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20255

【导言】此例“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实用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1

关键词:网络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5-02

一、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

1.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舆情编辑工作,就是披沙拣金。网络共生的环境下,民意就是考量政治环境的晴雨表。这就要求我们对地方网络的公共治理,按新闻的性质和规律看待舆情焦点在于民生民情。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将编辑意图、正能量的声音发散出去,有效地提升了平台的感召力、影响力。舆情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应具有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把握全局的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谣言、谩骂、刻意诋毁、颠倒黑白的不良信息,培养从复杂舆论中客观分析和提炼要害信息的能力。

2.舆情信息处理的编辑立场。舆情编辑从搜集舆情信息统计、分析、判断、综合的各个方面来看,编辑立场关系到社会热点引导、改革政策为稳定大局倾斜等的重点问题,目前,自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实施运行中能及时用网站平台政令、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开设了网民诉求通道,有关回应网民敏感问题,该上升到政府工作议题的能从制度上、源头上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编辑立场能敏锐快捷提炼要点,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上发挥了编辑作用。

3.新闻价值决定引导方向。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新性,这里即指网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最新言论、政策变化、社会动态等广泛内容。此间,以网络传播规律来看,这时,“舆论领袖”影响受众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网络出现一些不明不白似是而非的信息时,网民往往分不清客观事实而无所适从,他们就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进行舆论引导,编辑挺身而出以“舆论领袖”的方式,澄清事实内容,以此作为编辑决策的依据。同时,编辑需要建立稳定的用户群,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我们的网民有空前的话语权,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1]。”需要编辑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包括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方经济,衡量其新闻价值,引导舆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方向作用。

二、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建言

自贡市舆情中心每天要浏览监测网络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或论坛等。论坛主要关注天涯社区、四川在线、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等;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新闻网、自贡在线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等。在网页监测浏览中,切实注意和自贡市有关的敏感的话题。

自贡市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网络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舆情网评员队伍,每天负责对网络论坛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舆情巡查,对此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是坚持对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发展走向,及时地准确地全面掌握,做到及早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的处置状态。对那些网上举报线索不准确的含糊的舆情,找准线索查实,在调查疏导中、采取事后善处等措施,确保主流舆论引领;三是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着想,思考和修正工作偏差,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四是目的明确,建言为上。舆情编辑最关键的是,洞察舆情走向,化解舆情矛盾。编辑应说服当事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使可能引起的舆情事件转化为积极因素;以平等公正善意的态度获得公众的信任认同,利于舆情危机消除或化解。在建言时,在大量舆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合理、恰当的处置意见,对其处置手段优缺点和时间节点的把握和推测,要有参照系、预见性和前瞻性,不仅能回答情况是什么,还能回答怎么办。

进行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具体针对舆情可能诱发的危机事件,交流舆情研判中、决策中得失的总结。应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讨论预警方案和判断标准的制定,以便有针对地开展编辑策划。网民讨论的话题繁多,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话题发现能力和网络舆情追踪技术。

1.编辑熟练掌握舆情分析系统工具的必要性。在当今网络各种舆论繁多而杂乱,各种论坛网友爆料已成为披露社会阴暗面第一现场。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热点的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发展变化及时跟进引导,已成为舆情分析研究的重点,并实现话题发现与追踪。舆情分析系统十分重要,编辑能使用这个工具,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引导舆情、处置舆情。我们所使用的 绿色特别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支持搜索各类论坛、博客、微博、新闻网等。在运行中,要注意初始化设置是做好舆情分析的第一步,你关注的主题自动程序会自动搜索,并给予实时提示。自动程序还可以把舆情发送到编辑的手机上,随时随地提醒,在任何情况下知晓舆情有无变化。在这个监控系统中,关键词检测、追踪,以信息聚类为基本技术手段,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2]”

2.抽样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知识在舆情抽样统计分析中十分重要,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形象的破坏程度,设置参数与数据分析框架。抽样应选择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论坛、博客和新闻网站,关注点击多、回复多的新闻或者帖子,多选新帖兼顾不同倾向性言论,做到意见最大化材料丰富性。为了保障舆情分析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抽样遵循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因为科学规范的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前期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如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主要观点与情绪、与有无行动计划性、对社会体制构成怎样的冲击,甚至有无被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

