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实用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热选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41249

【导言】此例“实用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热选精编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1

xx区是我市的第一批省级社会舆情直报点。近年来,我们在省、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反映社情民意,服务工作大局”作为舆情工作的着力点,畅通舆情信息汇集渠道、加强舆情信息综合分析、扩大舆情信息涵盖范围,社会舆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于xxxx年度和xxxx年度两次荣获省宣传系统社会舆情工作先进单位。去年,我们上报宣传部舆情信息总量达到xxx余篇,被中宣部和宣传部采用近xx篇,受到领导批示x篇。今年上半年,我们上报宣传部舆情信息xx余篇,深度分析类舆情信息xx篇,受到领导批示x篇。

一、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舆情信息汇集网络。

做好社会舆情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信息汇集网络。在工作中,我们从完善网络、健全制度和机制入手,为舆情信息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x、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坚持每周一次的舆情分析例会制度。区委宣传部部务会坚持每周研究分析社会舆情工作,对报送要点、篇目进行安排。二是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基层舆情信息员管理和培训办法、舆情信息需求要点通报制度、舆情信息工作百分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舆情工作管理制度,对基层单位舆情信息工作的人员配备、报送数量、报送标准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加大奖惩力度。每月通过《邯山报》对各单位上报舆情数量进行通报,对年度舆情信息工作突出的中心户,给予免费订阅党报党刊的奖励。

x、开展定期会商。为保证各级舆情信息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当前的形势和上级关注的重点,充分掌握基层各界群众的思想动态,我们开展了社会舆情工作定期会商活动。每月定期组织全区的舆情信息员、联络员和基层的舆情信息骨干,一起分析社会舆情走向和当前热点,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传达近期舆情信息需求重点,交流开展舆情工作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基层舆情信息工作人员的政治敏锐性和业务水平。

二、丰富报送内容,不断拓宽舆情收集范围。

随着领导决策需求的多样化,舆情信息需求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大。为此,我们不断创新舆情工作手段,拓宽舆情收集范围。一是加强网上舆情收集。专门安装了宽带网络设备,把每天x:xx到x:xx作为上网收集舆情信息的专用时间,优先保证舆情工作对网络的使用。通过网上收集舆情,可以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群众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为撰写上报舆情信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素材。如今年上半年,我们综合网上一些有关中日关系问题的信息,就理性处理中日关系撰写了一系列舆情,收到较好效果。二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民论坛”活动,围绕广大市民关注的话题,定期组织各界居民群众与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已举办论坛xxx场,收到居民意见和建议xxx余条。另外,我们还通过在社区设立“零距离信箱”、“社情民意工作室”、“社情民意专线”以及开展党群干群“情感沟通日”活动等新形式,方便居民群众反馈意见和建议。对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总结出居民关切的xx大类问题xxxx余条,这些建议为撰写舆情信息提供了大量素材。三是组织问卷调查。针对中央、省、市、区委关注的问题,组织开展街头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领导的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如在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中,我们在全区组织了创建文明城区活动问卷调查活动,发放调查问卷xxx份,从创建活动的组织情况、知晓率、参与状况、创建效果等方面,对居民进行调查,了解居民对创建活动的满意度,并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对创建工作的分析报告,为领导推动创建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加强综合分析,提高舆情信息报送质量。

1篇舆情信息能否进入领导视野、能否对领导决策起到参谋作用和参考价值,关键在于它的分析是否深入、准确,是否抓住了事情的实质。为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大问题,围绕互联网宣传、安全生产、恐怖主义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上报相关舆情信息xx余篇。如围绕互联网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兴事物,通过上网调查、网吧走访、个案剖析等途径,充分了解了它的发展现状、对未成年人教育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网上舆论导向等情况,以此为基础,高质量撰写上报了《宣传系统在利用互联网传媒技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我省利用互联网开展宣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引导》、《网络环境基本好转低俗倾向仍然堪忧》等系列舆情,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加大舆情分析力度。坚持对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筛选、准确定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与加工,进而写出高质量的舆情分析报告。如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注意做到事先、事中、事后的连续跟踪分析,既反映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又反映群众的疑虑点、困惑点,既反映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深入透彻的综合分析,为领导下一步决策和推动政策落实提供依据。如在中央和制定“xxx”规划建议前后,我们撰写了《基层干部群众对我省“xxx”规划的建议》、《广大基层群众对xx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内容十分关注》、《新华社授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xxx”规划的建议,“五大亮点”备受基层群众关注》等一批舆情信息,把基层群众的关注点、建议及时反馈上去。今年我们上报的舆情信息中带有分析性质的已占到总量的xx%。

