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导学案(精编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观舞记导学案(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论语中的教师观1
浅谈孔子的教师观在《论语》中的体现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对教育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此后,漫长岁月里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更是深刻阐述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我国古代教育在师德、师道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论语》中的教师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一生中,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创设儒家“私学”,相传其弟子达三千余人,成名者有七十二人。虽然他在晚年还专注于整理国故,对《诗》、《书》、《礼》、《乐》、《春秋》进行了编纂和阐释,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但他始终忠心于教育事业,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更多、更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令万世景仰的伟大教师人格。在《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主要记录了以下几方面关于孔子的教育观点。
1.关于教师的品质
孔子认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一生当教师,但从未停止学习。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他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也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无论什么人只要向孔子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在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绝粮,“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当学生把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称之为圣与仁的时候,他却自谦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也就是说,正是这一点是弟子学不到的。子贡更进一步解释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已乎”(《孟子·公孙丑上》)。
2.关于师生关系
孔子教学,从不以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答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进一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高兴的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若诸往而知来者。”(《论语·述而》)
孔子对学生,从学习到生活,无不深切关怀,体贴备至,达到了爱如生子的地步,有时甚至超过对其儿子的关怀。“鲤趋而过庭“的故事,具体说明了他对儿子没有超过他对学生的教育。再如子路是孔子学生中年龄较大、与孔子接触较多、而且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人,孔子对子路好勇、耿直和卤莽有着较深刻的了解,经常予以提醒和警戒。但在他对子路的批评中,包含着深切的关怀,而且对子路的品德和才能,他还是充分肯定的。如当孟武伯向他询问子路的才能时,他毫不迟疑地介绍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的才干。他对学生真正做到了“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诲乎”表现出深沉的和有原则的爱。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激励孔子不知疲劳,全力教诲。将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真诚无私的对待学生。
3.关于教师的身教
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做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予路》)这就是说,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更为有力。他对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显然,孔子在这里不是说教师不要言教,而是特别强调身教的重要性。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教师只重言教,即使讲的都是正确的,而不注意身教,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就会失去教育的作用,甚至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讲的越多,效果越差,以致适得其反。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教学原则都从教学角度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建立在他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基础 2
之上的。正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所以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二、《论语》中教师观的特点
在《论语》中体现出儒家在对待教师问题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认为教师具有很大的社会作用和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尊师的优良传统,给予了教师以很高的地位。这种“尊师”的思想不仅仅出自理论家们一厢情愿的理想描绘,而且已渗入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意识中。对学生而言,尊师更是类似于事父,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观念,而且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习俗。弟子(包括学习专门手艺的徒弟)一人师门,就要像侍俸父母一样侍俸老师和师娘。“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有时事师的要求比事君事亲还要高。师死,做弟子的要为其服丧。儒家礼制规定:“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眼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第二,对教师的从业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论语》中凡提及教师,都会对教师的标准做或详细或简单的说明。而无论这种标准的说明是繁还是简,其标准都是非常严格的。孔子指出,为人师者必须有一种好学、乐学、“学而不厌”的认真学习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孔子还指出“诲人不倦”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品质,只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以教为乐的人才会做到教人不知疲倦。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无隐无私。为人师者既要爱护、关心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爱和严格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知识传授上,还要做到无隐无私,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第三,认为在学业上学生可以超越教师的成就,不必师云亦云。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于罕》)孔子不仅肯定“后生可畏”,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而且还鼓励学生要有“当仁不让于师”的勇气。
三、《论语》中教师观的形成原因
《论语》中教师观的形成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分不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度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都发生了转变。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把教 3
师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除了因为教师的确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发挥着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更是因为这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事实上,统治者之所以尊师,是要求教师代表他们的意志去施教,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而提出“师严道尊”的目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企图通过尊师来尊重封建的“道”。
虽然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和目的服务的,企图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各个问题的论述中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论语》中提出的“尊师重道”、“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论断都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文化财富,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的发挥儒家经典著作对于今天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观舞记2
《观舞记》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观舞记》课堂探究案
一、创境导入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本学期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学习重点、难点:目标1、2,3、4 预习提示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二、生字
斗薮(sǒu)粲然(càn)尽态极研(yán)花鬘(mán)嗔视(chēn)
绚丽(xuàn)阐述(chǎn)浑身解(xiâ)数 褶裙(zhě)雏(chú)凤 叱咤(chì zhà)风云 颦蹙(pín cù)妥帖(tiē)铮铮(zhēng)发髻(jì)蠕动(rú)垂睫(jiã)惆怅(chóu chàng)咿哑(yī yǎ)
三、多音字
咤(zhà)叱咤 诧(chà)诧异 姹(chà)姹紫嫣红 婉(wǎn)婉转 惋(wǎn)惋惜 碗(wǎn)碗碟
粲(càn)粲然 璨(càn)璀璨 铮(zhēng)铮铮 挣(zhâng)挣脱
四、解词: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粲然:笑容烂灿的样子。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嗔视:生气地看。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静穆:安静庄严。端凝:端庄;庄重。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亲密。斗薮:摇动,振落。
离合悲欢:泛指团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又作悲欢离合。
五、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2、文章开头问道:“我应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没正面回答,你能从接下来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吗?
