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穆斯林葬礼(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41375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穆斯林葬礼(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穆斯林的葬礼》导读1

作品简介

霍达,当代著名女作家,回族人,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她认为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追求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她的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善于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人的心灵。其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有多部作品在全国获奖。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兴衰的历史,叙述了两代人对婚姻爱情的追求与抉择,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舞台上的悲与喜,揭示了他们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间接地回顾了近代中国穆斯林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足迹。

焦点透视

这部小说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同时,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风习做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对玉器雕刻等文物行业的行规、工艺流程作了详尽的介绍,在给读者增加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帮助读者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使得这部作品少数民族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精彩片段

梁亦清的眼前浮现出了那件乾隆三十五年由扬州的琢玉艺人做成的艺术珍品《秋山行旅图》。……琢玉时用的是新疆山料青玉,这玉的质地、石性重、绺纹多、颜色青黄。艺人们充分利用了这些特点,琢成山林秋景,浑然天成,真实感人。尤其巧妙的是,艺人们没有拘泥于原画的尺寸限制和画面布局,而是根据玉石的自然形态,随着沟壑起伏,安排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将人物点缀其间,使得整座玉山浑然一体,人物、树木有聚有散、有藏有露,而又都牢牢地附着于玉山之上。画家的笔墨被立体地再现,又不失原作风貌、意趣……

梁亦清的思路清晰了,终于找到了一条让玉雕宝船下西洋的航线!他重新审视那块未加雕琢的玉料,看到的已是完成后的景象:

整座玉雕分为三个层次,用三种不同的雕法。第一层,宝船。船身浮在波涛之上,船头高昂,船楼巍峨,甲板、绞盘、铁锚、铁链历历在目,郑和和文官、武士、向导、水手、舵工、仆役……各执其事,栩栩如生。这些,一律用圆雕手法,活灵活现,一丝不苟;第二层,桅杆、风帆、绳索、旌旗,一律用透雕和高浮雕结合的手法,飞动鼓起之处,似在风中翻卷,交错连接之处,则巧加组合;第三层,是前面两层的衬底,用浅浮雕手法,镂刻出连天的海浪,流动的云彩,海鸥翱翔其间,星月出没其里,而前面的桅、帆、绳、旗,也都有了倚托,转折重叠繁复之处,暗暗与海天相接,灵动而不失其本。整座玉雕,刀法变幻,繁简交错,将绘画的“平远”和雕刻的“深远”有机结合,展现出浩浩荡荡、雄浑博大、威武悲壮的气势和意境,仿佛五百年前那震惊世界的航海奇迹又重现了!

赏析

选段介绍了“玉器梁”借鉴《秋山行旅图》构思自己作品的经过,详细描写了“玉器梁”想象中的《郑和航海图》,给读者展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作,也让读者对玉器雕刻技法有所了解。

探究练习

1.选文第三段中“五百年前那震惊世界的航海奇迹”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请结合选文内容为文中梁亦清的作品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3.阅读选文第三段,归纳玉器雕刻的技法。

穆斯林的葬礼2

新疆高校管理面临着意识形态渗透和恐怖活动的危机。一是东突势力加紧向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渗透。西方国家支持、纵容形形色色的“东突”组织活动,为他们提供讲坛、经费和种种便利条件,千方百计地推进“新疆问题”国际化;毗邻新疆边境的很多地区成为极端势力生存的沃土,乌克兰、吉尔吉斯、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后,我国原有的西部地缘战略缓冲区逐渐消失。二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恐怖对抗直接威胁新疆的安全稳定。在环新疆周边的中亚、南亚及东南亚一带频繁活动的跨国恐怖组织达50多个,甚至在我国西部形成了一条由中亚的“伊扎布特”、“乌伊运”到南亚的“塔利班”、“基地”、“东伊运”组织的国际恐怖活动弧形高发地带,对新疆的政治社会稳定直接构成严重威胁。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支持和控制下,“世界伊斯兰联盟”中的宗教极端势力和伊斯兰原教旨极端组织“伊扎布特”、“台比力克”等,多次到新疆宣传煽动和发展成员。20世纪90年代后,这些极端势力逐渐由南疆扩展到北疆,并把渗透的主要对象由农牧民扩散至城市市民,由成人扩散至青少年,由文化层次低人群扩散至大中专院校师生。

