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005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声速测量实验报告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1

实验时间:2019 年

日,第批 签到序号:

进入实验室后填写

福州大学

实验一

声速 测量

(303 实验室)

学 学 院

班 班 级

学 学 号

姓 姓 名

实验前必须完成实验预习部分

登录下载预习资料

携带学生证 提前 10 分钟进实验室

实验预习部分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名称、规格或型号)

实验原理 (文字叙述、主要公式、原理图)

实验预习部分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预习部分

一、写出示波器以下标号的功能(用中文表述),并复习它们的位置(参本 考课本 P148 图 图 19-13):

39(或 11)

25。

二、在下图方框中标出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四个部位分别对应哪个选项。

A、CH1 B、CH1使能 C、CH2 D、CH2使能

三、实验中在测量声波波长之前,必须确定系统的。

频率。

动 调节方法是:先移动 S1 到距 S2 为 为 5 ~10 cm,缓慢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在 ~

kHz 连续调节),观察哪个频率下接收波电压动 幅度最大。然后移动 S1,使示波器显示的正弦幅度最大,再细调信号以 频率(以 。

为步长调节),直到接收波振幅最大。记下此时频率。

注意:本实验用的声速测定装置 动子是发射端,定子是接收端。

于 两个换能器之间的距离最好大于 5 cm,严禁将两个换能器接触。

数据记录与处理

1

测量系统的谐振频率 f 

k H z

此时换能器间距 L

mm 2

用共振干涉法测波长((v 公 = m/s)

1L 

mm,11L 

mm, 

mm

声速 v =

百分偏差 B=

3用相位比较法测波长

(v 公 =/s)

数 次数 i L i /mm 数 次数 i+6 L i+6 m/mm6()/6()i iL L mm+=-()mm 

声速 v =

百分偏差 B=

思考题:用相位法测量波长时,指出本实验用哪两个图 形之间的距离 :

测量波长:(在正确的图下画√)

进入实验室后,按实验指导老师要求撰写。

实验预习及操作成绩

实验指导教师签字

日期

实验报告成绩

报告批阅教师签字

日期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5篇《声速测量实验报告》,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硬度测量实验报告2

硬度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硬度测量原理及方法;2、了解布氏与洛氏硬度的测量范围及其测量步骤与方法;二、实验设备 洛氏硬度计、布洛维硬度计、轴承、试块 三、实验原理 1.硬度就是表示材料性能的指标之一,通常指的就是一种材料抵抗另一较硬的具有一定形状与尺寸的物体(金刚石压头或钢球)压入其表面的阻力。由于硬度试验简单易行,又无损于零件,因此在生产与科研中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硬度试验方法有:洛氏硬度计,主要用于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产品性能检验。布氏硬度计,应用于黑色、有色金属材料检验,也可测一般退火、正火后试件的硬度。

2、洛氏硬度洛氏硬度测量法就是最常用的硬度试验方法之一。它就是用压头(金刚石圆锥或淬火钢球)在载荷(包括预载荷与主载荷)作用下,压入材料的塑性变形浓度来表示的。通常压入材料的深度越大,材料越软;压入的浓度越小,材料越硬。下图表示了洛氏硬度的测量原理。

图: 未加载荷,压头未接触试件时的位置。

2-1:压头在预载荷 P0(98、1N)作用下压入试件深度为 h0 时的位置。h0 包括预载所相起的弹形变形与塑性变形。

2-2:加主载荷 P1 后,压头在总载荷 P= P0+ P1 的作用下压入试件的位置。

2-3:去除主载荷 P1 后但仍保留预载荷 P0 时压头的位置,压头压入试样的深度为 h1。由于 P1所产生的弹性变形被消除,所以压头位置提高了 h,此时压头受主载荷作用实际压入的浓度为h= h1-h0。实际代表主载 P1 造成的塑性变形深度。

h 值越大,说明试件越软,h 值越小,说明试件越硬。为了适应人们习惯上数值越大硬度越高的概念,人为规定,用一常数 K 减去压痕深度 h 的数值来表示硬度的高低。并规定 0、002mm 为一个洛氏硬度单位,用符号 HR 表示,则洛氏硬度值为: kR  3、布氏硬度 布氏硬度的测定原理就是用一定大小的试验力 F(N)把直径为 D(mm)的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被测金属的表面,保持规定时间后卸除试验力,用读数显微镜测出压痕平均直径 d(mm),然后按公式求出布氏硬度 HB 值,或者根据 d 从已备好的布氏硬度表中查出 HB 值。