3文章从第11段才正式叙写观舞经过,前面铺叙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吗?
4、写卡拉玛姐妹出场前,先写“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5、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7、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8、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9、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10、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11、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课堂小结
冰心《观舞记》的引领,使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飞动的艺术熏陶中,充满喜悦。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艺长葆芳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为开头,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主题归纳
本文以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并介绍了克拉玛依姐妹优美的印度舞蹈,为我们展示了印度文化和艺术的风采,表现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间的深厚友谊。写作特色
1、形象的比喻和精练的排比。
2、长短句交错使用。
3、唯美的抒情性描写。教后记
《观舞记》参考答案
1、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文章开头问道:“我应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没正面回答,你能从接下来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吗?
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她们的舞蹈像诗、像画、像音乐、像雕塑一样美。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文章从第11段才正式叙写观舞经过,前面铺叙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吗?
铺叙表达自己欢喜激动的心情,赞美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无法言状的美,为后文写舞蹈的美妙绝伦蓄势。
4、写卡拉玛姐妹出场前,先写“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暗示了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点明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5、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作者从身体、神态、服饰、心灵等方面来表现:
⑴、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⑵、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⑶、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7、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8、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9、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10、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11、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艺术没有国界。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观舞记》参考答案
1、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文章开头问道:“我应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没正面回答,你能从接下来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吗?
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她们的舞蹈像诗、像画、像音乐、像雕塑一样美。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文章从第11段才正式叙写观舞经过,前面铺叙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吗?
铺叙表达自己欢喜激动的心情,赞美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无法言状的美,为后文写舞蹈的美妙绝伦蓄势。
4、写卡拉玛姐妹出场前,先写“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暗示了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点明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5、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作者从身体、神态、服饰、心灵等方面来表现:
⑴、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⑵、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⑶、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7、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8、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9、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10、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11、文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艺术没有国界。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学记》中的学习观及其现实意义3
《学记》中的学习方式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维度
龙凤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重要部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基于此,对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经典《学记》中的学习方式尝试做现代解读,并探索其现实意义是本文的宗旨。
关键词:学记;学习方式;现实意义
《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1篇,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第一本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全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仅用了 1229字却全面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诸多内容。其中对所蕴含的学习观的阐述内容精深、思想深邃,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学记》中学习方式的现代解读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
11、《学记》中的自主学习
《学记》中体现的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主要有两个部分,以下分别加以阐述:
(1)学生自主参与方知“旨”知“美”。《学记》记载:“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可以理解为:虽然已准备好了丰盛的美食,不经过自己的品尝是无法触及那其间的美味;虽然已经有了深远的道理,不经过自己的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蕴含的奥秘。这说明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知其旨”与“知其善”,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现代心理学也指出,多感官参与可以使学习效果更佳,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从亲身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对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只有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才能理解深刻。
“教学相长”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无穷的,教学是无止境的。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是“教学相长”。
2001年新课改之后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强调师生之间教育不是训练或灌输,知识不是固有的、早就存在的客观真理,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旁观者。有效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亲历亲为,强调对知识的自我生成、自我建
构、自我组织、自我理解。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才能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而是要提供情境,激发兴趣,尊重个性,给予机会,鼓励质疑,引导他们去组织自己的答案。新课标也有这样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知道自己学习上的不足,进而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发扬民主精神。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自主学习的核心精神在与学生的自发性,对知识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促使其学习的重要动力,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生行为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为了品尝到美食之“旨”和道之“善”,美食所散发的美味如果是其他人用言语或是文字呈现出来都远远不及亲身经历,“道”也是一样的,只有真正领悟然后内化才能为学生自己所用。(2)“喻”之下的自主探究学习至“和”“易”“以思”
