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例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8980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试卷;讲评课

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学习时间尤为紧张,任务较重,良好的试卷讲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积攒知识点,开阔视野。可是大部分试卷讲评课依旧是老师掌握课堂主动权、逐题讲解、全面覆盖的现象,令学生的复习效果大受影响。

一、如何看待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大致分为讲思路、讲方法、讲答案、讲错因、讲关联、讲创新。

讲思路以及讲方法最大的益处则为可以令学生掌握审题、解答的方法。所以,试卷讲评课效果如何,讲思路与讲方法尤为关键。讲答案是所有方法中最为省时省力的。讲错因: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一方式则较为推荐。但这种方法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技能。讲关联、讲创新是通过一道题而谈关联、讲创新,这样的方式较为不易。这需要老师内心存有的不仅仅为一道题,还需要具备众多此类的题,老师讲一道题、学生掌握一类题,通过一个知识点,扩散到所有知识体系。创新追寻的是以此为基础,透过老师启发性讲评,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解题。

二、试卷讲评课的方法

1.形式丰富,方法多样

讲评课的形式尤为丰富,应当将一言堂的讲评课变成师生能够沟通、学生能够交流的群言堂,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身思维的机会,让学生透过质疑、讲解,回忆考试的思路。学生可以自主处理题目,比如,第一部分的第一题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现代文阅读、古诗鉴赏、文言文翻译能够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作为实践操作进行。每一次在讲评时都可以设定一些题目让学生主讲,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讲评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且透过学生自主讲解可以发现,学生未必真正理解了得分的题目,有时得分也仅仅是凑巧。试卷讲评时,老师还能够组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解题心得进行沟通,让学生相互参考彼此的得分经验。透过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相互帮助,提升解题的能力。

2.分析考情,突出讲评重点

为了从总体上掌握试卷的基本状况,阅卷之前老师必须先单独完成试卷,如此才可真正感受,准确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重点与难点,如此在讲评试卷时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需及时阅卷,阅卷时必须对试卷进行批改记录,以此记录下批改时出现的各类状况,理清学生突出的问题以及解题的状况,以便为讲评课做好铺垫,让讲评课能够更加具备针对性。在探知未知世界时,兴趣则会油然而生,所以,学生都会的内容则不用再讲。假如因为时间或其他因素,事前并未对试卷进行分析,也没有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不清楚具体的主要点与次要点为何,不清楚学生掌握的内容及所需的方面,仅仅依照试卷中的试题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只会无法突出难点、重点,不分主次,浪费时间。

古诗文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甚至是作文等方面都成为讲评课的重中之重,每次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必须透过对学生答卷的分析,大量搜集资料,了解哪些题目有问题,哪些问题十分严重,以此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寻求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评。

3.教师需加强思维培训,提高对学生答题方式的指导

在高三语文试卷当中,题目的难度以及综合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做题能力训练时,与学生一同探寻解题的规律,尤其需关注各类考题的答题形式。比如,就现代文文本阅读题而言,学生在解答中具有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法理解原文,不清楚作者的目的,答非所问,答案无法表明中心及主旨等等。对于这些方面,老师不仅要在现代文阅读专题中对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复习,还要在试卷讲评中,对学生答案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对于学生无法理解现代文本而言,老师则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切实良好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层次进行梳理,对文意进行理解,找出文本各段的中心句、关联词、总结句等方式,通过评点法点评文本。比如,对于现代散文《草屋的声音》而言,其段意整合则为:(1)草屋(引子);(2)移民筑巢,草屋让人具有知足且生命重叠掠过的感受;(3)意志坚强的人征服土地,草屋主人憨厚淳朴的笑声;(4)温馨的草屋;(5)宁静且富有情致的草屋;(6)草屋风景别致;(7)草屋无言,倾听草屋的声音(点题)。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合作,理解散文的主旨将不再是一件难事,也就是作者透过对草屋与草屋声音的描写,传达出对草屋生活的美好记忆,对草屋主人的赞叹,对草屋声音的怀念,展现出作者别致的内心以及追寻人生的态度。

