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泥塑教学教案(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09014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泥塑教学教案(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泥塑教案【第一篇】

泥工材料的选用:天然粘土。有雕塑泥、造型土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泥工主要是用粮食为主要原料配以颜色合成的“多彩泥”来进行的泥塑。因为多彩泥色泽鲜艳,有红、黄、蓝、绿等各种颜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原因。

泥工的工具:垫板一块、雕塑刀一把即可,还可准备一些牙签、纸卷、麦管等棒状物,在塑造作品时用作支撑物或连接两部件时用。牙签的尖端还可用作精细加工时的辅助工具。

玩泥工时主要有这几种基本技能:

1)团――把泥块放在两只手掌心中搓成球状物;

2)搓――把泥放在两只手掌中作前后搓手动作,使泥滚动,搓成圆棒状。用力的大小 可搓成粗细不一的圆形条状物,也可把泥条放置在桌面上用两只手掌前后滚动制成较长而粗细随意的长泥条。

3)压――把球状的泥团置于手掌中加压成圆形的饼状。

4)堆――把预制成各种形状的部件逐层堆砌成立体造型。

5)刻――用小刀把薄形的泥板刻划成所需要的图形,像剪刀剪纸一样,用小刀在泥板上留下印迹。

6)接――把预制成的两个部件插入牙签、纸卷、麦管等连接,也可把上下部件用推上 捏下的方法把部件连接起来。

7)推――把压扁的泥置于手掌后部凸起的肌肉处用刀或圆棒作压括动作,薄泥板即可制成带有皱折的波纹状泥条,适宜表现衣裙、花瓣等,加压时用力把泥括成散茸状则可表现人物的头发、动物的皮毛等。

8)盘――把搓成粗细的泥条盘曲地逐层堆高,可盘成筒状的空心物。

9)包――把内设物包起来,如制作西瓜,用黄色包红色,绿色包黄色,切开后很逼真。

在泥塑时,还可进行色彩调配,目的是使作品的色彩更加变化丰富。如捏胡萝卜,可把红、黄捏在一起配色,红萝卜可把紫、红捏在一起配色等。其混合方法与绘画中色彩调配一样,颜色中加白可淡化变亮,加黑可深化变灰等。由于泥工的可塑性很强,加上彩泥的色彩可随意调配,因此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真可谓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人工造物都可再现。动物、人物、植物、建筑等都能用泥工形象地塑造。例如在制作螃蟹时,可分解为主体、眼睛、螯及肢等部分,先用泥团成球状物搓圆,放在手掌压扁即成螃蟹的主体(身体),接着用同样方法捏出眼睛及蟹螯的各部分,再用泥搓成短棒状压扁捏成蟹肢的各部分进行连接,为了牢固性,连接时可用短的牙签(铁丝)插在接头处,最后用牙签的尖端在螃蟹身上刻出花纹,形象就更加逼真了(见图)。

但在让幼儿学习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要教给幼儿基本技能,如搓、团、压、盘等。在孩子们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便可采用看图、看实物、看玩具的方法让幼儿创造性地塑造出物品。如将捏好的圆球通过简单变形,添加使之变成苹果、柿子、桃子、萝卜等不同图形,而鸡蛋形的变化又可塑成熊猫、蝌蚪、刺猬等,根据所学的泥工技能,随意塑造,自由想象。

泥塑有平面、立体两种造型,平面造型就是把泥板刻划成图形,略加修饰可制成各种小挂件,还可结合硬纸板等进行泥塑,用预期折剪成的图作造型的基础,经过仔细雕琢,再用彩泥作进一步地塑造,使之变成美丽的图案用作装饰。而立体造型就是把泥捏塑成球状、条状、块状,把这些基本形体作为动物、人物的基本结构用辅助物连接可制成立体可欣赏的作品。

泥塑教案【第二篇】

一、大班幼儿学习泥塑的特点

大班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又有所增强,同时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都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并且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如在《奥运火炬登珠峰》这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从图片、影像资料中捕捉到许多登珠穆朗玛峰的人物形态、神情,在运用泥来表现时,一个个作品都显得那么的生动,虽然在手法上孩子们可能没有泥塑大师那么准确,但孩子还是愿意去尝试、去探索。我们认为,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泥塑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激发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因此,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是学习泥塑的基本条件。初次泥塑制作活动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我抓住机会向他们进一步教授了捏泥的技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对泥塑活动有了初步的概念。