二、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本土情境

(一)多民族的复杂环境影响高校生源结构和校园稳定

多民族本身并不会带来安全稳定方面的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新疆的多民族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占人口的大多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新疆有55个民族成份,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占%,高于汉族人口比例[2]。在民族聚居区,90%以上是少数民族,甚至有的县市大部分居住着同一民族。在校大学生中,35%是少数民族,有“民考民”、“民考汉”等形式的民族生班级,学生宿舍也往往采取“3+3”或者“4+2”形式混住。二是小聚集和大杂居并存。汉族大多居住在城市和比较靠近城市或交通要道的城镇,生活地域狭小且集中;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地域广阔的乡村、山区和农牧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生产落后、人口密度低等原因,各族之间交往困难,基础教育水平低,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缺乏开阔的视野,大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分辨是非善恶能力较弱,容易被“三股势力”所利用。三是跨界民族比较多。新疆主要的跨界民族有9个,极易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跨国迁移、民族分离现象等都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引发的问题也往往成为新疆高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是极端势力煽动、造谣、蛊惑的突破口。

(二)多宗教信仰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疆地区现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6种宗教。其中,维、哈、回、柯、乌、塔吉克及塔塔尔等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全区现有宗教团体88个,宗教活动场所万余座,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23753座,人均拥有清真寺数量居世界第一;宗教教职人员万人,其中,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万人。宗教信仰对新疆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少数民族青少年信教比例高。尤其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宗教氛围浓厚,很多青少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家族或家庭的宗教活动,家长要求他们必须读《古兰经》、做祷告,孩子出生、结婚、葬礼等人生重要时刻都要请阿訇举行仪式,甚至鼓励孩子参加宗教人士选拔考试。新疆高校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与习俗的区别认识不清,往往在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家就照旧参加宗教活动,甚至在学校宿舍偷偷做“乃妈孜”,穿宗教服饰、佩戴宗教标示。二是少数民族青少年宗教虔诚度高。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信仰宗教是理性的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或者一时兴起;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非常虔诚,认为信教“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命运真主已经安排好,无法改变”,甚至认为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说到底都是“真主”给的。每年都有因笃信宗教,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而被劝退或者主动退学的大学生。三是地下讲经点屡禁不止。一些父母允许自己的子女去地下讲经点学经,有时甚至帮助招揽学徒、故意隐瞒或隐藏讲经点。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曾在新疆8所高校做的调查显示,只有%的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学生“认同伟大祖国是中国”,45%的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的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问题上,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学生“不清楚”。这说明受宗教和分裂势力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在“四个认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问题上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新疆近年发生的一系列暴恐事件尤其是“7•5事件”表明,境内外“三股势力”大都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蛊惑煽动青少年,参与“7•5事件”的骨干分子和不明真相的群众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部分是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

(三)多文化和多语言的情境影响大学生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

新疆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文化的多元,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出彩,但也会在磨合中触碰到各自的民族个性,摩擦增多,整体共同性不高。新疆的民族分裂思想一直有生存的土壤,一定程度跟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新疆的语言文字也呈现多元的特点。除通用汉字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语言,其中维、哈、柯、蒙、俄、锡伯等还有自己的文字。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母语交流,民族聚居的地方更是通用民族语,很少用汉语。由于青少年自小汉语水平低、师资弱,加之缺乏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等因素,“双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很多汉族大学生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说不好普通话,相互之间交流少,甚至相互歧视,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同时,高校推行统一的国民教育存在困难,需要分进度、分层级、分类别缓慢进行,难以形成相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取向。从长远看,少数民族毕业生融入现代社会也较困难,处理不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直接威胁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

