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117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篇】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二篇】

信息窗2  动物联欢

一、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51-5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除法的意义,会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小棒

六、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多么热烈啊!动听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师:瞧,小动物们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体操表演。

(2)有18只小猴。

有30只小松鼠,要分组跳拉手舞。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两种:

1、加减法问题:

(1)小猴比小松鼠小多小只?

(2)    鼠比小猴多多小只?

(3)    猴和小松鼠一共有多少只?……

(4)    除法问题:

a)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b)30只松鼠,怎样分组?

c)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伙伴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4、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      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30只松鼠怎么分组呢?

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得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2、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三: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你能评价一下这节课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表现如何吗?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分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则可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分成6组。

(2)30只松鼠若平均分成6组,则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学生交流

会读算式的同学介绍算式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学生思考,回顾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评价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

能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独立探索,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能主动探索得出多种方法,会与同伴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

能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找出相同点,关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 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是否能与同伴进行交流。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生的评价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1、在讲解“平均分”时比较细致,学生基本上能够认识“平均分”。

2、      在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一分”时,学生能够5个5个的分,教师又非得强调要一个一个分,效果反而不好。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三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第四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8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