测量范围为 8~650HBW

由于金属材料有硬有软,被测工件有厚有薄,有大有小,如果只采用一种标准的试验力 F 与压头直径 D,就会出现对某些工件与材料的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在生产中进行布氏硬度试验时,要求能使用不同大小的试验力与压头直径,对于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的 F 与 D 进行试验时,能否得到同一的布氏硬度值,关键在于压痕几何形状的相似,即可建立F与D的某种选配关系,以保证布氏硬度的不变性。

特点:一般来说,布氏硬度值越小,材料越软,其压痕直径越大;反之,布氏硬度值越 大,材料越硬,其压痕直径越小。布氏硬度测量的优点就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压痕面积大,能在较大范围内反映材料的平均硬度,测得的硬度值也较准确,数据重复性强。

四、实验内容1.测量滚动轴承表面洛氏硬度值 使用洛氏硬度计对轴承外圈进行硬度测定,记录相关测量数据:

加载力(kgf)=

1471 N

硬度值测定 平均值 测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HRC 61、9 61、2 62、6 61、9 2.测量试块表面布氏硬度值 在布洛维硬度计上,使档位调至布氏硬度测定档,试块进行表面硬度测定,记录相关测定数据: 加载力(kgf)=

980 N

凹痕直径(mm)平均值(mm)测定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X 方向 254、9 251、2 250、1 252、1 Y 方向 256、3 244、6 250、5 250、5)-D-(D22 2d DPHB

(D=2、5 mm;

d=读数差×0、004)五、思考题 1.测量硬度前为什么要进行打磨? 答:测试样品与工作台的接触面不平。按照国家标准 GB/T 230、1-2004,洛氏硬度值=100-h/0、002,式中 h 为洛氏硬度计压头压入样品的深度,也就就是说每 0、002 毫米或 2 微米代表 1HRC硬度单位,因此被测试样品与工作台接触面的平整度将对测试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当试样底面不平时,载荷完全施加时只要试样因为不平整而导致轻微的偏转,就可能使压头多向下移动几个微米,测试结果就可能引起 1-5HRC 的误差,甚至更大。因此,测试前被测样品的底面必须用机械加工(如磨床)或手工方法(如砂纸打磨)磨平,以减小测试误差。

、HB与 HV 的试验原理有何异同? 答:1、布氏硬度(HB)

以一定的载荷(一般 3000kg)把一定大小(直径一般为 10mm)的淬硬钢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荷与其压痕面积之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HB),单位为公斤力/mm2(N/mm2)。

2、洛氏硬度(HR)

当 HB>450 或者试样过小时,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试验而改用洛氏硬度计量。它就是用一个顶角 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 1、59、3、18mm 的钢球,在一定载荷下压入被测材料表面,由压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根据试验材料硬度的不同,分三种不同的标度来表示:

HRA:就是采用 60kg 载荷与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极高的材料(如硬质合金等)。

HRB:就是采用 100kg 载荷与直径 1、58mm 淬硬的钢球,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较低的材料(如退火钢、铸铁等)。

HRC:就是采用 150kg 载荷与钻石锥压入器求得的硬度,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如淬火钢等)。维氏硬度(HV)

以120kg以内的载荷与顶角为136°的金刚石方形锥压入器压入材料表面,用材料压痕凹坑的表面积除以载荷值,即为维氏硬度 HV 值(kgf/mm2)。

、HB 与 HV 各有什么优缺点?各自适用范围就是什么?举例说明 HRC、HB 与 HV适用于哪些材料及工艺?

