大代表对比越大,差异范围越小代表对比越小。Nagy的研究也表明在影响彩色CRT目标搜索作业绩效的诸多因素中,目标与背景的亮度反差是最主要的因素。在本实验中由于仅涉及两种颜色,因此我们用两种颜色的亮度差来代替对比度考察其与颜色搭配的关系。分析表明,亮度差与颜色搭配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即学生较为偏爱亮度差大的颜色搭配,这与Nacy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目标与背景色的搭配是否恰当是影响视觉作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亮度反差大或色度图上距离较远的目标一背景搭配可取得较好的视觉作业绩效。

5 关于蓝色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颜色偏好的研究中蓝色都是大家喜爱的颜色。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教程中白一蓝和黄一蓝是最常见的推荐搭配。葛燕等对年轻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界面的颜色偏好的研究显示:蓝色是喜好度和舒适度最高的颜色,在前十种颜色搭配中有7种属于蓝色背景。但是在本实验中蓝色仅仅是学生喜欢程度中等的颜色,而且在学生最喜欢的10种颜色搭配中也没有蓝色。多媒体教室环境影响了学生们对蓝色的偏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亮度和对比度是影响颜色偏好的两个主要因素,而蓝色的亮度较低(L值为30),这可能是蓝色受喜欢程度下降的原因。较低的亮度应该在与明亮的前景色搭配时占有优势,但是在前10种颜色搭配并没有蓝色。但是亮度值更低的另一种蓝色系的颜色藏青色(L:11,RGB:0,0,128)在前10种搭配中出现了两次,这两种搭配分别是第5位的白-藏青和第8位的黄一藏青。在多媒体环境下,蓝色作为背景色让位于亮度更低的藏青色,以达到更高的对比度。

好课件【第三篇】

关键词:钻教材;筛重点;明实情;择教法

作为“新课改”理论基础之一的有效教学理论,体现在课堂上即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课前的“有效”备课显得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备课是教学的先决条件,如何做到“有效”呢?我认为:一要全面,要尽可能地备全;二要明实际、重实效。

所谓全面,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对所教的内容力求掌握透彻,这是灵活变通的基础。

一、钻教材

即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阅读钻研教科书,熟悉教材,明确应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应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这是教师备课的起始步骤,就我所教的语文学科而言,在对全套教材通览、单元教材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再对单元中的单篇课文进行赏读,这是从宏观上来把握课文。那么,如何从微观上来把握好单篇内容呢?首先,要认真地朗读好课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所要达到的层次是“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要能对课文发表自己初读后的理解、观其大略。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教参。详细的教学参考有助于解决初读后理解上的盲区,对教师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教学参考上有时小到一个字词、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都分析得非常详细透彻,对此教师须细究,细究的目的为了懂、熟、透、化。难道教参上如此庞杂透彻的知识点都必须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吗?非也,因此就势必要提到备教学内容的第二个环节――筛重点。

二、筛重点

即对教材内容及众多知识点进行删繁就简,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但并非只是将教参到教案作简单机械的“块移动”,而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项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设计;还要求教师从参阅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中受到启发,帮助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当然,教学重点的筛选要依据本册与单元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实际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统筹安排好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思想感情的陶冶等各项教学任务。

三、明实情

即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要使教学活动有效、良好地开展,在课前对学生情况尽可能明确地掌握尤为必要。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平常的学习进行观察了解。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作业情况、考核成绩、课外活动的状况等,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情况;还可以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特征、智力状况、学习要求、兴趣爱好等等,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反馈,并通过分析归纳,发现共性、掌握个性。

其次,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摸清学生的学情,才能帮助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的重点难点,便于设计有效的提问,从而为课堂教学兼顾每一位学生作准备。

最后,备课的形式要符合实际。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师独自一人冥思苦想或照抄照搬地将“备课”当成“背课”的教学形式,新的备课形式应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要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异。如研究类课程要做好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的方式等等。

四、择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首先,应以实现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看哪种方法、哪种手段最适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我个人认为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方法的选择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树立“教法为学法服务”的观念。

备课要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也可以是一种激励;引导的内容既有方法和思维,同时还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做人的道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脑力劳动。要求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须适当地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备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教师应以新课标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新课标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能创造性地备出各具特色的有效实用的课案。