2.适宜的环境、游戏是幼儿进行泥塑活动的良好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的直接用途虽只是寻求快乐,而间接的用处则更大。”在泥塑活动中我不失时机地以游戏形式向幼儿渗透感兴趣的泥塑技能。在实践中,我采取了泥塑活动游戏化的方法,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在与泥做游戏。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泥塑灵感将被激发出来。

3.循序渐进地开展泥塑教学

泥塑教学活动还要本着从易到难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从身边的简单物体学起,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主动性,发现物体的细微特征。我以圆形塑造为发散点,向平面浮雕造型拓展,循序渐进地开展泥塑活动。如,从制作简单的几何立体图形到制作有趣的花瓶等幼儿始终满怀兴趣。他们用自己独到的目光、灵巧的双手,为小小的泥块赋予新的生命。

泥塑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山西 寺观 彩塑 技法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但更多的是隐于乡野古刹的彩塑造像,其分布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遗存数量之众,全国其他省份罕有其匹。根据山西省文物普查资料及柴泽俊、柴玉梅所著的《山西古代彩塑》一文中的统计,“山西省现存历代寺观泥质彩塑就有一万三千余尊,其中唐代彩塑八十二尊、五代彩塑十一尊、宋辽金彩塑三百九十四尊、元代彩塑三百八十六尊、明代彩塑五千九百七十八尊、清代彩塑约六千二百尊。”①寺观彩塑与寺观建筑唇齿相依,存在古代建筑的地方,一般都有彩塑遗存,越是年代久远的寺观,所存塑像越有多个朝代塑像共存的现象。笔者20年来遍览全国各地石窟及寺观,尤其近年来重点关注研究山西境内的古代寺观彩塑艺术的形式语言、风格样式及创作技法,因而在泥质彩塑塑造技法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现梳理如下与专家、同行探讨。

一、彩塑塑造中的样稿

如同今天做大型雕塑或是群塑时,要有设计小稿一样,传统民间彩塑在塑造前也需要样稿,这个样稿可以是线描稿,即“粉本”,也可能是立体稿。这个样稿也许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如唐朝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水月观音”;这是一个时代共性的样式与风格;也许是家族或团体独具特色的样稿;也可能是某一地域相对稳定且有特色的样式。古代画塑工通常依据传统的样稿进行塑造,在塑造的同时融入个人对所塑对象的理解与情感。

当然,古代民间画塑工远没有今天艺术家的自由,他们所表现的内容首先是为了传播宗教教义或在仪式中专用,因此受到要表现宗教教义及宗教仪式的严格制约。同时,各个时代画塑工及信徒们演绎不同、理解不同,也会改变佛教、道教人物的造型。影响这种改变的因素很多,除了对彩塑样式的影响外,还有时代样式及坊间画稿塑样的传承、供养人施资人对彩塑样式的要求、民间艺术家个体对彩塑样式的追求、地域坏境对彩塑样式的影响等等。因此,民间彩塑的样稿在民间画塑工群体中的传承中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二、彩塑的工序与流程

1.扎骨架,绑大形

首先,用木柱先立成一个十字形的骨架,高度以塑像的尺寸定,然后根据所塑对象的动态再绑出动作姿势,包括四肢及变化较大的衣饰。一般多用木板、板皮等材料,以减轻重量方便挂泥为原则。骨架扎好以后,再绑上一定的稻草、麦秸,即“束草为胚”。这样做一是为了减轻塑像的重量,且能通风防潮,二是方便外层的塑泥更好地与内骨架结合(图1、图2)。我们从这两尊唐代彩塑的残,能清楚地看见塑像内部的结构与用料情况。长子(县)法兴寺在2000年修复损坏的塑像时,就从原塑像的内骨架上发现了题记,由此而知一些塑工在扎骨架时,有将塑像的塑绘者等内容的题记书写于木板,并作为骨架的一部分绑在塑像内以作记载的情况。②