3.构建舆情报告真实、全面、及时。通过判断特征词类型,并进行特点标注,从而构建倾向性语气词典和标准数据集,从而为倾向性深入研究分析提供支撑。形成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及时采用“化解、澄清、删除、正听”等策略原则,化解舆情危机,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引导舆论。如果缺乏相应系统和技术获取分析信息,就很难使舆情报告及时做到全面性、真实性。常见的舆情报告有条目型、综述型和专题型。条目型舆情报告是将搜集到的相关热点资讯进行摘编,按照正负面顺序,将消息以条目的形式罗列出来。比较条目型、综述型舆情报告适用于进行较为全面、综合地描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引起某个阶层或团体强烈关注的、又有争议的热点事件,通过对事件进行综述性总结,点评其影响及解决办法的理由等。至于专题型舆情报告,则是对某个行业、某个范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持续发展变化的事件。专题型报告以叙述为主,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网上传播的情况作统计,如跟帖多少、转载多少、网民评论的观点比例等都要简单描述,最后是报告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它必须建立在编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果包含翔实的数据和图表。

4.舆情编辑的策划。编辑的策划,倾向于广泛听取民意而集民智,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工作流程,是对整个工作全面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的复杂性,从策划起对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发现开始,到分析结果成为策划者操作的整个过程。其中策划和需求是起点和终点的交叉利用,各环节指编辑工作规划-舆情汇集-整理和评价-舆情分析预警-报送和反馈等,它们共同构成主体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报告。在更普遍的状态中,信息需求可以在舆情评价时,确定对某些研究对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以及策划者怎样主动听取群众建议和呼声、怎样最大限度寻证民意认同,怎样在对话中协商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怎样以一种适宜的倾向性消除群众误解和网民的隔阂。同时,也应注意网络了解民意的局限性,网络是不能取代编辑的实地调查研究,更不能取代政府的政策研究、专家的战略思考。所以对网络出现表露的民意民情,需要编辑一双“慧眼”分辨是否良莠,辨别优劣是非,是慎重判别和认真选择的必然。

构建网络舆情策划指标体系,是按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将网络舆情的特点表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联系的部分,通过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透彻认识整体,并准确定位关键制约因素。[3]”基于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和素质要求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具有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监测、引导和建言的能力上,才能建立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系统,构建舆情报告的真实、全面、及时,使舆情能够促进社会对话,发挥正能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8).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2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舆情分类

第三章 舆情处置

第一节 责任主体及分工

第二节 舆情监测

第三节 舆情研判

第九条 一级舆情,由领导小组和玉溪公路党委召集涉事部门举行舆情研判联席会议,研究制定舆情处置方案。

第十条 二级舆情由领导小组和涉事部门及时进行研判。对舆情的性质、舆情走势、可能出现的风险等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并制定舆情处置方案。

第十一条 三级舆情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告知涉事部门,涉事单位进行处理,处理结果报局党委。

第四节 舆情报送

第十五条 三级舆情采用直办制。由分局党总支指导涉事部门直接进行处理。

第五节 处置原则、流程及要求

第十六条 舆情处置按照“三同步”原则进行,即事件应急与新闻应急同步布置;处置工作与对外发布口径同步研究;处置授权与发布授权同步安排。

第十九条 各部门需要协调市外、省外媒体采访报道的,须出具书面报告,请求市局有关部门协调处理。

第六节 舆论引导

第二十四条 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有涉外、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参加的,须在市局党工部、省局宣传处指导下进行。

第二十五条 各地各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对外披露信息时,必须统一事实、统一数据、统一口径、统一出口。

第四章 考评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细则由华宁公路分局舆情处置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细则属内部管理细则,对相关内容务必保密。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自2017年1月10日起实施

