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观课报告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63015

【导言】此例“观课报告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观课报告1

[关键词] 同课异构;“U-G-S”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13-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引起理论与实践领域全面而广泛的探讨。“同课异构”作为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为平台,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的规约和引领,对“同课异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使“同课异构”成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程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承载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根据“同课异构”的操作形式与实施方式来界定,且多为描述性定义。如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进行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比较他们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1]。有学者认为,“同课异构”即组织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或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2]。也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应当使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承载不同的课程目标:“同课”可以理解为同一课程(或教学)内容,而“异构”则是从不同的课程目标入手构建起来的课程实施体系[3]。

以上三种观点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指出了“同课异构”在教学内容、学生、授课时间上的共同性和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出“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以及教师观摩、交流、研修等取长补短的价值功用,但这种认识窄化了“同课异构”的功能,尚未使“同课异构”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实践操作中,“同课异构”被赋予了创新型构建与发展意义,成为集教学、研修、培训于一体,通过合作、授课、点评、交流、反思、报告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开展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的实践承载

1)“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平台。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是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率先进行了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即“U-S”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吉林省白山市创建基础教育服务区,为当地农村和山村培养并输送近600名教师,强化并提高了白山地区的整体师资水平,这一举措被广誉为“尽显华章异彩的长白山之路”。通过对“长白山之路”实践经验的总结,东北师范大学于2007年与东北三省教育厅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中小学校共同开展教师教育事业建设工作,成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在“实验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承担共同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协同发展,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召开和“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2)“U-G-S”教师教育模式引领。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验区”建设工作稳步进行。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探索出了以“实验区”为载体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形成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机制,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的重要途径。“U-G-S”教师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协同发展理念下以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互补为工作原则,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工作核心,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和形成组织结构,为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模式规范和引导,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暨“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模式与机制保障。

2 “同课异构”的机制与保障

“同课异构”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系统事物进行正常运行时,各要素间所必须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程序和由这些规则程序形成的整体秩序[4]。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能够使模式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能有效建构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稳定的模式结构,使模式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同课异构”依托“实验区”平台,在“U-G-S”模式的引领与规范下有效运行。其中,东北师范大学负责“同课异构”的整体策划和理念引领。通过大学固有的学科和师资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证,邀请国内教学名师和相应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示范教学和评价指导,同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并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地区的参会教师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为“同课异构”活动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帮助,组织协调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参与活动,加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的有效衔接,成为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高效合作的枢纽。中小学校在具体层面选派相关学科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同课异构”,获取在职培训机会,并就参会教师代表的感想、体悟、思考和经验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做进一步传播与分享,扩大教师受教育范围。

“同课异构”的保障制度

在制度层面,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于2007年12月签署了“实验区”工作协议,并于2012年9月共同成立了“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制定颁布了《“实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文件。这些举措保证了“U-G-S”模式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也使“实验区”建设工作得到持续、稳步、全面发展。这样,“同课异构”作为“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制度层面取得了良好开展的保障。

“同课异构”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相辅相成的联动发展机制下,构建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新范式。使“教师备课-教师授课-课例观摩-专家点评-交流互动-理念解读-专题报告-专业反思-经验共享”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使一系列活动取得一体化发展,充分实现了教学优势的互补与整合,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专业成长。

3 “同课异构”的实践范式

名师授课:在观摩中进行专业学习

名师授课环节可谓是“同课异构”活动的核心部分。在此环节中,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均为在该学科教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并具备自身教学特色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每次“同课异构”活动通常邀请三名以上教学名师就教科书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示范,形成对比。同时,名师授课环节除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所展示的课堂教学外,在隐性层面也包含着教师授课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参与“同课异构”的示范教师,在授课前均进行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教学设计和备课工作。需要结合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风格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设计、组织和改进。这种授课准备工作往往通过教师个人设计、小组或集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伴随着研讨与反思,对授课过程中的诸多可能性和偶然性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呈现教学艺术的完美性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此达到“同课异构”课例教学的示范性、参考性和学习性。

专家点评:在反思中获取专业成长

专家点评是“同课异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专家点评能够清晰呈现课例对比中的亮点,补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进行解读和评价,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引领授课教师和观摩教师进行专业反思和专业提升。参与“同课异构”的专家和学者大多为该学科教学与课程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高校教师。其中,有的专家在活动之前参与过授课教师前期的备课工作,这样有利于深入发掘和解读课例。另有专家未曾参与过授课教师的备课工作,其评价相对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在专家点评过程中,每一位专家会针对不同授课教师的课例进行点评与讲解,对授课教师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并对教学内容的内在理念和价值目标进行深刻揭示。同时,促使与会教师掌握实现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思维,引导教师在反思中取得专业成长,进而发挥“同课异构”的实践成效。

交流互动:在沟通中实现专业完善

交流互动是“同课异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交流互动环节能够为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对话空间。通过交流与互动,授课教师可以将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等缄默知识呈献给观摩教师,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对学生的认识与期望、对专业性的自我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就观摩教师存有的疑问和想法进行解答与交流。观摩教师能够在交流与互动中就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同时与授课教师分享经验。另外,教师之间可以借此环节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交流与互动环节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显性和表象层面,往往能够深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甚至延伸到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交流与互动使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彼此交换经验,相互吸收各方之长,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完善。