2.上大泥,塑大型

所用塑泥取无污染、无杂质的地下深层泥土,经晒干、碾碎、过滤后,再加水浸泡,并踩出泥性备用。上大泥的过程基本上分粗泥、中泥、细泥三个步骤,由里及外,逐步完善。泥的掺和方法在《民间画工史料》中有具体的比例,即:“粗泥——土七成,沙三成,加谷草、麦秸;中泥——土七成,沙三成,加麦糠;细泥——土七成,沙三成,加麻纸(毛头纸,用水浸烂)”。③粗泥主要用于塑大型,把塑像所有有骨架的地方都用粗泥先裹一遍,与今天的学院泥塑方式相似,把骨架均匀地包裹其中,再用中泥把大形动态塑造出来,最后用细泥塑造局部与细节的变化,像头饰、衣饰、人物身上佩戴的饰品、武士的铠甲、腰带等物品也可提前用预制泥范做好,适时装配上即可。用细泥深入塑造时,注意细泥加上棉花或丝绵等相关辅材后一定要反复揉搓,醒到熟透方可好用。

塑像完成后不可暴晒,必须阴干,在干燥的过程中,会因泥的干湿不匀、收缩不均出现裂纹,需用细泥反复修补,直到泥坯内外干透为止,之后对塑像表面进行处理磨平,使之平整光滑,便于后期的彩绘,并适时在塑像后背留下装藏的位置,宗教传统装藏有装各种各样宝藏者,也有装经卷书籍者,还有装五谷杂粮的,不一而论,开光时由主持高僧装入一并封上。

3.装銮敷彩

我国古代传统彩塑一般都是塑绘结合,即“三分塑,七分绘”。此言虽有夸张,但确实说明塑与绘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塑造时留下一定的空间,由彩绘来表现完成,如须发、服饰面料的质感、肌肤感等,通过彩绘装銮使塑像变得光彩夺目,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前期泥塑完全干透打磨完成后,“塑容绘质”工作随即开始。首先,给塑胎上刷一层“明胶”,干湿要把握好,之后贴一层麻纸,也称“皮纸”或细纱布,再刷一层胶水,防止颜料向内渗透。其次,在塑胎上下罩一层混有胶质的白色颜料,也叫“出白”,其成分有高岭土、云母、白垩等。再次,当出白干透之后,即可在素白的底子上起稿勾勒,同时在需要强调突出的部位,用沥粉沥出各种线条、图案及纹饰,达到线条突出、图案清晰、纹饰华丽、冠带华美的效果。最后的工序是晕染敷彩,至此主要取决于塑工的绘画水平的高低,由于彩绘用色难度较大,因此要求塑工不但得有高超的艺术素养、精湛的技术水平,还要具有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能力,即采取灵活多样的敷彩装銮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图3)此件作品的肌肤感与服饰柔软感、华丽感均通过彩绘的过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关于塑像贴金方面,可在个别需要贴金的部位先刷一层胶水,然后贴上金箔,先贴大面,再贴小面,均匀压平压实即可。关于施彩用金方面,《民间画工史料》一书中也介绍了拨金彩锥(上五彩加彩锥)、倒杂月、上中五彩兼用彩锥、中五彩、下中五彩、下五彩④六种不同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单体的塑像,大的主尊像和与地面、墙体相连的较大塑像,无论是圆雕还是浮雕均在殿内现场制作彩绘,但也有一些满堂塑像的寺观,譬如隰县小西天悬塑、长治观音堂悬塑、蓝田水陆庵悬塑这一类大型悬塑,一堂之中会有几百尊或上千尊大小不等的人物,大者五六米高,小者仅四五厘米,而且亭台楼阁、宝刹古塔、层峦叠嶂,花鸟鱼虫、珍禽异兽、人物贯穿其间,特别复杂,全部现场完成不太现实,可采取比较灵活的手法,将一些较小的人物、山石、云彩、植物、栏杆、挂饰在其他地方做好,根据需要进行摆放或悬挂。(图4、5、6)其塑造技法上,圆塑、悬塑、凸塑、组塑、贴塑、浮塑等手法交替使用,以营造特定的氛围为原则。

三、彩塑用色与用料

彩塑所用颜料方面,一般有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两种,矿物质颜料有持久延年不易褪色之特点,故多为选用,常用的矿物质颜料有石青、石绿、石黄、朱砂、铅粉、赭石、白垩、金箔、银箔等。植物颜料有藤黄、胭脂、洋红、桃红、紫罗兰、灯焰、松烟等,植物颜料色彩鲜艳、透明,好使用,缺点是不耐光照、易褪色。使用媒介方面有水、胶、蛋白液、桐油、生漆、熟漆等。由于使用最多的是矿物质颜料,而且用量大,因此多数塑工都是亲自研磨、淘澄、蒸煮,再分出颜料的层次来,使用后还得每次都要出胶,以防日后颜色发生霉暗现象,也很是麻烦。当然矿物质颜料也有一定的毒性,在防霉防虫蛀方面还很有功效,而且覆盖力强、色泽鲜艳持久。