答:布氏硬度(HB)适用于退火正火钢,压痕大,适用于硬度不均匀材料,不适用于薄料。硬度值应在有效测量范围内(HRC 为 20-70)为有效;布氏硬度计多用于原材料与半成品的检测,由于压痕较大一般不用于成品检测。一般 HBS 只适用于 450N/mm 2(MPa)以下的金属材料,对于较硬的钢或较薄材料不适用;维氏硬度适用于较大工件与较深表面层的硬度测定,小负荷维氏硬度试验负荷 1、961~<49、03N,它适用于较薄工件、工具表面或镀层的硬度测定;显微维氏硬度试验负荷<1、961N,适用于金属箔、极薄表面层的硬度测定。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3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姓名: : 陈岩松

学号 :5501215012

班级: : 本硕实验班 1 151 班

实验名称

声速的测量

实验目的1.用驻波法与相位法测声速。

2、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3、了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体状态参量的关系。

4、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与培养综合使用仪器的功能。

实验原理

声速 v、声源振动频率 f 与波长  之间的关系就是

 f v 

所以只要测得声波的频率 f 与波长  , , 就可以求得声速 v。其中声波频率频 率计测得。本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声波波长  , , 用驻波法与相位法测量。

1、相位法

波就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 也可以说就是相位的传播。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任何两点, , 如果其振动状态相同或者其相位差为 2 的整数倍, , 这两点的距离等于波长的整数倍, , 即  n l ((n 为一整数))。

若超声波发出的声波就是平面波, , 当接收器面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时, , 其端面上各点都具有相同的相位。沿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时, , 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与发射器的电信号同相。继续移动接收器, , 直到找到的信号再一次与发射器的激励电信号同相时, , 移过的这段距离就等于声波的波长。

实际操作时, , 我们用的就是利用李萨如图形寻找同相或反相时椭圆退化成直线的点。

2、驻波法

按照驻波动理论, , 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平面波经介质到接收器, , 若接收面与发射面平行, , 声波在接收面就会被垂直反射, , 于就是平面声波在两端面间来回反射并叠加。当接收端面与发射头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 , 叠加后的波就形成驻 波。此时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2。当发生器的激励频率等于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本实验中压电陶瓷的固有频率))时, , 会产生驻波共振波腹处的振幅达到最大

值。

声波就是一种纵波。由纵波的性质知, , 驻波波节处的声压最大。当发生共振时, , 接收端面处为一波节, , 接收到的声压最大, ,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最强。移动接收器到某个共振位置时, , 示波器上又会出现最强的信号, , 继续移动到某个共振位置, , 则两次共振位置之间的距离即为2。

实验仪器

声速测量仪、示波器、信号发生器。

实验内容及步骤

1、驻波法测声速

(1 1)

如图所示连接好电路, , 让1S 与2S 靠近并留有适当的空隙, , 使两端面平行且与游标尺正交。

(2 2)

根据实验给出的压电换能器的振动频率 f , , 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调至 f 附近, , 缓慢移动2S , , 当在示波器上瞧到正弦波首次出现振 幅较大处, , 固定2S , , 在仔细微调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 , 使荧光屏上图形振幅达到最大, , 读出共振频率 f。

(3 3)

在共振条件下, , 将2S 移近1S , , 在缓慢移开2S , , 当示波器上出现振幅最大时, , 记下2S 的位置0x

(4 4)

由近及远移动2S , , 逐次记下各振幅最大时2S 的位置, , 连续测 0 10 个数据, 3 2 1, , x x x …10x

(5 5)

用逐差法计算出波长的平均值。

2、用相位法测声速

(1)调节示波器使, , 将“秒/ / 格”旋钮旋至 Y X  利用李萨如图形观察发射波与接收波的相位差, , 找出同相点。

(2)在共振条件下, , 使2S 靠近1S , , 然后慢慢移开2S , , 当示波器上出现45 倾斜线时, , 微调游标卡尺上的微调螺丝, , 使图形稳定, , 记下2S 的位置0x

