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范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8158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范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第一篇】

关键词:经典诗文;小学生;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文化的传承和修复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全国各地中小学都在陆续开展有关经典诗文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对中华经典诗文的深入了解。

《中华好诗词》是一档针对中国传统诗词记忆考验的大型节目。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通过抢答、对战、终极挑战等一系列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环节,决出优胜者,还可得到一定金额的助学奖金,这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下面谈谈我在课堂中对经典诵读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诵读机制

古诗文有很明显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来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课堂教学。

1.确定诵读内容,诵读内容以经典诗文为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类就是经典国学,主要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每个年级的接受能力不同,所以要设定不同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可以将每个年级段的必读内容和延伸阅读公布一个名单,让学生自由选择。

2.保证诵读时间

要想精通这些经典诗文,首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所以阅读时间的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空间,确保阅读时间。主要的方式为每日一刻清晨阅读和每周一次经典诵读。

3.激发诵读兴趣

(1)“流行”引起兴趣。如果班级中仅有一个人在阅读,第一是很难坚持,第二是形成不了氛围。氛围是很重要的,如果班级中的学生都在诵读,学校学生也都在诵读,这就形成了一种趋势,那么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这样的环境中人人诵读、班班诵读,诗文诵读的氛围就会非常浓厚。然后还可以据此设立诵读优秀班级、诵读诗文先进集体等的奖项,为提升课堂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

影响。

(2)形式提高兴趣。诗文的特点是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反映看到诗文就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想要吸引学生兴趣,我们要多开展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首先,从诵读方式入手,通过循序渐进的诵读方式给学生以真实的诗文体现,让学生感觉置身其中。第二,可以在诵读量上着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背诵,不要统一内容和数量。第三,选择途径,选取的时候记得要从浅到深,还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有关诗文历史的纪录片或者相关电影,从学生喜欢的方式入手是最有效果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活泼好动、耐心差是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显著特点,但是如果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活动教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有兴趣的,所以活动和诗文诵读的结合,更使诗文具有吸引性。

二、营造诵读氛围

1.课堂中营造诗文诵读环境

我们提出了“让古诗文走进课堂”的要求。在课堂中除了教学之外,还应该通过诗文内容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内容,更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同时还可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

2.在班级活动中营造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1)开展竞赛。可以通过每周的诵读时间来开展竞赛类的诵读活动,通过小组形式比赛,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作用。

(2)课前吟诗。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学生的课堂学习间隙要时时提醒学生进行诗文诵读,可以做到多而熟。

(3)开设学诗园地。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给学生提供学习诗文的环境和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

三、指导诵读方法

1.技巧诵读法

(1)按照节律诵读。古诗文具有形、音、调和谐统一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节奏、音律等的阅读来感受语感,做到声情并茂。

(2)结合诗情画意。诗文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山河景色、生活美物等,对这类诗文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想象成鲜活的景色或者生动的影片。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诗文中,朗诵的时候就会深有体会。

2.游戏诵读法

(1)跳皮筋诵经典课间活动时,边跳皮筋边念古诗,边拍手边诵《三字经》等。

(2)拍手歌游戏。此外,还有诗句接龙、打擂台比赛等。

(3)故事引导法。

通过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诗文热情,也使得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渗透,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根本,在浓厚氛围的环境中,学生必定也会成为有正气、才气的人。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第二篇】

关键词:童年阅读;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25-001

喜欢梅子涵老师幽默智慧的语言,那幼儿园的孩子该如何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让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优美的文学作品呢?依托课题《家园互动式早期阅读的教育实践探索》,从家园共育的角度出发,以优秀的儿童绘本为载体,探讨幼儿园的早期阅读,下面是我们的几点思考:

一、早期阅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个童年记忆里盛满童话的人,一个相信童话的国家,他的呼吸会文雅,岁月不会慌乱。为什么阅读能力在一个人的发展中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形象生动的语言、色彩鲜艳的画面、活泼有趣的故事情节,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在阅读过程中,幼儿很快就会被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阅读活动中,幼儿的有意注意、倾听习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次,阅读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早期阅读教育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不在于幼儿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字,而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使幼儿长大后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再次,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阅读在语言发展中确实起到了一个媒介的作用。营造一个幼儿自主阅读和交流阅读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互相交流阅读的图书,互相学习,阅读让幼儿找到了想说、喜欢说的话题,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有话可说的宽松氛围。

