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两极世界的形成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612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两极世界的形成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两极世界的形成1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1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2、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p118导言)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问题探究: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友好往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二、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师生互动师:马歇尔计划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吗?

生:不是。

师:它的真实目的何在?

生:一是稳定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二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师:它的实质是什么?

生: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问题探究: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成立: 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小结)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遏制。那么,此时社会主义国家状况如何?苏联有什么反应呢?

2.苏联的“应对”措施

(1)措施: 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华约组织

规律总结:

(2)影响

师生互动

师:苏联对美国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使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

扩展:正如美国在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过程中欲进一步控制西欧一样,苏联在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时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和组织中也渗透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控制。因此两大阵营内部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矛盾对未来必将造成消极影响。

小结: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别是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对峙。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苏激烈对抗,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问题探究:阅读相关教材文字和图片内容,回答问题:

(1)柏林墙是怎样修筑成的?

(2)它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拆除的?

(3)从柏林墙的修筑和拆除可以看出德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

(4)“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学生谈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二战后柏林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为柏林的分裂埋下伏笔;随着“冷战”的加剧,1961年东德为了防止公民外流,修筑了柏林墙。(2)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两个德国重归统一,柏林墙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因此被拆除。(3)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哨阵地,危机不断。(4)“冷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东西方乃至世界的经济交流;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之间的对立;增加了东西方人民的隔阂;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苏联准备在美国的南大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新课扩展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苏的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美洲。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美苏几近核战争的边缘,但后来仍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化解。这说明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对待战争态度谨慎,谁也不敢轻易动武。苏联最后从古巴运走导弹,说明当时战略优势仍在美国一方。

(5)在“冷战”的阴影下,国际关系中还发生了德国分裂、朝鲜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从以上四件事情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从以上四件事情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苏“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受到大国控制的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美苏“冷战”重点在欧洲,在亚洲主要是“热战”。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冷战”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本课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161教材思维启迪3)

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是战后两国政治、军事实力均衡的产物,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不惜以大国意志分割世界,人为造成长期的国家分裂、地区冲突和骨肉分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1)军事政治性质。

(2)使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这道题目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冷战”的含义及其出现的原因,考查对二战后的国际局势全面理解的情况,检验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掌握情况。答题时可以从战后世界力量对比、美苏利益冲突等方面分析挖掘。

答案提示:①“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以遏制共产主义。②原因: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美苏战时同盟基础的消失,双方关系逐渐恶化;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根本对立;二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

学习延伸

思路引领:此题考查综合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和拓展性。学生应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回忆“冷战”形成以来整个世界形势的综合情况,以此为背景理解这段话,整理作答。

答案提示:这段话未能全面地、客观地理解“冷战”的影响;“冷战”是在二战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美苏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它持续了40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避免了半个世纪内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反思:

两极世界的形成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轻松掌握本课知识。(略)

两极世界的形成3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美苏由盟友变成了 对手

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于 二战后期 ): 美苏 主导,奠定了两极格局的 框架

②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矛盾日益加剧

2、形成的过程:

①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 除 武装进攻 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 序幕

②杜鲁门主义(以遏制“ 共产主义 ”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冷战” 开始

△根据“学思之窗”提供的两段材料,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两个问题:

(1)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由大国控制的 军事政治 集团

(2)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直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 武装 对峙局面,对欧洲安全构成直接 威胁 。

②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直接动武,这对集团内部乃至欧洲地区的安全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作用

二、两极世界的对抗

1、总体局势:全面“ 冷战 ”,局部 热战

2、两种对抗:

(1)“冷战”:① 德国 的分裂  ② 朝鲜 的分裂  ③古巴 导弹 危机

(2)热战:①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两极世界的对抗尤其是“冷战”持续了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极之间的激烈争夺, 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世界被人为地分为两半, 阻碍了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 不敢直接动武,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孕育了世界多极化的力量,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随堂练习——《全品》第25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5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五)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68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