(3 3)

继续缓慢移开2S , , 依次记下 10 个示波器上李萨如图形为45 直线时游标卡尺的读数 , ,2 1x x   …10x

(4 4)

用逐差法算出声波波长的平均值。

数据处理及记录

共振频率 f =37、613kHz

1、驻波法

数据记录如下((单位 :mm):

0x

1x

2x

3x

4x89、06893、19897、976102、679107、185

5x

6x

7x

8x

9x

10x111、、756116、589

121、、208

125、、822

130、、357

135、、019

由上表可得下表((其中i i ix x x   5, , 25iix

单位 :cm)

1x 

2x 

3x 

4x 

5x 23、391、232、143、172、263

1

2

3

4

59、35649、29289、25729、26889、3052

下面用逐差法求声波波长

x  = =25)()()(5 10 2 7 1 6x x x x x x       

= = mm25) () () (      

=4、648 mm

则波长  = = x  2 =9、296 mm

 f v  = = s m s m / / 10 10 3   

下面计算声波速度的不确定度

先计算  的不确定度, ,1 5)(  =0、0466mm

B =0、01mm

从而2 2B Au    =0、0476mm, fu 0 0、01kHz

所以% 5 )()1()()1()()ln()()ln(2 2 2 22 2 2 2   u ufuvufvEff v

求出

s m E v uv v/ %    

实验结果为 % /) (vEs m v2、相位法

数据记录((单位 :mm)

0x

1x

2x

3x

4x

5x

138、、942

148、、180

157、、406

166、、548

175、、821

184、、903

6x

7x

8x

9x

10x

194、、902

203、、355

212、、676

222、、072

231、、213

从而得到下表((i i ix x x      5, ,5iix  单位 :mm)

1x

2x

3x

4x

5x46、72245、89546、12846、25146、310

1

2

3

4

59、3449、1799、2269、2509、262

x   =25)()()(5 10 2 7 1 6x x x x x x             =9、252mm 则 s m s m f v / / 10 10 3     

下面计算声波速度的不确定度

先计算  的不确定度, ,1 5)(  =0、0729mm

B =0、01mm

从而2 2B Au    =0、0736mm, fu 0 0、01kHz

所以% 7 )()1()()1()()ln()()ln(2 2 2 22 2 2 2   u ufuvufvEff v

求出

s m E v uv v/ %    

实验结果为 % /) (vEs m v

实验结果分析

及小结

1、驻波法实验结果表示为

 % /) (vEs m v

2、相位法实验结果表示为

 % /) (vEs m v

误差分析: :

(1 1)

发射换能器与接受换能器之间可能不就是严格的驻波

(2 2)

仪器的螺距误差可能存在(3 3)

示波器上波形线条较粗, , 判断振幅最大有视觉误差

(4 4)

观察李萨如图形时, , 并不能十分准确控制每一次图形变

成直线时都就是严格的直线

(5 5)

调节超声波共振频率会有一定误差。

实验的收获、总结、体会

1、这次的实验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确实就是第一次一开始完全靠自己去完成一个实验, , 当时做实验的时候觉得确实挺难的, , 很多术语概念不熟悉, , 但就是正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新的做实验的模式, , 才体现了大学生要学会自主 学习、自主完成任务的意识。尽管实验的两个小时里面并不能够将这个实验所涵盖的所有有关知识都学会, , 但就是却能够对这个实验有了深刻的印象, , 而且在后来老师总结后, , 也能真正理解实验原理了, , 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数据的记录。

2、其次,, 我觉得这个实验测声速的方法还有其她用处, , 不仅仅就是测得声波的速度, , 还可以测得其她一些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物质的速度。比如假设实验仪器够精密, , 以此实验的实验方

法, , 利用光具有波的性质, , 就是可以测出光速的。

实验原始数据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4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学会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2)进一步掌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实验仪器