关于塑像用材用料方面,在《元代画塑记》⑤一书中几乎以流水账的方式记录得非常详细,因为这些土木、纸绢、颜料等材料,不仅仅是在元代宫廷画塑工们使用,应该是历代的画塑工均是如此,应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民间信仰所塑的各类泥质彩塑应大同小异。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对云冈石窟的包泥彩塑修复用料记载中,有很多用料与此很相似。李燕飞、赵林毅等人所写的《山西省介休市后土庙彩塑制作材料及工艺初探》一文中,采用了X—射线衍射法、偏光显微镜法对介休市后土庙明清彩塑制作所用的颜料、土质内的纤维材料进行研究后,所罗列的颜料及用材也极为相似。⑥马波在《云南地方彩塑修复实例分析——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修复》一文中也对颜料及采样进行了分析,颜料用材也较为相似。⑦因此,《元代画塑记》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彩塑的技法很有参考价值。笔者摘录一小段以印证前文所谈。

“大德八年三月,奉皇后旨,守城隍庙人言,西世祖皇帝当令於城隍庙东建三清殿一所,其中未有圣像,及其余神像有坏者亦多,可令阿尼哥塑三清圣像……用物,梵像画局用赤金官箔五千七百八十、平阳土粉二百二十二斤、明胶一百一十斤、泥金三两、生西碌五十四斤、上色心红二十三斤、拣生石青一百一十斤、熟石大青三十斤、黄子红七斤、黄丹二十一斤、回回青七斤、回回胭脂二斤、官粉三十三斤、瓦粉三十一斤、藤黄二斤、南细墨一斤、川色金一十五斤、出蜡局用黄土九石三斗、西安祖红二十五石、麻七百五十二斤、穰子八十束、净砂二十七石、白绵纸四百一十六斤、方铁条一百五十斤、莞豆铁条一百一十一斤、菉豆铁条二十五斤、黄米铁条一百四十三斤、针铁条五十八斤、黑头发六两、睛目九对,木局造胎座等用赤枯木一十七条、松木一百一十七条、椵木二十三条、槐木五条、明胶一百一十四斤、镔铁局造钉线等用东简铁一千二百八斤、水和炭三千六百二十六斤。” ⑧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不但可知从底座、塑像到彩绘所用材料,并且不同的工序由不同的部门来完成,涉及梵像画局、木局、出蜡局、镔铁局四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可见在当时官方塑绘机构的规模的复杂及从业队伍的庞大。

四、彩塑的创作者

中国古代寺观彩塑多半出自民间画工之手,所谓“画工”,即职业绘画者也。这里的民间画工包括“画塑匠”,他们一般世代以绘画为职业,长期积累经验,所以大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民间艺术家们从事美术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且队伍十分庞大,很多画工是父子相承,代代相传,并且还有行会制度、作坊形式、师徒制度,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很多著名的画家及高僧也积极参与其中,更是促进了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据资料记载,唐代的画工绘画和塑造是兼学的,不像今天绘画、雕塑学科分得这么细致。“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至今在民间彩塑队伍中依然如此。过去画行的职业范围比较广泛,并且需要一年四季配合不同的节日与风俗从事不同的美术活动,因此必须要掌握不同的技能。要想掌握多种技艺也非易事,“画行中有句俗语:‘十年出一个秀才,十年出不了一个画匠’。一个精干的画工要学会以下几种手艺:壁画、彩画、灯画、传神、神轴、水陆、彩塑、纸扎、油漆、裱糊等。”⑨因为民间画工要生存必然适应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并且技艺还要娴熟。与此相适应,山西自唐宋至明清保留了这么多优秀的彩塑遗存,那都是些什么样的画工领袖和画工团体来完成的呢?

