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范例【优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七年级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范例【优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 “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初步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认识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
2.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
三、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预习提纲,为学生预习提供依据;整合教材,设计主要环节,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材,完成预习题;搜集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并排演课本剧《奴隶的一天》和《买卖奴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用教师在故宫旅游自己拍摄的关于一组青铜器的照片配以编钟的乐曲导入,能将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师:青铜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就叫作青铜时代。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分组展示,检查预习
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分组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师:大家预习的效果还算不错。接下来呀,老师向大家推荐值得游历的几个地方,到这些地方你会对青铜文明的灿烂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2.板块引领,突破重点难点
设计思路:以推荐旅游景点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以图片和视频作为学习材料能更形象直观的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以角色表演的手段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奴隶生活的悲惨。
第一板块 青铜文明的灿烂
a.推荐旅游第一站:河南安阳
推荐理由: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阳商王大墓(图片)
师:来到河南安阳,就得说说青铜铸造业。请大家看这组图片(出示一组夏商周各代的青铜器图片,配以朝代和名称。图片最后定位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上),哪位同学能根据表格说说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情况?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发展阶段
时期
典型代表
开始出现
──
种类逐渐增多
──
灿烂时期
种类更加丰富
──
师:你印象最深的、商周时代的两件青铜器是什么?请在课本28页最下面写出来。(学生写,教师板书强调司母戊鼎这四个字的写法)。
师:说到这司母戊鼎,那可是举世闻名!请看纪录片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播放《司母戊大方鼎》)
师提问:司母戊鼎时间?世界地位?司母戊鼎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生根据看到的视频内容回答)
师:我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值得游历的地方,这儿有举世闻名的独特青铜文化,它可是带有异域风情呢!
b.推荐旅游第二站:四川成都三星堆博物馆
推荐理由:异域风情的青铜文化博物馆
师:当前有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盗墓笔记》,请看片段(播放《盗墓笔记》中关于“三星堆”的简短部分)
师:抛却电视剧虚构的成分,请你从名称、发现地点、典型出土物品等方面来介绍一下这一独特的青铜文化。(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交流2分钟,并推选本组的代言人。)
生:从各个角度介绍三星堆文化。
师: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那这一时期的青铜制造业有什么特点呢?请根据材料回答。(出示文字材料)
生:回答(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等)
师:除了青铜铸造外,夏商周还有那些手工行业呢?请看图片(出示商周时期的瓷器、玉器等一组图片)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商周时期还有那些手工业比较发达和兴盛?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怎样?(学生回答)
师:手工业的发达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夏商周是以农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的发达。请你结合教材第27页倒数第二段大字来说说当时农牧业发达的表现。(学生回答)
师: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大家想一想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工具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石器。青铜工具要比石器坚硬、轻便、锋利……
师: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的确是巨大的进步。既然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二板块 奴隶命运的悲惨
师:夏商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奴隶,那当时奴隶的生活和命运如何呢?请看图片和文字材料。(出示戴枷锁的奴隶陶俑、殉葬的奴隶遗骸等图片,出示安阳商王大墓的文字史料)
师:请再看以下几位同学的课本剧表演。(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自行安排角色和台词)
学生:表演剧目一《奴隶的一天》和剧目二《买卖奴隶》
师:请大家根据图片和课本剧归纳奴隶命运悲惨表现,可以分组交流。
生:回答,并体会奴隶生活的悲惨。
教师:命运悲惨的奴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有位著名的考古学家说过:“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我认为这句话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残酷,但这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这当然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三)知识梳理,回顾总结:(师生共同依据板书来进行回顾)
(四)图片解说,结束新课(再次播放一组关于青铜器的图片配《楚商》乐曲)
解说词:斑斑铜锈,诉说着年代的久远,那于幽暗中闪光的冷绿,流露出神圣庄严,诉说着先祖的智慧果敢,见证着奴隶的命运悲惨,显示着夏商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这就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学习历史一定要一分为二,树立起辩证的唯物史观!