综上所述,讲评课并非易事,只有通过不断追寻,脱离“一道题”进行方法、关联、规律的讲解,教会学生通过一个知识点了解更多内容的方法。总而言之,老师必须通过启迪式的方法进行讲评,为学生指点迷津。

寻人启事阅读答案范文2

一、紧扣文本

如何紧扣文本?一般要经过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拿过答卷,不要急于看问题,要做好以下几步: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疏理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步要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心中一定要有文体意识,要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精准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如:景色抒情类的,要注意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的句子;议论类的,要注意作者的观点;小说类的,则主要圈画对人物的正面与侧面描写。有能力的考生会同时把握文章结构。

第二步,要认真揣摩要回答的问题,再读文本,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一定要细读文本,答案从文中来。如此类题中的词语理解型,它不是考查词典所解释的规范义,而是考查它的语境义,如:比喻义、象征意义、指代义等。答题时必须紧扣文本,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使是考查有关文本探究题,也需紧扣文本,从文本生发开去,切忌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如2009年江苏高考题《上善若水》中的探究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义。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本题看似考查探究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其实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究。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本题一是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二是从历代贤者来思考,三是意在启示告诫人们如何去做。这几个层面的探究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第三步,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内容再疏理一遍,反馈信息,查缺补漏,完善答案。

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定要紧扣文本,尊重文本,答案要从文中来,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组织答案。切忌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乱写一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严密审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明题出题者意图,明确答题的语言组织形式(是在文中寻找原句,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以及其他要求,如:字数限制、语言形式等。读懂题目,领悟出题旨意后,找准答题点,看题目涉及的问题是在文中的哪些段落或区域,并寻找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的意思,认真揣摩上下文意思,抓住关键词或关键语句,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如2008年江苏高考题《侯银匠》中第1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考生要做的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及推动作用。结合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点。若题目阅读的不细致,答题方向就会发生错误;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也会影响得分。因而严密审题,认真分析题干是十分重要的。

三、规范答题

要想提高此类题的得分率,除了紧扣文本,严密审题还需规范答题。

首先,答题时必须分要点。因改卷时是按要点给分的。有很多同学答题时胡子眉毛一把抓,洋洋洒洒一大篇,这样很容易失分。可根据题目的分值来分要点。如4分题,一般分两点或四点。

其次,答题的用语一定要规范,语言采用的形式尽量用陈述句、肯定句,避免答题时出现语病、错字等现象。

寻人启事阅读答案3

2003年1月,郭强生发表了新作《夜行之子》的开篇《换魂》,开始了他对911事件的自我整理。

911,我们都身在其中

911过后四个月,郭强生重回纽约,当他走过贴满寻人启事的街道时,他仿佛看到穿制服的消防人员与警察,也看到整个世界的缩影,有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非洲人、法国人、英国人……“对于911,大家一直将焦点集中在帝国势力的对抗上,但我觉得,其实这里头真正遭受到冲击的是每一个小人物。如果不能够真正从有血有肉的、一般人的观点去切入的话,对于很多人来讲是有距离的。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最近看到,一个长期居住在日本的美国人用日文写了一本小说,里面写了非常相近的经验,就是911发生当时所有的飞机都停飞,要出去的出不去,要进来的进不来,跟我这本小说里《回光》那1篇的背景如出一辙,很多感触是相通的。我的意思是说,911发生当时,那些人真的就只是两个国家吗?有多少小人物是国际性的?世贸大楼里面死的全部是白种美国人吗?不是。被冲击的所有旅客,是全世界的。在一个资讯这么发达的时代,没有一件事情我们会真正觉得:离我们好遥远。这件事情会带给我们某一些认识跟启示。”