二、“家园互动式”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意义

1.家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有一定优势

首先能够及时满足幼儿的个体需求;有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2.“家园互动式”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在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过程中,都有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任务和责任

在阅读活动中,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时,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协助进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家园之间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共同教育中促进幼儿阅读质量的提高。

三、“家园互动式”早期阅读的实践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同时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途径。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1.转变了家长的观念,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的阅读环境

1.1我园定期开展了“亲子阅读沙龙”、“亲子跳蚤市场”、“亲子图书制作”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早期阅读的理念、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意义。让他们知道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身教重于言教。使家长真正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活动,让家长知道每天抽一些时间和幼儿一道看书、朗读和写字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幼儿有机会观察成人是怎样看书和写字的,能给幼儿树立好榜样,逐渐让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

1.2亲子共读,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探索多样阅读方式。亲子共读,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孩子心灵得到更多关爱,让彼此情感更加亲密。因此每天再忙,都应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阅读,最好是有固定时间陪孩子阅读。在阅读活动中需要培养孩子一些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则,父母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家长经常读书看报,孩子也会变得喜欢看书,其次要培养翻阅图书的经验,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理解文字与画面对应关系的经验,以及爱护图书、看完图书后物归原处等良好的习惯。

2.家园合作,努力打造家园互动式快乐阅读的环境氛围

“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将“快乐阅读”自然地蕴含在园舍的每个角落,充实在一日活动的适当时间,是我园的追求。具体做法如下:

空间方面:比如,传达室里――“开心早点”,这里布置了教师和家长委员会共同收集的童言稚语、笑话漫画等,在亲子一笑间,快乐的阅读已悄然开始,快乐的一天也踏然而至;走廊楼梯上――“冰糖葫芦”,教师精心准备的绕口令,给亲子们一个新的挑战,一番巧舌摇滚后,亲子们俏皮地相视一笑,快乐溢于言表;活动室内――“夹心饼干”,教师布置的“十万个问什么”卡片琳琅满目的,或悬挂或张贴,幼儿可在闲暇时间任意指问,师幼共同分析讨论,凭着集体的智慧得出的答案,更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在争相发问作答中,阅读、分析、表达、思维等能力得到提高;围墙上――“窗外的遐想,成长的足迹”,打开“窗户”,将带着幼儿走进一个童话王国,给幼儿一个想象的天地,沿着不断装点充实的砖墙走一圈,幼儿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体验着成就的愉悦和成长的快乐;门牌后――“小小指头旅行记”、“火眼金睛”等阅读游戏,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调至又一个高潮,同时恰到好处地促进亲子共读,亲子们可以分享这一天的快乐,并积极准备着,迎接明天的快乐阅读之旅。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第三篇】

趋势趋势趋势

《文化界的一大悲哀——只看著作不重学问》:大学者黄佩曾说“五十当著书”。所谓“五十著书”并不是说50岁以前不能著书,而是说须扎实做学问,方好著书。而现在许多人不是为做学问写论文,而是为了职称写论文。有学者慨言,有些论文不但不能作为评职称的依据,反而只能是不能晋升职称的依据。因为文中经常出现常识性错误,正好说明作者水平太低。北京大学邓广铭教授招收研究生时,一报考者送上自己的两本著作,结果却落选了,内情可以想见。(原载《书刊报》,马斗全/文)

点滴点滴点滴

《“纸上宝石”——藏书票》:藏书票是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贴在书籍扉页上。它通常是小幅版画形式,增添书的珍贵和美感,作用如同中国传统的藏书印章,成为读书人的掌上宠物,有“纸上宝石”“版面珍珠”之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藏书票是1450—1470年间制作的木版画,俗称“刺猬藏书票”,画面是一只刺猬——“若不还书,这个刺猬就替我刺你”。(原载《人民政协报》,李盛仙/文)

倒好倒好倒好

《莫把读者当愚人》:《心灵地图》(远方出版社)是一本讲述人生心路历程的书,据说曾连续652周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书的前面是长达10页的“本书精彩言论选”。它让我联想到我上小学时用来从各种书籍上摘抄“好句子”的大本子和“”中人手一册的“小红书”。读者不是傻瓜,那些真正打动心灵的东西,自会引起特殊的注意并被铭记在心。而该书扼杀了人们阅读和思维的快乐。(原载《中国青年报》,陆小娅/文)

