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文档 > 个人简历 >

摄影师简历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90801

【导言】此例“摄影师简历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摄影师简历【第一篇】

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过美好的理想,并憧憬着它的实现,但真的长大成人了,你才会发现,你所从事的事业常常是自己不曾想过的。

1973年,我结束了5年的插队生活(那是使我一生受益的5年),赋闲在家一年,我开始对摄影发生了兴趣。1976年清明,天安门广场掀起的汹涌波涛,第一次使我省悟到了摄影的真正价值。从那时起,我就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决心把它当做我毕生的事业。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国家的不幸,自身的坎坷,使我们学会了怎样面对现实。在生活中,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性,要想在事业上有所追求、有所成就,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然而,生活的挑战并不可怕,可怕可悲的是屈从于世俗的

偏见,随波逐流地追随各式各样的时髦,而又不能醒悟。

从事专业摄影以来,我几乎走遍了神州大地。从冰封雪飘的塞外,到四季葱郁的海南;从“世界屋脊”的,到竹林掩映的傣族村寨;从辽阔无际的内蒙古草原,到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丝绸之路;从多姿多彩的苗岭山乡,到长江、黄河之源……无论在哪里,我都深切地感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启迪你的思想,开拓你的视野,陶冶你的情怀,促使你去不断地发现、感受和创造。

摄影创作是艰苦的。旅途中,一天赶几百里路,睡两、三个小时,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但是,我喜欢这样的职业生活,从未因此而感到精神上的疲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感性到理性去领悟人生的慧义,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永无止境地创作。

我喜欢表现“人”这个永恒的主题。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反映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感情交流的诸多形象,能伴随着矛盾的冲突去突破命运的限制。即便是表现大自然,我想也可以从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象中来体验“他物是自己的他物”,而从中领悟人生。正像自然景色既有阴霾蒙蒙、山雨欲来,又有风和日丽、阳光普照一样,人生不也是有失败亦有成功,有痛苦亦有欢乐吗?

我喜欢到边远的地方去,那里山川苍莽,天穹博大;那里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保留着古老的习俗;那里的一切都蕴含着一种浑厚、粗犷甚至是惊心动魄的美!那山山水水,那值得咏叹的人生,使我的心胸得以开阔,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情不自禁地要拿起相机,或

用简练的线条,或用单纯的色彩,或用大面积的空白来描绘我所看到的一切,来抒发我对这一切的认识和感受。在朴实、粗犷、浑厚之中寻找含蓄、抒情和细腻的表达,成为我多年来始终追求的艺术风格。我渴望着并努力着,把我所爱的、所寻找的、所追求的一切美好的形象,通过摄影艺术表现出来,献给人们。

罗小韵和中国人文地理摄影

中国摄影在近三十年来,有两项进步是会被未来的历史高度评价的,就是纪实摄影和人文地理摄影。这两种体裁的摄影具有十分类似的同质性。它们都建立在摄影最具本体特征的纪实性上,在功能上也都具有报道的性质。所不同的是,人文地理摄影更为偏重于报道发现,纪实摄影则更倾向于情感表达。它们的对象都是社会历史中的人群和生活,在样貌上也相当交叉。

人文地理摄影在西方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几乎和摄影术的出现同步。西方的探险家和传教士最早使用摄影的方式来记录它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东方”的景象“真实”地介绍给相对发达的西方。它们的摄影为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殖民主义者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也极大地助长了以资本扩张为动力的殖民运动;为世界现代历史中发生的各种文化冲突、政治经济冲突提供了影像指认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就曾在战争爆发之前两年,派出了大量间谍潜入中国,以商人、学者和旅行者的身份拍摄类似的照片,为日本的战争决策机关提供中国社会民情和地理特征情报,让后来的侵略战争有效率地进行。这是人文地理报道摄影的负面作用。随着文明的进步,今天的人文地理报道摄影,也越来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世界国家之间、种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的作用。

任何发达的国家都在自己的现代性建设上重视人文地理报道摄影,除了人文地理报道摄影的具体实用性外,它同时还是民族国家内民众对自己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人文地理报道摄影以影像的方式,为受众勾勒了自己生存空间的环境意识,指认了作为国家族群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罗小韵是当代中国人文地理报道摄影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新中国新一代的人文地理报道摄影师。她于1978年进入中国新闻社的摄影部。中国新闻社是中国进行对外宣传报道的部门,其摄影部的工作内容也是以人文地理为重。罗小韵加盟这个部门后,立刻与其他同行开始了多年的人文地理报道摄影工作。1978年,她接受中国林业部的委托,前往九寨沟卧龙熊猫保护区采访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对后来九寨沟于1984年成立保护区并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85年中新社和美国马可・波罗基金会合作,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在中国采访,罗小韵则为整条线路采访的策划人。这条路线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北京,跨越六个省市区,历时两个半月,寻访100个采访点,拍摄了几万张图片。她这组西部少数民族人物摄影,就是这些年在这些地方拍摄的。

