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25831

【导言】此例“作文讲解观课报告实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观课报告1

关键词:调查结果;有效课堂;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97-02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师生共建高效课堂。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是2012年12月;调查对象为中专一年级1208、1209旅游酒店专业,中专二年级1108、1109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100%。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课堂观察与倾听

你上课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吗?48%的同学有时倾听同学的发言,47%的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5%的同学根本不倾听同学的发言。你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吗?35%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31%的同学都不喜欢回答问题。20%的同学喜欢回答同学的问题,4%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你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吗?44%的同学偶然发言,26%的同学经常发言,22%的同学只跟同桌同学交流。你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吗?这样的机会多吗?37%同学不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32%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多,31%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少。课堂上,自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出答案,但又不敢站起来回答的时候,你希望:49%同学希望通过自己的示意,老师主动请你回答;27%同学希望老师挨个儿请同学回答,很自然地轮到你;22%同学自己一直忍着不回答。

1.存在的问题:(1)倾听有效性不够。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倾听。只有有效听课,学习才会进步,课堂上倾听很重要。做到有效倾听,才可对老师、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判断和整理,从而获得知识。(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当老师提出问题,少部分胆大的学生,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大部分同学习惯于等待,等老师来点名,或者是怕回答错了被笑话,或者干脆不愿动脑思考问题。

2.解决的对策:(1)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提问的问题设计需要贴近学习,让学生感兴趣,或与同学有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引起同学的共鸣,关注、调动那些神游的个别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好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2)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正确适当地鼓励、调动学生回答,让学生想说、乐意说,及时表扬,耐心、细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3)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教育的过程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双向交流,形成有活力的课堂。

二、课堂自主学习思考

你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吗?26%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4%比较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0%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思考问题,9%不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以你上课的表现,你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如何?15%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很积极,39%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较积极,40%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一般。

1.存在的问题:(1)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长期地习惯于“满堂灌”“满堂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养成了不愿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只有被动的接受。中职学生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不善于学习,也不会主动学习与探究问题。(2)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按照老师的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去完成,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接受能力较快的,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自学习和思考问题,但其他同学就缺少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在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备课时所设想的那样,流畅地完成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被老师牵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提出质疑。而且老师要在课堂上维持好教学秩序,也不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带来“混乱”,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权利受到了限制。

2.解决的对策:(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听”。教师依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专业等特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2)课堂上应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以探究教学为主,增加课堂讨论、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课堂教学设计时,在时间上有所预留,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现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营造轻松和谐、互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使用效果

你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你的学习有帮助?5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有帮助,3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帮助一般。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有帮助吗?53%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46%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帮助一般。对于多媒体教学你觉得怎样?原因是什么?4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效果好;51%同学感觉一般;1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好玩。对于多媒体教学,34%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注意力。

1.存在的问题:(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得老师在上课前的备课任务增加了。(2)不能保证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每一节课的质量。目前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每节课基本上都会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没有精心准备。(3)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老师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解决的对策:(1)对多媒体资源在三贴近原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合。要求老师在多媒体课件资源的选择上要进一步在符合课程内容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2)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课件内容需进一步加强与教学内容结合,课件的使用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课件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等进行合理设计,教学中以课件为媒介使用探究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4)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老师课前花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教学资源,注意突出教学重点,课件应用的内容与教材、教学大纲结合,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内容表达的多样化,增加教学效果。

四、课堂讨论与互动

你认为课堂讨论必要吗?如果必要,你认为一节课应该花多少时间来讨论。57%同学认为课堂讨论非常必要;如果必要,29%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4的时间来讨论;33%同学认为课堂讨论可有可无,如果必要,43%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3的时间来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48%同学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氛围,23%同学喜欢课堂气氛安静的课堂氛围,22%同学喜欢课堂不受约束的课堂氛围。

1.存在的问题:(1)学生喜欢课堂上有讨论,但真正围绕教学开展讨论时,大多数学生又保持沉默。有的是老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不会讲,有的是学生不愿讲,有的是怕自己表达的观点不被认同。(2)讨论内容偏离课题,致课堂秩序混乱。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自控能力也相对弱。一些学生利用讨论的时间,谈一些与课题无关的内容,讨论起来比较起劲,甚至忘乎所已,课堂纪律往往会因几个学生的太过兴奋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3)课堂教学互动单一。课堂教学活动多数围绕在语言上的互动,在一问一答间形成,互动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行为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互动不是在部分学生中进行。

