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案精编4篇
【导言】此例“《所见》教案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古诗《所见》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读课文插图。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1)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2)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 齐读诗句。
(4)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里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5)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6)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7)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也可播放的的范读),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4、评价、指导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古诗《所见》的教案【第二篇】
目标:
1、 在欣赏与游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 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准备: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过程:
一、 引导讲述
1、师:今天我班要来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认识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教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教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开心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开心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第二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开心,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6、出示第四幅,师:突然,牧童看见了什么?认识蝉(播放蝉鸣的声音)。哎呀,鸣蝉唱得这么好听,你想不想去抓它?抓了它干嘛?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天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办法?(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忽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游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许多鸣蝉。
2、想不想抓住它们?要怎么抓?(引导幼儿说出轻轻的没有声音的去抓、或者捂住嘴巴等)
3、师幼一起边念古诗边把椅子当黄牛游戏,念到最后一句时下椅子站立,没有声音,轻轻地走向背景图去抓鸣蝉。分享抓住后成功的喜悦。
古诗《所见》的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古诗《所见》的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