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文化产业管理范例【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9055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文化产业管理范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文化产业管理【第一篇】

关键词:文旅品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和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备受关注,文旅品牌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业成为提升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人才的培养。文旅融合使得原有产业内涵发及产业人才需求发生结构性的变革,这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那么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情况如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如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该如何适应行业需求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二、文旅品牌背景下的行业变革与人才需求变革

(一)文旅品牌发展带来行业变革

文旅融合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组织机构的变动,文旅融合首先带来的是行业内涵的变革。文化和旅游原本是有各自内涵的两个行业,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设定时也将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设置为两个专业,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更需要考虑文化旅游的方向。行业内也催生了一批文旅品牌。概括起来如下:第一,一批像北京古北水镇、浙江乌镇等文旅品牌小镇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第二,旅游演艺经济继续增长,《宋城千古情》《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实景演出品牌。第三,主题公园、主题酒店、民宿等以某品牌IP为主线的线下旅游娱乐产品开发越发受到欢迎。第四,民俗旅游、博物馆旅游、节事活动等文化旅游项目成为热点。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观光,而产生更深层次的需求,走进文化发生地,体会文化成为旅游的热点。第五,研学旅行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的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为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二)文旅品牌发展下的人才需求变革

随着文旅融合的快速推进,行业发生新的变化,新的行业产生,催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分析当前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可以总结出当前时代人才需求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型特点。国家在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既懂文化、懂旅游专业知识,又需要懂管理擅品牌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实践型人才更为匮乏。大学本科人才偏重于理论的培养是多年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局限。文旅融合的发展,文旅项目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实践性,因此在教育上也要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协同与人的模式的推进。第三,创新创意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由上文所总结的文旅融合背景下行业的变革可以见得,文旅行业变革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不论是民间娱乐演艺产业、文化旅游、主题乐园和主题宾馆以及文旅小镇等,都是在一个文化点或者某个成功的IP基础上开发,所以品牌创新创意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需求缺口。一个成功的IP的开发,有可能成就一个甚至几个行业。第四,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才的培养要具备国际视野。文化和旅游部长曾说过,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要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这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原因和必要性。而笔者认为,文化和旅游融合一是对内,对内的文化自信的提升;二是对外,对外的中华传统优质文化的传播。而这更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的培养。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变革

(一)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长期以来,文化和旅游被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关系并不密切,但是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变革,使得文化和旅游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产业内涵的变化导致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培养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先导,因此高校需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第一,树立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由专才的培养转向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既懂经营又擅创意的复合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战型创新型人才,突破传统旅游和文化产业领域的藩篱。第二,树立全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的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传播要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水平与能力,因此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更应该具有全球化视野。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文化和旅游人才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文化不断发展,旅游行业不断更新,在人才培养中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第四,树立品牌观念。品牌意识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非常重要,而在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品牌意识变得尤为重要,一个新的品牌文化的培育和品牌IP崛起可能会创造新的经济点和旅游点。不论是主题公园、主题旅游、民俗旅游、大型主题演绎等都是依靠文化、依靠自身品牌来吸引受众,而品牌的创新意识和管理理念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政策的变化、行业的变革导致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需求的变革对于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人才需求,那么在新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文旅产业,填补其人才缺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懂文化、懂旅游、懂品牌、知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而笔者认为实现这样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第一,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模式。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当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国家相关政策为东北冰雪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近年来,东北旅游业迅速发展,冰雪品牌成为东北象征,戏雪、滑雪、赏雪景、观雾凇、看冰雕、泡温泉、体验冬捕等等。“冰天雪地”这种特有冷资源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多种旅游项目,然而冰雪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其中的困境之一,因此地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人才。第二,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复合型、实践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传统的教学是由高校单一培养,但是全方位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带入企业项目实训、相关研究等,从文化旅游行业内容包括产品创意与设计、资源开发;技术变革包括AI、AR技术、人工智能等;营销手段包括新媒体营销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长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业人才培养——实践需求与理论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36-42.

[2]韦翠红,刘倩,欧启妙。“国家品牌文化”背景下徽茶文化旅游品牌创建的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J].品牌研究,2019(10):70-71.

[3]黄尔。论梧州市城市品牌定位与文化旅游结构关系的思考[J].艺术品鉴,2019(09):75-76.