(五)课堂检测,验收新课
1.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 )
a.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b.原始社会末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之际
2.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青铜立人像 ③四羊方尊 ④青铜神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巴比伦 d.埃及
4.夏、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产业是( )
a.农业 b.青铜冶铸业 c.畜牧业 d.商业
5.下列食物中,在夏商周时期可能没有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豆
6.西周的平民使用农具劳作,关于他可能使用的农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穿有木柄的骨耜翻地 b.用石镰收割庄稼
c.用铁制的犁划地 d.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7.灿烂的青铜文明是指( )
a.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
b.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超过了原始社会
c.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花纹十分瑰丽
d.夏商周时期十分繁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8.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有许许多多精美奇特的器物,其中最大的青铜器是( )
a.鱼网纹盆 b.青铜面具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9.“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出现,说明我国青铜文化( )
a.水平高超 b.制造业“一枝独秀” c.分布地区广泛 d.手工业规模庞大
10.阅读下列材料:
司母戊鼎高米,长米,重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请回答:
(1)请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2)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再列举一、二个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0.(1)祭祀(2)四羊方尊、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3)工艺高超、分布广泛、规模庞大等。
五、教学反思
我的理念是“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所以在设计中我尽量把书本上的文字通过多种办法变得鲜活,比如在导入新课采用分享旅游图片的方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预习、学生查阅资料、预习效果验收、小组讨论、填表、表演课本剧等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引导重难点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强加给学生。但是考虑到初一新生的学习特点,没有做到深挖教材,显得整节课只浮于表层;选择的历史图片略显单一,学生可能没有新鲜感,个人认为需要进一步择优选用,这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二篇】
第5课 彭志文主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他手工行业如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又在第二个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农业及畜牧业繁荣的表现;最后,以“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明确了自夏至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基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先生动具体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 2.教师可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或者挂图,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为帮助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物参考,使学生体会青铜器坚硬、轻便、锋利等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 4.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有条件应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5.对于“三星堆文化”,教师应介绍其概况,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 的特点。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除青铜制造业外,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其他门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鉴于学生对于漆器欠缺了解,教师可用简明的讲解配以实物的形式,使学生对其有初步认识。 7.教师提出问题:“夏、商、西周的手工业规模庞大,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手工业的繁荣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学习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情况。 8.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 9.教师可通过对“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教师的教法及语言应尽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课插图、照片较多这一有利因素辅助教学,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如有可能,还可结合某些出土文物,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如: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使学生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对话: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参考资料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发现于四川广汉,1929年开始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80年、1986年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宝,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铜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说明制作者对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铜神面具、青铜雕像,造型生动,有古蜀人“纵目”的特点(如同戏曲化妆成坚眉竖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铜树,是祭祀用品,有学者考证它与我国民间习俗“通天树”或摇钱树有关。(《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学者们认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约三千多年,是商朝时候我国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商代的陶瓷 商代已出现釉陶,郑州出土的商前期釉陶相当光亮,具有原始瓷器的特点,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黄色。这种瓷器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遗址和江西吴城商遗址也有发现。这些原始瓷器的发现,把我国瓷器发明史推前了约一千年,提早到了三千多年以前。 周代交通发达 《诗经·大雅·大东》曾形容西周的大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是说周的道路像砥石那样平整,像箭那样端直。但这样的道路只供“君子”(统治阶级)使用,一般平民只好在路旁看看而已。 商朝用奴隶作祭品和殉葬品 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作祭品,称为“人祭”“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称为“人殉”。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时的人牲,总共约三百人。 学术动态 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历史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提到夏朝时说:“夏代奴隶数量较多”,“夏代王室贵族对奴隶不仅强迫他们劳动,而且还任意杀戮”。谈到商朝阶级关系时,也较详细叙述了商朝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如“人殉”“人祭”等等。说到西周社会经济时,则明确提到:“西周社会中,奴隶制十分盛行”。一些通史、专史,如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詹子庆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和孙淼《夏商史稿》、郑杰祥《夏史初探》等或将夏、商、西周史全放在奴隶社会编中叙述,或认为夏朝和夏商为奴隶社会。张传玺的《中国古代史纲》亦认为夏朝商朝为奴隶社会,而西周则为“封建领主制社会”,至战国以后,便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主张:“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其阶级形式是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复杂,奴隶社会中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总的划分,从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来说,就是这样的。”该书认为商殷已进入奴隶社会。西周统治者为奴隶主贵族,但广大被统治者则分为平民和奴隶两大部分,而“西周时期的奴隶数量并不太多”,大部分劳动者是称为“野人”“庶人”的庶民,他们的身份是不完全自由的农民。 图画说明 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 本课导入 框有一幅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这是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的展品。画面反映了司母戊鼎的浇铸过程。在商代,当时人们使用坩埚熔炼青铜,每个坩埚能熔铜公斤,铸造这样一个大鼎约需80个坩埚。当时,制作青铜器,还要进行两大项工作,第一步是要对矿石进行熔炼,其中包括选矿、初炼、提炼和加锡等。第二步就是具体铸造青铜器的过程。它包括制模、翻范、合范、浇注、打磨修整等。这一道道的工序,缺一不可。正像古书所说,铸造一件精美青铜器必须具备“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几个条件。当时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工序铸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司母戊鼎。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司母戊鼎进行了化学定量分析,结果符合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铸器的合金比例。这幅图画生动地再现了商朝铸鼎的场面。 