(一)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渠道多样且手段隐蔽

一是目标明确。宣扬以泛突厥主义为代表的民族观,破坏新疆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宣扬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观,破坏党的宗教政策;宣扬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国家观,破坏新疆人民对统一祖国———中国的认同;宣扬以突厥文化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观,破坏新疆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领域广泛的渗透和赤裸裸的反政府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对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二是渠道多样。通过从境外偷运书刊、制作音像视频等,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通过标语、传单、手机和社交网络等,进行煽动和串联;利用宗教场所、学术讲坛、“泰比力克”宣读等形式,鼓吹民族分裂、;煽动穆斯林群众去境外朝觐,借机进行“洗脑”,在其中建立组织、培养骨干,诱惑学经的青少年充当暴恐活动的马前卒。三是手段隐蔽且具欺骗性。“三股势力”通常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鼓吹所谓“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叫嚣所谓“圣战殉教进天堂”,消灭异教徒和非教徒,享受来世的福祉;利用国际原教旨主义的死灰复燃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欺骗、蒙蔽和煽动具有朴素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的人群,特别是涉世不深的大学生。

(二)向教育系统渗透,目标瞄准青少年

一是提出所谓“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的行动目标。通过简化宗教规程和宗教形式,吸纳青少年和大学师生加入极端组织;打着维护所谓“民族文化”的旗号,制造谣言、挑拨是非、恶毒攻击政府推行的“双语”教学和宗教政策,煽动青少年对党和国家的不满情绪;以学术探究为幌子,迷惑大学生,诱导他们走上为“圣战”而“殉教”的犯罪道路。“伊扎布特”、“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等极端组织发展学生成员时,往往租住在高校附近,以交朋友、学经等名义拉拢入伙,通过售卖、免费赠送或者雇佣学生散发附有宗教标志的传单、小商品等形式联络感情;一些境外反动组织以经商、赈灾为掩护,资助学生出国旅游、留学。“东突”组织甚至声称:“共产党讲教育从孩子抓起,我们讲教育要从姑娘抓起。她结婚后生孩子,就会教育和影响孩子。”为此,加紧实施所谓“母亲工程”“、未来工程”,渗透对象趋向女性化、低龄化。二是重视舆论宣传。他们不但积极组织出版汉、英、维、哈、蒙、藏等多种文字的反动书籍、报刊和音像资料,还建立了“麦加”、“伊朗伊斯兰”、“沙特吉达”等多座境外电台,以及“维吾尔在线”、“麦西来甫”、“东突信息中心”等20多个网站、论坛和维语播音室。新疆文化市场上非法出版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大、流通渠道之多,目前达到了一个峰值,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和复杂。

(三)暴恐活动多发,维稳任务艰巨

在新疆境内外活动的恐怖团伙主要有伊吉拉特、伊扎布特、东伊运、穆斯林兄弟会等一批。据公开资料显示,“7•5事件”之前,1990—2001年,境内外极端势力采取爆炸、纵火、骚乱、暗杀、投毒、割喉、袭击等方式,在我国制造了200余起暴恐事件,造成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2008年打掉各种暴恐团伙73个,侦破“三股势力”针对奥运会恐怖袭击的案件20起,梳理出涉恐重大敌情239条。“7•5事件”之后,新疆发生的重大暴恐案有10余起。仅2014年上半年,新疆公安机关先后打掉115个暴恐团伙,抓获334名在逃犯罪嫌疑人,52名涉恐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多数暴恐团伙在预谋准备阶段即被打掉。这警示我们,暴恐事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发生,高校远非安宁之地,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新疆反恐维稳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民族区域自治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特殊法制情境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政策法规是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外部框架

自治区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骨架,不断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积极的法规政策环境。据统计,至2008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27件,通过法规性决议、决定28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各自治州、自治县单行条例100件。2013年,自治区出版发行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2008—2012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性法规汇编(2008—2012年)》。以上政策法规中与教育相关的,需特别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双语教学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的相继出台,“双语教育”被写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民族语言和汉语教育的原则、责任和目标,将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问责制,为进一步深化双语教育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我国首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原则、目标和相关法律责任,对于新疆高校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新疆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宗教和教育活动的政策法规是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具体指南