舆情分析报告3

关键词:网络舆情;汇集分析;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082-05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及其形成、运行环境、作用的特殊性给整个社会舆情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更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因此,探索建立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以下简称网络舆情机制)不仅是完善社会舆情机制的迫切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机制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创新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从非主流媒体跻身主流媒体是媒介史上的重大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领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接近5亿[1]。在网民不断增加的同时,互联网更成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阵地之一。与传统舆情表达形式相比,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互动性、放大性、燃点低、触点多、传播快、影响大等新特点,一个热点事件很容易就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网络媒体兴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据对中国210起重大舆情事件的相关研究,网络舆情在近七成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网络媒体开辟了反腐倡廉的新局面、新气象[2];网络更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同时也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问政于民,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另一方面,网络上又充斥了大量的虚假和不健康的信息、偏执的言论等,网络舆情在政府引导与管理缺位的背景下,有可能演变成“公共舆论危机”,加剧社会管理难度。网络的迅猛发展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二)探索网络舆情机制是完善社会舆情机制的需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舆情工作的好坏对整个社会舆情工作和社会舆情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探索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是社会舆情机制在网络时代的重要发展和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以下简称社会舆情机制),是在党的领导下,党的宣传部门具体负责和指导,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社团、大众传媒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围绕社会舆情的表达沟通、汇集分析、引导控制而形成的协调一致、灵敏高效的工作机制。多年来,社会舆情机制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帮助政府实现决策科学民主化、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舆情具有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特点,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使舆情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工作等方面面临诸多新的难点和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信息汇集、分析和引导方法已经难以胜任。网络舆情形成迅速,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对社会影响巨大,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舆情机制,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和决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对加强和完善社会舆情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利用网络向世界各国,特别是针对社会主义中国,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道德文化和思想观念;打着“民主”、“人权”的口号对我国进行挑衅,竭力标榜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妄图从意识形态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的根基。因此,建立网络舆情机制,随时监控和掌握网络舆情及其走向,及时引导舆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党对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重视舆情,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舆情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建设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党中央对建立网络舆情机制也提出了要求。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党对舆情信息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可以看出,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反映社会舆情、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舆情机制的目标与构成要素

(一)网络舆情机制的目标

1. 畅通网民意愿表达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是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基础;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万众一心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情民意,各大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要求开辟了许多渠道,党和政府正是通过这些渠道来收集和引导社会舆情。

2. 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重视舆情的调查和分析,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使“网络问政”成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政治现象。近年来,不少地区和部门相继建立了网络舆情调查和分析机制,主流网站也纷纷搭建“网络问政”平台,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的。和谐社会本身要求党和各级政府积极听取民意,聆听民众呼声;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也需要不断广开言路,拓展民间信息渠道。

3. 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方式。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抓紧抓实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的意见、态度、思想、意愿、诉求等,是进一步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的重要保证。只有把握社会公众的思想和意愿,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才能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做到心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才能建立起政府的公信力,掌握舆论主动权。

(二)网络舆情机制的构成要素

1.主体构成。由于网络舆情的特殊性,网络舆情机制所涉及的部门与一般社会舆情机制所涉及的部门不完全一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网络管理的部门:宣传、文化、工商、财政、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网络机构:网络媒体、网络宣传等部门;执法部门:公安部门等。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需要整合上述部门的管理资源,形成有机的、联动的网络信息工作机制。

2.主要流程。网络舆情机制包括了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三大要素。从工作流程来看,可以进一步分为舆情规划、舆情收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事后评估分析等五个阶段。

(1)舆情规划。根据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对舆情工作的要求制定舆情工作规划。一般包括:一定时期的社会热点;根据网络信息流入流出矩阵做出重点实时监控的网站(论坛);对网站(论坛)监控的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采集内容。

(2)舆情收集。舆情信息采集是指根据舆情主题规划的任务需求,采取多种相应的调查方法,从网站、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网络信息渠道收集网络舆情,并有效进行过滤和存储,为舆情分析提供素材。

(3)舆情分析。舆情信息分析是指借助专门设计的程序,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素材进行分析、挖掘,生成舆情分析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做舆情预警处理或舆情引导。包括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按主题自动分类;寻找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跟踪舆情信息;预测舆情信息发展走向;对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自动报警;生成统计报告等。

(4)舆情处置。舆情处置是指将舆情分析所形成的分析报告提交给相关决策部门;决策部门通过分析、评估,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舆情工作重点,开始新的舆情汇集与分析。由此形成一个周期往复的网络舆情反馈系统。对于热点和敏感问题、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等,需要及时处置的,应及时通报信息,启动应急处置方案,迅速准确地采取处置措施。

