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测量实验报告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声速测量实验报告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第一篇】
2011年11月18日,南京市重大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在南京蓝星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化工”)展开。这次演练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江苏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京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南京市化工园区管委会承办,南京市安全监管、公安(消防、交管、特警支队)等23个部门(单位)的60余台特种车辆和500余人参加了演练,全面检验了南京市处置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应急演练过程
2011年11月18日上午10:00,随着演练总指挥——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一声令下,南京市重大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在化学工业园区蓝星化工生产装置区正式开始。
演练模拟蓝星化工新建四氢呋喃装置试生产过程中,氢气泄漏发生爆炸燃烧,火势蔓延扩散平台,容器受热变形导致发生二次爆炸,爆炸抛射物击穿邻近装置的苯储罐,造成管道破损,大量有毒有害物料泄漏和扩散。
上午10时1分,蓝星化工1号生产区四氢呋喃装置中控室加氢工段突然发出了报警的信号。巡检人员报告:四氢呋喃装置阀门法兰垫片处泄漏,发生爆炸,有人员伤亡,物料有甲醇、四氢呋喃、氢气和马来酸二甲酯,请求救助。随后,一声警报汽笛拉开了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的序幕。公司启动了应急预案,事发车间应急人员按现场处置方案迅速组织抢险,其他车间紧急停车、疏散人员,并报告园区应急响应中心。
10时6分,园区应急响应中心接到公司请求支援后,迅速启动园区应急响应,成立园区应急指挥部,下设通讯与信息保障、治安道路交通保障、救援装备保障、公用工程保障、专家组等专业小组,迅速转入应急响应状态。同时,调动园区应急处置力量立即赶赴现场,统一组织协调现场抢险处置行动,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10时8分,化工园区消防中队及周边扬子、南化公司消防队赶赴现场展开救援行动。扬子、江北人民医院急救车将蓝星化工自救的受伤人员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现场侦查小组、警戒小组、灭火小组、搜救小组按照预案任务分工,利用现有装备展开救援,控制火势蔓延。灭火小组按照指挥员的指令分别在着火装置的北侧设置2个车载炮和2门移动炮,对着火装置进行冷却降温,并利用泡沫发生器对地面流淌火进行堵截和控制;供水小组占据消火栓向主战车辆不间断供水;警戒小组对火灾现场的主入口利用警戒桶、警戒灯、警戒带等器材实施警戒,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现场;搜救小组在水枪的掩护下,重点对燃烧爆炸现场进行搜救。
10时12分,市委、市政府接到市安监局值班室报告后,迅速启动市级响应,并将有关情况向省安监局值班室报告。南京市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接到命令后火速奔向事故现场实施救援。南京市安监局从市安全生产信息平台专家库选调3名化工专家赴现场进行技术支撑;交管部门立即启动重特大事故交通保障预案,先期调集九大队、十大队、二桥高速大队和六合大队的警力,对事发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对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疏导,并控制围观人员的聚集,保障江北大道、长江二桥等通往事故现场、扬子医院、江北人民医院的道路畅通。
10时16分,根据《南京市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在园区管委会成立以副市长罗群为总指挥,安监局局长丛跃滋、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霞为副总指挥的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各方救援力量投入抢险救援行动。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化工、消防、环保、气象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正在对事故发展态势及影响进行分析,为指挥部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安全技术支撑。
在现场,市级医疗专业救护队伍、气象监测应急抢险队、通信保障专业应急队伍等市级响应的救援力量陆续抵达事故现场,各专业队伍迅速投入救援。消防部队重型装备投入了战斗;市气象局的应急分队正对现场进行气象监测,将汇总到的事故现场风向、风速和气压的气象要素信息不断传送到指挥机构;电信、移动应急通信分队正在建立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保障应急通讯所需;市环保监测分队设立多处检测点,对事故现场周边环境空气及水体进行多方位监测;质监局特种设备应急技术人员正在提供特种设备和压力管道应急救援技术指导工作。
10时23分,事故发生所在地六合区政府接到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命令后,按预案立即采取措施,派出现场工作组,对处于事故发生地下风向的两个社区群众进行疏散。南京市交通运输局调集30多辆客车,组织群众向上风向、侧风向撤离疏散。
10时27分,轰的一声剧响,现场发生二次爆炸,爆炸的抛射物四处飞散,并击穿了装置数十米之外的苯储罐,造成苯储罐着火。此时,侦察直升机接到救援指挥部的指令,飞临事故上空,对事故现场有毒有害烟雾扩散情况实施空中侦测。
10时28分,随着现场火势扩大,园区及周边消防力量明显不足,现场指挥部又紧急调动特勤一中队、战勤保障大队等增援力量到场,大型危化品应急救援车投入抢险战斗。由于容器发生爆炸,造成相连的管道发生泄漏,消防特勤和堵漏人员正在对管道进行堵漏。
10时30分,堵漏人员报告堵漏成功,苯储罐明火扑灭,消防人员正用泡沫覆盖围堰内的消防水,防止苯挥发,并增调消防车对苯储罐进行冷却。
10时32分,现场总指挥罗群下达总攻指令:“总攻条件已具备,总攻开始!” 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抢险勇士奋力向前,水枪水炮怒吼,水流泡沫齐发,银龙飞舞,激流四射。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第二篇】
一、利用物理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脱离了实验与观察,物理教学就不可能真正的教好与学好。
(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概念及其规律,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再加以分析,达到加深理解所学物理概念的目的。有些物理现象,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将信将疑,通过演示,能加深直观印象,使学生掌握通过做实验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对一些概念的错误理解。
例如,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被压缩温度就能升高,他们缺乏感性的知识,一定要做好这个实验,其关键是压缩要快,筒内要有一定量的空气,棉花浸乙醚不能过多,将这些注意点告诉学生,让他们去思考、观察和分析。
(2)利用模拟实验说明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推理能力。例如,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在变速运动的升降机中,人会超重和失重,可在磅秤上做模拟实验,当人从站立位置迅速下蹲时,先是失重后超重(看指针的示数),再迅速站立起来,先超重后失重。理论结合实验,学生容易理解。