首先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提醒公民(包括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不允许强迫、诱导青少年信仰宗教,绝不允许宗教干预教育。《宪法》:“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教育法》:“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事务条例》“: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明确提出“四个绝不允许”,强调“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其次,自治区立法机关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对非法宗教活动和高校师生的信仰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规定:“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和妨碍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等制度的活动”,“宗教教职人员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爱国守法”,“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办宗教院、校和经文班(点)。”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规定“:禁止宗教干涉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的活动,不得在学校从事有宗教色彩的活动。”自治区《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工作要点》提出,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决抵制宗教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坚决制止教师和学生参与宗教活动及任何非法组织和活动。近年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严厉打击“三非”(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音像制品、非法宗教网络)。2013年自治区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为指针,正确把握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整治“三非”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政策明确具体,措施务实管用,完全符合新疆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我们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管理指明了方向。二是“两个不得、五个严禁”。为防范宗教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对校内外的宗教活动做了具体规定。要求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严禁在学校传播宗教思想、发展教徒,严禁在学校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师生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师生在校内外组织或参加宗教活动,严禁穿戴宗教服饰、佩戴宗教标志。2014年《乌鲁木齐市公共场所禁止穿戴蒙面罩袍的规定》以立法的形式对民族服饰和宗教服饰做了区分。这些政策法规为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分寸拿捏提供了法制依据。

穆斯林的葬礼3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四种方法

(一)激趣导入法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边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先以一个猜想:“湘西地区历来苗汉杂居,翠翠是苗族人还是汉族人?”启发学生对不同民族性格及其成因的思考。汉族的“翠翠”摆脱了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压制,大胆追求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越来越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苗族的“翠翠”在国家扶贫政策、民族政策等的大力支持下,走出大山,走出边城,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课堂导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学生心灵深处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

(二)结合背景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为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写下的文字,这里世居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等26个民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风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遍布全城的民族特色美食,有正宗的过桥米线、炸洋芋、耙肉、饵丝及各类野生菌等,是身居外地的昆明人挥之不去的怀念,也是游人乐此不疲的美味向往。每1篇课文都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作品的背景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融入课文情境,体会课文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拓展延伸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提出:“以和为贵,可以治国,可以安邦。”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延伸,将课文的背景与现实相联结,注重课文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课文的引导下,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意识。

二、民族团结教育“四类型”组织形式

(一)单篇教学组织形式

历史发展到现在,民族团结一直在发展、进步,各民族的文化一直在交流,彼此互相包容,共同进步。例如,《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四方街,展现的是汉族、藏族、白族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形态,也论证了各民族在历史上就有和谐相处的形态。民族团结已成为中华文化支脉之一,源远流长。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民族团结的内涵及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加强自身民族团结意识。

(二)大单元组织形式

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思辨阅读的开展,将民族团结教育引向纵深。例如,教师在教学《昆明的雨》《驿路梨花》等文章时,可以将同类型文章做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各地风俗、人情等内容融合,让学生对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有所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驿路梨花》中的一间茅屋构建了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缩影。大单元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感悟课文的民族情结,从而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精神的认知。

(三)整本书阅读组织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也可以发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例如,《边城》的教学可以先从风景、风俗、人情这“三美”入手,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翠翠性格养成的深层原因;然后结合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对翠翠的民族成分进行大胆猜想。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今天,在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紧密相连、共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加以贯彻。

(四)主题拓展组织形式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可以发生在主题拓展中,依据主题进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体验民族文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促进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穆斯林的葬礼》时,在深度理解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后,笔者依据学生学情,设计了“我为民族文化代言”的活动。学生盛装打扮,穿上民族服装,配齐民族首饰。多民族学生齐聚一堂,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能在对比中深入体验各民族文化,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广度和深度。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民族团结教育“三途径”策略

(一)重视集体朗读,升华民族团结之情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富含民族文化元素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文章,与作者产生对话交流和情感共鸣。朗读课文要做到口到心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朗读时领悟作者情感,更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主题。学生在集体朗诵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声音触动灵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团结之情,增强课堂效果。