专题报告:在引导中形成专业展望

专题报告是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专家就学科教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做出专题讲解,对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知识、教师职业认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做出专业引领,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形成规划与展望。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不仅是对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方式的继承,更是对教师教育方式的新发展。“同课异构”与专题报告相结合,能够实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报告主题紧密围绕“同课异构”展开,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专业提升,使观摩教师在对“同课异构”形成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理论,获得宏观专业引领和具体的理论指导。此外,专题报告同样设有交流与互动环节,形成参会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交流与对话的空间。参会教师可就教学实践、教育理论、教学管理、教育政策、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与报告专家进行沟通,破解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师专业困惑与实际问题。

4 “同课异构”的价值追求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课异构”与有效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如果说“同课异构”是手段和途径,有效教学则是手段和途径的最为直接的价值导向,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有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着“同课异构”活动的构建与实施,也是“同课异构”活动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以县、区和农村学校为合作主体的“实验区”,“同课异构”活动成为一种促使农村教师更新观念、传递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设计、深化理念解读、优化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成效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利方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个体的专业性提升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和核心保障,也是实施“同课异构”与实现有效教学的中间衔接力 山草香…量。“同课异构”活动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直接价值导向,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养成教师实践智慧、完善教师综合素养为直接目的。“同课异构”活动的展开旨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补融合的课程与教学范例,发挥其对教师的观摩、欣赏、学习、启发、反思、完善作用,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双向提高。

3)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状况。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受限、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瓶颈。依托“实验区”平台建设和“U-G-S”模式的支撑,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打破了以往相互独立的状况,建立起有效衔接,使“同课异构”成为破解农村地区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加之师范大学对活动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缺乏经费而引起的教师培训难题。

5 “同课异构”的成效评析与实践反思

成效评析

自2007年“实验区”成立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的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共同开展多次“同课异构”活动。2012~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携实验区联盟学校分别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林省通化县、辽宁省朝阳市等地区共举办5次“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活动包括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多个学科,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长春等多个地区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受邀参会,对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精心的准备,并对活动的策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课异构”活动也得到了东北三省教育厅和县(市)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肯定。5次活动共培训东北地区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2000余人,成效显著。“同课异构”改善了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破解了长期制约东北农村地区教师质量提升的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质量偏低的难题,切实推动了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有重要作用。“同课异构”活动也因此受到社会教育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实践反思

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同课异构”活动本身也不断取得完善,其成效和意义值得肯定。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得以正视,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课异构”才能逐渐走向完善,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最大发挥。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有效衔接的枢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地方政府的参与程度与“同课异构”的效果呈正相关。但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政府参与程度低,导致“同课异构”效果受限。充分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发挥政府最大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参与范围小,目前还限于东北三省地区。在参与活动地区,教师专业成长水平明显提升,但对比其他地区,师资质量又出现了新的差异。因此,大范围地组织实施“同课异构”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最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师参与活动的困扰因素依然较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周边地区和偏远地区。保证这些地区的教师培训质量是今后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8-10.

[2]程瑞,田万惠。运用同课异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和提高实习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8):99-102.

[3]齐健,李秀伟。教师课例研修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要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77-8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3篇观课报告是来自于山草香的观课报告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观课报告2

有幸聆听了吴老师所执教的五下《将相和》。感谢吴老师为我们**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吴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课前的小游戏——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知多少。如:卧薪尝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8个成语,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这些成语故事都出自《史记》,同时引出《史记》的一些资料。这一环节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吴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历史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渡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吴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时候,师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写蔺相如动嘴的句子,想一想,蔺相如这嘴的背后是什么呢?请在句子背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找到了句子后,问学生:说这话,是怎么说的,从哪里看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蔺相如动嘴的句子环环相扣。

四、在概括课文内容,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作为小标题。这样的形式很好地去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能力。高段的概括课文内容能力非常重要。

五、板书设计新颖。吴老师用诗歌的形式将“完璧归赵“的故事内容呈现出来。这样的板书设计真正地概括了课文故事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挺身而出赴危难,理直气壮欲撞璧,完璧归赵立大功,有勇有谋受封赏。”

六、阅读教学,这样的设计很大气,用文言文串读句子,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同时,还提供了选做题,让学生的作业有所选择性地去做。

