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参考译文实用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参考译文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西游记作文1
西游记,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影片。但是电视上的和书本上的又是两样不同的东西。电视上的西游记只不过是各各导演照着书本原著上的'人物、姓名、灾难,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把这部电影拍的有模有样。
可是,书本上的西游记,没有任何导演的参考,只有吴承恩的思想。书上的孙悟空有几次差点就丢了性命,也有几次连续失败……但是他坚持不懈,一次次克服困难,想办法救出唐僧,取得真经。
“孙悟空乃天地之生,不久成了美猴王,拜菩提为师,学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后因悟空在众前卖弄,被师赶出,回花果山。到龙王那拿兵器,定海神针被‘借’自此成为悟空的贴身武器。悟空成妖,和牛魔王……结拜为七兄弟。后此大闹天空,前成弼马温,后成齐天大圣。蟠桃会上,悟空因犯天法,被如来压在五形山下。***后唐僧收他为徒,开始了九九八十一难,途中又收悟能八戒、悟净沙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真经!”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故事中的妖**怪成精,其实就是变成了人形,归正时又恢复了本相。看书时,我还有一个问题,悟空、悟能、悟净成妖时都很厉害,归正时能量好像一下子就减弱了,都不如以前了?
西游记这本书里有惊有险,有悲有欢,值得一看!
西游记作文2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后,孙悟空被封了个“斗战胜佛”的称号,只可惜妖魔早已铲除干净,天下太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整日里无所事事的孙悟空不由想起了花果山猴子猴孙们,多年不见,也不知小子们过得如何?于是架起筋斗去,一路飞往花果山而去。
回到花果山,却不见了往日的繁荣,到处一片死气沉沉。“孩儿们,俺老孙回来了!”孙悟空大喊一声,只听得自个儿声音回响,就是没看见一个猴影儿。“若是往常,小子们早出来迎接啦!怎么今日……”孙悟空心生疑虑,莫不是出了什么事不成?便把土地神叫了出来。
“喂,土地神,我的那些孩儿们呢?快快说来。”孙悟空开门见山地说。
“大圣啊,您可有所不知了,自从您走后到现在,已经整整三百年啦,本来花果山与世无争。可最近来了些叫‘人类’的怪物,个个背着一杆杆叫什么‘枪’来着的家伙,那家伙好不厉害,射出的东西坚硬无比,您的许多猴孙早在那‘家伙’下命丧黄泉了,其它的则**到那些什么‘动物园’里供人观赏去了。”土地神唉声叹气地说道。
“什么?”孙悟空所得咬牙切齿,“想当年,若不是俺老孙替他们人类铲除妖**怪,他们哪能过上如此太平日子,如今竟然恩将仇报,欺到俺地盘来了,气死俺老孙也。”
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云端,往下一瞧,只见大街上吆喝着“猴脑排骨汤”、“清蒸猴心”……再一看,动物园里的那些猴子猴孙们也个个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耷拉着脑袋供人观赏。
孙悟空强忍着满腔怒火,径自来到了生态保护局。“是什么风把孙大圣给吹来了?”经理毕恭毕敬地打了招呼。
“废话少说,你们这些虚伪的人类竟然恩将仇报,欺负到俺老孙头来啦!”孙悟空大声喝道。
“大圣,这话怎么讲呢?”经理疑惑地问道。
“哼,不知道?”孙悟空气不打一处来,“你们有人吃了我的猴儿们,还将我的猴儿们关起来,如今竟说你不知道!”
经理听了忙说“大圣息怒,此事我们确实不知情,现在既然知道**,就绝不会袖手旁观,请您给我一年时间,一定让花果山水帘洞重现昔日的繁华。
见经理讲得诚恳,孙悟空成了佛了,凡事也有慎重考虑,于是决定答应暂等一年,以免伤及无辜。倘若到时花果山还是这般模样,再搅他个****也不迟。
一年后,孙悟空再次回到花果山时:只见这花果山水帘洞果然如往常般生机勃勃,到处花香鸟语,那些猴子猴孙们尽情地嬉戏着,个个确实重现了活泼机灵的模样。
孙悟空看着,不由满意地点点头,“生态保护局果然有一手。待俺老孙向经理说声谢谢去。”说罢便飞走了。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3
一、“巧问”让学生喜闻乐答
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提出的问题巧妙、精彩,学生的反映会比较活跃,教学任务的落实会比较顺利;如果问题太直接,太呆板,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如何做到“巧问”呢?