中国的人文地理报道摄影对于世界这个摄影门类的历史而言,是相对滞后的。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多半个世纪以后,才出现中国自己的人文地理报道摄影师。像孙明经先生和庄学本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西部中国的摄影考察实践。他们拍摄的影像,至今是我们研究历史和人类学、社会学的宝贵资料。作为新一代的人文地理摄影师,罗小韵和同行们为新时期的国家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们的人文地理报道摄影,不但填补了历史长期的缺憾,也改写了原来主要由西方摄影师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历史。虽然多数西方摄影师是以友好的态度进行这项工作的,但文化背景的差异,难免使其个别报道带有猎奇和偏颇的倾向,容易造成文化上的误读。中国新一代人文地理报道摄影的出现,和一批披露该类题材的中文传播媒介涌现,有效地调整了历史的失衡。中国的文化传播,在罗小韵他们这些摄影师和传媒的努力下,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声音和力量。

罗小韵简历

1953年,生于北京;

1974年,开始自学摄影;

1976年,拍摄“四五运动”“力挽狂澜”,获“四五摄影”一等奖;

1978年,《人民的悼念》编辑组成员之一;

1979年,“四月影会”发起人之一,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并担任理事;

1979年―1989年,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

198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罗小韵个人摄影展”;

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

1987年,出版《中国青年摄影家――罗小韵》作品集;

1987年―2005年,台湾驻京特约编辑, 签约摄影师。有几百篇人文地理专题报道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刊登, 并主编过上百本人文地理画册;

1988年,在台北举办“大陆杰出女摄影家――罗小韵边疆之旅”摄影展,出版《中国摄影家罗小韵作品集》《边疆之旅》;

1990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中国人”摄影展;

1992年,获美国纽约大学摄影硕士学位,在美国纽约举办“人生”摄影展,出版《大西北纪行》;

1994年,出版《我看美国》;

1998年,出版《罗小韵的天地有情》;

摄影师简历【第二篇】

谁也拍不出皮特・苏扎镜头下的奥巴马。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位摄影师的名字,但八成对他捕捉到的画面印象深刻。

一群人穿过德克萨斯州大学更衣室时,白宫工作人员马文・尼克尔森停步走上磅秤量体重。奥巴马总统走到磅秤后面,而马文仍不知情继续调整磅秤杠杆,在奥巴马悄悄把脚踩上磅秤的时候,苏扎按下快门,锁定了他的一脸坏笑。

另一张是2011年在白宫局势研究室中观看击毙本・拉登行动时被挤在会议室一角严肃的奥巴马,“进入房间后,一群人都迫不及待地拉过椅子坐下来,总统就这样被挤到了角落里。而我也只能在另一个角落里远远地拍摄。那天在会议室里我差不多拍了有100张照片。”最后他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那一场面。

最近一张引起众人关注的照片,则是在9月下旬,参观白宫的5岁女孩阿拉娜径直走向身在东厅的奥巴马,希望他能为自己写一张请假条,解释当天缺课的原因。这一次,当奥巴马左手执笔书写请假条的时候,也是苏扎按下了快门。类似的照片还有奥巴马弯腰低头,让临时员工卡尔顿的儿子查看自己的发型。那回,小男孩拍了拍总统的脑袋,告诉他:“你有很多白头发”。

“它与其他的照片相比并不出挑。这是张简单的图片,构图什么的都很简单”,苏扎在华盛顿的同行们曾这样评价过他的作品,“但在内容上,它又非常丰富”。

身为白宫的首席摄影师,快满60岁的苏扎每天要扛着两个沉甸甸的相机“潜伏”在奥巴马的周围,尽力让对方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希望拍摄对象在镜头前露出最自在的一面。他的工作看上去很简单:不必摆弄长枪短炮的镜头,也无法郑重其事地布光,只需聚焦、按快门,得到一张再也不能删除、以后会被送入国家档案馆收藏的照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高鼻梁大脑袋的葡萄牙裔老头每按下一记快门,都是一刻历史记录。

