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教学设计精编2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精编2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第一堂课》教学设计1
高三补习班语文第一堂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了解一些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4.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是为了亲友的嘱托抑或痛骂,也许是为了自己不愿服输的执著,也许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了安中,来到了这个班。过去的都已经过去,现在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新新的征程开始了。明年的成败与你们过去的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但与你这一年的付出是有必然联系的。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张星菊,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了。
二、讲故事讲道理
今天的课,我不进行具体的复习,也不叫大家做自我介绍。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几个我看到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山,你过来》:有一天,穆罕默德带着他的40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这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到山顶吗?” 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充满了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了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音,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回归宁静。大家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山,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达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信心,可是我想说,这个故事对大家的启示应该是这样的。你们的梦想就如一座山,聪明人会抬起脚步,自己走到山上,而不是站在那里,等山过来。所以每个同学都应该以最短的调整心态,进入高三状态。
第二个故事: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之剑,就握在大家自己的手中,怎样使用它,完全在于你自己。”
第三个故事: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
第四个故事: 热爱生活有个妈妈在厨房洗碗,她听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声音,便对他喊道:“你在干嘛?”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你猜妈妈怎么说?她没有泼冷水,骂他“小孩子不要胡说”或“赶快进来洗干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喔!”这个小孩后来成为第一位登陆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人的一生一定要努力避开一种人,那种时常泼你冷水的人。当然,要将这种泼冷水与真正的建议分开来。第二,要始终像那个孩子一样褒有热情,对人的热情、对事情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还有对生命的热情。
第五个故事: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轻松很多”,但马不同意,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同学们,我们同在一条大船上生活,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我们个人的进步,离不开集体。我们班级的荣誉,要靠大家来维护;一个人给班级抹黑,就是丢了全班的脸面。只有人人都热爱这个集体,她才会越来越值得你爱。我相信,我们的班级,一定是会让我们所有人骄傲的集体!”
三、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
听课要求:
1、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便于保管,请学生把笔记做在书本相应的地方)
2、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回自信,张扬自我。(语文学习的能力目标)
作业要求:
1、 摘抄和书法结合起来。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来检查。每人准备一个摘抄笔记本。
2、 每周1篇随笔,用统一的软面抄,前面空两张,第一张写上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3、每人有一本语文错题集
阅读要求:
要有个阅读计划。每天的阅读量,每月的阅读量心中要有个数。广泛阅读,读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贴。
工具书准备: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第一堂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过程和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最后一课》中,我们认识了两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尔先生和小弗郎茨,他们在沦为亡国奴时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幻灯片放映)
四、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五、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六、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
[板书设计]
上课前:害怕铃声
第一堂课 课堂上:沉默、严肃 亡国奴的苦痛——爱国主义情怀
走出课堂: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