首先,可以变直问为曲问。直问是按常规思路直接发问,优点是问点明显,问题明确,缺点是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启发思维。曲问则迂回绕道,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含蓄生动,颇具情趣,富有思考余地。在教学中适当变直问为曲问,可以提高课堂答问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对相同的问点,在不同班级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
第一次授课这样问:“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完成安陵君交给的使命的?”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要么复述故事情节,要么照课本内容按步就班地读,然后三言两语地对唐雎这一人物进行评价。
后来,我改变了问法,进行了第二次设计:“唐雎是真的要效法专诸、聂政、要离,挺剑刺杀秦王吗?还是故意吓唬他?这是为什么?”这种问法实质上还是让学生掌握唐雎是如何智斗秦王的,但是改变问法后,学生的讨论热烈了,课堂气氛很活跃。有的学生说,唐雎真的要杀秦王,因为他不畏、大义凛然、勇敢无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愿与秦王同归与尽;有的学生说,是吓唬秦王,这是唐雎智斗的表现。
对此,我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而是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反复读书,深入探讨。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唐雎既不是一定要真去刺杀秦王,也不是仅仅装样子吓唬秦王,而是相机行事。如果秦王妥协就不刺杀;如果秦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就有可能效法布衣之士杀掉秦王。无论哪种做法都体现了唐雎的大智大勇。变直问为曲问,确实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其次,变顺问为逆问。顺问就是按顺序正面设问,而逆问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题,要求学生利用事物间相关或相反的关系来回答问题。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挥洒豪放、用典自如,在教学这首诗词时,我曾问学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诗人运用典故有何作用?”学生就将文下注解的相关典故读出来,我看到大家对问题习以为常,漫不经心,便改问:“苏轼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我们改成‘持节密州,何日赦老夫?’大家觉得如何?”同学们开始笑起来,有的说:“改的挺好的”;有的说:“这样改不太好,想被赦免的心情表现太明显了,太直接了”;有的说:“对皇帝的抱怨一下子就看出来,皇帝龙颜大怒,再贬也说不定。”大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运用典故的含蓄之美。
这种问法打破了常规提问的方式,逆向发问,并把正反对比的材料提供给学生,扩大了信息反差,构成了矛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再次,变庄问为趣问。呆板、僵化的提问只会窒息课堂气氛。如能变庄问为趣问,寓问于趣,那么课堂效果会是另一番境界。
笔者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针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翻译问题,我问:“同学们,桃源人只带妻子、邻人,怎么没带孩子一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突然一生若有所悟地说:“带了,他不仅带老婆,也带孩子了。”大家都被他的回答逗乐了,(阿拉文库☆)我接着问:“怎么知道的?”他激动地说:“‘妻’是妻子,‘子’是子女,他全带了。”我为他翘起大拇指:“你真棒,不错,‘妻子’一词的古今词义是有差别的。”我觉得这样问法比呆板地问“‘妻子’什么意思,‘绝境’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翻译”更有趣味,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而且活跃了思维。
课堂提问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定型产品”,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学情,进行“量身定做”,不断追求个性和创新,只有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二、“诱答”让学生能答会答
教师的问题提出后,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回答,要让学生的答案一步到位,基本不可能,学生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跋山涉水,有时还得探险问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笼统地给予答案,包办代替,要做好引导答问的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出路,达到目的。诱答的技巧有哪些呢?
