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一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5的设计形式与例4相同。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的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出“能放几盘”的问题。再由“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除法算式20÷4=5。然后,给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一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具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总课时:1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二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三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ppt课件。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
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
学生:好!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1、认识角。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学生: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点。
教师:你是一个特别会观察的孩子,这些角除了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你更了不起!发现了角除了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顶点。
教师:你真棒!那两条线呢?
学生:边。
教师:太棒了,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电脑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图形上的角。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们同意吗?(同意)看来圆形上没有角,咱们先把它请下来好吗?(好)。
你们很会观察,都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这三个图形上的角在哪里吗?(能)。
这三个图形老师都把它们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的角吧!开始行动!
教师:谁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他指的这里是角吗?
学生:是。
教师:老师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吗?
教师板书。
教师:它是角吗?
学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顶点。
教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那究竟该怎样指角呢?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快把掌声送给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应该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的两条边,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图形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边的角。
教师;多好呀!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再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有角吗?(有)。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一看。
学生争相指出。
(3)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还在身边发现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角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角吧!
电脑播放图片。
4、练习。
教师:说一说,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用手势告诉我们。
教师:你们很棒,都认识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角呢?(能)。
教师:你想画一个角吧?(想)那就画在作业纸上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
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了角,还学会了画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能)。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放在课桌上的信封里,现在咱们就两人一组来创造角。
学生合作创作角。
1、展示角。
教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2、蓝角和红角的故事。
电脑播放故事。
教师: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俩争大小。
教师:红角为什么认为自己大呢?
学生:因为红角的边长。
教师:你真是一位会倾听的孩子,那结果怎样呢?他们谁打谁小?
学生:他俩一样大。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你们简直是一群天才儿童,在听故事中还学会了这么重要的知识:通过蓝角和红角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他俩一样大,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利用活动角做游戏。
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我们来做个好玩的游戏吧!这个角可是一个调皮的角,我们用它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听要求。
教师提要求,学生具体做。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角小就小。
教师:我们快把掌声送给这位会思考的孩子!
(课件演示)通过我们玩活动角,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变大,角还可以变得更大,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认识了角。
教师:最后,咱们都来听一听角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吧!
(播放课件)。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四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生回答)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4、乘大家闭眼睛的功夫,小猴来了,带了几个图形朋友来,想不想看看?那咱们看看有没有咱们认识的角?(巩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可是啊,这调皮的小猴把开门的密码给忘记了。密码在哪呢?大家帮帮他!(课件出示:想想练练二)密码是:1325,门开了,小猴送给老师和在座的小朋友们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的见面礼在老师发的那张纸上。快,动手!(说说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三角形)都填好啦?那咱们一起来说三角形里面有(三个)角,四边形里面有(四个)角,五边形里面有(五个)角,六边形里面有(六个)角。
三、自己动手制作角。
1、那小猴给了咱们这么有意思的见面礼,咱们也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些角来,给小猴亮亮咱们的作品。现在小组活动开始。(师巡视,帮助,指导)。
2、现在咱们展示小朋友们的作品。(小木棒围,钉子板绕,用两个彩色的纸条围,用彩色的纸折)。
四、认识角有大小之分及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
1、这些角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结:角的开口不一样大。
3、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角(自己动手转一圈)这是什么?课件出示:(65页例题)。
4、你能说出上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五、全课总结。
1、咱们今天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角)如果你就是这个角,你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请同学上来介绍)边用手比划比划。
2、父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们,我们就来送个礼物给父母吧。咱们来个约定,我们送的礼物里面必须有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好,开始商量吧。
3、想不想和大家说说?
1)(贺卡),有角吗?你准备送什么形状的?
2)剪刀(剪刀有角吗?)课件展示咱们回家后可以再考虑考虑,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五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六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教学难点:
掌握乘除两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3题。先复习乘除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再做练习。
2、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同桌互查。
3、第2题,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练。
4、第4题。可以采用同桌轮流回答的方式进行。
5、第5题。应该先列式计算第一个问题,再列式计算第二个问题,而不能用一个算式去解答两个问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6、7题。要先复习加减两步计算式题和乘法两步计算式题。
的运算顺序,概括得出:加减是同一级运算,乘除是同一级运。
算。
2、第8题。也可以采用1人提问、全班抢答的方式进行。
3、第9题。先出示第一问的两个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然后提出“如果每行种8棵”,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第八、九、十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3个课时的重点分别是:乘法计算;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
应用题;。
乘除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提高乘除计算和解答乘除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一、教学建议。
1、第1题,可先对口令,再计算。
2、第2题,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3、第4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算式和意义之间的联。
系。
4、第5、6题,要注意比较。
5、第7题,首先要理解图意。编完后,可让学生把一道乘法应用。
题和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
一、教学建议。
1、第8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问题的数量关系。
2、第9题。可以重点复习倍数关系三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
解答方法。
4、第13题,可以补的问题有两种补法,分析比较两种补法。
5、第14题,可以补的条件有四种,先让学生说说,再进行补充。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三)。
一、教学建议。
1、第15、16题。前两课时中已经复习过,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
2、第17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8。
3、第18题的两小题,都是求4个9是多少。
4、第19题的两个小题,都是把63平均分成7份,求1份是多少。
5、第20题,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于一题。
二、反馈。
要求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评议。
三、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七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八篇】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九篇】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十篇】
上课意图:
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对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够明确。例如,同样是用15÷3=5这道算式计算“一共有个桃子,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份()个”和“一共有()个桃子,每个盘子里()个,分成()盘”时,对两题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对于“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这些问题理解不透。这节课,我们将试图沟通“除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分”的运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运算,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把知识教“薄”。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