2.解决的对策:(1)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学生的兴趣点、对讨论的问题可能引起的学生反应都有一个预设,让学生围绕课题有话讲、敢于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有要信心。(2)明确讨论课题,合理安排讨论时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内容明确具体。讨论的时间也要根据课题内容合理安排,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放开思维,又不能象征地留几分钟就收场,更不能放任学生偏离课题自由发挥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在课堂上既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3)教学活动多样,师生互教互学。老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间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性,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启发讨论,鼓励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开展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乐中学、做中学等学习方式,提高德育课堂实效,以做到知识、能力、行为相统一为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敖丹。科学、艺术地设计课堂提问[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1).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作文讲解观课报告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观课报告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2

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分别在第三、第四两学期学习。理论部分包括两大模块:一是使学生先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和行业情况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概述,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二是使学生具有审计工作执行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技术与方法,具体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审计抽样、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实务部分包括主要包括六大业务循环的审计、重要项目的审计、完成审计工作、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的内容安排由审计的起源和发展到审计的概念、方法、应用再到审计结论,整个结构遵循了知识的逻辑递进原理,根据高职教育的使命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该学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安排做出颠覆性调整,教学内容安排将审计报告和审计案例放在内容的最首位,也即审计第一堂课首先教学生看审计报告,分析比较审计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区别,告知学生审计报告前期审计项目的收费,然后读审计报告、“啃”审计报告,通过这种先果后因的方式“抢占”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知其果时必想知其然,追根溯源的本能自然而然被激发,那些基础又相对枯燥的概念型知识随后学习就会觉得很有意义。教学方法的改革审计工作对审计知识应用中需要的隐性知识成分较多。所谓隐形()知识是指高度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审计课程在讲授时是很难凭几句讲解、几张图表、几组公式能说清楚的,其中许多概念和方法以条文和释文的形式出现,可以在总体上加以把握,但不适合做具体的描述,要靠学生自身的领悟和思考。

对于审计理论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单项操作。具体是:(1)课前阅读,要求学生上课之前阅读相应教材内容、写出读书笔记并将其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同时收集与所读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准则条文及案例资料,如要求学生在预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时同时收集安然公司的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2)课堂重点讲解,课堂上通过提问、学生讲课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观看的方法讲解重要概念、重要程序。如在讲解审计重要性概念时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资本市场》中有关红光实业有限公司财务虚假的记录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性学习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锻炼。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听后感同时反馈给老师,一方面加强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听课感想中总结教学方法的适应性。(3)单项技能训练,通过历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希望学校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审计程序的课程内容安排在实训室,通过审计软件的操作来训练每一审计程序,如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抽查记账凭证、发函询证等通过审计软件操作来完成。考核方式的改革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将课程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为:第一,课程考核仍以熟悉的100分制为计分基础,然后加浮动奖励分,浮动奖励分体现在下面的具体考核过程中。第二,考核过程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笔记。占总成绩40%,记分标第二部分,集体创作,占总成绩40%。学期末,每6-7人组成一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荐为组长,如果没有自荐同学,由教师指定,每小组给出一个案例和一个论题,每位学生针对案例和论题提出至少一个问题或作出至少一个项目分析(根据指出问题的多少给分)。然后结合准则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小组长的任务是记录小组成员的提问,整理组内所有同学的观点并形成完整的讨论稿,对自荐担任组长的同学另加5分,如果没有自荐同学,由教师指定并为该同学另加5分。小组讨论稿完成后,全班评比,评比只选优,评比得优者,小组成员每人另加2分。第三部分,口试,占总成绩20%。将基本理论知识以200个选择题的形式给出,由学生自行抽签抽取其中5题进行回答,回答包括答案及选择理由。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审计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兼顾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思路,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课程改革基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2011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第五级高等教育第一阶段(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文凭)的B级对应于我国教育体系的专科、高职教育阶段,是在完成高级中学教育(高中)教育后继续进行的一种高等教育,依次推定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层次的教育,这种层次定位首先是属于高等教育的层次范畴,带有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那么它应该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表现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高层次定位,除了专科层面外还应该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层面。然而我国著名高职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教授2012年5月11日在南京的一场专题讲座上指出“服务经济社会与学生终身发展、规模数量发展与内涵质量提高”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中两个挑战。也就是说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高等”而盲目地职业化、实践化。审计课程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中采用“先果后因”、“知识逆序逻辑”的结构安排仍体现“高等教育”对知识逻辑系统的基本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强调读书,英国作家艾迪生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结合事例分析、论题讨论的集体创作和口试等正是把握这类教育的层次定位,体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使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不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变异,第二不降级为中等职业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由专科层面向本科甚至于研究生层次发展,使“高等”的属性充分地彰显出来。

