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教学反思【推荐4篇】
【导言】此例“彼得与狼教学反思【推荐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第一篇】
1、以前的教科书认为,游牧民族卓越的军事技能来源于打猎——陈阵已在心里否定了这种说法。更准确的结论应该是:游牧民族的卓越军事才能,来源于草原民族与草原狼群长期、残酷和从不间断的生存战争。
2、老人说:草原不比你们关内,关内汉人夜夜能睡个安稳觉。草原是战场,蒙古人是战士,天生就是打仗的命。想睡安稳觉的人不是个好兵。
3、老人说:打仗,狼比人聪明。我们蒙古人打猎,打围,打仗都是跟狼学的。你们汉人地界没有大狼群,打仗就不成。打仗,光靠地广人多没用,打仗的输赢,全看你是狼,还是羊。
4、一次打光了黄羊,来年吃啥?狼可不像人这么贪心,狼比人会算账,会算大账!
5、他暗暗想,华夏民族除了龙图腾以外,要是还有个狼图腾就好了。那么华夏民族还会遭受那么多次的亡国屈辱吗?还会发愁中华民族实现民主自由富强的伟大复兴吗?
6、在草原上,人完全掌握着狗的生杀大权,人是靠强大的专制暴力和食物的诱惑将野狗驯成家畜的。狗早已丧失了独立的兽性,而成为家畜性十足的家畜,成为一种离开人便无法生存的动物。与此同理,在人类社会,如果专制镇压的力量太强大,时间又太久了,人群也会渐渐丧失人性中的兽性,而逐渐变为家畜性十足的顺民。顺民多了,民族内部的统治也顺利了,可是一旦遭受外部强大力量的入侵,这个民族就丧失了反抗能力。或者俯首称臣变成异族的顺民,或者被彻底毁灭,变成后人考古发掘的废墟。
7、孙子兵法跟狼子兵法真没太大差别。比如说,“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等。这些都是狼的拿手好戏,是条狼就会。
8、战死的狗静静地躺在草原战场上。没有一个草原蒙古人,会对漂亮厚密的狗皮打主意。在草原,狗是人的战友、密友和义友。草原人的生存靠的是两项主业——狩猎业和游牧业。草原人打猎靠狗、守羊靠狗,狗是比中原农民的耕牛还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畜群卫士。狗比牛又更通人性,是草原人排遣原野寂寞的不可缺少的情感依托和精神伴侣。
9、如果注定要承受痛苦,那么就把痛苦当作是一种磨练,既然一切不可避免,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10、世界上,狼才真正是以食为天的动物。与狼相比,人以食为天,实在是太夸大其辞了。人只有在大饥荒时候才出现像狼一样凶猛的吃相。可是这条小饱狼在吃食天天顿顿都充足保障的时候,仍然像饿狼一样凶猛,好像再不没命地吃,天就要塌下来一样。
11、在古老的蒙古草原,对狼来说,狼牙等于狼命。狼的最凶狠锐利的武器就是它的上下四根狼牙,如果没有狼牙,狼所有的勇敢、强悍、智慧、狡猾、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性、机敏、警觉、体力、耐力等等一切的品性、个性和物性,统统等于零。
12、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做。
13、要想能做大事,就必须要能屈能伸,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过程可以有很多选择。
14、草原是战场,见不得血的人,不是战士。
15、草原人就从来不用狼皮做褥子,蒙古人敬狼啊,不敬狼的蒙古人就不是真蒙古。草原蒙古人就是被冻死也不睡狼皮。
16、没有固定的规则就是永恒的规则,自然界变化无常,人世间瞬息万端,只有不拘泥于过去,才能活得更好。
17、蒙古草原狼有许多神圣的生存信条,而以命拼食、自尊独立就是其中的根本一条。
18、人最终可以灭绝狼,可是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蒙古草原狼刚强不屈的意志和性格。
19、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族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狼对蒙古铁骑的驯导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对于狼的至尊崇拜;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仪式;以及狼嗥、狼耳、狼眼、狼食、狼烟、狼旗……有关狼的种种细节,均使作者沉迷于其中。
20、生命的真谛不在于运动而在于战斗。生命是战斗出来的,战斗是生命的本质。
21、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
22、成功就是不懈的努力加上一点点机会,努力是加法,机会是乘法,两者兼备才会得到最大的结果。
23、要想顺利地生存下去,不仅要有无惧危险的勇气,更要有发现危险的能力,如果你嗅不到明天的危险,那么明天也许就是你的死期。
24、你看,狼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战略战术,懂近战、夜战、游击战、运动战、奔袭战、偷袭战、闪击战,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还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全歼马群的战役意图。这个战例简直可以上军事教科书了。
25、一根最细小的鱼刺也可以扎破喉咙。一只麻雀大小的肉也可能挽救一条危弱的生命。生存无小事,珍惜每一口食物,把它当作救命的一口。
26、没有狼,世界历史就写不成现在这个样子。不懂狼,就不懂游牧民族的精神和性格,更不懂这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别和各自的优劣。
27、狼珍视自由也珍爱生命,狼被俘之后照吃照睡,不仅不绝食,反而没命地吃、敞开肚皮地吃,吃饱睡足以后,便伺机逃跑,以争取新的生命和自由。可以想见,它对这个民族产生了何等难以估量的影响。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图腾的精神力量远高于榜样,它处在神的位置上。
28、在狼的眼睛里,永远看不到失败的气馁,因为它们知道,不管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它们的。所以狼永远是草原上的王者。
29、成吉思汗极其重视狩猎,他常说,行猎是军队将官的正当职司,从中得到教益和训练是士兵和军人应尽的义务,他们学习如何追赶猎物,如何猎取它,怎样摆开阵势,怎样视人数多寡进行围捕……当他们不打仗时,他们老那么热衷于狩猎,并且鼓励他们的军队从事这一活动。这不单为的是猎取野兽,也为的是习惯狩猎训练,熟悉弓马和吃苦耐劳。
30、我也打狼,可不能多打。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畜还能活吗?