他能自由出入各种机密场合,几乎与奥巴马如影随形。为了避免快门声影响对方,他总是使用佳能5D Mark 2 相机;他可以摆出各种姿势去寻找有新意的角度,哪怕仅仅捕捉一双沉默在光影中的手,或是一对轻松搁在办公桌上的大脚;他每天会拍摄将近1000张照片,包括几乎每一通奥巴马与外国领导人的电话,以避免遗漏任何来自总统的吼叫或者咆哮――那一秒钟也许就会改变历史。

“在所有的时间里,你都必须得在那儿,”苏扎这样向一位华盛顿的记者解释自己的工作。在2011年11月,皮特・苏扎被杂志评选为华盛顿“最有影响力、而又最不为人知”的人物之一,当地媒体形容他在“奥巴马”这一形象的塑造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觉得我跟皮特就像老夫老妻,我们互相了解,就像一家人”,奥巴马这样解释自己与摄影师的关系,“对所有美国总统而言,随时处在闪光灯下就很难适应,但皮特・苏扎是我信任的朋友,他懂得适时消失在背景中,让我完全注意不到他在场。那样感觉就轻松多了。”

有一回,因为总统秘书的失误,苏扎错过了一场会议,当他有点不高兴地去向前者抱怨的时候,奥巴马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且听不明白这摄影师在说啥:“那次开会你明明在场。”

“他已经习惯了我在周围,并且没有察觉到我并不在那次会议上”,苏扎对此颇为自豪,“我把这视作一种恭维。”

白宫正式设立官方摄影师的职位,始于上世纪60年代。曾有人质疑过这一职位的必要性,但所有的疑问在约翰・肯尼迪遇刺的那天都得到了回答。当天,在一片忙乱中,白宫摄影师塞西尔・斯托顿跟着原是副总统的林登・约翰逊登上飞往华盛顿的空军一号,拍下了他宣誓就职的场面。伤心欲绝的肯尼迪遗孀杰奎琳・肯尼迪当时在旁注视着这一幕,还没来得及换下身上的血衣。后世的历史学者称,这张照片传达出了一个惊惶的国度在那一刻的平稳持续。白宫需要这样的人在总统身边记录第一手的历史细节。

尽管如此,2009年初,当资深摄影记者、高校教师皮特・苏扎接到来自白宫的邀请时,他没有轻易答应。这老头希望与奥巴马能在这份工作的性质上达成一致:从历史性的角度纪实拍摄总统。

这不是苏扎第一次给总统的工作团队出难题。早在20年之前,苏扎就已经是白宫的助理摄影师,负责跟拍罗纳德・里根总统。那时候他镜头下的第一家庭还充满着权威性,“沐浴在温暖的、几乎是电影一般的光线中”;但他也尝试着找出一些有趣的画面,譬如里根在空军一号上轻推高尔夫球,或是在洛杉矶一家酒店的阳台上对着外面扔纸飞机。当时的白宫似乎不大喜欢纸飞机,直到里根任期的最后一个月,苏扎的这张相片才对外公布。

当穿梭在总统参与的各种高级会议中进行拍摄时,苏扎会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乏味之处:他总在拍摄同一堆人在同一间会议室里相同的座椅之上。“你得想法子激励自己,想想自己的拍摄某天也许就会变得重要。你得尽量把每一次会议都拍得有意思一点,哪怕他们大前天、前天、昨天都待在同一间会议室里。”

他希望自己的照片能体现出不同。尤其作为白宫官方摄影师,在大约5%开亮闪光灯聚焦领导人握手的报道图片以外,他希望向大众传递更有现场感与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点小想法在里根时代并不引人注目,但也许恰恰是奥巴马所看重的。在奥巴马成功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的那天,还在为《芝加哥论坛报》工作的记者苏扎捕捉到了宏大风光背后的一点小温暖:奥巴马蹲下身跟当年只有6岁的女儿玛利亚说话。

那之后,苏扎说,参议员奥巴马从人群中把自己挑了出来,恭维了一通。

摄影师简历【第三篇】

映画廊推出首届“映・纪实影像奖”,引发热议。

1991年春天,正准备大学毕业的那日松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到了《大众摄影》杂志社工作。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读过这本杂志,完全是以“文学青年”的状态进入到了杂志社。整整两年的磨合之后,他才逐渐喜欢上了摄影。