(3)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培养实验和综合归纳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听讲边做实验,动脑又动手。例如,讲解变压器变压规律时,让学生测量原副线圈上的电压,计算电压比和匝数比,在实验中归纳、总结出规律。学生亦可体会科学家新发现一条物理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创新。
二、利用物理概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首先要启发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引入各个物理量。在讲解定义、定律时,不仅要掌握这些定义定律的表述,还要通过分析对比,使学生加深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和错误的想法加以澄清、纠正。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例如,讲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与电场传播速率的区别,很多同学误认为两个速率相同,但根据计算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约为10-4—10-5米/秒。以10-4米/秒为例,若用电器距发电厂有104米远,则发电机中的电子需运动108秒才能到达用电器(按直流电计算),也就是要三年多的时间,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上电场传播很快,一旦电路接通,电场以相当于真空中光速(3×108m/s)传播,电场传到之时,该处自由电子就开始定向移动,用电器中极短时间内就有电流通过。对此学生还是不太理解,就比喻在操场跑道上排满一圈人,一声口令,几乎同时都跑起来,每个人的速率并不大(约2m/s),但口令声却以声速传播(约340m/s)。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物理概念。例如,摩擦力做功的教学,提出问题:摩擦力是否一定做负功?静摩擦力是否一定不做功?让学生先思考,再举例说清动摩擦力有时可能对物体做正功;静摩擦力有时对物体做正功,有时做负功;有时即使物体运动,但所受静摩擦力不做功,通过问题分析使学生正确掌握物理概念。
(3)启发学生对比分析,加深物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物理规律。通过对比所学知识,前后对照,准确掌握概念的含义及适用范围,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这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对比法可采用列表分析几个物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也可采用一题多解,分析各种解法的特点与物理实质的一致性。
三、利用物理习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做物理习题是复习巩固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环节。通过做物理习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有些学生听老师讲解例题容易懂,但自己做习题就会有困难,对于复杂的问题无从下手,其原因在于:一是基本概念没有搞清楚;二是没有掌握解题的方法,缺乏对物理过程和解题步骤的分析能力。
(1)启发学生学会寻找解决复杂问题的突破口。指导学生首先要对题目所叙述的物理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弄清各个物理过程有哪些规律,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后,还要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找突破口一般要采用“倒推法”、“综合分析法”等选择思路。“倒推法”就是从题目所要求的物理量开始分析,需要先求出什么量,算出这些量又先要求出什么量,一步一步倒推,最后找出突破口,实际运算的步骤正好与倒推的步骤相反。“综合分析法”是在包含几个物理过程的题目中,同时在开始过程和结束过程找突破口,最后在中间过程解决问题,也有的题目经过全面分析后,集中到某一关键问题,这个关键一经突破,整道题都可以解决了。
(2)拓展练习问题设计的广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训练时充分利用短小精悍的问题,这样可提高覆盖面的广度,不会占用太多时间,灵活度大,对培养和检查学生分析能力和熟练程度是比较有效的。编写这类问题时,可适当选用一些易混、易错题。
例如,涉及计算的问题,很多同学不做分析就死套公式,很容易造成错误。如计算静摩擦力的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300倾角的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已知动摩擦系数为u,求该物体与斜面间的静摩擦力。有些学生不加分析就按f1=mgucos300计算,其实应根据物体所处的平衡条件计算f2=mgsin300,因f2≤ f1。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减少出现类似错误。
(3)加强实验题的教学与练习,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物理实验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但这几年得分率较低。原因主要有:一是同学重计算题轻实验题;二是不懂如何提高实验题解题能力。
中学物理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实验题教学和练习,加强方法指导。要求学生首先弄懂实验原理,然后通过做好实验,掌握操作方法和数据的处理方法,认真回答实验报告中的问题,细心分析实验的误差原因,掌握选择实验仪器的依据。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第三篇】
关键词: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四层次五环节 整-分-合-补-测 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课改以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运用“整分合”原理对“凯洛夫五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1)程式:整-分-合-补-测
(2)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
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学习(探究、解题、复习、讲评……)。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
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
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并粗略说明每一部分的做法。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和教学,仅仅靠整体模式远远不能完成,例如:一节课的反馈过程如何进行?具体某个知识点如何探究?……这些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组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将多年建构的各类教学模式(包括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复习模式、师生交流模式等),运用惠威尔的“支流-江河”科学进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为骨架,辅助以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将其整合、进化成“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结构图示:
结构图示说明:
第一层:“课前-课堂模式”。把原本一节45分钟的课,拓展到包括课前、课堂两个部分和阶段,将课前学习作为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1)程式:课前-课堂
(2)说明:
①课前:布置自习、预习或复习任务,学生在家中自己学习。