(二)设计情景表演,体验民族团结精神

以《驿路梨花》为例,这篇课文以“我”和老宋的视角,讲述了寻找哀牢山区的一座给沿途旅人提供食宿便利的竹篾泥墙小茅屋的真正主人的故事,赞美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淳朴热情、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时空相对集中,适宜进行课本情景剧表演。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将课文改编成既忠于原著又颇有新意的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设计,并组织课堂表演。学生在改编与表演的过程中能逐渐深入体会文章情感,把握人物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组织研学旅行,增强文化认同

教师还可以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学旅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学生在自我旅行或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过程中能领略民族风情之美,感受民族文化之博,体悟民族团结之珍。学校设计研学旅行时,要将民族团结精神熔铸于主题中,选取民族特色鲜明的研学线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学习素材。在研学成果形成阶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民族团结主题,创作相关研学报告、制作民族风情作品等,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快对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推进,同时加快对新课程改革、青少年素养教育、人本化教育等政策的协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团结教育也引起了极大的重视。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总结,以期提高广大中学师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磊。构建特色课程,推进民族团结教育[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7):96-97.

穆斯林的葬礼4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的确,当素质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生命教育,而应试要求仍然具有一定市场的时候;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而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需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的今天,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培养与塑造又遭受到各方指点与放大的情形下,如何坚守教育对提升人的生命的精神境界的信仰,成为了一个让诸多班主任困惑的选择。是成为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还是成为引领未来的“人的精神”的灯塔,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在吸取了曾经举办“舌战群儒,三国论辩”辩论赛的基础上,结合如今高二(1)文科重点班的实际,开始探索实践通过演讲活动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和人生境界。

一、循序渐进,逐步突破自我的心理壁障。

如何突破学生在正式场合敢于表达这第一关,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进行“三分钟配乐朗诵”。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文章进行朗诵,可以反映学生学生在当下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同时也可以允许学生自我创作进行配乐朗诵。关于示范效应、音乐背景、多媒体背景、讲台布置和活动主持、摄像拍照方面,我也有意地引导学生朝着有品位、正式化方向发展。

起初,学生以为就是捧书朗读而已,忽略了诵读时的情感和身体语言的配合,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优秀的国家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诵视频,如央视2008年2009年新诗朗诵会和《不朽》等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借鉴学习。

由于上个学期我推行了“月读书有感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野性的呼唤》《狼图腾》《追风筝的人》《相约星期二》《达芬奇密码》(或《观世音密码》)《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围城》以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和周国平、李泽厚、季羡林、宗白华、朱光潜等作家的散文以及《意林》《读者》《诗文选粹》等杂志,由于正在学习古代诗歌和散文,所以暂时没有推荐这方面的作品。从学生朗诵的文章来看,他们大多选择的是引导向美向善、人文情感的优秀散文,也有自我对当下的困惑和突围。

在音乐引导方面,则有意识地从网络搜寻到一些典雅优美的轻音乐,诸如卡洛儿、班得瑞、神秘园和央视“电视散文”的配乐。我们现在的教育,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而忽略了中国古代“乐教”的风化作用,因为学生中当下流行的往往是情啊爱呀的歌曲、浮躁喧嚣的打击乐,而纯音乐、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品味普遍不高,或者根本就是盲区。在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不排斥高雅,而且以此开始有意识地通过音乐陶冶情操。

在多媒体背景上,我也从网上找了些唯美典雅的背景,后来又适当允许信息计算机课代表寻找一些图片并进行有选择地更换。而讲台布置上,也让当天的值日生清洁桌面,并且放置了一盆不凋零的塑料花。

在活动主持方面,放手让文艺委员徐祥凤开展。由于时间选定在周三下午的第四节自习课(同时也是教师集中会议时间)和周六下午的第四节班会课(由于教务处安排了周一下午第四节课的课程,所以只能推移)。开始的时候,文艺委员只是宣读让学生朗诵,自己站在讲台旁,后来她开始将每次五到十个学生的朗诵内容和题目进行串词,越来越朝着连贯镇定的方面优化。