首先,运用已知,推陈出新。教师在诱答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应用已知推导未知,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笔者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曾问学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作者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不仅看到了一条蛇,还望到了北斗星,是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若有所思,有的窃窃私语,我看到他们无法确定,又问:“‘其一犬坐于前’是否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屠夫的面前?”我的话音刚落,下面学生就大声反驳:“像狗一样,是说狼的,初一学过。”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而不是看到北斗星,更没看到蛇”。我惊喜地接着问:“什么像北斗星、像蛇?”这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小石潭的溪流河身形状。”“太好了,你真会学以致用”,我边夸赞边打量他,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其次,顺其归谬,就计反推。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准确无误,当他们回答不当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批评打击,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答案中“潜伏”的错误作为诱答的素材,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豁然开朗。
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范进中举而“发疯”,其原因是什么?
生1:是因为范进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师:有这种可能,那出主意用巴掌打范进治疯的是谁?
齐声:报录的人。
师:报录的人怎么知道用这种办法治疯呢?
生2:报录的人有经验,像范进一样中举发疯的人也许有很多,可能都用此法治好的。
师:你很会推理,(对生1说)那这么多的人难道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吗?
生1(笑):不太可能!
师:那可能是因为什么?刚才那位同学推测范进中举发疯并不是个例呀!
生1:可能是中举后功名富贵从天而降,以后不再受穷,不再被人看不起,辛酸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师:说的太好了,功名富贵从天而降,来得太突然了,让人难以置信,中举后,范进的生活起居、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全部改变了,这才是范进见喜贴后惊喜得发疯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我沿着学生的答案,运用归谬法,让学生自行推理,发现自己答案荒谬之处,进而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框,寻找正确的答案。
再次,捕获偶然,机智启答。当课堂预设的问题难住学生的时候,教师如能巧妙地捕获课堂生成的偶然因素,也可以取得令人惊喜的启发效果。
有一位老师做公开课,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他在最后总结时说:“亲情,可以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典故;可以是孟母三迁的佳话;可以是朱自清眼中父亲那行动不便的背影;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故事,谁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对亲情的理解?”问题抛出后,下面鸦雀无声,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让学生动笔练写,不是可以缓解一下局面吗?正在这时,门被推开,紧接着就是急促的声音:“老师,麻烦你把这钱交给王帅,家里中午没人,我怕他放学饿肚子。”看来是家长,学生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她身上,来的真不是时候。只见这位老师笑着送走家长后,深情地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们永远都是父母牵挂的焦点,你什么时候饿,他们知道,你什么时候冷,他们也知道,王帅同学,你现在理解什么是亲情了吗?”王帅站起来有点激动地说:“亲情是妈妈担心我挨饿时焦急的神情,亲情是妈妈把钱交给我时颤抖的双手,亲情是妈妈转身离开时疲惫的身影。”王帅刚说完,下面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师巧妙地捕获了看似扰乱课堂秩序的偶然因素,因势利导,引导自然,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答问,效果很好。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4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剌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剌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轻寡人与(“与”通“欤”,吗)
(3)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经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经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6)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今义:徒弟)
(7)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轻轻地抓)
(8)跪而谢之(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义:撞;今义: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给予;今义:增加)
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魏国灭亡)
(2)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为扩充)
(3)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4)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5)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6)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7)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一词多义
(1)徒:A. 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B. 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2)夫:A. 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B.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3)怒:A.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B. 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4)而:A. 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B.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C.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
(5)使: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B.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6)者:A. 以君为长者(……的人)
B.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7)之:A.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B. 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C.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E.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8)以:A.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B.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C.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D. 以君为长者(把)
(9) 虽:A. 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
B. 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10) 于:A. 受地于先王(从)
B. 仓鹰击于殿上(到)
C. 请广于君(给)
重要词语
(1)轻寡人与(看轻)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
(3)挺剑而起(拔,与今天的解释不同)
(4)秦王色挠(屈)
(5)长跪而谢之(认错,道歉)
(6)以君为长者(因为)
(7)聂政之刺韩傀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皆布衣之士也(平民,老百姓)
重要句子
(1)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4)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8)要离之剌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文意提示
(1)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2)文章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从容镇定、不畏、有胆有识的谋臣,而秦王则是个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形象。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中考链接
(2013广东湛江卷)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唐雎不辱使命》,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16—19题。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不错意也:置意,错,通“措”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
C.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18. 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19. 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