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过程,也即整-分-合-补-测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第二层:“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前述)。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五个环节。
第三层:“各环节操作模式”。即“整”、“分”、“合”、“补”、“测”每个环节的操作模式。各环节均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举例如下:
(1)“整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情境-引入模式(适合新授课):
程式:提问-情境-思考-引入
说明:提问课前预习情况,设置实验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②检测-目标模式(适合复习课):
程式:问题-检测-矫正-目标
说明:检测预习题,订正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分环节模式”。由两个子层次组成:
1)第一子层:“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通过它将“分”环节规划成几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①程式:将学习(探究、复习……)与反馈练习有机结合。以一节课学习三个问题为例,程式如图。
②说明:在学习一节课的几个问题时,逐次进行。学习完一个问题后,立即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这样整个过程就形成多次学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2)第二子层:“各小循环操作模式”。对应不同的课型(四种基本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讲评课),各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①新授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探究模式”,举例如下:
a.实验-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结论。
b.经验-假说模式:
程式:问题-经验-假说-检验-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根据经验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c.资料-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资料-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得出结论。
d.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
程式:问题-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渐进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②习题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解题模式”,举例如下:
范例-方法模式:
程式:问题-范例-方法-练习
说明:介绍习题类型,进行例题教学,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同类题目。
③复习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复习模式”,举例如下:
a.结构-要点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在树中提炼要点,运用要点进行练习。
b.结构-范例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范例-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提炼要点,针对要点进行例题教学,再进行练习。
c.结构-分解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分解-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对多个要点分别复习,包括例题教学、练习等。
④考试讲评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矫正模式”,举例如下:
缺点-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缺点-矫正-练习
说明:出示卷面错误问题,学生缺点列举、挑毛病,对错误矫正并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同类练习和再矫正。
(3)“合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小结-方法模式:
程式: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说明: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小结要点,提炼有关内容,总结形成方法。
②网络-浓缩模式:
程式: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将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知识树分支综合成完整知识树,对各个分支进行纵向比较形成网络,提炼要点作为本单元的浓缩和纲要。
(4)“补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个别-全班模式:
程式:问题-自查-个别-全班
说明:给学生一段时间自查缺漏,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5)“测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独立-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订正-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根据错误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独立-反思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反思-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根据答案自我订正,反思并整理错误。
第四层:“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程式:小问题1-小问题2-……-小问题n
(2)说明:教师充当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如图)。在此理念下,将一节课各环节、各问题化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每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再收回总结,形成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微小循环。这样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和“小问题串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3 设计一节课的方法步骤
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可以迅速地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复习等任务。
(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部分。
(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①用“整环节模式”规划“整”。
②用“分环节模式”规划“分”,包括两个子步骤: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规划为几个小循环结构;
第二子步骤:针对各小循环的内容,用“各小循环操作模式”(探究模式、解题模式、复习模式、矫正模式)规划各小循环教学。
③用“合环节模式”规划“合”。
④用“补环节模式”规划“补”。
