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5540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一篇】

根据定义,无限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整数可认为是小数点后是0的小数),统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但人类不可能写出一个位数最多的有理数,对全地球人类,或比地球人更智慧的生物来说是有理数的数,对每个地球人来说,可能是无法知道它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了。因此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边界,竟然紧靠无理数,任何两个十分接近的无理数中间,都可以加入无穷多的有理数,反之也成立。

竟然没有人知道有理数的边界,或者说有理数的边界是无限接近无理数的。

定理。

定理: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是不可能被写出的,尽管它的定义是有有限位,但它是无限趋近于无理数的,以致于没有手段进行判断。

证明。

证明:假设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被写出,我们在这个数的最后再加一位,这个数还是有限位有理数,但位数比已写出有理数多一位,证明原来写出的不是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所以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是不可能被写出的。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二篇】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2)(―5)+13;。

(3)0十(―7);(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是来自洪洞县有理数的加法大槐树一中的数学教师,我叫fwsir,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第一节。

我们知道有理数是整个代数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又是初中数学的基本运算,因此可以说有理数这一章,是整个初等数学的奠基石,它所隐含的丰富的内容反映了中学阶段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谈一下几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初中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掌握了算术运算,而前边的学习又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立在小学运算的基础之上的,又与小学加法运算有很大的区别,如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不但要计算绝对值的大小而且还要确定结果的符号,由算术到代数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而有理数的加法又是有理数运算的主要内容是初等数学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数学及其他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共分2课时,这是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归纳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区别有理数的和与小学运算的和的不同,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目标:

倡导有理数的加法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全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培养能力为宗旨。从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学思维为出发点。我设计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要求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能力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数轴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绝对值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体现化归的思想,以及适度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按照启发式教学原则用发现法和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有理数加法中结果符号的确定。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生动、有趣、高效,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形成性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共用,考虑到学生目前仍以直观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我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相应措施。首先,我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必要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逐步从图形的直观向深化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其次,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深刻性这既是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观察、归纳思维能力的过程,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建构,培养学生活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提出问题,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法则。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尽情创造性的学习,无论在法则的形成,还是法则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都避免教师的灌输方法,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2、然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利用动态演示带领学生进行新课探索,首先我提出问题"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用什么方法呢?接着我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暗示学生题中没有明确小明朝那个方向走,通过暗示,引导学生思考。在这里,为了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我们规定向东走为+,向西走为-"南无小明共有几种走法?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有"同向""异向"两种情况,我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明确提出小明的走向,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接着动态演示图像情况,在演示之前,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演示过程。"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接着看图形的第二种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也就是向西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通过演示,很容易得出两次一共走了-50米。得出算式,之后,去我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得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在总结出同号的加法法则后,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逆向的情况,在这里仍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演示过程。"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讨论得出-10米,通过演示,接着让学生思考第二种逆向情况:"小明向东走了-20米,第二次又向东走了30米,那么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得出走了10米。得出算式"(-20)+(+30)=+10"通过两次演示逆向运动,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及思考后,得出两次运动的和,师生归纳出异号下的加法法则。结论:"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经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在这里,我通过简明的动态演示,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本身,同时问题的演示,更容易突破难点。

3、接着我又提出问题2"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2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利用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之后我又提出问题3"在东西走向的马路上小明从o点出发,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0米,那么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从而利用上面的演示过程,归纳出有一个加数为0的法则。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4、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0。

意义上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数、式、形的静变为动,以增强法则的直观性,加深法则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增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运用,在归纳出法则后,我有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的特点,并总结规律"两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为符号和和两部分组成,加法运算的关键是福海的确定,符号运算一旦解决,余下的就是小学算术的加减问题了"在这里,我给出两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得出:

(-4)+(-8)=-(4+8)=-12。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和的过程。

(-9)+(+2)=-(9-2)=-7。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符号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减的过程。

总结:同号两数之和——名副其实的和——做加法。

异号两数之和——表面是"和"实际上是做减法。

运算步骤:1、先判断类型:同号还是异号;2、确定和的符号;

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简单归为:8字诀——符号法则+算式加减。

通过以上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则中难点问题的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运算步骤,然后又教师归纳出加法法则。

6、接下来我又设置了一道改错题:

设置问题,强化关键。

判断正误,并改错。

它是专为学生在运用法则时易出错的问题而设计的为促使学生在引用时仔细审题,通过分析辩误,抓住关键。

7、为了完成从掌握知识到引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与智能训练相结合,我设置了以下例、习题易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计算能力,下面的这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巩固法则,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练习2通过强化与训练,使学生熟中生巧、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下列各题:

例题1、(-6)+(-8)2、+(-)。

练习: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1)、(-4)+(-7)。

(2)、(-4)+(+7)(3)、(+4)+(+7)。

(4)、(-4)+(+4)(5)、(-9)+0。

练习:2、计算下列各题:

(1)、15+(-22)(2)、(+)+(3)、(+)+(-)。

10、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法则小结。

步骤与口诀布置作业。

结论。

以上是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本节课"教什么,怎么教,有理数的加法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对本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再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四篇】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法则的生成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法则的生成过程,因为也刚刚写了1篇博文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对于法则,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答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得出法则,对于两种教学方式,我采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法则的生成,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我在讲完法则的时候课程已经进行了三十分钟多一点,所以课上例题和练习才用了十分钟,所以又用了习题课上了一节,尽管上的比较慢,但是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五篇】

学 生 活 动。

题(1)随着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一门学科,数学概念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引入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将数的概念延展到有理数,通过前面的学习易知:要确定一个数,一是符号,二是绝对性(2)出示幻灯片:我班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赢了1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1个球,问我班在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多少?答:我班足球队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0(3)我们已经学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所以一般情况下,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用正、负数比较恰当,当然,方法并不惟一。第一场赢一个记为“+1”,第二场输一个记为“-1”,这时该队的净胜球数为:(+1)+(-1)=0,若该队第一场比赛输1球,第二场比赛赢1球,那么该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是多少?用式子怎样表示?还是零,用式子表示为(-1)+(+1)=0(4)同学们能否再举出一些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加法应用题呢?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学生举例(5)将学生的例题列出式子写在黑板的一侧略(6)引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1)。

回顾小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1)确定结果的符号;(2)再进行绝对值的加减。

作业。

课本第48页,习题2、4。

五、教学设计说明   考虑到本节内容概念性较强,采取通过学生熟悉的情景问题来导入有理数加法法则,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学生的尝试和探究,如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学生列举若干实例进行分析、探究,画数轴时的动手尝试,小结时的自我概括和归纳等。在教学时使学生的尝试和探究贯穿课堂全过程,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示范,如在概念出示时必要的板书,画图象时的示范,对关键之处的启发、点拨和讲解,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六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法法则,体会加法法则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生过程,体验数的运算探索过程,感悟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技巧及运算规律。

通过运算归纳出技巧,感悟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技巧,突破本节内容中的难点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积极探索、不断追求真知的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加法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

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掌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黄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学生考虑一下,怎么计算4+(-2)?

师:下面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七篇】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七年级有理数的加法【第八篇】

因为时间关系,本课的随堂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只刚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归纳出来就下课了,远没有完成计划中的任务。

自以为应该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却感到寸步难行。回顾本节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通过仔细思考,我认为存在的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有正确的把握好教材,是片断1失误的主要原因。

如情境的引入要恰当。如本节中“净胜球”学生就不懂,如无事先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就不懂,导致一节课的进度一拖再拖。必须让学生所接触的例子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回顾这一整节课,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对教材进行发掘的地方,如在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也可以是让学生在一条直路上运动,这样可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再用数轴进行抽象,可能效果会更好。

《平行》这一节中所提到的滑雪运动最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撬的平行,这一知识点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是非常陌生的,我们都没见过雪撬,更谈不上其技巧了。

用过新教材的同行们都说,一节课完后不知这节课都在干什么!我也常有这种想法,教材是专家们研究实验过的,专家是干啥的?现在痛定思痛,实际上是我们对新教材把握不够,没有搞清其重难点,没有把握教材的真正要求。虽然我们天天在谈、天天在写“目标”“重点”“难点”,但实际上仅仅是在写而已。实际情形往往是这样:由于我们教学多年,大都只凭我们以往的经验来“把握”教材,凭我们过去所了解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引导我们、来确定组织教学,实质是用老教法来教新教材。所以一节课下来我们自己都不知干了些什么!实际上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其教学要求,把握了新教材的内涵、我们的思路清醒,方向明确,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2、备课粗枝大叶,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如在片断2中,由在数轴上先后两次不同方向的运动,得到两个算式:

3+(-2)=1(-3)+(+2)=-1。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的'符号有何特点?

生答:两个结果的符号都与第一个加数的符号相同。

学生的回答非常正确,而且是经过仔细观察后回答的,但我的本意是要把绝对值较大的数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来观察、归纳的。这实际上是备课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引起的,备课缺乏深度。备课以及课堂中要尽量避免人为地给学生带来的错误导向。

3、教学语言单调、生硬缺乏启发性、激励性。

课堂上,我十分吝啬“请”“请坐”及一些称颂学生的语言,认为自己天天在说没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变相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而言,他们是进行课堂学习的“学困生”更需要我们的肯定和赞扬,每一次真心的赞扬可能都会给他们带来一次新的进步。

教学语言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语言活泼风趣、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语言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的一个重要渠道。启发性的语言能使学生顺理成张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绕太多的圈子,具有点石成金的功效。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激励性的语言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肯定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时时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语言评价的功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85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