(5)舆情引导。网络舆情引导是政府通过媒体等途径影响网络舆情的性质和走向,改变公众态度,使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质就是舆情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全天候、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媒体的这种特征带来了网络舆情的低控制性。网络舆情引导要坚持信息透明、沟通、疏堵结合等原则,加强对舆情引导的管理,实行依法治“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取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6)事后评估分析。舆情事件处置完毕后,对事件舆情的处理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工作。

3. 调查方法。 网络调查属于网络舆情搜集环节。在具体的手段上与传统的调查方法有明显的区别。近几年来,通过网络开展舆情调查成为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调查以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表达意见的真实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等优点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网络民意调查是一种新的信息采集方法,它在上个世纪80年代首先在西方一些国家被采用。其机理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远程交互功能,将交互网页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络来发放、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的数据及信息,不仅降低了调查的成本,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调查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降低了传统问卷调查方法可能出现的多种误差,是一种更加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新兴调查研究方法。网络调查很可能成为未来调查研究方法的一个亮点和发展趋势。

在具体的手段上,与传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面对面的访问、电话访问等手段不同,网络调查通过网页问卷、电子邮件问卷、网上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网络多媒体通讯手段来收集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即便是问卷调查,它也与传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网络问卷调查可以分为网页式问卷、弹出窗口式、电子邮件问卷等多种方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更多的样本。随着网络调查为更多的网民所熟悉和接受,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聊天室广泛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音频或视频调查。

网络调查的方式尚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只要广泛吸取传统研究方法的优长,结合网络互动性、实时性、方便性等的优点,将会在不断的探索中达到掌握网络舆情状况及走向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机制的思路

(一)高度重视网络时代的舆情信息工作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分析形势,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应该说,目前不少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对舆情机制还不是很熟悉和习惯,对其功能定位等迫切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时代舆情工作,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规范的社会对话和协商机制,畅通群众知情和反映渠道,分析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正确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广泛听取民意,开展调查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倾向性、苗头性和一些共性的问题,制定措施、防患未然,建立预警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将舆情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来对待和处理,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纳入决策的整个流程之中去,应逐渐成为一种执政习惯和制度。通过舆情与其他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的决策,最低限度降低决策的误差、失误,从而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道重要保障。

(二)加强领导和协调

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及运作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要全面、迅速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有一个全面覆盖、健全完善的舆情汇集工作网络,需要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各级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协调、指导职能。要特别注意加强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以党委宣传部为枢纽、有关网络为依托,纵横相连、覆盖广泛、功能齐全、反映快速的舆情信息工作的网络体系。要以推动制度建设作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舆情机制的经常性、时效性。

(三)创新方法机制,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

学习和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是建立网络舆情机制的基础。舆情工作部门要熟悉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社会影响功能,调查手段的特殊性,引导网络舆情的重点和难点,等等。对网络舆情的规律了解得越深刻,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就越完善。从事舆情工作的人员要注意收集反映网络舆情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情况,着力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分析研判,加强阶段性舆情、重大舆情和重大课题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提高宣传舆情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以其虚拟性、隐蔽性、时效性、随意性等特点使网站、聊天室、BBS论坛、网评、手机等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上的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扩大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舆情部门要不断提升技术系统支持,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提高舆情汇集的有效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四)加强网络舆情调研制度建设

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网络舆情调研制度,以使网络舆情调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现有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建立定期专题调查制度、审查报送制度和培训制度。要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减少舆情传递的环节。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包括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社会调查公司等具有舆情调研实力的部门定期开展社会热点、公众社会心态专题调查、宣传思想工作和舆情引导工作评价专题调查、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专题调查,开展对网络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提高掌握和运用网络舆情规律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五)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机制

舆情分析是整个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舆情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去伪存真,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为决策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社会敏感问题,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社会利益矛盾的事件要从内容、范围、程度进行及时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主动设置议题,深入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认真研究舆情引导的现状和趋势,对一些容易激化社会利益矛盾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前期调查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舆论引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六)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舆情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间题,努力消除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网络舆情引导,必须遵循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必须遵循公开化、透明化原则,让谣言止于事实。要充分发挥网络“把关人”作用,同时加强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虽然网络“把关人”的作用比之传统媒体要大为弱化,但并非无可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网络论坛管理员及技术人员等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民的言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并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七)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是建设网络舆情机制根本条件。与一般舆情信息工作者不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事业心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专门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保证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在舆情机制的主体建设上努力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重点抓、信息员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工作覆盖格局。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7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