⑤用“测环节模式”规划“测”。
(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规划成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就是学生一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四步,就将一节课完整、科学地设计好了。
4 应用案例
下面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
新授课案例——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学生收集发声实例。
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将“分”环节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介质中的声速。
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情境-引入模式”规划“整”环节:总体介绍声现象,提问预习情况,做敲锣等实验,由此提问发声原因,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规划为三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产生;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传播,由此派生出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练习二。
③第三小循环:探究介质中的声速;练习三。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探究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探究过程:
①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声音的产生”:
声音如何形成?设计进行各种发声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结为同一原因——振动,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②用“经验-假说模式”探究“声音的传播”:
根据问题,将收集的各种传声事例归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设计进行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③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看法不统一。由于不能得到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真空铃实验。通过实验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④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声速表,从介质、快慢等角度对不同声速值分类比较,得出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用“小结-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出示本节知识树,点出要点,提炼出分类法、比较法、逐渐逼近法等方法。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然后可以在全班介绍“声波”概念。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题各一道),学生独立答题,订正,平行矫正。
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日常声现象引入)-问题2(发声实验)-问题3(归纳原因)-问题4(练习一)-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问题6(介质假说)-问题7(实验检验)-问题8(真空传声猜想)-问题9(渐进实验)-问题10(理想化推理)-问题11(练习二)-问题12(声速表分类比较)-问题13(练习三)-问题14(小结)-问题15(补漏)-问题16(检测)。
复习课案例——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
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复习本章概念:包括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等。
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本章知识体系,将“分”环节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检测-目标模式”规划“整”环节:检测课前任务并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四个分支规划为四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复习分支一:温度及测量;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练习二。
③第三小循环: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练习三。
④第四小循环: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练习四。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复习模式”规划四个分支:
①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测量”:
提出复习问题,建构分支知识树(如图),点出温度计使用方法等要点,出示测温实验题进行训练,订正。对疑难较多点(如,测温方法改错),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用“结构-范例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
针对复习内容,用分类法(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逆)和比较法建构知识树,点出熔点等要点。对于用晶体熔化规律解释现象这一重点,出示例题提炼条件、方法,再进行问答题练习,订正并平行矫正。
③用“结构-分解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
针对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重点问题(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然后分别从实验、问答角度分别复习。首先,通过“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实验方法、要点,进行实验题练习并矫正。然后,将分支二问答题方法迁移到本分支中,用在“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上,强调知识与现象的对应,进行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④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
根据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要点(如概念中“直接”两字意义),出示升华、凝华概念和现象判断选择题,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3)用“网络-浓缩模式”规划“合”环节:
将“分”中四个分支知识树组合成本章完整知识树,找到各分支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等,从而形成“结构网络”。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2个表格、5个图像、3个点……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对于画图像等共性问题,在全班一起强调方法并练习。
(5)用“独立-反思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问答各一题),学生独立答卷。出示答案,学生对照批改,自己整理错误并纪录。