《谬误多》:近读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1996年1月第3次印刷),发现书中错字甚多,几乎随处可见。仅以第621页为例,该页约800字,错误率高达万分之六十以上。甚至有的文句因错字太多,使人不知所云。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材已三次印刷,印数达70200册,迄今未引起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此书乃从重庆市新华书店购得,相信不是盗版书。(原载《中国青年报》,熊宇/文)

诉讼诉讼诉讼

《侵权案终有说法》:几经反复,长达3年的《霓裳》侵犯贾平凹姓名权一案终于有了说法,1月15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曹华益赔偿贾平凹损失费人民币9万元,蒋和欣赔偿贾平凹损失费人民币7万元,戏剧出版社赔偿贾平凹损失费3万元,1201工厂和新华彩印厂各赔偿贾平凹损失费2万元,南华印刷厂赔偿贾平凹损失费1万元。(原载《文学报》,王新民/文)

新书新书新书

《中国医学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专家历时3年对原民国时期著名中医药专家曹炳章撰辑、被称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的巨著《中国医学大成》进行了精较细考,并改繁体字为简体,改竖排为横排整理出版。分10册,收录历代重要中医典籍136种。(全国新书目)

《中国企业批判》:这本书是陈惠湘于1998年推出的一部旨在对全中国的企业发起全方位批判的经营管理实务力作。“中国企业的焦躁应该早一点消失,思考与行动应该早一点开始,因为竞争不可能给我们留很多时间。”这样的思考和清醒姿态是令人难忘的。

《潜水衣与蝴蝶》:作者是才华横溢的法国著名杂志《ELLE》(《她》)的主编,因患“闭锁综合症”而英年早逝,生前用仅能活动的左眼皮“写”下了这部纪实性文学作品,这个“眼睛也能说话的人”用一只左眼皮的眨动诞生了一个感动法国也感动世界的传奇。

《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作者以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艰苦的扎根式研究和对中国改革进程的深刻的理性反思和严肃的社会批判成为经济界思考成果的锋头之作。(以上原载《北京青年报》)

影响影响影响

《全本牡丹亭>7月在美上演》:在浩瀚的史册里沉睡了近400年的中国古代戏曲经曲《牡丹亭》今年7月将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艺术节上连续3天3夜演出,让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笔下的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完整表现在舞台上。

汤显祖被评价为“案头戏”的剧作家,专家认为他的剧本富有文采,更适合案头阅读,难以搬上舞台。据了解,《牡丹亭》自当年写成之后也仅仅全本上演过数次,此后的400年间,舞台上演出的只是《牡丹亭》的折子戏。(原载《中国文化报》,翟青/文)

秘闻秘闻秘闻

《照片也会撒谎》:《消失的委员》(都市图书出版社)的作者D·金收集了大量在斯大林时代广为发行的照片,与历史档案中这些照片的原始版两相比较,其真象显露出来了。这些苏共早期的历史照片全做了所谓的技术处理。被清洗被处决的领导人从照片上消失了。特别是托洛茨基的形象被抹得干干净净。有一张著名的列宁街头演讲的照片,托洛茨基原来是紧站在列宁旁边,在处理过的照片中他被神奇地变成了五级台阶。而在这类照片中,斯大林总是不离列宁左右。斯大林形象也被重新画过,在一张照片的原始版本上斯大林显得憔悴、衰老、面露恶意,而在后来发表的同一幅照片上神采奕奕,亲切慈和。(原载《文汇读书周报》)

数据数据数据

《也谈稿费》:1991年,有关部门颁发文件规定故事片稿费为2000~6000元。具体实施中大大优惠了一把的其实也就不过1~5万元,而一部故事片在今天拍摄总投资总在300万元以上,更有的花1000多万甚至上亿元。据作家吴福辉所著《京海晚眺》一书介绍,1901年,包笑天拿过千字2元的稿费,这2元在当时相当于一桌酒席,可上8个碟子,另4小碗5大碗。鲁迅日记中记载,他1932年拿过千字5~6元的稿费,按当时物价折算,在上海可买大米45斤。在30年代,8个印张的书不过1元钱,若按千字5元计,千字的稿费可买5本这样的书。而在今天,8个印张的书,按全国平均价每印张元算,定价应为12元。按千字30元计算,也只能买本。(原载《读书人报》,颜家文/文)