1993年下半年,那日松开始担任《大众摄影》的作品编辑,并且创办了“红星茶座”,邀请了众多摄影界的“大咖”前来聊摄影。很快,“红星茶座”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7年多时间一直没有中断过,直到2000年那日松离开《大众摄影》,用那日松的话说,那是一段快乐而自由的时光。离开《大众摄影》的那日松先后成为了《北京青年报》图片编辑、《摄影之友》及《photo》中文版的主编,还出任过全景视觉传媒的副总裁。

2007年,中国当代摄影在艺术品市场上红火起来,中国的影像艺术作品在国外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映画廊也在市场红火之时应运而生。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内外影像藏家锐减,一大半的影像市场凋零,许多从事影像展品销售的画廊因此进入低迷状态,其中大部分画廊几年之内全部关闭。“映画廊也在那个时候从高峰跌到了低谷,我能够亲身体验到这个巨大的落差。”那日松回忆说。

为了维护画廊的正常运营,那日松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画廊的“出路”,由开始时想做一个纯粹的画廊,慢慢的调整到更像一个摄影中心,创办杂志,出版图书,以及在画廊之外做一些摄影活动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我们犯了不少错误。因为经验不足,也在管理和运营上有一些失误。同时,798的房租在不断的增加,到目前来说至少已增长了近十倍。市场没有任何进步,但是所有的成本都在不断的增长,其实对我们来讲压力很大。但是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从来没想过放弃,没想过靠这个画廊来给自己谋多少福利,去赚多少钱――因为通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包括在国外的考察,我知道:像类似这种机构,本身也赚不到多少钱。所以我们的想法就是得让它活着,让它去发挥它应该有的一种作用就够了。”那日松这样说。

如今,映画廊在798已走过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798里的画廊机构换了一拨又一拨,那日松也从最初的媒体人逐步变成一位策展人。他策划的摄影展两只手数不过来,那日松的名字在中国摄影界声名显赫,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映画廊也在798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与这道风景相伴的还有画廊里的“明星”猫――虎妞。虎妞到映画廊落户时正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因它独有的“模特”气质,兼之拥有众多摄影师粉丝,也成为映・画廊一个重要“形象”。

2017年,是映画廊创立十周年,它推出了首届“映・纪实影像奖”,奖金20万元。“当下的中国是纪实摄影的天堂。”那日松说道,“当下国内的摄影市场在稳步前行,国内的摄影师有无限的发挥空间。随着‘映・纪实影像奖’的揭晓,人们对这种新的纪实影像有了许多的争议。可是,不管我们对摄影家的看法如何,我们都可以毫无保留的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可以拍出高水准的作品。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革新,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在纪实摄影中大放异彩。而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理念来审视当下的纪实摄影,认为纪实摄影就应该是单纯的记录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或者简单的美化某种现实,这是不合适的。” 1.风景中的映画廊与“明星”猫――虎妞2.像素工作室设计出版的经典摄影画册和评论书籍3.像素书店全景4.夜幕下的映画廊

Q=《北京青年》周刊A=那日松

Q:您在摄影行业工作20余年,从资深的编辑到主编再到策展人。在您看来当下国内的摄影环境是如何的,跟十年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A:这个说来话长,我觉得在90年代的r候相对比较单纯一些,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没有这么发达,大家对摄影的态度比较纯粹,喜欢就是喜欢,没有太多功利性。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之间的差别开始显现出来,欲望上的差别也显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也影响到了摄影环境。到了2008年以后,摄影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而不像过去90年代的时候,把摄影单纯的作为一个爱好或者理想,这是最大的一个变化。摄影的商业化突显出来。

Q:那您怎样看待现在的这种商业化?

A:这个跟现在摄影师的生存压力有很大的关系。过去经济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要没钱都没钱。现在不一样,现在年轻的摄影师,他毕业之后首先考虑到生存,如果他是学摄影的话,他就要想办法用摄影来挣钱。那老一代的摄影师呢,他们要把这些摄影作品换成一种更有价值的存在方式,有的可能是通过销售,比如通过出版,通过展览……我觉得这个商业化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对每个摄影人的心态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摄影师在这种压力下可能考虑的更多就是一种商业上、或者利益上的东西。 2007年9月,摄影大师罗伯特・法兰克在映画廊 2008联展《对话・2008・影像中国》 2013陈锦《相》