[4]陈凯军,陈嘉茗。基于顾客契合理论的海南旅游虚拟品牌社区营销研究[J].智库时代,2019(06):138-139.

[5]单琰譞。品牌旅游城市下的扬州漆艺文化[J].艺术品鉴,2017(10):455.

[6]许小艳,李硕。企业品牌文化价值建设策略研究[J].品牌研究,2020(01):85-87.

[7]李菊。传统民族文化导向下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J].智库时代,2019(52):274-275.

文化产业管理【第二篇】

[关键词]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原则

在全球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简称“文管专业”)势在必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以党的政治决议形式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与此相呼应,2004年,教育部正式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近年来,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置了文管专业,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对特色课程设置的原则、依据、目标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对特色课程设置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就为本文提供了探讨空间。

一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现状

(一)自发性

各高校,特别是全国性重点大学在设置文管专业特色课程时,一般会在学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设置文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比如,同济大学在原医学院的基础上并入了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和上海航空工业学校,这就使得其在医学和工学方面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对动画、创意设计、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有深入研究。基于此,同济大学文管专业着重于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和城市文化三个方向,其特色课程包括文化发展规划专题、创意设计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文化概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专题、文化创意项目管理、新媒体策划与写作、城市文化专题、艺术市场与文化消费、文化艺术策展实务、互联网传播专题、新媒体广告等。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新媒体方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同济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开发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二)不完善性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是我国文管专业设立比较早的学校,而且学校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课程特色比较突出。但是有些地方性院校文管专业设立时间较短,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无法体现文管专业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比如,宝鸡文理学院地处宝鸡,宝鸡是“周秦文化”的故里,“青铜器之乡”,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但是该校的文管专业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课程也比较缺乏,体现了地方院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不完善性。

(三)脱节性

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现状就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特色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环,在开展课程建设时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设计、系统规划。”要通盘考虑特色课与通识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分配,还应考虑两者之间有没有知识的拓展、递进和运用的关系,同时还应考虑设置方和接受方、输出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对应关系。而目前,各高校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往往缺乏整体思维,使学生与教师、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

二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科发展不成熟

文管专业设立时间短,学科发展不成熟是其存在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其突出表现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直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在教育部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学科门类的目录中,都没有“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划分为管理类学科。但是文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很强,除了具有经济性、产业性、管理性等特色,还具有很强的精神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色,这就导致不同院校对其专业定位不同,在设置特色课程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不完善性等缺点。

(二)重视度不够

文管专业设立时间短,正式设立距今也才15个年头,有的院校也是近两年才设立该专业,所以将关注点放在基础课、通识课的设置上,对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又因为学科归属问题,文管专业的境遇很尴尬,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凑热搭起了戏台,如何唱戏、如何唱出特色和精髓却乏人问津。

(三)缺乏系统的分析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特色课程是这个系统中的一环,如果孤立地看待特色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分析,不能从整体系统的高度出发,协调好课程体系内部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以及特色课程建设与学生自身需求、教师个人专长、学院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校际协同规划等关系,而是随意、单向性的设置,就会导致上述的脱节现象。

三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原则

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是专业学科设立初期的普遍现象,但是缺乏系统思维,缺少特色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是根本原因。本文认为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本位原则

第一,学校为本。特色课程设置的本位原则,首先要以学校文本,“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典型体现,相对于其他学校的课程而言,”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区域教育的品牌课程、精品课程,能发挥辐射作用。要“以校为本”“突出优势”,首先是学校的优势,其次是课程的优势,中小学教育是这样,高校教育也是如此。第二,学科为本。高校文管专业的特色课题设置原则除了要以“学校为本”,突显学校优势外,与中小学教育不同,还应以“学科为本”,文管专业的突出特点是文化产业化,文化性、创意性、设计性、经济性、大众性、娱乐性、品牌性、媒介性,因此,各高校在设置文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时,一定要围绕该专业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设置,不能违背学科特点和性质设置特色课程。第三,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专业化很强的优势资源,基本上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高校文管专业基本上设置在三类院系,一类是立足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院系,如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一类是立足管理科学,突显文管专业的经济管理学特色,如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一类是立足艺术设计和创意,突显其文艺性、创意性特色,如各类艺术学院。因此,特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考虑依托院系教师本身的专业特长,找准教师专业优势与文管学科的适当切合点,使特色课程既能体现学校、教师的特长优势,又能很好地发展专业学科本身。