在摄影拍照方面,我也有意识地培养汪雅丽、缪玉萍使用数码相机,教授一些拍摄的基本技巧进行活动资料的收集。

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每个学生都上了两到三次讲台进行朗诵,虽然大多学生仍旧不敢直面台下的同学,但在选择音乐音乐、多媒体背景和镜头前,学生们起码可以在讲台上站住了。也有表现极其优秀的,如刘露,一开始就脱稿;如李捷,也能敢用不流畅的方言讲话;如陈飞洋,用自己制作的flash作为背景深情朗诵;如许健冰,朗读自己写就的心声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学生开始倾听同学的心声,学生开始尊重同学的挑战,学生开始宽容同学的胆怯,学生开始用掌声鼓励与喝彩,学生也开始认识到活动对于自我能力培养和精神性格塑造的意义。同时,我也在观看之后,适当地在私下里对某些学生进行表现的点评和反映出的班级、个人情绪心理问题的疏导。

二、展现才华,让讲台成为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

经过了上个学期的打磨,开始了“三分钟演讲”的新的挑战。事先,我也向学生进行了活动安排的心理预设。虽然学生在口头上笑着叫嚷难度太大,但是我知道,有些时候,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教师推动的。由于有了上个学期的铺垫,所以本学期的活动开展非常顺利,甚至出现了可喜创新的局面。

首先,在活动开展前让学生观看“复旦大学新生演讲赛”和大学生的一些演讲的视频,通过高起点让学生在一开始就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演讲是我们综合能力培养和素质展现提升的重要性。当然,我没有告诉他们,我们班有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仅仅通过师生谈话进行心理疏导的效果,没有用开展活动让学生自己挑战尝试来的效果更好。起点有点高,学生还是有点害怕,但是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好!

这一次没有了那么多的背景设置,非常简单,只有三尺讲台和多媒体背景。面对台下的同学,面对摄像头,自己创作文稿,不允许携带稿件(除非偶尔利用文稿提示思路),可以临场发挥,时间必须在两分钟到五分钟。主持人在事先会对下一次演讲的同学公布名单,也会主动了解同学演讲地内容和题目进行串词,更会引导学生稳定气氛了。摄影拍摄的还是汪雅丽和缪玉萍。而我,学生大多已经是不太在意我是否在教室内了。

一开始,汪志强就对《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有自我独到的思考;吴莉莉就表现出睿智稳重的风范,开了一个良好的头。之后,陈影文采斐然的学思心得震撼了全班,赢得了长久不息的掌声;董海月恣肆的演讲结合着励志音乐的结尾,留下了回味无穷的遐思;徐亚文手舞足蹈的诙谐让轻松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这里有对时政的新鲜评论,这里有对经济的密切关注,这里有对军事的强烈兴趣,这里有对科技的宣传普及,这里有对文学的虔诚向往,这里有对自我的深刻反思,这里有对大家的衷心希望……到期中考试前夕,每个学生都已经演讲过一轮了。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精彩万分,但是对于他们自己,都是精心地准备,有了自我的突破;虽然还有一些同学参考别人的文章、不能脱离开文稿、不太敢面对台下同学的眼睛,但是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他们没有谁愿意认输,即使下来后脸红腿软。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发现了他们闪光的思想;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发现了他们年轻的激情;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发现了他们青春的困惑;通过学生的演讲,我也见证着他们成长的痕迹。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将这项活动变成他们自己的活动了,不在是老师硬性要求的了。他们期待着,准备着,展示着,微笑着,喝彩着,鼓励着……

在一周的演讲结束后,主持人会在同学主动报名的基础上,安排一次励志歌曲学唱的活动,唱出青春的豪情,唱出一周的辛劳,唱响拼搏的号角,唱响高二(1)班的热情!有《我的未来不是梦》,有《爱的阳光》,有《奔跑》,有《年轻的战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84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