超声声速测定仪、低频信号发生器DF1027B、示波器ST16B。

3、实验原理

3.1 实验原理

声速V、频率f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式为Vf。如果能用实验方法测量声波的频率f和波长λ,即可求得声速V。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3.2 实验方法

3.2.1 驻波共振法(简称驻波法)

S1发出的超声波和S2反射的超声波在它们之间的区域内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当波源的频率和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此驻波的振幅才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频率为共振频率。

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与系统的固有性质有关,还取决于边界条件,在声速实验中,S1、S2即为两边界,且必定是波节,其间可以有任意个波节,所以驻波的共振条件为:

Ln,n1,2,32(1)

即当S1和S2之间的距离L等于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时,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驻波振幅最大。在示波器上得到的信号幅度最大。当L不满足(1)式时,驻波系统偏离共振状态,驻波振幅随之减小。

移动S2,可以连续地改变L的大小。由式(1)可知,任意两个相邻共振状态之间,即

S2所移过的距离为:(2)

可见,示波器上信号幅度每一次周期性变化,相当于L改变了2。此距离2可由超声声速测定仪上的游标卡尺测得,频率可由低频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计读得,根据Vf,就可求出声速。

3.2.2 两个相互垂直谐振动的合成法(简称相位法)

在示波器荧光屏上就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图形——称为李沙如图形。其轨迹方程为: LLn1Lnn12n2XY2XYCos21Sin221A1A2 A1A2(5)

在一般情况下,此李沙如图形为椭圆。当相位差22210时,由(5)式,得yA2xA1,即轨迹为一条处在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直线[参见图16—2(a)]。

2yx121222时,得A1A2,轨迹为以坐标轴为主轴的椭圆 当

2当21时,得

yA2xA1,轨迹为处于第二和第四象限的一条直线。

改变S1和S2之间的距离L,相当于改变了发射波和接受波之间的相位差(21),荧光屏上的图形也随之变化。显然,L每变化半个波长(即LLn1Ln)2,位相差就变化。随着振动相位差从0→的变化,李沙如图形就按图16——2(a)→(b)→(c)变化。因此,每移动半个波长,就会重复出现斜率符号相反的直线。测得波长和频率f,根据Vf,就可计算出声速。

4、实验内容

(1)熟悉声速测定仪

该仪器由支架、游标卡尺和两只超声压电换能器组成。两只超声压电换能器的位置分别与游标卡尺的主尺和游标相对定位,所以两只换能器相对位置距离的变化量可由游标卡尺直接读出。

两只超声压电换能器,一只为发射声波用(电声转换),一只为接收声波(声电转换),其结构完全相同。发射器的平面端面用以产生平面声波;接收器的平面端面则为声波的接收面和反射面。压电换能器产生的波具有平面性、单色性好以及方向性强的特点。同时可以控制频率在超声波范围内,使一般的音频对它没有干扰。

(2)驻波法测量声速

1)按图接好线路,把换能器S1引线插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功率输出孔”,把换能器S2接到示波器的“Y input”。

2)打开电源开关,把频率倍乘按钮×10K压入,调节幅度电位器,使数码显示屏读数5--8V电压,电压衰减按钮为20dB;波形选择为正弦波(弹出状态)。

3)压入示波器电源开关,把示波器Y衰减开关VOLTS/DIV置档,Y输入方式置AC位。扫描档TIME/DIV为20us,触发源(触发TRIG)选择“内同步INT”;触发方式为“自动”。

4)移动S2位置,目测S1与S2的距离为3cm左右,调整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调节”波段开关,调节频率微调电位器,使数码显示屏的频率读数为—范围。观察示波器,当屏幕的波形幅度最大时,说明换能器S1处于共振状态。记下频率f值(实验过程中,频率f不许改变,否则影响实验数据)。