(二)产出原则

第一,学生需求。高校文管专业的设置原则既要考虑本位原则,即“自己有什么”,还要考虑产出原则、需求原则,即“别人需要什么”,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生的需求。通识课考虑的是学生的普遍需要,而特色课程的根本价值便在于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特色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其实现自我建构、多元发展的需求。而且,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应该为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参与其中的机会和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展示渠道,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第二,社会需求。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来自自身的经历、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来源于目前社会的专业需求,社会需要应该成为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国家急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文管专业就具有这一特质,但是因为学科建设不够成熟,培养出的人才要不偏向文化艺术类,缺乏经济管理技能,要不市场管理和产业化技能过硬,但又缺乏一定的文化艺术积淀,文化创意技能比较匮乏。因此,高校文管专业在设置特色课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有什么”,还有考虑“自己缺什么”,尽量通过资源互补,从社会需求出发,优化课程设置,突显特色课程的引领作用。第三,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校文管专业有很强的经济性和产业性,这就意味着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很强,地方高校文管专业必须结合当下各地文化产业实践服务地方、融入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才可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各高校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其应用性和针对性,应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适应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坚持“立足产业、服务产业、融入产业、提升产业”的指导思想,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群,发挥专业集群优势,设置各类特色课程。

(三)系统原则

第一,本位原则和产出原则的有机结合。本位原则和产出需求原则出发点不同,前者基于学校资源特色、学科性和教师专长,后者基于学生、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但两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高校在设置特色课程时不应单一地依据某一个原则,而且应该将两类原则协调起来,从整体上通盘考虑。即将“自己有什么”“自己缺什么”和“别人需要什么”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坚持系统性原则,就应将特色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种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将“特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好学校课程体系内部的关系,还应该让特色课程成为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纽带,成为推动高校文管专业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抓手。总之,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建设文管专业,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其特色课程的引导作用势在必行。在此时,深化认识,统一特色课程的设置原则就成了时代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俊。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内涵、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管理,2019(2).

文化产业管理【第三篇】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有机思维

一、阿坝州传统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阿坝州是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的重要聚居地,贯通藏羌彝走廊南北,形成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羌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交融的现状。从传统行业上来看,阿坝州拥有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且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都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态旅游等相关政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初步形成。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于2008年,阿坝州8项民族文化遗产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坝州传统音乐类:南坪曲子、川西藏族山歌、羌族多声部民歌;传统舞蹈类:羊皮鼓舞、博巴森根、马奈锅庄;传统美术类:羌族刺绣;民俗类:羌年。境内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四川拥有5处被列为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阿坝州则有2处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栖息。与此同时,阿坝莲宝叶则、茂县叠溪松坪沟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汶川县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拥有45个A级景区,其中3个5A级景区,22个4A级景区。除此之外,州内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如马克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松潘古城墙、松岗直波碉楼、壤塘棒托寺、营盘山和羌围城遗址、阿坝州红军长征遗迹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宏观上来说,阿坝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天的优势,并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空间。

(二)全域旅游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显示,阿坝州通过构建“全域全时多元”旅游格局,完善“一地、三廊·三圈、三环线、六片区”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快全域旅游建设,这一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内特色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依托旅游呈带状聚集分布,并逐渐形成民族文化产业走廊。全域旅游是阿坝州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按照中央灾后重建中以旅游业为先导、以农牧业和工业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同时将民族文化保护与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从2019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这一数据说明,全域旅游对阿坝州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阿坝州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管理的影响

