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76544

【导言】此例“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1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较多的反应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我们认为处理这篇教材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主要通过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宣讲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礼,而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顺应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要求,在质疑中求真知,在质疑中求进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自我探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乐趣,加之前四个单元已学了3篇文言文,小学时也接触过少量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我们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期、去、引、顾”几个常用的文言词语。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礼的美德。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互动过程

(一)示范质疑

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老师提问:本文的作者是谁?

部分学生会回答:刘义庆。

于是老师提出第一个疑问,明确编者与作者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生通过阅读注释①学生发现本文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而本文的总课题是《<世说新语>两则》,从而提出第二个质疑,明确“笺疏”一词的含义。

《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读顺语句

出示读懂1篇文章第一层次要求:读顺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推荐朗读——学生教读——抽查朗读

(三)读懂文意

出示读懂1篇文章第二层次要求: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文意;

准备从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复述内容。

要求学生从元方的角度复述,从友人的角度复述,通过复述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理解或记忆,同时分角色复述为下一个环节讨论人物形象,读出疑问打下基础。

(四)读出疑问

到此同学们真正读懂文章了吗?不,读懂文章还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胡适

“在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有疑。”——《大学原下》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课文,用心钻研,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提问,教师汇总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讨论,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五)读明启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该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无元方机智刚正

疑友人无信无礼信

处知错就改

有陈太丘守信礼

疑教子有方

课前设计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认真思考。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主要教会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长期老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回答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不习惯提问,不善于提问,难以提出契合文本的问题,难以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本节课中老师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所以必须在方法指导上,气氛渲染上下点心思,不然一堂课容易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学(常说的叫失败的课)。但我以为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过多的预设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个性,与其上一堂步步为营、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的课,不如上一堂可以让学生自由思维,能产生不少问题的课。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3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讲故事,以宋庆龄小时候信守诺言的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1)听读课文,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1)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⑨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你背我诵: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1)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2)问题探究

①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例子: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成语:三令五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②太丘舍去

③下车引之④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讲诚信——懂礼貌言必信——行必果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

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暂设5分钟左右)

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重新读一遍,男生、女生、教师合作,读旁白、元方、友人)

3、根据文章注释和工具书,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词圈出来,全班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拉;顾:回头看

4、请同学翻译全文。(暂定八分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后友人没有到达,陈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说;‘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的说:“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自己就走了。”元方说:“您和家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品句子,评人物

1、当友人知道陈太丘已经离开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文中是用哪个词表示的?(学生集体回答)友人便怒

2、纵观整篇文章,在整个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吗?(不是)那么还有谁也怒了呢?(学生答)陈太丘、元方请根据你的理解来谈谈他们分别是为什么怒?

友人:因陈太丘没有等他已经先离开而怒。

陈太丘:因友人没有按照约定准时赴约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仅失信而且还责骂自己的父亲而怒,或者说因友人不但无信而且无礼而怒。

3、友人怒后对着元方责骂他的父亲,对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你是怎样看待的?

①我反对友人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有遵守约定就没有权利去责备别人;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在元方面前对陈太丘不尊重,这影响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没有信用而且没有礼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而且当子面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③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认得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体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和修养吗?

4、在你看来,友人是个怎样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同‘方正’相联系)

四、散思维,表立场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遗憾,陈太丘无声的抗议,元方因“入门不顾”而使知错就改的友人尴尬,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面对迟到的友人陈太丘应该怎样做呢?面对友人的道歉,元方应该怎样做呢?

①陈太丘应该等一会

②如果不能等,就留一张纸条让元方带给友人,让元方成为化解矛盾、传递友谊的使者。

③元方应该说话婉转些,接受友人的道歉。(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诵课文,悟哲理

1、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2、布置作业:做完《智慧大课堂》。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 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3、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2、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1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4、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请一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课文。

(二)理解文意

1、快 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3、疏通文意后齐读课文。

(三)探究人物

1、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的故事?

2、除了他,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谁呢?

3、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请结合 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

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三、我来演一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内容;

2、熟读并背诵短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 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 争 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 进行思维,鼓励学生 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 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 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7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