作文讲解观课报告范文3

12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谷力主任主持。南京市教育局陈舒泛副调研员,市教育局高师处孟宇副处长,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谷力主任、黄银美副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梁艺总编辑,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耿涓涓教授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首先,谷力主任对开展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流程等做了介绍。接着,南京市教育局陈舒泛副调研员做了重要讲话,他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活动安排的内容非常丰富、实在,既有六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又有四所学校四门学科的教学团队展示,理念与实践结合,这是奉献给南京教师的一场“教育盛宴”。另外,全国正式刊物《教育观察》杂志和《南京教师》深度合作,帮助南京的中小学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他希望老师们能有效利用课堂观察这一有力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关注我们的课堂,把关注的焦点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2日上午,《教育观察》杂志特约专家、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耿涓涓教授作了题为《课堂观察:问题与方法》的学术报告。她从“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两种取径:量化与质化”“课堂观察的技术”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她认为,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仅仅是一种工具,为了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教育是关于生命成长的智慧,教师应当更关注学生基于自然禀赋的专业能力,用内在的观点去看待儿童期;课堂观察也分为量化研究中的观察与质化研究中的观察,两者有些区别。谷力主任随后与耿涓涓教授就教学的精细化、中西课堂教学的差异等技术化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总结、点评了这场讲座。

12日下午由五位专家作微型报告,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课堂观察进行了详细阐述。

严华银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我拿“什么”去观察课堂》。他从“对观课、评课(议课)的认识:敬畏课堂”“教师成长发展的机制和要素:设计教学、上课、外学(包括议课)与内化等”“教师观课的基本前提”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课堂观察必须具备以下要点:基本的课堂标准,科学的课堂理念,带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力于自身课堂的改善。课堂观察最终改善的是所有参与者的教学行为,提升的是大家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喻平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课堂观察的六个维度》。他从“观察教学观念的渗透”“观察教学目标的设置”“观察教学内容的组织”“观察课程资源的开发”“观察教学开展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同时,喻平教授对严华银教授在前面抛下的三维目标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李如密教授讲座的题目是《关于课堂观察的几点认识》。他从“课堂是教学研究的‘田野’”“课堂观察作为教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的两种基本类型”“课堂观察量表的常用形式”“课堂观察的三种意识”“课堂观察的基本功能”“现象―问题―观察―分析―对策”“课堂观察的局限”八个方面展开论述。这其中既涉及了课堂观察的一些元问题,也包括课堂观察的一些细节性原理,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

谭顶良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教学观察》。他从 “观察谁?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对观察结果的理性思考”等几个方面入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在座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程序问题以及观察的结果引起反思,真正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谭教授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观察的事实和真相并不是统一的,所以在观察中需要予以注意。

董洪亮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课堂研究:事实与意义维度》。他认为,“事实”回答是什么,“意义”回答为什么;“事实”只能采用“解构”的方式,而“意义”能使零散变为整体;没有呈现,就没有“意义”;对课堂的研究应该采取科学的方式;融合在“事实”中的“意义”,不光是个体的,也包括地方性的文化。最后,董教授做出一个提议:以“第三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进行观察。

在五位专家的讲座后,谷力主任都做了精彩的点评,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到场的教师也踊跃提问,将自己心中对课堂观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并从专家那里寻求新的解释。

13日,会议以教师上课、观察团队汇报观察结果、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将课堂教学观察引入实践层面,让与会教师更明了、直观地了解课堂观察。

上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刘正松老师首先执教了一堂小学六年级数学课《认识百分数》。刘老师从投篮比赛导入,与学生一起讨论了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应用、百分比、百分率等问题。课后,新城小学的课堂观察团队五人对本节课的观察进行了汇报,他们使用了观察量表,并讲解了观察量表设置的依据。最后,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老师对刘正松老师的课堂以及观察团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他重点讲解了量表的由来、具体划分依据以及事实与意义的再认识等问题。

第二场由力学小学吉冬清老师执教一节小学二年级的美术课《自然现象》。她从天气预报导入,与学生分享自然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随后,力学小学的课堂观察团队对这节课的观察结果进行汇报,包括吉老师的课前准备,男女生性别差异带来的个性化差异(女生主要选择了彩虹、雪景等美好的自然现象进行绘画,而男生则更多选择了火山、海啸等灾难性、刺激性的自然现象进行绘画)。观察团队也给吉老师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多进行因材施教,多结合2011版新课程标准等。最后,江苏省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晓东博士从观察的视角、目的,如何处理整体与局部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复杂思考,简单操作。

下午第一场由中央路小学祝艳老师执教二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她让学生从“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品一品”“夸一夸”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将音乐、画面、视频等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了解丹顶鹤,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随后,中央路小学的课堂观察团队就观察结果进行了汇报,他们主要就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课堂表达等问题进行了汇报。最后,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林春曹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教学研究也可以如此美丽,把教学往前推进一步即是教学研究,教师可以进行“小观察、大研究”,以小见大。同时,林老师也对本堂课的语言表达以及文本进行了点评。

下午第二场由赤壁路小学吴冰燕老师执教“The Horse and The Dog”,她借助多媒体设备,与学生一起阅读本课,并让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扮演,整节课生动活泼、气氛热烈。随后,赤壁路小学课堂观察团队进行了点评,他们从选择观察的视角、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视角、观察结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因为吴老师是入职刚两年的年轻教师,所以观察团队从教师提问、教师反馈、学生课堂参与三方面进行汇报,并找出了吴老师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伊娜教授对这节课以及观察团队进行了点评。她认为观察团队选择的观察点对年轻教师的发展很适用,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同时,张教授也从英语学科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有些观察点还可以再细致一些,将英语学科的特点再紧密结合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06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