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一元一次方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205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去括号法则,运用法则,能按要求正确去括号。

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探究、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化简

-(+5) +(+5) -(-7) +(-7)

2. 去括号

① -(3- 7) ② +(3- 7)

二、探索新知

想一想:根据分配律,你能为下面的式子去括号吗?

①+(- a+c) ② - (- a+c)

③ +(a-b+c) ④ -(a-b+c)

观察这两组算式,看看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有什么变化?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的,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是“ - ”号的,把括号和它前面的“ - ”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三、巩固练习:

(1)去括号:

a+(b-c)= _______ a- (b-c)= ______

a+(- b+c)= _______ a- (- b+c)= ______

(2)判断正误

a-(b+c)=a-b+c ( )

a-(b-c)=a-b-c ( )

2b+(-3a+1)=2b-3a-1 ( )

3a-(3b-c)=3a-3b+c ( )

四、例题学习:为下面的式子去括号

+3(a - b+c) - 3(a - b+c)

五、课堂检测:

去括号:

① 9(x-z) ②-3(-b+c) ③ 4(-a+b-c) ④ -7(-x-y+z)

六、课堂小结

去括号时应注意的事项:

(1)、去括号时应先判断括号前面是“+”号还是“-”号。

(2)、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符号要么全变号,要么全不变号。

(3)、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70页习题 第2,3题

选做题:课本70页 习题 第4题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第二篇】

第1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 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

例1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

方法总结: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

类型二 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

例2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

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

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

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类型一 平面图形的识别

例3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

个 个

个 个

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类型二 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

例4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

解:(1)由5个图形组成;

(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3)由3个四边形组成。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三、板书设计

1.立体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2.平面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教学反思

本节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

第2课时 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或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描绘出诗人面对庐山看到的两幅不同的画面,你能用简洁的图形把它们形象的勾勒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类型一 判断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1 沿圆柱体上底面直径截去一部分后的物体如图所示,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

解析:从上面看依然可得到两个半圆的组合图形。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在解题时要注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

类型二 画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 如图所示,由五个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请你分别画出从它的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解析:从正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1,1,2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两列,分别有2,1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2,1,1个小正方形。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的方法:首先观察物体,画出视图的外轮廓线,然后将视图补充完整,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在画三种视图时,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要长对正,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高平齐,从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宽相等。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第三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 明其中 的算理,发 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 规律的问 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

通过 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 子,摆 第3个需要 枚棋子。

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 题吗?小组讨论。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例题讲解:

练习:1、计算:

(1)(11x3-2x2)+2(x3-x2) (2)(3a2+2a-6)-3(a2-1)

(3)x-(1-2x+x2)+(-1-x2) (4)(8x y-3x2)-5xy-2(3xy-2x2)

2、已知:A=x3-x2-1,B=x2-2,计算:(1)B-A (2)A-3B

Ⅲ.做一做

P11 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的对整式加减进行运算。

Ⅴ.课后作业

P12习题:1(2)、(3)、(6),2。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2)

一、旅游中发现的几何体

二、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

VI.教学后记

元一次方程【第四篇】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1、教 学 目 标(1)、知识目标: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2)、能力目标: 经历 "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2、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3、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二、说教法: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3、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三、说学法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埃及古题问题情境,列方程解决该问题;发展利用方程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活动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以学生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动3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活动4  小结                    总结本节收获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 "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    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    下面方程          可以怎样求解?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先去分母·怎样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 "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活动3 解方程 设计意图:用实践来加深对 "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结合本题思考,能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吗?        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化归为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小结活动4总结    (1)学生能否总结本节的知识,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据,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体做法;    (2)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四。评价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性的学习动力。在这节的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来激励其学习。同时做练习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14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