除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全唐文》《五代名画补录》等各种画论及部分寺观题记、碑刻中有部分文人画家及个别杰出的民间画工有记载外,大部分画工是无从可考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代匠人地位低下,并且过去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民间艺人比较轻视,常以“雅”“俗”来区分“文人画”与“匠人画”,用以贬低画工的作品,尤其“宋元以下‘文人画’与‘匠人画’分道扬镳以后,作为‘匠人’,因为不登‘大雅’之堂,纵然在画史上或者如永乐宫壁画上那样偶尔题名道姓,也很难找到为之立传的材料”。⑩另一方面,即使个别留下姓名的也是因为“物勒功名,以考其诚”,以此来考验工匠们的技艺程度及工作时的用心程度。其实,客观来讲,所谓“俗”只不过是因为画工的作品与文人画相比较,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更容易为一般的民众所喜欢而已。一般来说,画工的画或彩塑还往往受到同时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因为画塑工们以此为职业,为了生计就必需考虑上层阶级的喜好及广大百姓的喜好,以期有更好的市场,因而,画塑工们对待技艺方面不但是精益求精,而且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使得大量优秀的民间画工及他们的作品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诸多困惑和难度,但深入其中也依然可以发现很多线索及画塑工的踪迹。

总而言之,彩塑技法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掌握中国古代传统寺观彩塑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传统彩塑的技法自身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程序严格、流程复杂,不但是一代一代的民间艺术家们在漫长实践过程中的积累,更是他们在尊崇前人规范时的不断创造与丰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传统彩塑历经千年而流传有序。我们研究技法看似形而下,但对古代传统彩塑在今天的传承延续而言,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注:文中图片均由魏小杰拍摄)

注释:

①柴泽俊,柴玉梅。山西古代彩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4.

②张宇飞。佛影——法兴寺、崇庆寺、观音堂彩塑赏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12.

③④⑨秦岭云。民间画工史料[M].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52—54;24.

⑤佚名。元代画塑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注:作者不详,这本书原来是元朝《经世大典·工典》中的一部分,是当时官方作为“官方塑作绘画用料”的准则被记录下来的,书中的时间段正是阿尼哥、刘元活跃时期).

⑥李燕飞,赵林毅等。山西省介休市后土庙彩塑制作材料及工艺初探[J].文博,2009(6):118—121.

⑦马波。云南地方彩塑修复实例分析——筇竹寺五百罗汉彩塑修复[J].文博,2009(6):136—142.

⑧佚名。元代画塑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1—13.

泥塑教案【第四篇】

泥塑教案(2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泥塑一课,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制作方法,并能制作完成一些简单的泥塑作品。

重点与难点:泥塑的塑造和泥塑骨架的制作。教学准备:泥巴、范作二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导入

出示范作,引起学生的兴趣。板书课题

三、新授

泥是雕塑作品最常用的材料之一,除了作为完成作品的材料,雕塑家在制作石膏雕塑、金属雕塑等其它作品之前,也往往先以泥塑的方法制作小稿,再扩大翻新。

1、讲解泥的特点: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体积小的可直接塑造成形体,体积大的作品必须在作品内加一个起支撑连接作用的骨架,雕塑上也称为“芯架”。

2、大型泥塑的骨架材料: 一般采用木材或钢筋来制做骨架,绑上草把抹上泥浆然后以泥料分层塑形。

3、小型泥塑的骨架可采用的两种做法: A、形体较为简单的小型泥塑用什么材料制作? 生答:可用牛皮纸卷成卷再敷以泥料。

教师小结并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泥块的凝聚力。B、形体复杂的采用什么材料制作?(指生回答)生:用粗细不同的铁丝捆扎骨架。

小结:形体复杂的用粗细不同的铁丝绑扎骨架,根据结构特点扎出一个大形,然后往上挂泥,为使泥塑成形后能稳定,可将铁丝骨架固定到木板底托上。

4、讲解泥塑的制作方法:

A、要把握被表现对象的基本形体结构,并确定体积、大小比例。B、挂泥塑形时,对表现的物体细部要有深一步的了解,然后通过泥料的堆积和剔除逐步完善细部。

四、学生制作雕塑骨架,教师巡视辅导。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了解雕塑技法,学习对形体概括表现的方法。重点与难点:造型的准确与生动。教学准备:示范作品,雕塑材料一份。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二、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泥塑知识。提问:泥的特点?

生答:可塑性强,韧性不大,湿时易瘫塌,干后收缩又易干裂。展示上节课的作业进行讲评。

三、新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泥塑制作小型人物,这节课我们用粗细不同的铁丝绑扎骨架,来制作形体;较为复杂的雕塑作品。

教师示范制作人物泥塑,出示人物泥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人物动态。用铁丝按照设计好的动态造型。

四、学生作业

每人创作一件人物小型泥塑,并尝试运用一些线状辅助材料来丰富雕塑表现手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5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