31、我们绝对不会花费任何多余的时间和体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因为我们的眼睛永远只盯着猎物。
32、草原狼都是饿狼的后代,原先那些丰衣足食的狼,后来都让逃荒来的饥狼打败了。蒙古草原从来都是战场,只有那些最强壮、最聪明、最能吃能打、吃饱的时候也能记得住饥饿滋味的狼,才能顽强地活下来。
33、有时候,靠单纯的判断并不能确定成功的几率,与其在等待中浪费青春,不如在追求中燃烧生命。
34、离开北京之前,我也曾经以为蒙古草原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真以为草原就是那么和平安详……后来才知道,《敕勒歌》只是鲜卑族的一首儿歌,真正的草原实在太严酷了,草原精神其实都集中在狼身上。
35、在草原上,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至少我,还有勇气。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有了勇气就可以得到一切。
36、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是没有宁死不屈,敢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精神,只能被人家统治和奴役。
37、听老辈的人说,原来草原上也有老虎,后来全让狼群赶跑了。狼可比人顾家,比人团结。
38、陈阵反驳说:那不一定,你别轻武重文,历朝历代,没有武功,哪来的文治 没有武功,再灿烂的文化也会成为一堆瓦砾。汉唐的文治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础上的。
39、在打猎中确实可以学到某些军事技能,但只有在真正的战争中,才能全面掌握军事本领。
40、在人类社会,如果专制镇压的力量太强大,时间又太久,人群也会渐渐丧失人性中的兽性,而逐渐变为家畜性十足的顺民。顺民多了,民族内部的统治也顺利了,可是一旦遭受外部强大力量的入侵,这个民族就丧失了反抗能力。或者俯首称臣变成异族的顺民,或者被彻底毁灭,变成后人考古发掘的废墟。多少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现在只能到历史博物馆去看了。
41、只看看猎物永远不会填饱肚子,天上只会下冷雨,掉馅饼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出现,只想获得猎物,唯一的方法就是靠自己的努力。
42、上天给了我们强壮的肉体,给了我们坚强的灵魂,给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给了我们空气、水、事物,给了我们一切,对此,在一生当中我们都怀着最深厚的敬意。
43、我跟巴雅只挖到了一只,其它几只是先回来的几家人送给咱们两家的。他们说,这是额仑草原的规矩。杨克笑道,咱们跟着老阿爸真是占大便宜。老人也笑了笑说:你们也是草原人了,往后也要记住草原的规矩。
44、头狼这么干不是狠毒,是在发善心,是怕伤狼落到人的手里,受人的侮辱!狼是宁死也不愿受辱的硬汉,头狼也不愿看自己的兄弟儿女受辱。
45、狼是草原上最有耐心寻找和等待机会的战神,每抓住一次机会,就非得狠狠把它榨干、榨成渣不可。
46、小狼会教给他更多的东西:勇敢、智慧、顽强、忍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满足、永不屈服、并藐视严酷恶劣的环境,建立起强大的自我。
47、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今天就准备好明天的事情就永远不会饿死。
48、燃烧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有疲劳的时候,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的策略。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49、草原上的狼,战斗力为什么那样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头狼会干脆地杀掉重伤兵,可是这样一来也就减轻了狼群的负担,保证了整个队伍的精干快速有力。
50、道尔基家的一群全场出名的杀狼大狗,个个都是职业杀手,组合配对极佳,八条狗齐心合力,分工明确:快狗纠缠,笨狗撞击,群狗咬定,恶狗一口封喉。它们与狼交战从不分兵,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此次又是八对一,杀完一条,再杀第二条,干脆利索,已经一口气连杀三条大狼。
51、牛是神圣的牛,是草原上强壮、雄性、繁殖、勇敢、自由和幸福的象征。蒙古的摔跤手就叫布赫,与牛同名。蒙古男人极羡慕牛,因为牛是草原上妻妾成群,又不负家庭责任的甩手掌柜和快乐的单身汉。在交配季节之后,它们的妻妾儿女都交给了草原人来照料。所以,许多蒙古男人都喜欢起名叫布赫。牛一直被草原牧民奉为神物,牛健壮就预示牛羊兴旺,牛病瘦就意味灾祸临头。
52、王者与强者的区别就在于,强者只拥有强大的力量,而王者则兼具力量与智慧,凡事都准备充分,强大的力量不如万全的准备。
53、家乡固然值得眷恋,但是危险降临,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离开。离开家乡不是逃避,是为了寻找更美好的明天。
54、狼群如此艰苦卓绝地按捺住暂时的饥饿和贪欲,耐心地等到了多年不遇的最佳战机,居然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除了黄羊的武装。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第二篇】
童话:围绕想象与夸张阅读童话
童话常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借助想象、幻想与夸张等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与寓言相比,童话更富幻想性,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篇幅更长。常见的童话类型包括:(1)人格化童话——将动植物或无生命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言行,使之成为故事中的主要“形象”;(2)人物童话——将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作为故事的形象;(3)超人格童话——通过想象赋予现实生活中的人以某种超能力,或是幻想式的与普通人有类似点的其他形象;(4)知识性童话——将各类抽象的知识(如标点、分子等)人格化,使儿童在童话中获取某方面的知识。
阅读童话,一是要读内容。童话常常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方面的哲理,通过有趣的形式教育儿童。阅读时,我们要通过分析童话中的形象去领悟相关哲理或启示,这样的哲理或启示便是童话的主题。换言之,如果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懂得怎样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主题,就一定懂得如何通过童话形象的分析来概括童话的主题。
二是要读写法。除了与小说同样的写作手法之外,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想象与夸张的运用,无论想象还是夸张,它们共同的作用便是在突出形象的基础上突出童话的主题,答题时可按“运用想象(夸张),突出了××(形象)的××特点(性格、品质),表现了××(主题)”。
寓言:抓住故事和寓意阅读寓言
寓言往往通过短小的故事寄托深刻的寓意,阅读寓言须以故事为核心展开分析。从结构的角度看,大多数寓言都分为故事与寓意两个部分,阅读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德育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1.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德教育的好舞台。在我校举办“我们爱你啊,中国”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老师深深地动容、感动。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作贡献。
