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五柳先生传》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自主探究1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 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柳先生传》教案2
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1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_ ④造饮辄尽( )_ ⑤环堵萧然( )_ ⑤箪瓢屡空,晏如也( )_
○6不戚戚于贫*( )_ ○7不汲汲于富贵( )_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 “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 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 简介作者。
3. 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 教师范读课文。
5. 应注意的字词
辄( )吝情( )短褐穿结( )箪( )晏( )黔( )汲汲( )俦( )衔觞( )欤( )
6. 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 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 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 ————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 布置作业
略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他消极避世的思想。
3、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模式:感知 - 品析 - 延伸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回忆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引出作者陶渊明。
2、 就《桃花源记》一文提问: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感知
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正字音,理解语句的意思。
三、品析
1、 引导学生分别从生活、爱好、性格等方面来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2、 结合图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3、 讨论:对五柳先生性格中的一点或两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任选两题或三题)
1、 背诵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三
3、 给自己或他人写1篇小传。
4、 以好朋友的身份给他写封信和他聊一聊,表达你对
他的看法。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 活 贫 穷
爱 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 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 神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设计3
教学思路
这是1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五柳先生传》教案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文章中人物的感情与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②假如同学们也来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别人还是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传记在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感情、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方式,写一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