5)示波器荧幕的波形若不在中央,可调节垂直或水平位移电位器;波形太小(可能不稳定)或太大,可调节Y增益电位器VARIABLE,使波形幅度适中。

6)注意: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两个换能器,以免影响测量精确性。

7)向右稍移S2,并调整游标卡尺的微调螺丝,同时观察示波器上波形,使波形幅度最大,幅度如果超过屏幕,可调整Y增益VARIABLE,使波形满屏。记下S2的初始位置L0。8 由近至远慢慢移动接收器S2,逐个记下九个幅度最大的位置(即Li值)。(3)相位法测声速

1)把示波器触发方式选择“外接”。

2)把示波器的“Y input”接超声波测速仪的接收器S2,示波器“X输入”联接到低频信号发生器的电压输出(不能接同步输出)。

3)把S2调回距S1大约3cm,移动接收换能器S2,调节游标卡尺微调螺丝,同时观察示波器的图形变化,使图形为“/”,记下S2初始位置LO。

4)由近至远,慢慢移动S2,并注意观察图形变化,逐下记下每发生一次半周期变化(即图形由“/”直线变到“”直线)接收换能器S2的位置读数Li值,共测十个数据。5)实验完毕,关掉电源,整理好仪器

5、实验参考数据

1)驻波法测量声速

共振频率f=

表1 驻波法测量波长的测量数据

次序 Li103mm

次序

Li103mm

Li5Li103mm vLI5Li103mm

1 2 3 4 5 7 8 9 10 逐差法处理表1数据

152SLLvLi5LiI5in1i1标准偏差= CnSLi5LivLI5Li

uBm3

合成不确定度为

222222uLI5LIuAuBSLu(mm)LBi5i

3频率f不确定度声速V的相对不确定度

EV(uff)(2ufmf(HZ)

uLI5LiLi5Li)2()()%

声速的计算

V 22f(Li5Li)(m/s)55

声速V不确定度为

uVVEV3(m/s)

室温时声速结果表达式: VVuV(m/s)(p)EV%

2)相位法测量声速

参考驻波法。

6、结论:1)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值接近,是误差允许范围。2)相位法测量优于驻波法测量。

7、误差分析:1)共振频率的不稳定。2)换能器的不完全平行。3)示波器上振幅极大值的不稳。4)随着换能器的距离的增加能量会有减弱。5)测量时会含有回程差。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5

实验一

人体测量 一、试验小组成员及分工 班级 :

地址 :

天气: :

姓名

学号

分工

时间

测量读数

记录数据

更换测量工具

测量读数并监督 二、实验目的1、掌握如何获取人体计量尺寸的方法

2、掌握如何应用人体尺寸进行作业空间设计三、实验内容 1、测量人体的12个主要指标 2、设计一个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

四、实验仪器 身高坐高计、人体形体测量尺(长马丁尺、中马丁尺、短马丁尺、直角规)、人体秤等 五、实验步骤及方法 1、测量小组全体成员的 13 个人体主要指标,填入表 1-1。

测量时应在呼气与吸气的中间进行。其次序为从头向下到脚;从身体的前面,经过侧面,再到后面。测量时只许轻触测点,不可紧压皮肤,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某些长度的测量,即可用直接测量法,也可用间接测量法——两种尺寸相加减。测量者要求脱掉外套。