《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教育学生,只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指示学习门径而不代求通达。引导而不压迫,师生之间就能和悦相亲;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就能感到轻松愉快;指示门径而不代求通达,他们便自然能积极思考。作为教师应使学生感到和悦、容易并会运用思考,才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喻”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喻”之方式配合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从教师的角度,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的培养,认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已经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比较重视。教师在此情况下要掌握教学的分寸,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求学,这对于开启他们的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新课改之后备受关注的自主学习与传统以被动、他主、机械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不同,自主学习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2第一,能动性。自主学习有别于他主学习,它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受外界压力支配或需要外界管理自己,学习者被动从事的学习活动。《学记》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主学习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的说法,但是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能力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等都有提及。要求学生要有自觉的学习意识。第二,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而言。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能逐渐摆脱最初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直至由自己做出选择并进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这里与合作学习其实是不冲突的《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是在有自己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独学”“逆其师”都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而学会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判断需要交流与跟随老师的指导,盲目、没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交流也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的无意义活动。第三,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目标是将学习者个人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处理,因此,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优化程度也越高。这在《学记》中通篇都有体现,要想实现“和”“易”“以思”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第四,相对性。自主学习中的自主是一种有限度的自主,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在某些方面是自主的,而在另一些方面是不自主的,还有一些则介于他主和自主之间。如在校学习时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者是不能完全自己决定的,必须由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学相长”与此交相辉映。
《学记》还主张把休息、游乐和进修学业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做到亲师乐友,安学信道,即使没有了教师辅导也能巩固所学。强调“乐”是对事物一种愉悦的内在心理体验。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学习的重要方法。抑郁的状态是无法与良好的学习效果联系在一起的,只能是“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因而,应使学习充满愉悦快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独学而无友”之合作学习
《学记》中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就是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教师的教导;进行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说明学习环境中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是理解不了更多的道理的,而选择交谈的“友”与“师”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这里蕴藏着一种古代教学的“摩性原则”,就是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长进。一个人“独学而无友”,冥思独行,有问题无处商量,有缺点没有人指出,久而久之,“则孤陋而寡闻”。“摩”的原则,是对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亲辅仁”以及荀子的“隆师亲友”思想的概括和发展。其实,所谓的“相观而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教育,是指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相互了解和相互帮助的群体,通过这一群体的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促进受教育者的完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一个人努力逃避现实,不愿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乐集体之所乐,忧集体之所忧,那就很可能导致他对一切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全身心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当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现代社会的合作学习与《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描述更详细,对合作学习的层次、水平以及场合与形式的研究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学记》创作时期的教师的指导意义时候非同凡响的,虽然其合作学习的合作还比较粗糙,即不可“独学”“燕朋”与“燕避”这三种辩证提议,其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及合作学习的对象等其实都一目了然,放在当下也是可用的。
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独立学习相对,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具体言之,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四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
3、“善问”之间的探究学习
《学记》中提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其节目,乃其久也,相说以解”。即是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学记》中这段内容主要指教学者指导学生时的提问策略运用,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从学习者方面来看,他人指导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个体自我学习内容掌握需要遵循他人科学指导提问策略的方式。“启”,是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更自主地发生交互作用。17世纪的夸美纽斯、洛克,18世纪的裴斯泰洛齐等都提出启发式教学。在今天,我们应该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注意做到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万不可牵着学生鼻子走或机械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的特点,首先是问题性与真实性: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出发点,因而,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往往是针对当下某一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它要求为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其次是过程性与开放性:它并不专注于获得某种结论,而是更注重探究的过程,更注重学习即探究的经历,包括成功的经历,也包括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强调让学生获得探索新知、发现新知的经历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它具有开放性,它不以某一固定答案为标准,而是提供了开放的、多元的价值选择,这种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评价方面。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学习具有以下四方面特性:第一,问题性。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它往往是以学科领域尤其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的学习。第二,实践性。探究学习打破了以往学习者坐在教室里听讲、记笔记、背笔记复习、考试等一贯传统学习方式,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者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学习,旨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参与性。探究学习主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体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第四,开放性。探究学习的学习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科领域方面的知识,它还极为关注日常生活中现实问题。它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使理智能力得到发展和深层次的体验,建构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且从三个方面明确界定了新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自主”学习突出了学习方式超越“他主”的“自为”品性;“探索”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品质的意义;“合作”学习则体现了学习方式向民主化、社会化方向的转变,指明了学习就是让学生经过由社会共享的活动向内部心理机制转化而实现发展的过程,三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究其实质,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是重视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3二、《学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的总结与分析在20世纪之后我国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学记》中的教学原则、管理理念和教育制度等等对当下我国的教育发展还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学习方式的研究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之下的,试图从《学记》中新的学习方式的根源,并根据其提出的教学原则来完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目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学校教育,以下《学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现实意义也是针对学校教育来展开的。