随后几年,郭强生多次于假期前往美国,进行911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期间发表了多篇关于911的散文和论文,更于2008年出版英文专著《Ghost Nation: Rethinking American Gothic After 9/11》。但他认为,这些方式都是在处理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能论及它的背景、历史与现在,只有小说,能给予他一个虚拟的空间,去自由预测还没发生的事情。于是,在《夜行之子》中,在911后失踪的“李”牵展出一对恋人十年后于台北重逢的情节,在台北101跨年烟火下,成功跻身美国白人社会的小凯惊觉被“压抑”的真相,而与911擦身而过的阿文,错过的岂止一场灾难,幸还是不幸,却已十年走过;“李”再度出现,是在一个假设的未来停电之夜,黑暗中有一场传闻的大屠杀。这个“凡赛奇之夜”,来自于郭强生2003年在纽约经历的大停电。

2003年8月14日,北美洲大停电,没有了地下铁,几百万人在纽约街上茫然地走着。入夜后,整个曼哈顿陷入一片漆黑。这次经历让郭强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了911。“我觉得黑暗的状态是最容易让人胆大妄为的,丑陋的东西最容易在黑暗中冒出来。在黑暗中有的时候人性可以沉淀,有的时候人性可以更丑陋,在黑暗当中人跟人之间可能又有另外一种奇妙的互相安慰、取暖,这些都是一种推论、假设。这些感受后来我觉得还是要用小说来处理,除了对现状的批评,对于整件事情的论述跟分析,加上对它的想象,这三个通通做完以后,我觉得才更完整。”

纽约,回家与逃家之地

纽约,是郭强生生活了11年的城市。他在纽约领略了百老汇的精彩,受到完整的学术训练,看到不同于台湾的文学教育方式。完成纽约大学戏剧博士学位后,郭强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任教。他的人生,本来会像很多留美学子一样,在异乡落地生根。但作为一个创作者,他敏感地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一个创作的人,脱离了自己的文化跟语言,还是可以继续写,但是那种感觉很奇怪,是一种很尴尬的创作立场。那时候台湾称之为‘留学生文学’,写一点海外的游记,写一些零散的或者花边式的东西给台湾的读者看,我不想做那样的写作者。”

这让我想到他笔下的几个异乡游子和徘徊于午夜酒馆的幽暗生命,不断在双子星的阴影下迷路,在城市中流离失所,为了一种身份放弃其它的身份,努力迎向主流的变化,以简单的欢愉遗忘不堪的现状,变换不同的装扮以左右逢源……这是一群迷失身份的人。

“所有的认同到底是什么?从最大的国族认同,到最小最基本的,你个人是谁,你的性别、你的爱情、你的种种,是同样的一件事情。认同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认识,一种价值观的考验。在美国有很多很成功的人,但是我一直觉得,在那个成功的底下,还是会有一点点失落和遗憾吧。比如李安,永远都只拍好莱坞电影吗?他会快乐吗?他当然还是要回来拍一些华语片。这是人类底层的东西,你要认清那种遗憾是绝对有的。你要知道每一种认同的背后自己都要去化解、去妥协、去接受,这里头必定有失落跟遗憾。我所讲的这些人都没有一个是确定的,回来的有回来的遗憾,在美国的也有在美国的遗憾。绝对没有哪件事情是,别人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所有事情都是个人的选择,你要知道选择了什么,然后去接受它。”

这样的认识,大概需要花费一番时间和思量,才能在心中成形。刚抵纽约的郭强生,重读沙林杰的《麦田捕手》,除了发现作者对纽约氛围的准确描写外,内心也经历了一场和荷顿一同回家、逃家的旅程。“对一个追求艺术、追求文学的生命来讲,你知道必须要去一个更宽广的地方,才有一种属于感。你想要接受更多的洗礼,离开了台湾,一个比较小的地方,去了一个比较多元、视野更大的地方,你在那个地方得到了某一种养分、某一种自在,但是同时,你也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其实不是在美国,你的根还是在于母语是中文,你的父母、朋友,这些牵连又是切不断的。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情绪。”