2.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比如五语上册《伊索寓言》的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描写了牧童数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谁也没有去帮助他的情景。“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后来狼真的来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描写生动的语句,配上绘声绘色的范读,在学生朗读时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真假狼来时牧童不同语气,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牧童什么样的心情?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牧童当真狼来了,没有人帮他的焦急心情,从而体会欺骗人们的下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力,使学生深刻领悟到这则寓言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教育我们不能说谎,要做个诚信的人。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第四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63-01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而我,非常认同这种看法。通过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优化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与反思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认为“师者,以思为道,以思促教”,而这个“思”即是指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我认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这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三部曲。
1.课前深思设计,前瞻预设篇
为使语文课堂做到“趣、活、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在课堂教学之前,总采用自我预设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则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实践,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课前,我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分析: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设计分析;如在教枯燥无味的古文《狼》这一课时,除了在课前熟研文本之外,还要考虑这节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认为重点除放在基础知识外,学习屠户不畏凶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也同样重要。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过程应该是必须的。在学情分析上,由于是枯燥、难涩、难懂的古文,针对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及淡薄的兴趣,我思量后,决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了六幅简笔画,屠户晚归图;途中遇狼图;柴薪躲狼图;一狼假寐图;暴起杀狼图;柴薪后杀狼图。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成功地达到了把古文课堂气氛搞活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灵活的导入——解读目标——走进作者——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促教(结合导入的图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生字词及文意的处理(鼓励举手发言)——表演故事情节,搞活课堂氛围——自主探究、质疑(师启发,生讨论)——扩展延伸——总结反思(知识方面,做人方面,并回扣目标)事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前依据这些预设好的问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回答,最后再对照分析,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以求完美。
2.课中监控交流,瞬间反思篇
课中的反思是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的重要保证。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并具有监控性,使教学过程高效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它是在教学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课堂总是充满激情,富有生气和活力。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虽也提前预设过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教学过程是活的,学生也是活的,不断生成的、新的问题,而自己要灵活的增减和调换教学环节,这一点,是每个教师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文时,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本以为这节课定然完美无缺,谁知就在诵读环节出现了意外,其中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为什么您读得那么好,而我们却读得不好?”一个意外的问题,让我当时迟疑了一下,但我知道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新问题,马上采取了新的策略:“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请坐。那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讨论后举手:“您读出了人物的感情,把握好了人物的身份及心理特点。”还有同学说:“您断句断的好,节奏把握的准确。”我一听,喜上眉梢:"同学们真聪明,比老师总结的还全面,那里面的人物都是什么身份?都有哪些性格和心理特点呢?"我随即调整了教学环节,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又让同学们就以上总结的内容再次进入诵读环节,诵读人物的语言描写,把握的就准确多了。还就此分析了人物形象。同学们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掌握了读文言文的方法,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3.课后勤于作结,以思促教篇
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通常这样反思: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教法科学吗?课堂气氛好吗?学生对我的课兴趣大吗?作业有针对性吗?我教书认真、尽职吗?我心情愉快吗?一堂课教学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及时地写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地改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