2012年德国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工业开展研究,并于2013年4月了相关研究报告,该报告分别把水、蒸汽动力机的发明、电气化以及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化称为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并且提出,目前世界正迈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时代(,2013)。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阿坝州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管理的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自动化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的同时,缩短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周期,以及满足更复杂、个性化的产品需求。针对阿坝州传统民族产业来说,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的产品设计往往基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的调研结果,其中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占比最大。而工业则在设计过程中,与实际消费者可以直接互动,如3D打印的技术,企业运用大数据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可以进行定制化的设计,从而大大缩短了从设计到工厂再到市场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上,对于阿坝州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带来了一定刺激和挑战。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管理带来的机遇从时间轴上来看,人类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及第四次革命,但每一次革命的时间差在以惊人的数字缩小变革的时间距离,这也意味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变革周期越来越短。从全球局势出发,在第三浪潮的推动下,任何企业都应该思索如何顺应时代变化的格局,以至于不被淘汰。显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阿坝州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信息技术的革新、网络设施的完善、物联网系统的健全等有利因素也为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从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创意管理带来新的机遇。

三、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管理的有机思维模式

(一)建立有机管理思维模式。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仅仅指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技术变化,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人类现在正面临着生态坏境的破坏,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一次次入侵人类,导致平均每隔四五年既有大流行病的发生;从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来看,全球已进入第四次工业化革命的炙热阶段,每个国家都正在积极为信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机遇和威胁,而作出不同的战略分析。当然从整体上来说,建立有机思维模式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最佳的思维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机械思维模式,有机思维是基于过程原理而构建的嵌入式思维。“有机思维”是指怀特海的“机体哲学“,是由怀特海哲学提出的一种思维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源于新的科学和哲学,是相对于机械思维而言的辩证思维模式。在现代管理哲学中,借用这一种思维模式,可以使管理者避免陷入思维陷阱。那么针对于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管理的有机思维模式应该怎样建立,以及怎样避免常见的思维陷阱,以此来思考民族文化产业继承与发展的战略分析。

(二)有机思维模式需避免的几个思维陷阱。1.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陷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陷阱,简单地说,就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考虑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显而易见,若管理者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整个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民族文化产业有自己的特性,但也有属于公共社会的共性,一个产业能否有长远的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他能否长久被社会接受或者能否为社会带来长久的服务或影响。因此从有机思维模式来思考,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陷阱是首要思考的因素。2.避免框架思维陷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在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从这三者的特点来看,以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技术跟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并且他的未来发展具有无限可能。因此如果用固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也同样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针对这一因素来谈,阿坝州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存这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如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都不应该仅仅只针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谈,需要扩大区域,从四川省或者对比整个中国及世界范围来看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影响力、生存力以及未来是否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那么外部环境变化是必要考虑的因素: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趋同性、差异性、可接受信息技术服务的可能性等相关因素都需要做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3.避免过分自信的思维陷阱自信是企业管理者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利因素,但是过度自信或者盲目自信,对于企业而言,会导致管理者在思维方式上对自身有充分的把握,但容易忽视其他的有利因素或者不利的威胁,对于民族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危险的思维方式。在上文中所提及的阿坝州民族文化产业依托全域旅游为阿坝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那是建立在全域旅游的政策之上,数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若不思考其他不利的因素,比如受2020年疫情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因旅游业受到一定的打击。4.避免安于现状的思维陷阱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安于现状可以让企业直接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以往的工业革命有所不同,人工智能将单一的传统信息转化为复合型的依赖于计算机算法、芯片及数据的协同发展。阿坝州传统的文化产业多是由人工的、单一的发展模式在区域内发展。就藏羌彝走廊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逐渐趋于完善阶段,可当我们扩大范围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区成熟的产业系统化和模式化的标准还不够健全,那么是安于现状还是进而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是管理者重要的思维决策。5.避免经验陷阱过渡依赖行业前辈或者管理者以往的经验,并以此经验来建立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或者企业的社交网络、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等等,并根据经验来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预测误差的变化。但往往会由于忽视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国的民族文化产业在某一方面来说,传承悠久,且在以往的发展模式中也确实是依靠前人丰富的经验而继续发展。但在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全新的信息技术的开发,这对于前几次工业革命来说,他的变化是非常迅猛的,因此以往的经验已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判。

四、结语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涉及到任何行业,依托大数据的信息搜集行业的行为数据,并对企业的发展做相应的预判。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者要多方面收集数据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倾听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判断。有机思维是对企业战略分析有效的思维模式,强调我们在分析事物及决策时基于事物全方面的、整体性思考。这种思维模式的关键在于对事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整体的分析,以此来避免5个常见的思维陷阱模式,并能够更好地思考企业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喇明英。全域旅游对阿坝州推进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17(09):126-131.