精品课件【第四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关系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教育工作者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学子的求知需求。“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来自嗅觉,%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的各种感官中提高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效果,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2011年起,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制定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必然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社会环境变化很大。与此同时,现代大学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他们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对事物的选择显得多样,对信息革命带来的变革反响显得比其他群体更为热烈。面对这些新情况,教师们必须要不断努力,调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观念、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使过去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新鲜元素的补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现代大学生发展新趋势促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

新时代里,学生的发展呈现出正负两个方面的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对正特征如此表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对负特征表述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正是近年来大学生发展呈现出来的趋势。

这一正一负的特征使得现代大学生多数表现出一种“理想很丰满”与“现实很骨感”的矛盾。因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故而他们多数一开始就认为世界是理想的。可是矛盾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充满矛盾的,而且这些矛盾不断激化,产生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们多数还未懂得鉴别、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实质。因而也就暂时无法化解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从现实性上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思想观念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快速的转变。大学生们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对大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导致其价值观念发生偏差。其次,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们在生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学习、生活条件被长辈长期“包办”而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优越,以至于自我意识过强,学习容易懒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感等。再次,由于我国中小学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与知识之间的逻辑,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结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或者发展不健全。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法律意识的课程,务必要扛起改革的大旗,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正特征,调整、改正、削除他们的负特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网络、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新趋势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网络系统资源无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图文、声音、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更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增加了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使本门课程的教育摆脱了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21世纪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渗透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前兴起的慕课、微课、资源共享课、翻转课堂等遍袭教育界,使一线名师们甚至是普通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足不出户就能传播五湖四海。另外,近来新兴的自媒体移动端学习技术亦迅速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大学生们不断地体验到来自移动信息技术的新鲜、高效、便捷的教育改革,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无时不刻的事实。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改革要不断地被新时代新技术推动从而被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几个逻辑关系

(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非从属关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门的技术能力,为将来专门化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而基础课程具有专业课程无可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创新逻辑思维、综合能力,是全面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和人格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个重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人格健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任永辉在《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的思考》一文中论述到处理思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途径,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要相融通,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融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类课程联动起来,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摩擦生热,打造出具有专业职业特点的思政理论课。

(二)精品课程与精品共享课程的关系

精品课程与共享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优秀课程的代表,有扎实的课程建设基础和较突出的教学特色,对其他一般的课程建设启发和影响。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功用上,精品课程强调的是与其他一般课程比较而得出精致性和品牌效应,重点在于建设,是一种示范,是一个窗口。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强调的是共同分享资源。资源才是这项工程的重点,如何把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资源共享是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会对其他一般课程的建设和实际教学产生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前期建设重点是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要在继承原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更新课程教学资源,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建设,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成功转型,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因此建设精品共享课应该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挖掘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打造更出色的品牌效应,以发挥其共享的功用。

(三)思政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关系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地方本土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在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不可忽视对地方本土资源运用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多数高职院校一直不太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诸多方面的欠缺。利用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通过参观丰富的、珍贵的馆藏文物、自然生态资源、社会发展资源,培育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之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更容易接受,避免了强行灌输。促进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很好的融入地方社会,并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二,因为地方资源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可能是唯一的,独具特色的,离开本地可能就没有这种资源了;同时越是地方的资源,就越是全国的越是世界的,需要全国化世界化,应该挖掘出来推广之,并且让所有的师生共享之。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特征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必须要对课程进行定位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课程建设应该注意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针对这些特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涵?

首先,政治性特征说明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会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而发展变化。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2006年出版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进行了四次修订,目的在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写进教材,及时更新供学生学习。2013年为了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又一次修订,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确][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性。其次,思想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在本质特征。从树立崇高理想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树立现代法治意识,无不反映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强烈的思想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武装,形成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体系,以确保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方向正确。再次,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特征。理论应该联系实践,知之而行之,把思想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科学的理论来之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应该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师生均能参与实践,分享共用实践资源。

四、结语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系逻辑分析,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是人们主观愿望强硬推行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该关注几个逻辑关系和课程性质特征,这样才能更了解我们建设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用意和路径。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90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