经典经典经典

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第四篇】

1.“留白”的基本概念

在中国画中,“留白”的意思是留出空白,没有颜色,没有线条,用这种“无画”的状态和“有画”之处相映成趣。传统的中国画是没有底色的,只要没有颜色的地方就是留白,除此之外,疏与密、聚与散都体现出留白意趣。在中国画留白的地方,有的人用诗词、书法、印章等内容来补白,也有的人故意让这些地方空白。运用“留白”的技法,可以达到虚与实相映成趣,形与神两者兼备的效果,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例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叶扁舟漂浮于水面,一位独坐垂钓的渔翁坐在船只上,他身体微微往前倾斜,神情专注,画面上除了几笔微波外,几乎全部都是空白。虽然空白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大,但是并没有破坏画的意蕴,反而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让欣赏者去思考,自由发挥。欣赏者不禁想起柳宗元的五言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宗白华对此解释道:“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留白的美学概念已经逐渐渗入各个艺术领域,无论是绘画中的“空笔”、书法中的“飞白”,还是电影中的“空镜头”、音乐中的“歇拍”、戏剧中的“静场”都是“留白”在艺术中的应用。

2.“留白”的理论基础

(1)格式塔理论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学派认为,对于有缺损的图形和事物,人的直觉意识会自然有一种使其完美的倾向。有缺损的事物和图形,认知会因为这种刺激而在潜意识层面发生一定程度的失衡。人们为了使失衡转变为平衡,会产生一种使其“完整”的倾向。在这种使其“完整”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大脑皮层,形成一种“内驱力”。而这种内驱力会使人们积极努力去“完整”缺损的事物和图形,人们在“完整”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愉悦。(2)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往往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而忽略、甚至抑制了阅读者的接受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直到1967年,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RobertJauss)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alAesthetic)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从接受出发。该理论认为,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其不确定的、因阅读者而体现的隐含的意义。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和体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接受差异为作品增添不同的意义。对东西方的两部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和《哈姆雷特》的理解,就有人说过两句经典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伟大与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有“空白”,这些“空白”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

3.语文课堂教学与“留白”

布鲁姆认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果教学成果都可以被预料,教学也就不能成为艺术。语文学科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学科,它本身就有审美教育的成分,课程内容关乎文学,是一种审美。审美中需要“留白”,审美是需要审美主体主动去感悟到的,而非教师一味塞给学生,像传授知识技能一样。语文是文学审美的课堂,如果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留白”,就没有美,无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索。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为“留白”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可能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与绘画艺术中的“留白”神似。两者都是在布局(教学设计和画面布局)的时候留下一些空白,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计白当黑。”两者“留白”的目的都是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让观者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个人体验去细细品味作品的意境,不断开发创造自己的想象力。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留白”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发展的需要

(1)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一堂好的语文课,并非只有学生在思考,教师也应该有思考、有成长。如果一堂语文课中所生成的内容皆是教师预设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堂有何创造性?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师生互动共享交流的过程,教师并非全才,所输出的信息内容并不一定完全,学生在加工教师输出的信息过程中,提出的新观点、新想法,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帮助教师在某些观点上的完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动态生成型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生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有价值的新信息不断产生,从而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新的状态不断生成,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2)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语文课堂应该张弛有度,多一些韵律和美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白”并非随意,而是有意,建立在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和情感等储备的基础上。留什么、怎么留、何时留、留后怎样补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促使教师去更好地了解教材,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生成长的需要

(1)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中学生阶段是加速成长,不断发展的时期,各方面都在从量变向质变过渡,大脑和神经系统不断完善,各大感觉系统的感受性相较于成人更出色,体现出长时间、集中而全面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喜欢挑战权威,尝试独立思考问题,喜欢怀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更多的空间独立思考。(2)有助于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空白越多,越能启动学生的想象来填补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思维。在合适处留一点白,给学生一些填补的空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应运而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更大程度地融入到课堂之中,大大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文学艺术的特点就在于独特和概括,相较于其他艺术样式而言,文学更具有不确定性。例如,马里奥•普索撰写的小说《教父》和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教父》相比,小说《教父》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自定义“教父”,但是电影留给观众的遐想有限,“教父”就是马龙•白兰度。因此,学生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留白”的想象和联想,为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留白”的策略和方法