文化产业管理【第四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技能;课程群;构建对策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的持续升温,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对文化创意、文化项目运作、会展策划、文化产品销售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在对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普遍不够清晰,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这与该专业目前培养方向不够具体、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有很大的关系。该专业开设了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与文化产业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课程相对偏少。而文化产业本身涵盖知识面较广,使得学生学而不精。因此,只有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将所学课程细化成培养学生具体能力的课程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有重点的学习相关课程,进行分流培养,才能保证学有所用,培养出能有效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专门人才。根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技能培养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归类划分,提出建设课程群的具体措施,为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及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1课程群的含义

课程群是指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内在联系为契机,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划分和整合,将联系紧密、培养目标相近的课程编排到成“群”,使不同课程知识得以渗透互补,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1-2],通常包括3~5门课程。课程群教学模式能使不同课程知识具有更强的传递性[3],解决了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割裂的问题,强化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结和递进,建立起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的大课程观念,具有明显的技能培养属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科学性,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较为宏观的人才培养观念不利于学生掌握核心专业能力。根据目前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将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

(1)基础素质课程群

基础素质课程群构建了以专业知识基础为内容的课程群,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其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其主导价值是在专业范围内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夯实基础。基础素质有三层含义:以文化产业概论为核心课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美学与艺术概论为核心的文化艺术素养课程群,培养学生文化审美能力等基础性知识;以商务谈判、公关与礼仪为核心课程的社交沟通能力课程群,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礼仪等基础性能力。

(2)专业技能课程群

专业技能课程群是基础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的结合,是基础性知识在本专业的具体运用。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加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建立创意类、策划类、经营管理类、营销类等四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应对现实需求中的某一种具体文化产业的工作。组成《文化创意与策划》为核心的创意能力课程群,结合《广告学》和《新媒体概论》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分析、选择创意主题、设计创意产品、书写策划报告,培养创意人才;组成以《会展策划》为核心的策划能力课程群,由学生结合身边的会展活动,策划并展开会展运作,培养文案写作的策划人才;组成以《文化项目管理与实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能力课程群,学生模拟文化企业运作和项目管理,掌握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财务、投资、法规等技能;组建《文化市场营销学》为核心的营销能力课程群,学生组建团队,到企业中实地访谈,设计市场调研报告,培养营销人才。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对策

1“三基一专”,核心技能重点培养

学生需学习“三基一专”,即一方面必须对三个基础性能力统一培养,再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性格和才能,并结合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某一项应用型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某一专业技能课程群。让学生可分组进行某一技能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文化创意产品的平面设计、商业策划书、文化市场的营销策划书、文化项目经营模拟、具体文化行业的经纪人业务模拟等具体作品,以提高学生某一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教师所授课程,将教师分为几个专业技能课程群的专任教师,课后对所选课程群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项目实践。通过课程群将相应任课教师集合起来,围绕共同的目标服务,构建团队,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课程群内教师互相交流,更加明确经济学教学的应用导向和对商务活动的服务导向。

2“赛、练、学”结合,技能综合运用

利用某一课程群有针对地培养学生某一具体技能的同时,仍需“赛、练、学”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将各项技能综合运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校院学生创意实作竞赛等比赛,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从而有效提高参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一个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会。学校应积极举办赛前技能培训,并通过校内预赛,为学生查找参赛文化作品的不足,指导学生对参赛文化作品进行修改。同时,结合各种大赛的要求和热门方向,在开展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时,引入“竞赛+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赛、练、学”结合。

3创办文化创意工作室,提高实用技能

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引进先进的文化企业模拟软件,建立文化创新实验室,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加投入地以企业主的身份积极地参与文化产品及营销的创意策划。同时,积极与当地文化公司合作,引进校外文创人才,将学校文化产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的最新动态联系到一起,将市场实践操作带入课堂,使学生在接受当前最前沿的文创概念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市场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再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生产成实物,在给学生带来巨大成就感的过程中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参考文献

[1]汪耀。20世纪中期美国学科课程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张雪卉。“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18):229-231.

[3]吴琦。专业课课群建构与国家精品课程培育—————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业课程建设[J].历史教学,2014(22):64-67.

[4]刘术。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6(2):121-12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60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