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论文精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生德育论文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一篇】
小学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尚处于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发展与养成时期,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如果这一时期对学生有错误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只重视成绩,忽略德育教育。
传统教育在我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功能仍然会长时间存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教育有利有弊,其弊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不重视。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率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与未来发展,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重视不用多说。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施加压力,教师在无形当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所占的比重,甚至忽略了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德育教育逐渐淡化。从家长方面来看,一些家长的德育教育观念淡薄,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孩子的课业辅导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德育教育。
脱离现实生活是目前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的德育教育的例子都是很多年前的,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不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例如,很多德育教育内容仍然是“黄继光舍身堵抢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战争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与现在的生活差距太大,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使得德育教育失去了基础的教育意义,难以发挥教育效果。另外,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使得德育知识没有深入小学生的内心,与日常行为产生共鸣。
3.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共同的积极配合。但很多家长由于时间紧张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有这个责任与义务把孩子培养好,这种意识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另外,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也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德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也会造成德育教育漏洞。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美好的道德情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科的教育效果,根据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趣味性。flash动画以其动态性、夸张性和生动性,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推崇。软件一般占用的空间比较小,动画效果非常理想,这款软件通常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以良好的动态表现向学生传授相对多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单操作便可以完成动画演示过程,并且授课过程通常采取交互式。flash动画的交互式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避免传统德育教育中枯燥死板的教条主义,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记忆。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举止模仿的榜样。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与家长定期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制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规范家长的教育方法,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其次,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够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成长中存在的德育问题。最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充分结合,两者互相促进,从根本上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落到实处。
德育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德育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领会德育教育的真正含义。教师应适当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也应定期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多与大自然接触,走入社会,亲自感受社会实践的乐趣。例如,开展夏令营,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们观察是否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将垃圾捡起,并扔到垃圾桶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假期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可以安排学生准备一些小节目,给养老院的老人们进行表演,让学生们养成尊老敬老的思想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德育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与书本中,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意识。
参考文献:。
[1]阚宝臣.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吉林教育,,(28).。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二篇】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分享了体育教师的德育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三篇】
“以前我帮她提醒她,她觉得是朋友的关心,现在同样的提醒和帮助,在她看来就成了指手画脚。”近日,陈女士来到市附二医心理门诊工作室,诉说了自己的困惑:有了这么一层上下级的关系横在眼前,那种所谓患难与共的友情开始面临空前的考验。当朋友成为上下级,既尴尬又微妙,如何走过心理关?以下心理医生戴王磊分析的几个案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对我比之前更严。
案例一:五年前,小玲和小怡两人同时考进我市一家医院当护士,而且被安排在同一个寝室。上班时,两人是工作上的好伙伴;下班之余,两人一起吃饭逛街,关系甚好。然而,两人的友谊在小怡当上护士长那天起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一次小玲因事想请假,她想小怡是自己的好朋友,请个假应该很容易。然而小怡的行为却令她颇为郁闷:小怡不仅没帮到她,反而对她的请假流程排得很严格。
朋友都来找我办事。
案例二:小克和小俭原本同为某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从小克调入该局担任领导职务后,他的烦恼就没有消停过。虽然小克平日里为人处事都小心翼翼,尽量不让人觉得自己当上官后和以前不一样。可即便这样小心,面对旧同事、老朋友的求助,小克依旧觉得不知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有一次,小俭请求小克帮忙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小克觉得自己已经帮忙了,可小俭始终认为小克没有尽到全力,并将这事告诉了身边的朋友们,朋友们就纷纷发短信或是打电话指责小克,这让小克很为难。
戴医生点评:如果说小克一贯的做事作风都是刚正不阿的,不是出于私心的,那么即便同事、朋友们现在指责,过段时间他们也会慢慢理解。怕只怕一会对这个朋友铁面无私,一会却对另一个朋友较为偏袒,这样就容易落人口实。因此,作为领导的小克,一方面要和朋友们多解释沟通,讲明自己的立场和难处,另一方面,要养成坚定的处事风格,对事不对人。
为绰号而烦恼。
案例三:小林最近当上了事业单位某部门的科长,可令他烦恼的是,朋友们还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像以前那样叫他绰号。当自己还是单位普通干事的时候,他觉得同事、朋友间叫叫显得亲密也无所谓,可现在自己也算个小领导了,朋友们有时候在工作场合叫他绰号令他下不了台。发火吧,大家都是好朋友,不好意思;不发火吧,自己憋着难受。
戴医生点评:对朋友来讲,宽容、理解、尊重是缺一不可的。解决小林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沟通入手。小林应该婉转地告诉身边关系比较好的朋友,随意的称呼、随意的动作表达并不一定就是真正友谊的体现。私底下两人叫叫绰号没所谓,但是工作场合中,要给其他同事一种严肃感,不可太随意。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四篇】
新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德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在德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而且在德育的网络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以往德育的一个反思,也是对有效德育网络建设的一个重新阐释。
一、以往德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
[1][2]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12。
[4]陆少明.新德育打破旧思维.[j]上海教育..21。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五篇】
一、老师应当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好老师必须十分尊重孩子和善解人意,学生能从他的眼睛里读到关爱、读到感动、读出灵动。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平等的。校园里,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好教师的眼睛是会笑的。无声的语言里充满了关爱,充满了赏识,充满了热情。它要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每一天!