Q:关于此次的映・纪实影像大奖的得奖作品,网上有很多争议,您之前也曾说过有争议是好事,也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一部作品的价值。但是恰恰网上有人质疑说,这组作品在摄影技巧、用光、构图以及色彩等方面毫无“技术含量”,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A:我觉得有争议是正常的,而且对我们来讲也是好事,说明大家对这个奖的关注度很高,第一届的纪实摄影奖就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效果,那么具体到争议的内容,我觉得如果大家争议他在艺术上的东西我觉得没有问题,但是有些争议我觉得就没有什么道理了。比如像你刚才说的这个“技术含量”,杨文彬是学摄影专业的,他在“技术含量”上没有问题,有些人在技术上指责他恰恰说明这些人是不专业的。

Q:就是说很多不了解这个专业但是却爱好摄影的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A:不一定,有很多所谓的专业摄影人,他不了解现在新的影像纪实的潮流与发展,他们还停留在传统的那种纪实方式、纪录方式,也不学习,所以他们不知道杨文彬所采用的新的影像语言是什么,所以他们提出了质疑,我说这种质疑恰恰体现出了他们的不专业。我觉得如果你对杨文彬拍摄的立意包括内容上提出质疑这都没问题,但论摄影技术杨文彬是专业学摄影的,这个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他可以拍的很像专业的专业,也可以拍的不像专业的专业,这取决于他自己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

Q:在目前这个人人拿起手机都可以拍照片,人人都会ps的时代,会让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只要把他们的作品赋予一个思想上的意义,冠以一种观念,就可以成为一幅好的作品,就可以代表一幅作品的深度。是这样吗?

A:当然不是了,任何影像最后都要落实到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就是技术,它不光是你操作照相机是技术,ps是技术,用光是技术,你的思想、观念,你对生活的看法,通过相关器材转化成艺术作品,这本身也是一种技术。所以说,一个好的摄影师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就是技术,我没有看见过哪个摄影师,技术很差却成为一个好摄影家的――我在摄影界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所以很多人对这个理解是错的,觉得摄影很容易,好像谁都可以拍,其实越是简单它越难。我觉得摄影是这样,摄影入门很容易,但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摄影师,他的技术门槛是相当高的,而且我说的这种技术,就像我见过的、我认可的优秀摄影家全都是在技术上也是最棒的。这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好多人说摄影是可以靠蒙几张出名,这我从来都不相信。 2009吕楠《缅北监狱》 2014杨延康《心象》

Q:很多人说,是不是拍照只要有思想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重要?您是如何看待一部作品在美学、技术上的价值与思想观念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的?

A:我觉得这就是艺术家跟匠人的区别。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摄影师、高级发烧友,他们表面上很强调技术,对他们来讲形式是最重要的。但我不认为这种技术有多么的优秀,他们只是把技术当成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真正的艺术家技术是化于无形的。他可能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他的内容、他的观念、他的意义在里面,这里面所蕴藏的技术含量其实是非常高的。

Q:映画廊从最初创办时的初衷只是想找个大家能在一起喝茶聊天的地方,到现在十年的经营,您说它在向着影像中心转变,那么现在是否完成了这种转变?

A:没有、远远没有。美国的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巴黎的欧洲博物馆、伦敦的摄影师画廊,在我做媒体的时候就是我理想中的一种模式,就是那种“摄影英雄”,真的是热爱摄影,想为摄影历史做出贡献才会做的东西,而且这些机构也确实是世界的摄影圣地。做映画廊之后,我知道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空间,有这么好的资源平台,我们可以学习,往那方面去转变。因为毕竟我们有这个资本,因为我们这个画廊还比较年轻,中国的影像市场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还有无限可能性。

Q:摄影师们不屑于提起“糖水片”,但如今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的大多是“糖水片”。您怎么看糖水片?

A:“糖水片”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因为我做媒体的时候,做大众摄影、摄影之友到photo中文版,天天面对无数的糖水片。其实糖水片可以简称风光片还有民俗片。就是指那些表面很好看,却没什么实际内容的摄影作品。也不是说这些摄影作品我们一定要批判,因为我做媒体我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z影爱好者和读者他们都喜欢糖水片,喜欢拍糖水片。如果摄影作为一个怡情养性的娱乐活动的话,那我觉得去拍糖水片,无可非议,我们没有道理去批判它。我觉得糖水片有糖水片的作用。我们所批判的,是有些专业摄影师或者纪实摄影师丧失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去拍无聊的糖水片。 2011任曙林《八十年代中学生》 2016《四月前后》

Q:在这次入围的十位获奖者中,杨文彬或许并不算是最有资历的,但是大奖最终却给了他,这是不是也包含着一份鼓励?你们是不是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年轻摄影师去关心和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