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检测课前任务)-问题2(出示复习目标)-问题3(分支一知识树、要点)-问题4(分支一练习)-问题5(分支二知识树、要点)-问题6(熔化问答题范例)-问题7(分支二练习)-问题8(分支三知识树、要点)-问题9(沸腾实验题范例)-问题10(沸腾实验题练习)-问题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问题12(问答题练习)-问题13(分支四知识树、要点)-问题14(分支四练习)-问题15(小结)-问题16(补漏)-问题17(检测)。
5 建构教学模式体系的意义
运用诸多教学模式组成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设计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从无模状态变成有模状态,从无序到有序。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体系进行灵活运用,就又可以使课堂教学重现一种新的无模状态,但这不是无序的无模状态,而是一种表面无模而心中有模的状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是一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就是教学中的“道”。
参考文献:
1.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港口工程;桩基检测;质量
一、前言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近十年的时间,我国的港口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海运的发展和船舶吨位的增大,也新建了很多的大型深水码头。随着配套的,为了保障港口的建设安全,桩基的截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大。另外,为了保障一定的稳定性和使用强度,必须要加大桩基的承载力,桩基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加深。桩基本身具有隐蔽的特点,一旦建成,必须保障足够的使用强度和寿命,而且在没有出现事故之前很难发现内部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桩基使用之前,桩基的质量检测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桩基检测是桩基工程中必须存在的环节。本文中详细的介绍一下常用的桩基检测方法。根据工作中的经验,对这些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检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港口桩基存在的常见问题
1.灌注桩的质量问题(1)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是灌注桩中的重要一种。灌注桩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一般会发生四种质量问题。①灌注桩的承载能力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导致桩基的承载能力达不到使用的标准。②桩基的浇注一般是在水下完成的,这样就自然的出现了弊端,桩基的水下质量很难直接观测。桩基的水下部分主要是容易出现两种问题,分别是桩身断裂,另一个方面是混凝土不稳定,发生离析现象。③桩身出现扩径或者缩颈的现象。灌注桩的施工是在水下完成的,需要有钻孔的支持。④这个问题是其他问题导致的桩身断裂现象。桩身的骨骼是钢筋笼,当钢筋笼出现错位的时候,桩身本身的结构出现问题,应力严重的不符合设计的标准,最后一定会发生桩身断裂的问题。(2)沉管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和钻孔灌注桩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是有一定的不同的。①是拔管的速度带来的影响。拔管的速度过快会因为摩擦力的原因造成桩身的缩颈、夹泥以及断桩的质量问题。②是桩基间距的问题,桩基间距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当距离比较近的时候,相邻桩基施工会相互产生影响。③是承压水层的影响。沉管桩的地层有的时候有承压水的砂层,一般砂层的上部还伴随着透水性不太好的土层。(3)人工挖孔桩。人工的操作问题是影响桩的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施工的过程中,直接把混凝土直接倒入到孔中,混凝土的距离过大,导致桩身的质量下降,另外,孔内的水还没有排干就开始浇筑。2.预制桩的质量问题(1)钢桩。①锤击力过高时,钢桩因为承载力的限制,容易出现局部的损坏,最终桩身失去稳定性。②H型钢桩是比较特殊的一种,他的形状和手里在不同的方向上存在差异。这样的性质在入土比较深的时候会往土质比较差的方向上发生变形。③锤击的过程中次数过多和第一节桩不能和手里面垂直,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断桩。(2)混凝土预制桩。混凝土预制桩的质量问题有四个方面。①锤击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过大,桩身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出现开裂的现象。②一般焊接的部分要达到一定的使用强度的时候才可以承受足够的应力,但是当焊接结束以后冷却不足的情况下直接锤击,这时往往会出现开焊的情况。③锤击的过程,作用力应该是竖直向下的,但是桩身如果和桩帽不能在一条线上的时候直接锤击,就会出现偏离轴向方向的应力,造成桩身开裂,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断桩的情况。④桩与桩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距,当距离过小的时候,临近的桩挤土,使附近的地面隆起来,影响附近的桩承载力。
三、港口工程常用的桩基质量检测方法
1.钻孔取芯法钻孔取芯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进行钻孔取芯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灌注桩内部的结构是否能够达到使用的强度好要求。通过钻孔取芯法,可以检查沉底的厚度以及桩的持层力的情况。从目前来看,钻孔取芯法是检测混凝土强度最可靠的方法。2.超声波透射法超声波透射法也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声学原理来判断的。根据声学的原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递的时候速度是不同的,在经过桩身的时候,如果存在砂眼或者密度不均的情况就会发生不同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的不同就可以判断桩身的内部是否存在缺陷。3.高应变应力发射波法所谓的高应变应力指的是用能量很高的重锤锤击桩顶。这个能量一般最少需要几十牛顿,高的能量可以达到几百牛顿。同时,需要在桩身的两侧距离桩顶一段距离的地方放置力和速度检测装置,测定锤击作用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计算机部分。当有能量作用在桩顶部的时候,桩身的应力和应变水平应该达到使用的标准,动载荷的存在会让桩克服泥土的阻力,产生一定的贯入度。4.低应变应力反射波法低应变反射波法是桩头瞬态激振、桩头信号接收,通过实测桩顶加速度或速度响应时域曲线借助一维波动理论来判定基桩的完整性。或水中放电等方法,给桩作用较小能量。作用在桩顶上的动荷载远小于桩的使用荷载,不足以使桩产生贯入度,也就是说桩土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只产生弹性变形。低应变反射波法是通过应力波沿桩身传播和反射原理进行桩的检验。图1为检测示意图。
四、工程应用实例
五、总结
以上就是港口桩基检测的全部内容。桩基对于港口码头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桩基检测,设计的方面广,难度大,面对的挑战在不断的发展,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必须要切实的保障港口桩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励,李大展,黄强。桩基工程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陈凡,徐天平,陈久照等。基桩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