二、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好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学生,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旋转的、运动的!
当一个老师能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宽容豁达时,他就成为一个好教师了!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六篇】
这一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校长室的带领下,继续坚持“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从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入手,创建了安全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取得了较好的德育绩效,并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育人责任。
1、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部门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师德规范和师德精神,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明确育人任务,积极主动做好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2、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感,规范班级管理工作。使班主任有责任感,班级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和实效化。
3、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做好少先队大队干部和值日生、礼仪队员等的梯队培养工作。并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二、强化教育管理,建设安全文明校园。
抓好安全教育和普法教育、卫生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做到校园内外无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意外。
1、开展两次消防逃生演练,逃生演练有长期的应急预案和每次的演练安排,并有计划地实施。做到事前有安排、事后有总结。在演练中以注重安全为首位,确定各班学生的逃生路线,做到有序撤离,有老师跟踪保护。
2、以预防传染疾病、交通、溺水、火灾、拥挤踩踏和防拐骗事故为重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队会、少先队墙报等阵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活跃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推进了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班级宣传栏,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同时做好常规工作,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艺科老师和少先队大队部协助下,以及在全体老师的一致努力下,成功举行了“第一届小学踢毽子比赛”、“与经典同行”、“迎六一”儿童节等各项活动。
四、塑造亮点,拓展德育活动。
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中。结合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如利用墙报、国旗下讲话、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等阵地和途径进行感染、内化和教育。
五、密切家校社区联系,构建三维德育网。
1、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互动格局。通过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对家长加强家教、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访、电访、信访、网上联系平台(校训通)等形式,使德育深入家庭。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庭教育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
3、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共同配合,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预防学生进入网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讯通等各种平台,对家长进行环保宣传教育;与家长沟通对学生校内外卫生、安全教育,利用“小手拉大手”的途径对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控烟工作宣传等。
六、今后工作方向:
1、今后尝试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并尝试与科研结合,带动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完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理论。
2、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工作思路的创新,有条理和有计划开展活动,拓展德育特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七篇】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四、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五、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小学生德育论文【第八篇】
摘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高中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缺乏精神和心灵的关爱和理解。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提出了怎样改善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离青少年的青涩,但没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得高中生误入歧途。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娱乐、升学等原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高考是目前我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业紧张,每天奔波于家里、学校和各大补习班之间,学生没有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积累在心里的压力长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发泄,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二)社会风气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比如20xx年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词都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风行,再加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使得不少高中生的三观深受影响。学生不再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攀比和炫耀,不再觉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曾有高中老师说到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统一着校服,学生不能再衣着上相互炫耀便转向鞋上进行相互攀比。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折射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空白和漏洞。
(三)家庭学校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很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早恋”,如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孩子,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攀比或者好奇,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爱”。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要说与孩子沟通聊天,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往往是心灵上的理解和关爱。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无意识的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心。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在这个物质充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高中生出现心灵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精神上缺乏关爱和理解,心里的压力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一)转变父母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家庭是学生最初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还应该是孩子的益友,不仅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重要“转型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三个必备的因素之一,承担着塑造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雅斯贝尔斯曾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耐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包容和宽容学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者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社会要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高中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另外一个接受教育的渠道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承担部分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近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电视上热播的选秀节目和相亲的节目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报纸、电视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工作,建设青少年绿色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减少负面信息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要树立更多的模范人物和表彰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高中生的心灵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1]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xx(01)。
[2]王佐芬。浅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xx(16)。
[3]刘和平。论高校爱心教育的载体建设[j]。教育视角。20xx。(01)。
[4]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xx。(02)。
[5]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6]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20xx。(11)。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