课程改革兼顾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思路通过图书市场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审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从审计的概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六大业务循环审计到审计报告,理论知识由基础到深奥,内容由浅入深;通过对山西87所高职院校和3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遵循着上述顺序进行课程讲授,这样是否更符合事物认识的规律,但极容易使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天产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而“无味”的无奈心理,也就形成目前普遍的“等靠要、学记背”的习惯。通过教学内容结构的改革,如通过审计报告的收费、审计案例的分析等“诱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通过“抢占心理”式激发学生学习、思考。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书做笔记,把读书既作为学生的日常作业又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通过读书一方面从日常中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教学的主体有教师转为学生,教师由“教、告、讲”转为教师“传、授、解”。学生由“学、记、背”转化为“取、思、创”。考核方式中的集体合作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能力;口试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三种考核方式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获取和应用的主动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杜仙玲 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语文观课报告3

近日,我校组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置身于课堂教学的我,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xx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xx老师的娓娓道来,xx老师沉稳、有力的板书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此次听课活动中的收获吧。

一、 语文教师语言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同一节课,上出了不同的风味与魅力。充分体现出一课多研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哪位老师,她们都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无限的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不同的教学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老师要让学生边读边想,带着问题一步步进入课本。“这个地方你再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像这样的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喜欢xx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xx老师的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xx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吴雯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

榜样就在身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向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方向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

教师观课报告4

[关键词] 同课异构;“U-G-S”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13-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引起理论与实践领域全面而广泛的探讨。“同课异构”作为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为平台,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的规约和引领,对“同课异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使“同课异构”成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程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承载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根据“同课异构”的操作形式与实施方式来界定,且多为描述性定义。如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进行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比较他们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1]。有学者认为,“同课异构”即组织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或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2]。也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应当使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承载不同的课程目标:“同课”可以理解为同一课程(或教学)内容,而“异构”则是从不同的课程目标入手构建起来的课程实施体系[3]。

以上三种观点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指出了“同课异构”在教学内容、学生、授课时间上的共同性和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出“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以及教师观摩、交流、研修等取长补短的价值功用,但这种认识窄化了“同课异构”的功能,尚未使“同课异构”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实践操作中,“同课异构”被赋予了创新型构建与发展意义,成为集教学、研修、培训于一体,通过合作、授课、点评、交流、反思、报告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开展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的实践承载

1)“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平台。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是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率先进行了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即“U-S”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吉林省白山市创建基础教育服务区,为当地农村和山村培养并输送近600名教师,强化并提高了白山地区的整体师资水平,这一举措被广誉为“尽显华章异彩的长白山之路”。通过对“长白山之路”实践经验的总结,东北师范大学于2007年与东北三省教育厅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中小学校共同开展教师教育事业建设工作,成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在“实验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承担共同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协同发展,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召开和“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2)“U-G-S”教师教育模式引领。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验区”建设工作稳步进行。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探索出了以“实验区”为载体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形成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机制,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的重要途径。“U-G-S”教师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协同发展理念下以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互补为工作原则,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工作核心,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和形成组织结构,为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模式规范和引导,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暨“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模式与机制保障。

2 “同课异构”的机制与保障

“同课异构”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系统事物进行正常运行时,各要素间所必须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程序和由这些规则程序形成的整体秩序[4]。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能够使模式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能有效建构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稳定的模式结构,使模式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同课异构”依托“实验区”平台,在“U-G-S”模式的引领与规范下有效运行。其中,东北师范大学负责“同课异构”的整体策划和理念引领。通过大学固有的学科和师资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证,邀请国内教学名师和相应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示范教学和评价指导,同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并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地区的参会教师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为“同课异构”活动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帮助,组织协调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参与活动,加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的有效衔接,成为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高效合作的枢纽。中小学校在具体层面选派相关学科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同课异构”,获取在职培训机会,并就参会教师代表的感想、体悟、思考和经验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做进一步传播与分享,扩大教师受教育范围。

“同课异构”的保障制度

在制度层面,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于2007年12月签署了“实验区”工作协议,并于2012年9月共同成立了“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制定颁布了《“实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文件。这些举措保证了“U-G-S”模式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也使“实验区”建设工作得到持续、稳步、全面发展。这样,“同课异构”作为“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制度层面取得了良好开展的保障。

“同课异构”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相辅相成的联动发展机制下,构建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新范式。使“教师备课-教师授课-课例观摩-专家点评-交流互动-理念解读-专题报告-专业反思-经验共享”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使一系列活动取得一体化发展,充分实现了教学优势的互补与整合,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专业成长。

3 “同课异构”的实践范式

名师授课:在观摩中进行专业学习

名师授课环节可谓是“同课异构”活动的核心部分。在此环节中,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均为在该学科教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并具备自身教学特色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每次“同课异构”活动通常邀请三名以上教学名师就教科书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示范,形成对比。同时,名师授课环节除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所展示的课堂教学外,在隐性层面也包含着教师授课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参与“同课异构”的示范教师,在授课前均进行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教学设计和备课工作。需要结合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风格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设计、组织和改进。这种授课准备工作往往通过教师个人设计、小组或集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伴随着研讨与反思,对授课过程中的诸多可能性和偶然性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呈现教学艺术的完美性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此达到“同课异构”课例教学的示范性、参考性和学习性。