现在的郭强生,如何定义“家”?“那是你自己的一个‘中心点’,那个中心点,那个家,不是一个外在的形式,不是说你在哪里购屋置产了,而是内心的一个安顿,内心的平静感。现在‘家’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内心的平衡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小说家帕慕克说,他承认并接受他所在的地方是边陲,但是伊斯坦堡是他的中心。对于郭强生而言,那个中心是台湾。2000年,他受当时东华大学文学院院长杨牧先生之邀,返回台湾投身华文世界第一所文学创作所的创办工作。

当文学成为一种责任和职志

《夜行之子》是郭强生继1997年《希望你可以这样爱我》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创作。这13年的搁笔,与创作所工作密切相关,但《夜行之子》的出现,也与多年的文学创作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6岁就开始小说写作的郭强生,以文学为志报考台大外文系。但在当年的大学里,没有一位老师同时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贯通而能给予指引。那时他就觉得,为什么这两个东西是断裂分离的?也是因为这样,大学期间他对于写作环境有着很多质疑。“这样子写没有进步,没有人指导,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样。”到纽约学习戏剧时,他发现,创作研究所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创作和理论并不是断裂的。正是有这样深刻的感受,他知道,创作所的成立将让台湾文学的版图更完整一些。

创所之始,学术界对于创作所的成立抱持着怀疑的态度。郭强生觉得,既然要说服大家相信文学创作对于文学研究是重要的,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让学院派知道,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创作。之后几年,他把创作性元素加入到文学评论的写作中,让文学评论变成知识性的散文,这样的策略果然引起了学院派的注意。与此同时,他接下了东华大学英美系系主任及文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凭借行政工作推动创作所在学院中的发展。

“我已经不是单纯的所谓文艺青年了,当我觉得文学在自己身上有更大的功能,变成一个责任,一个职志,发现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战场时,我也必须挑起这些责任。当角色更多元,责任和工作就变得更复杂了。相对地,写小说的时间就被慢慢挤掉了。这是文学热情跟现实环境的磨合。”

郭强生认为,自己在文学创作教育中的角色是把学生的独特声音抓出来。 “在引导那个声音出来的时候,你势必要对他们的生活、背景有更多的了解。我每次都跟他们说,我是希望协助你们完成你们最想要完成的那个作品。那对于我而言,我在协助他们的过程当中,也扩展了我的想象力,我去想象不同的学生为什么想要写这样的东西,因此会了解更多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他们的困惑和价值观。现在的年轻人,尤其面临到一个自我认同或自我肯定的问题,像这些议题,也会影响到我后来的创作。既然年轻一代对于这些东西特别感到困惑,也许我的作品可以针对他们的困惑,给予鼓励或者指引。”

想象,是作为他者的同理心

《夜行之子》是一部三线交织、互相掩映的系列小说,精准描写跨国时代中的流离与追寻,直视社会主流偏见下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而贯穿始终的是人物之间忧伤且浓郁的情感牵系,尤其是“我”与大作家的恋人之间的五场虚拟对话,仿似1篇篇的忏情告白。这是我一直认识的郭强生,凭靠文字就可在你眼前创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不自觉中所进行的心情洗礼总让人在掩卷之际生出一份惆怅。我总在想:这需要多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虚实之间,又有着多少作者的影子和心情?