1.细品文本,为意蕴理解而“留白”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应该说,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成分,或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结构,或是语言风格,或是思想情感。通常情况下,这些审美成分并不是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有时候是一种潜在的、隐藏的表现,需要我们通过上下文或者其他线索进行梳理、探究和整合。这些潜在的、隐藏的内容就是一种“留白”,文学作品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些“留白”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品味文本中这些已有的“留白”,鼓励学生表达对这些“留白”的理解,引发思维碰撞,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留白”之妙。例如,中国古典诗词不追求具象,而是追求在有限的言、意、象之外无限的情、意和理,这些“留白”为文本的意蕴理解提供丰富的资源。以教授《蒹葭》为例,笔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两句妇孺兼知的佳句蕴含的深意。学生分析全文后会发现,虽然全文始终没有一个具体人物,只有“伊人”,虽然没有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只有寥寥数笔,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广袤大地中生动的形象。意象如此简单,为何会让人感受到生动?关键在于“在水一方”的“水”,它使整幅画面变得灵动,充满美感。师生在共同品味《蒹葭》中感悟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的精华———“有无相生”。再如,文本在字、词、句、段或者在标点符号使用中的“留白”,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以教授莫泊桑《项链》为例,笔者特别指出文本中的一处省略号(“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和学生一起分析省略号的用意。当佛来思节夫人听马蒂尔德诉说悲惨的命运后,顷刻涌上心头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有惊讶、有不安、有惶恐、有怜惜。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又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作者此处有意用省略号表示对这些复杂的情感的省略,有意让读者在看到此处的省略号时,根据对情节情感的延续去补充省略号“留白”的部分,在补充中感叹命运对人的捉弄,整篇文章在省略号中结束,意蕴深远,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对文本中“留白”的梳理和整合,不断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已有的“留白”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使用教材的空间,使有限的文本内容得到了延伸和扩展。

2.巧设问题,为教学过程而“留白”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最直接有效的“留白”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好的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欲望,更加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文章内容一般高度概括在文章的标题中,可以称为文章的“文眼”,是用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切入点。运用对标题的“提问—回答—追问—带着问题阅读—再回答”策略,就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以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最美的坟墓应该布满鲜花。”有的学生说:“最美的坟墓应该有美丽的装饰。”有的学生说:“最美的坟墓应该经常有人凭吊怀念。”于是笔者再追问:“那么作者认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阅读全文后,学生会认识到“最美的坟墓在于朴素,真正能够保持长久震撼人心的是人们的心灵”。

语文教学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文字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断激发创作的愿望。以“诗歌单元”中的经典课文《双桅船》为例,笔者让学生尝试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笔者仅给出诗歌的题目《生活》,并没有直接给出北岛的诗《生活》的原文(原诗仅一个字“网”),而是要求学生用一个意象(蕴含着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时需解释所运用的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选择的意象。有的学生选择“咖啡”,认为生活先苦后甜;有的学生选择“正弦波”,认为生活起起伏伏,有高峰有低谷;也有的学生选择“茶”,认为生活需要细细品味等等。学生们发言积极,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深奥,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一些学生的独特的解答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并能在师生、生生的探讨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答案。笔者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解读自己对“生活”的深层理解,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学生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最后再呈现北岛的原作《生活》,他仅用一个字“网”,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将诗人的意象和学生们自己的意象作比较,感受大家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意象引发的不同联想。

3.适时等待,为教学评价而“留白”

语文因其特殊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问题的答案并不一定能够统一。虽然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及时,但是有时也应该学会延迟评价,特别是在讨论一些有价值但又有些争议的问题上,轻率的评价反而会阻碍学生对这些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应该让其他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教学等待是一种艺术,表面上看是“冷场”,其实暗地里大脑在运作,思维在碰撞。适时等待、择时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正是文本的讨论价值所在。以鲁迅的《社戏》为例,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究竟好不好看?”大多数的学生从文本出发,认为从演员和观众两者来看,社戏并不好看。但是,有个别学生认为“社戏好看”。理由的表述也很充分:一是有场戏就很好看,例如红衫小丑被打;二是迅哥在回家的路上还想着回去看社戏。此时,笔者没有马上对两类学生的回答给出评价,而是选择等待,并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迅哥在回家的路上还想着回去看社戏”的原因。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迅哥所谓的好看,并不是因为表演的“戏”,而是迅哥的偷豆经历和小伙伴的友谊。“戏”有深刻的内涵,它是迅哥的美好回忆。之后,再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社戏究竟好不好看?”,学生基本能达成共识,好看的不是这些“戏”,而是与社戏相关的“戏”,例如环境、人、情等等。最终,评价归结到一句话,社戏本身并不精彩,但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四、总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56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