专家点评:在反思中获取专业成长

专家点评是“同课异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专家点评能够清晰呈现课例对比中的亮点,补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进行解读和评价,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引领授课教师和观摩教师进行专业反思和专业提升。参与“同课异构”的专家和学者大多为该学科教学与课程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高校教师。其中,有的专家在活动之前参与过授课教师前期的备课工作,这样有利于深入发掘和解读课例。另有专家未曾参与过授课教师的备课工作,其评价相对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在专家点评过程中,每一位专家会针对不同授课教师的课例进行点评与讲解,对授课教师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并对教学内容的内在理念和价值目标进行深刻揭示。同时,促使与会教师掌握实现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思维,引导教师在反思中取得专业成长,进而发挥“同课异构”的实践成效。

交流互动:在沟通中实现专业完善

交流互动是“同课异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交流互动环节能够为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对话空间。通过交流与互动,授课教师可以将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等缄默知识呈献给观摩教师,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对学生的认识与期望、对专业性的自我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就观摩教师存有的疑问和想法进行解答与交流。观摩教师能够在交流与互动中就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同时与授课教师分享经验。另外,教师之间可以借此环节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交流与互动环节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显性和表象层面,往往能够深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甚至延伸到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交流与互动使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彼此交换经验,相互吸收各方之长,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完善。

专题报告:在引导中形成专业展望

专题报告是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专家就学科教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做出专题讲解,对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知识、教师职业认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做出专业引领,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形成规划与展望。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不仅是对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方式的继承,更是对教师教育方式的新发展。“同课异构”与专题报告相结合,能够实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报告主题紧密围绕“同课异构”展开,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专业提升,使观摩教师在对“同课异构”形成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理论,获得宏观专业引领和具体的理论指导。此外,专题报告同样设有交流与互动环节,形成参会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交流与对话的空间。参会教师可就教学实践、教育理论、教学管理、教育政策、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与报告专家进行沟通,破解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师专业困惑与实际问题。

4 “同课异构”的价值追求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课异构”与有效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如果说“同课异构”是手段和途径,有效教学则是手段和途径的最为直接的价值导向,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有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着“同课异构”活动的构建与实施,也是“同课异构”活动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以县、区和农村学校为合作主体的“实验区”,“同课异构”活动成为一种促使农村教师更新观念、传递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设计、深化理念解读、优化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成效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利方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个体的专业性提升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和核心保障,也是实施“同课异构”与实现有效教学的中间衔接力量。“同课异构”活动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直接价值导向,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养成教师实践智慧、完善教师综合素养为直接目的。“同课异构”活动的展开旨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补融合的课程与教学范例,发挥其对教师的观摩、欣赏、学习、启发、反思、完善作用,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双向提高。

3)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状况。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受限、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瓶颈。依托“实验区”平台建设和“U-G-S”模式的支撑,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打破了以往相互独立的状况,建立起有效衔接,使“同课异构”成为破解农村地区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加之师范大学对活动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缺乏经费而引起的教师培训难题。

5 “同课异构”的成效评析与实践反思

成效评析

自2007年“实验区”成立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的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共同开展多次“同课异构”活动。2012~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携实验区联盟学校分别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林省通化县、辽宁省朝阳市等地区共举办5次“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活动包括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多个学科,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长春等多个地区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受邀参会,对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精心的准备,并对活动的策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课异构”活动也得到了东北三省教育厅和县(市)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肯定。5次活动共培训东北地区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2000余人,成效显著。“同课异构”改善了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破解了长期制约东北农村地区教师质量提升的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质量偏低的难题,切实推动了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有重要作用。“同课异构”活动也因此受到社会教育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实践反思

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同课异构”活动本身也不断取得完善,其成效和意义值得肯定。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得以正视,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课异构”才能逐渐走向完善,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最大发挥。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有效衔接的枢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地方政府的参与程度与“同课异构”的效果呈正相关。但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政府参与程度低,导致“同课异构”效果受限。充分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发挥政府最大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参与范围小,目前还限于东北三省地区。在参与活动地区,教师专业成长水平明显提升,但对比其他地区,师资质量又出现了新的差异。因此,大范围地组织实施“同课异构”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最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师参与活动的困扰因素依然较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周边地区和偏远地区。保证这些地区的教师培训质量是今后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8-10.

[2]程瑞,田万惠。运用同课异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和提高实习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8):99-102.

[3]齐健,李秀伟。教师课例研修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要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77-8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02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