“很多人都说我的文字画面感非常强,我想这跟我的背景有关,因为我的父亲是画家,所以我从小接触绘画,这养成平常走在街上时,我很快就会注意到一些东西。例如一栋日据时代的老建筑,那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但在不同的时空被我看到了。我的想象其实是基于同理心,去感受、揣摩那样的场景或者时代,可能会经历一些什么。想象不是天马行空、脱离现实,应该说,我是想象自己在不同的情境吧。我常常会写很多不同类型的人,不同背景的事情。戏剧的专业训练也让我更能去体会一个跟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就跟导演教导演员揣摩角色一样,从行为举止到内心建构出立体的人物。我想小说家最重要的还是借由他的感受力、想象力、同理心,帮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或者一些人写出原本可能完全流失掉、被遗忘掉的事情。”

如果说,《夜行之子》的主体是一出离乱、鬼魅的时代大戏,那穿插其中以大作家的恋人为主角的几段对话则恰似一幕幕沉稳低回的独角戏。失恋中的“我”,虚拟出与王尔德、莒哈丝、普鲁斯特、伍尔芙的恋人之间的对话,不断询问感情;郭强生也用这种后设写法,表达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态度。“我们常常会看到,作家多么的伟大,但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很多作家身边被遗忘或被误解的小人物。是这些小人物成就了作家。对于写作,我的态度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他者的位置,作品的主角不是作家,而应该是对他者的同理心。”

郭强生借试图走出失恋伤痛的“我”之口质问:

我再怎么写,再如何巨细靡遗把我俩的故事从相识开始重述,我就一定更清楚我为什么会为你陷落再陷落吗?我就一定能为你带来的伤口找出让我自己心安的合理解释吗?

解构了约定俗成,就真能逃脱得了吗?

成为记忆,就会比较容易书写吗?

被质疑的是被写下来的爱情,和对爱情的书写,而“我”却也凭借着短信维系着自己的爱情故事。“现在的人谈恋爱的方式,短信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爱情是那么容易被外面的,不管是硬件软件修改的话,那所谓的自我认同,也包括你对于爱情的想法是什么。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而已。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爱情的认知,真的是我们自己追寻出来的一个价值跟认知吗,还是一个被灌输的固定版本?不管是爱情故事、爱情短信还是情书,会不会框限了我们对于爱情的想象?”

在这三线的互文里,郭强生无疑是在引导读者与他一道站在他者的位置,颠覆所有约定俗成的主流认知,那一份同理心,是理解不同族群或弱势的基础,更是倾听内心声音的独特角度。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那或许不能简单表述,但我想就像《夜行之子》的末篇,没有惨烈的死亡,没有纠葛的情伤,你将看到,活了91岁的佛斯特淡淡地对你说:我没有对爱情这件事失望过。我相信的爱情是能让人坚强的,而不是让人逃避堕落的。而“我”在未来的岁月将不必害怕这段记忆的重现,直到暮年古稀之日。

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

常有学生跟郭强生说:上了班之后就不能写作了。他会告诉他们:“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啊,你有一本非常想写的书,就一定会把它写出来,不在乎说,有没有人看,或者你的工作是什么。在西方,有的人就是餐厅的服务生,可是他回到家里就是写自己的东西。”

文学创作教育,在台湾很不普遍,也很不受重视。父母亲听到小孩子说要写作,第一个反应就是:怎么当饭吃?而有志写作的年轻人也认知错误,认为一定要找一个跟出版、文学相关的工作,才能让写作热情不减。郭强生认为,在创作、出版、阅读、评论整个环节中,台湾特有的问题还是在于创作本身。而除了创作的基本观念没有建立好以外,阅读的管道和来源,特别是翻译书的文字水准良莠不齐,也会让年轻人的中文欣赏能力和使用能力受到影响。他常跟学生说,如果所吸收的不是文学性文字,而是资讯性文字,对文字更深刻的感受力会慢慢消失。

这十年来,郭强生一直致力于训练学生成为眼界更高的读者。“好作家的出现必须先要有好读者。如果大家不认识这个作家在讲什么,不能认识这个作品好在哪里,再大的作家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里,也是没有用的;再好的作品也不会被阅读、被发掘。”

我不免揣想:在这个翻译小说大行其道而本土文学式微的时代,创作者会不会寂寞呢?自己又接收了多少资讯性文字而非文学性文字?是否有足够的眼界发现优秀的作者?

郭强生和我在电话两端同时笑了出来:“我们掉进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解问题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53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