表 1-1

身体测量数据及使用仪器

单位:cm 学号 1

平均值 标准差 第5百分位 第 50百分位 第 95百分位 身高(身高坐高计)165、1 163、2 161、5 168、6 164、60

2、64

160、26

164、60

168、94

眼高(身高坐高计)154、5 151、8 150、5 159、2 154、00

3、33

148、52

154、00

159、48

最大肩宽(直角规)40、3 37、5 38、2 42、7 39、68

2、03

36、34

39、68

43、01

坐高(身高坐高计)87、2 88、2 85、2 90、5 87、78

1、91

84、64

87、78

90、91

坐姿眼高(身高坐高计,长马丁尺)76、5 74、5 74、3 77、2 75、63

1、25

73、57

75、63

77、68

坐姿肩高(身高坐高计,长马丁尺)61、5 60、3 59、1 61、4 60、58

0、97

58、97

60、58

62、18

坐姿肘高(身高坐高计,短马丁尺)24、7 26、2 27、8 24、5 25、80

1、33

23、61

25、80

27、99

坐姿大腿厚(身高坐高计,短马丁尺)14、3 10、9 14、0 14、7 13、48

1、51

11、00

13、48

15、95

坐姿膝高(身高坐高计,短马丁尺)52、6 46、4 43、7 50、3 48、25

3、44

42、60

48、25

53、90

臀膝距(身高坐高计,中马丁尺)51、5 49、3 48、5 52、8 50、53

1、71

47、71

50、53

53、34

坐姿两肘间宽(身高坐高计,直角规)40、6 33、5 33、2 41、2 37、13

3、78

30、90

37、13

43、35

小腿加足高(短马丁尺)43、2 40、1 39、8 44、5 41、90

2、01

38、60

41、90

45、20

体重(人体秤)55、3 43、5 45、4 57、6 50、45

6、09

40、43

50、45

60、47

2、设计一个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符合所测人群使用的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包含座高、键盘高度、显示器高度以及显示器距离眼睛的距离等。设计简图如下图 1—1。

座高:以座椅使用者群体“小腿加足高”的第五百分位数 38、60cm 作参考,使椅面高度稍低于这一测量值。所以座椅高度取值 38cm。

键盘高: 坐姿大腿厚第 95 百分位数为 15、95cm,坐姿肘高第 5 百分位数为 23、61cm, 心理修正量取 8cm,考虑到键盘高稍低于坐姿肘高为最佳 所以键盘高为 38+23、61+8=69、61cm。取值 69cm 显示器高:设计抽屉高度为 14cm,显示器的垂直高度为 22cm,所以显示器的高度为69+14+22=105cm 显示器距离眼睛:屏幕边长约为 305cm,此时视距最小为 305/(2tan15)=569mm,即 56、9cm

3、利用excel 求出的各测量尺寸与身高的回归公式中的 m 值 ,并画出简图如下。

学号 1

M 值 身高(身高坐高计)165、1 163、2 161、5 168、6

眼高(身高坐高计)154、5 151、8 150、5 159、2 0、935684

最大肩宽(直角规)40、3 37、5 38、2 42、7 0、241162

坐高(身高坐高计)87、2 88、2 85、2 90、5 0、533292

坐姿眼高(身高坐高计,长马丁尺)76、5 74、5 74、3 77、2 0、459444

min55、38 75、63~74、6340、53 38 57

坐姿肩高(身高坐高计,长马丁尺)61、5 60、3 59、1 61、4 0、367999

坐姿肘高(身高坐高计,短马丁尺)24、7 26、2 27、8 24、5 0、156588

坐姿大腿厚(身高坐高计,短马丁尺)14、3 10、9 14、0 14、7 0、081911

坐姿膝高(身高坐高计,短马丁尺)52、6 46、4 43、7 50、3 0、293309

臀膝距(身高坐高计,中马丁尺)51、5 49、3 48、5 52、8 0、30704

坐姿两肘间宽(身高坐高计,直角规)40、6 33、5 33、2 41、2 0、225814

小腿加足高(短马丁尺)43、2 40、1 39、8 44、5 0、254676

体重(人体秤)55、3 43、5 45、4 57、6 0、306942

回归公式 眼高:Y=0、935684X

最大肩宽:Y=0、241162X

坐高:Y= 0、533292X

坐姿眼高:Y=0、935684X

坐姿肩高:Y=0、367999X

坐姿肘高:Y=0、156588X

坐姿大腿厚:Y=0、081911X

坐姿膝高:Y= 0、293309X

小腿加足高:Y=0、30704X 臀膝距:Y=0、225814X

坐姿两肘间宽:Y= 0、254676X

体重:Y=0、306942X

H 0、935684H 0、241162H 0、25467H0、533292H 0、459444 H 0、08191H 0、367999H 0、156588H 0、293309H 0、30704H

0、225814H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8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