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两极世界的形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929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两极世界的形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轻松掌握本课知识。(略)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二篇】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

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的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通过对德国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的了解,从而更加直观的理解美苏两国对峙的表现形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

通过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分析,认识各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从盟友到对手”

教学要点: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②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对比;③杜鲁门主义。

第二目“美苏冷战”

教学要点:①美国方面: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苏联方面: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及其影响。

第三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教学要点:①对冷战的认识;②冷战在欧洲、亚洲、美洲的表现: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③冷战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从盟友到对手:

运用课本斯大林与记者谈话材料,结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说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的相关历史材料,这是理解双方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敌人的重要依据;

②提供美国战后作为头号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的经济、军事材料,以及苏联作为军事强国的材料,使学生认识两国军事力量抗衡的态势。

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回放”中关于斯大林回应丘吉尔“铁幕演说”的答记者问内容。由此可以反观苏联方面在两种政治势力的冲突中采取的措施,说明双方的根本分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调和的。

2.美苏“冷战”

结合教材地图及“学思之窗”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归纳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两个条约的性质及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①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经济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在此问题的分析中可以运用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即提供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政治动荡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充分理解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的原因——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②对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目的首要应认清是为了援助欧洲恢复凋敝的工农业状况。

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军事表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苏联方面的军事抗衡则是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使学生能够明确掌握美苏双方在全球“冷战”对峙中的典型事件,并尽可能深刻地认识其中的典型事件所产生的现实和深远影响。

①从形成对峙冲突的地区上看,涉及到欧洲、亚洲、美洲等主要战略地区;从对峙的情况和对抗的程度上看,可以表现为政治冲突和军事冲突两种主要形式。

②就对峙地区而言,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范围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③就对峙情况和对抗程度而言:双方在欧洲地区的对峙主要采取了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在亚洲的对峙则表现为从政治对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装较量,在美洲地区更直接发生武装对抗下的摩擦。

4.小结: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是战后两国政治、军事实力均衡的产物,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不惜以大国意志分割世界,人为造成长期的国家分裂、地区冲突和骨肉分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五、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

王思德:《当代世界史》

斯塔夫里阿诺思(美):《世界史---15xx年以后的世界》

吴玉谨、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轻松掌握本课知识。(略)

以上就是我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说课设计,在充分理解课标、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问题设计,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情感。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因而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四篇】

第25课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2、技能: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分析: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别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峙。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与合作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不断加剧。

3、“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学习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学习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思考感悟二战期间美苏两国是什么关系?为何曾现这样的关系?“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知识梳理

一、从盟友到对手

1.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双方联盟基础的消失;苏联实力的加强及对美造成的威胁。

美国与苏联对抗的本质原因是美国在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军事实力上的劲敌。

二、美苏的“冷战”

1、概念:

合作探究冷战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2、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表现:

合作探究美国冷战政策包含哪些内容?

政治表现的杜鲁门主义

经济表现为马歇尔计划

军事表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合作探究马歇尔计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如何看待美国的目的?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带有政治目的。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是因为要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关注,即美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上来,从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合作探究苏联应对措施有哪些?

(1)政治: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发展党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经济:经互会成立:1949

(3)军事: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1955,从此在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与援助?

苏联对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帮助、建立经互会以加强经济合作、成立华约以抗衡北约的措施体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阵营全方位的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合作探究冷战局面的形成对世界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1、德国的分裂:1949。

合作探究

你能从柏林墙的修建和拆除,认识“冷战”的影响吗?

柏林墙的修筑以及德国的分裂都是冷战的产物。它人为地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城市分为相互隔绝的两部分,这是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关系的真实写照。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冷战的结束以及柏林墙的拆除都是必然的。

2、朝鲜的分裂:1948。

3、美国侵略越南:1961

4、古巴导弹危机:1962

合作探究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消极影响:形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表现为:

(1)造成国家分裂:两个朝鲜和德国的形成;

(2)引发局部战争:朝鲜战争:1950—1953年,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越南战争: 1961年—1973年,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引发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最后苏联撤走导弹。

积极影响:

(1)苏美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结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次世界崛起。

难点突破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具体内容:a.处置战败国b.重新确定战后欧亚政治格局c.成立联合国(3)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重新划分,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4)评价:a.积极性: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等b.局限性: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如对朝鲜和德国。c它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例1]决定雅尔塔体系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a.联合国的成立                  b.美苏两国的军事经济实力

c.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              d.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条件的把握。应明确雅尔塔体系是在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在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a选项是体系的内容之一;c选项是体系形成的原因之一;d选项在雅尔塔体系形成时并不突出。形成国际关系或国际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国的实力,且雅尔塔体系带有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特点也可以通过b选项反映出来。

[答案]b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6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