A:对,这些年我们做画廊,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摄影师,特别是这种年轻的摄影师,他们的摄影更趋向于一种商业化,专门为画廊为市场而拍片,就是所谓的小清新似的影像。我觉得小清新似的影像也是糖水片的一种。就像我前面说的,中国现在是纪实摄影的天堂,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国这样,每天都发生着那么多故事,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出现在我们眼前。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很多摄影师,不光是我们年轻的,还包括中年的,他们都受所谓的风潮影响,认为纪实摄影过时了,应该去拍那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影像,包括小清新摄影,私摄影,还有无聊摄影,我觉得这个肯定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才创立这个纪实摄影奖,这个纪实摄影奖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在我心中已经把它列为一个青年摄影师的奖。我希望我们的这个奖能够鼓励更多的青年摄影师从事纪实摄影,能够用相机去纪录现在的中国。当然我们所倡导的这个纪实摄影,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纪实摄影。比较欣慰的是,这次的获奖者、包括没有入围的很多青年摄影师,他们确实是跟世界摄影的潮流基本上同步。包括像杨文彬这样的青年摄影师,他们可能没有出过国,但是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他们是能够同步的跟国外摄影师一样学习最新的最先进的摄影语言。所以我觉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种学习的价值。他们的作品也体现出来他们是用新的纪实摄影语言在拍摄,所以我们颁给他大奖。对我们来讲,是给未来的一种可能,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纪实摄影新的希望。

Q:但是这样是否会令其他的摄影师感到不公平?您怎样看待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摄影师在影像市场中的竞争?

A:我觉得这个谈不上什么竞争,因为说实在的,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影像市场,肯定是一个比较有资历的摄影师的作品在这里面作为主导,比如说他一定是一个资深的摄影家,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是很成熟的。被社会、被摄影的媒体、被摄影研究机构认可的一些摄影师,才能成为这个市场的主流,国外就是这样的。中国因为影像市场建立时间很短,刚起步又出现很多问题。那么老一代的摄影师,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这个影像市场,所以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市场之外的。现在进来的基本都是年轻摄影师,这可能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年轻摄影师直接进入到影像市场是很难的,因为最直接的原因他们没有资历,也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评估与认可。但是,因为中国的这种特殊性,市场中基本上是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我觉得这个随着中国的影像市场的健全或者是更加的规范化后,会逐步改变,市场终归会属于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资历的摄影家。 2012欧阳星凯《人民路》 201 7映・纪实影像奖

Q: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一幅影像作品真正的价值,以您多年的经验能否给一些建议?

A:摄影师一般有几种类型,比如说,有摄影师专门为媒体服务的,他的照片价值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媒体的价值上面。对一个事件,对一个人物,对一个时代的记录,很多价值都体现在这。还有一种摄影师是职业艺术家、摄影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是以媒体为主的,他们的作品一出来就是为了画廊,为博物馆而作,他们的照片价值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作品的价格上,比如很多世界上著名的职业影像艺术家,像古斯基、杉本博司等。另外还有一种摄影师就是自己玩,他也不为媒体服务,也不为画廊服务,就为自己,他的价值也能体现出来,自己玩也有他独有的价值。

摄影师简历【第四篇】

个人基本简历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湖南

身材: 165 cm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3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摄影师:摄影师、影视制作、

工作年限: 5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均可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xx-02 ~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摄影师,摄像师

工作描述: 静态广告图片,活动拍摄,后期剪辑,及全职网购产品拍摄,兼职(/、/),数码后期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

毕业院校: 北京中艺影像学校

最高学历: 高中

毕业- 20xx-xx-01

所学专业一: 摄影摄像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xx-03 20xx-08 北京中艺影像学校摄影摄像全科班 摄影摄像,数码后期,影视后期 高级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一般

国语水平: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美感好,悟性强,勤奋好学,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热爱影视业,知识面相当广泛;

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和良好的艺术节奏感及扎实的影视基础知识和寻求艺术的最佳表现渴求;

有熟练的Photoshop数码后期、primere 和AE的使用能力。

本人主攻人像摄影、广告摄影及数码后期;兼做摄像(熟练专业级佳能XL1标清摄像机)及非编剪辑;

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劳动部门颁发的高级摄影师资格证!

能独立操作大画副相机,能熟练操作做各种佳能、尼康相机,自带索尼千万像数***数码单反和U2室内灯光设备及10平方静物棚和20平方简易人像棚;

详细个人自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5 6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