司母戊鼎 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公斤,高米,口长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这是1976年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器高16厘米,口径厘米,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长方形鼎,两侧各有一附耳,鼎身四角铸有卷尾行龙;下半截为方座,中空,内可燃炭火以煮熟食物。方座两侧有方形窗孔,正面有两扇门,右门上有受过刖刑(砍脚)的奴隶做成的门闩,可以开关。方座下有四足,足上还铸有“怪兽似猴似鹰”。整个器具装饰华丽,构思精巧。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这是1986年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国人制作的。像高厘米,躯体修长,身着左衽长袍。青铜人的右臂向上曲举,左臂向下弯曲,宽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着什么器物。长袍下部雕有饕餮纹,下摆成燕尾状。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额大耳,耳垂还穿有小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双脚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肃穆庄严。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个铜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商朝玉虎和玉象 这是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玉虎高厘米,长厘米,身体长圆呈碧绿色,作行走状。玉虎为方首双耳,方形目,八字形须,张口露齿,长尾下垂,尾尖上卷,身饰云纹。玉象身体肥硕,长鼻上伸,小眼细眉,大耳下垂,身上饰有花纹,造型小巧可爱。从这两件玉器可以看出,商代玉雕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 这是1937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戴枷的奴隶俑。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厘米,女俑高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双手则枷在胸前。这两件俑为灰陶,俑的形象比较粗糙。仅捏塑出人的五官和身体的大概形象。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的悲惨处境。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 在西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标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 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记载,见于西周中期的曶鼎铭文。曶鼎早在清朝年间毁掉,现仅有鼎内铭文拓片传世。铭文约四百一十字,共分三段,其中第二段记载了奴隶主曶曾向另一个奴隶主买来名字叫陪、恒、耦、仓、眚的五名奴隶,其代价是用一匹马加一束丝,双方并订立了契约。这幅图就是根据上面的内容绘制的,它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三篇】
第 6 课 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 教法和学法:
1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五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 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 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 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 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 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灿烂的青铜文明【第四篇】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让我们共同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讲授新课
设计1:导学提示
第一步:图片赏析
请同学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
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并思考: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3、青铜制造中的有:。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个时期,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像资料,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神韵。
文字介绍:北纬30°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然而却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经过的是地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风景线: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农架……我们不得不惊诧三星堆文化遗址也位于这条神奇的北纬30°线上。
设计3:合作探究
青铜器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讨论并概括出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特点是什么?(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设计4:自主学习
第一步:学法指导
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一内容,结合“问题导读”栏目的设计,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然后以选择、填空、列举等练习形式提出。
第二步:归纳升华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和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我国奴隶制文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景象。教师进一步指出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结果。
通过欣赏“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设计5:各抒己见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指出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设计1:课堂感悟
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想或启发。
第一步:学生谈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经过学生讨论,结合图表,通过推理的方式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制造业的区别。
设计2:史海泛舟
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知识园地和问题探究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请你选择(略)
(2)知识园地
说一说:本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铜器的名称。
(3)问题探究
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四、结束语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精美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五篇】
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课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声音、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自学、讨论、练测等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让我们共同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讲授新课
设计1:导学提示
第一步:图片赏析
请同学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
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并思考: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
3、青铜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个时期, 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像资料,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神韵。
文字介绍:北纬30°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然而却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经过的是地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风景线: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农架…… 我们不得不惊诧三星堆文化遗址也位于这条神奇的北纬30°线上。
设计3:合作探究
青铜器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讨论并概括出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特点是什么?(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设计4:自主学习
第一步:学法指导
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一内容,结合“问题导读”栏目的设计,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然后以选择、填空、列举等练习形式提出。
第二步:归纳升华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和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我国奴隶制文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景象。教师进一步指出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结果。
通过欣赏“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设计5:各抒己见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指出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设计1:课堂感悟
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想或启发。
第一步:学生谈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经过学生讨论,结合图表,通过推理的方式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制造业的区别。
设计2:史海泛舟
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知识园地和问题探究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请你选择(略)
(2)知识园地
说一说:本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铜器的名称。
(3)问题探究
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四、结束语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精美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