叶澜先生曾经指出我们要“寻求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 3 彭泽平。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02)。策略。”“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主动参与”、“主动地„„学习”等等都是以“主动”为着眼点,围绕“主动”展开的。这些词语的出现,一方面展示着基础教育中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是“对‘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的进一步聚集。”另一方面蕴涵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因为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正因如此,威诺格兰德认为:“策略教学的宗旨就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加工与处理,问题解决,善于开动脑筋,积极选择利用策略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的选择性和思想性。因此,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特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单方面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观念也必须跟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步伐。
645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学记》中有一段是这样说明教学相长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表明,我们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能助长学,反之学亦能助长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把个性鲜明自主的学生看做是一个个待加工的产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应的是教师发现教学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我们不能将知识打包好了不管学生的经验水平和学习方式的不同全盘灌输。那样的教学方式之下的学生只会成为知识的储存者,而不是应用与创新者。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学生发自于内的渴望知识,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必将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违背。
《学记》中就有“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学生的缺点表现为贪多务杂,食而不化;偏科偏学,过于单一;缺乏勇气,畏难而退;刚愎自用,浅尝辄止。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经验是不同的,对其独特性的认识还要求教师不能只将视野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之上,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分析以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是《学记》在两千年前就已经给当代教师上好的重要一课。
2、善用教学方法与艺术,保证“合作学习”
教师应善于掌握并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人,而非无知无觉、无情无感的物,为师者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运用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思想 4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J]。教育研究,2002,(0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邓志伟。策略教学:一种新型的个别化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5,(06)。在《学记》中有精辟的阐述。其一,善教者,要善于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0]这表明君子教育学生,应该加以诱导而不硬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直接告诉其答案。只诱导而不强逼,师生之间会感情融洽;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比较容易;只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才会用心思考。能做到这三点的老师可称得上是善于教育的人。一般说来善教者大都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孔子的学生颜渊称赞他的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1]朱熹则将其概括为“博文约礼,教育之序也。”其二,善教者,要能因材施教,善于长其善而救其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雕刻与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因此必须具备洞悉心灵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好、中、差是正常现象,3.加强自身专业发展,维护“探究学习”发展
《学记》中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当代社会中的“教学名师”即《学记》中“君子”师的加强版。《学记》中对业务生疏、不学无术的教师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仅凭一点死记的浅薄知识来应付学生的发问,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要当好教师,必须有学问、有方法。这也是当下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会“探究”,就必须具备指引学生探究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创设环境,帮助学生往课探究的方面去深入探究,而不适合盲目的探索,最后浪费了学生的精力,违背了现代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学记》中列举当时人们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事例予以佐证:“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高明的铁匠给儿子传授技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的裘;娴熟的工匠教儿子造弓,总是先教他学会用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拉车,总是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头。教师清楚了这三点道理,也就懂得了怎样教育学生做学问,正如《学记》中所说的:“善歌着,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学科、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所教授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并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一步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今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热门话题,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对教师的再“教”不能只停留在讲座、听课和研讨的层面上,应该就事论事,将具有代表性的教育问题摆在我们教师们的面前,然后由具有资深经验的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等于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一起来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老师在这样的亲身实践中更能领悟教育规律的意义,更能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改变自己缺点,增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不断提升自我的无尽动力。当然,《学记》作为2000多年前的教育理论著作,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自身所蕴含的教与学、学生与教师等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至今不变的,尤其是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学习观的指导意义也非同小可。
观舞记4
19、《观舞记》导学案
2016-5-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运用“记”这一文体知识和主副标题;
归纳识记冰心的相关知识; 能排除阅读障碍并进行自我提升; 学习并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感知印度舞蹈的独特美。学情分析:
《观舞记》是1篇自读课,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解,只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可。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经跟老师有了很强的默契,而且较初一新入学时的语文水平而言,也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因此老师在此次教学中,只需要起到穿针引线的指导作用,以导为路,以引为石,学生便能顺利通过老师安排的一个个关卡。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体味印度舞蹈的独特美和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学习并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第一关:火眼金睛
(一)找相同
《西游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二)副标题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作用:对主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且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思考:此文是写给谁的?
