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96107

【导言】此例“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例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7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第一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__的“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党的精神,神化学科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习思想,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学习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以“先练后讲”为操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落实自主学习方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二年级共分为六个年级,共有学生400人左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优秀生几乎没有,及格生也不多。学生情绪很不稳,根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教科书由主题和课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7个主题,共二十二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学习与探究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是中国近代史。教学难点是怎样记住“落后就要挨大”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2)、培养学生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3)、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教学成绩达到的目标:

争取在本学期历史成绩有所上升,及格率达65%。

四、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4、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5、使用尝试法教学,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学习,让学生得到尝试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尝试学习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6、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7、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感。

五、周进度安排:

周次

时 间

主要内容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收复新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6课洋务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

第8课辛亥革命

政教处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政教处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校委会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与复习

复习

十一

期中考试

十二

第17课内战烽火

十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十四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十五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十六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十七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导处

十八

复习

十九

复习

二十

复习

二十一

期末考试

二十二

放寒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第二篇】

一、学情况分析

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5、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6、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7、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计划【第三篇】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七年级有90多个学生,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50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 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第四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祖”,增添了黄帝的“发明传说”(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学前教育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

期中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

期末复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99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