(三)给我们这课的导学案用主、副标题的形式拟一个题目,要求主标题中有“记”字。第二关:忆海拾珠
《观舞记》的作者是____,原名____,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在上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她的散文诗______。我们读过她的诗集____、____,是在____(国名)诗人____(人名)的影响下写成的。她的作品的主题是歌颂____、____和____。第三关:除雷排障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颦蹙
粲然
嗔视
叱咤风云
本色当行
浑身解数
咿呀
(二)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变幻多__
浑身__数
高视__步
尽态极__
____风云
低回__转
____相通
(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2、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第四关:剥茧抽丝
本文抓住卡拉玛姐妹舞蹈____的特点,从形体之美、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予以刻画,为我们展示了印度文华艺术的风彩,表现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给读者以文字与舞蹈的双重享受。第五关:珍品细啄(仿照示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例子:我们发现她们不但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感情强烈,展现了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 技艺,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由衷的赞美。
排比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突出了/展现了„„,表达了„„(情感)。
读课文2-5自然段,说一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仿写
河北,我可爱的家乡,怎样才能表达对你的深情呢? 如果我是摄影师,我一定用多情的镜头拍下你迷人的倩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关:小结(你真棒!这节课你学会了这些)
1、什么叫“记”
2、副标题
3、冰心简介
4、新的词语
5、从排比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6、仿写句子
7、熟读了你喜欢的句子
第七关:学以致用,完成《课时练》相关作业。
八、课后反思:
整个课堂的环节设置比较合理,同学们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但最后在时间的掌控上还是有些小问题。在第五关“珍品细啄”这一环节给同学们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小练习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我会不断地改进,跟学生一起,越过学习路上的道道关卡,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浅析《学记》中的教师观5
浅析《学记》中的教师观
《礼记》中的1篇,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学术界一般认为,《学记》属于战国时期孔孟学派的代表作,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撰。《学记》全文共1228 个字, 言简意赅, 字字珠玑, 对当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作了总体概括。《学记》大约作于公元前三世纪,尽管时间久远, 变化巨大, 然而《学记》中有关教师的论述, 经过代代文人薪火相传, 已成为中国教育的历史积淀, 仍不时闪现熠熠的光辉。
《学记》在提出尊师主张的同时, 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具体而言, 运用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功, 也是教师威信和魅力的具体体现。《学记》指出, 教师应有优良的教法, 教学内容应当丰富多彩, 以促使学生乐学、博学。具体来说,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教学相长, 师严道尊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能助长学,反之学亦能助长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学记》借用《兑命》的一个词语概括———“学学半”。教学相长是《学记》的训诫, 更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才能掌握和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记》中对业务生疏、不学无术的教师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师。”仅凭一点死记的浅薄知识来应付学生的发问, 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要当好教师, 必须有学问、有方法。(2)了解学生, 长善救失
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 这是孔子教学的一贯思想。《学记》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告诫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做到“长善救失”。《学记》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缺点及其心理, 然后才能发扬其优点, 以弥补其缺点,把很好地了解学生看作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有关教学的思想。因此, 只有深刻地了解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倾向,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 做到因材施教, 以扬学生之长并弥补其短,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掌握规律, 教学有方
《学记》认为, 教学是有“法”可依的,教学的成功抑或失败,完全取决于教学是否依“法”行事。这个“法”, 就是教学规律。《学记》要求, 教师在教学上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回答问题上要大小得当、深浅适宜、从从容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措施得当,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掌握教学规律。否则, 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学记》对教学的成败之“法”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完备的阐释。探讨并借鉴其教学之法,对我国当前的学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4)自我反思, 不断进取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反思, 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 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 从而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逐渐走向成熟, 最终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自我反思型教师。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 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
除去浮躁,重读《学记》犹如品一杯香茶, 让我们的思绪清晰起来, 让我们的理智冷静下来, 让我们在继承古人优秀教育思想的同时, 有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