以上是我区在舆情信息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扎实推进舆情信息调研和各项宣传工作,推动我区宣传思想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谢谢大家。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在宣传政策、处理矛盾的时候,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过去的权力机关说一不二,今天的网民说三道四”,网络舆情对管理者形成了强大压力,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并正确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一)涉众型互联网违法犯罪,成为群体性舆情事件的高风险源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非法吸储以及网络售假等案件多发高发,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在多起非法集资事例中,局部投资人将不满情绪指向党委和政府,质疑金融政策和国家体制,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潜伏着较多的社会风险。

(二)“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舆论频发,加大官民裂隙。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或政府公共政策发布时,官方信息容易引发民众“对抗式解读”,即“官方解释什么,民众越疑心什么”的恶性循环。比方城区路面破损、乡村道路坑凹、教育公平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网民疑心相关部门工作未尽职尽责的重灾区。

(三)质疑和触碰党委和政府的权威,成为一局部网民的心态。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否认性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引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共鸣。如:农民工群体、涉军群体、“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购房群体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加区分的把责任归因于政府,在网络上制造声势,引发共鸣,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本钱。

(五)局部利益群体认同***督察巡视,抗拒本地党委政府政策解释。局部民众对***领导集体以及***的战略决策一致拥护,但是对于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一些做法存有非议,认为他们没有较好地贯彻***精神或者执行走样。越级上访和网上反映成为他们诉求得到上一级党委政府解决的渠道,特别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工作组到本地开展督察巡视、高级领导干部到本地调研时,这局部利益群体就会在线上线下集中反映问题,给地方维稳、治安、信访、特别是舆情等工作增加压力,干扰正常的督察、巡视、调研工作,引发事端。

(一)缺乏认识,消极应对。对网络成为主要舆论阵地缺乏应有的认识,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估计缺乏,没有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在舆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导和预防可以防止网络的发生,造成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消极防御应对较多、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简单粗暴应对多、合理引导平息少。比方,很多基层部门认为自己把线下工作做好就行了,网上的事情由宣传、网信部门处理,不是自己的份内事。

(二)投入缺乏,保障不力。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员,缺少网络舆情监测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信息化建设投入缺乏,或设置不合理,缺乏自主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平台。比方,基层网信办设在宣宜传部,只是协调机构,不是工作机构,由编制为1-2人的内设科室承当网信工作。

(三)机制不全,处置不力。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很多时候把侧重点放在已产生后果的网络舆情或者是涉及面广的重大网络舆情上,对涉及潜在危机和区域性个体事件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还显滞后。在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比方:缺乏语境处置预案未建立信息分析机制、正面引导机制未形成、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方法欠缺,水平较低。基层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都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新时期在处置网络舆情时,不能只是堵住群众的嘴,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处理的手段比拟弱、水平比拟低,才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比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说错话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是要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由于互联网匿名性所带来的网上信息无序是客观存在的,网上有害信息时常被传播,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则势必导致网络空间不良倾向和情绪的蔓延,并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有助于网上信息生态良性开展,使之成为公众信息交往的有序空间。要发挥各级网络管理机构、公安部门的作用,协同作战,对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斗力,贯彻并认实到抓好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压实工作职责,强化管控力,把與情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全力做好舆情应对工作,要突出民意建设,强化研判力,要切实化解舆情隐患,把舆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舆情风险;要按照要求快速有效的处置好舆情,强化处置力,确保全x舆情平安,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要健全互联网舆情的快速报告制度。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更新,集纳了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立场和观点、意见和建议、情绪和诉求。对此,要健全及时、准确、全面的互联网舆情报告制度,将网上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网民情绪、公众意见等快速报告给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x委网信办提出必要的处置意见,涉事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和营造网上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效劳经济社会和谐开展的大局。监测发现的重要與情信息应1小时内速报上级网信部门,不得瞒报、误报,主动开展网上网下调查核实、应急处置工作;已引起媒体关注的网络舆情,涉事部门要在6小时内发声,在12小时内受理问询、质疑和意见建议,并在调查了解的根底上,在24小时内正式回应。网络舆情快速报告制度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对各项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予以高度重视,由专人分管,明确专门的联络员,确保落实到位。

三是要落实网络舆情处置的干部问责制度。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甚至会影响现实社会事件的开展和走向。每一条网络舆情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利益诉求,这也是民意的重要组成局部。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回应和处置,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智慧。网络舆情的应对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中的考核比重,加强催促检查和年度考核。对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通报表扬;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提出问责建议。问责的目的,一方面使各级干部重视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工作水平和效劳水平,有效地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状态置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使互联网成为干部勤政廉政的一面镜子,进而提高社会的公共监督效果。

-->

-->

-->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臵工作的正常开展。

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5、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2、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4、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一些新闻网站,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做大做强,成为推介政府、宣传政府的主流网站。加大与上级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可成为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正面宣传主阵地。同时完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提高网络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懂政策、讲方法、富有战斗力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为有效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4

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在宣传政策、处理矛盾的时候,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过去的权力机关说一不二,今天的网民说三道四”,网络舆情对管理者形成了强大压力,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并正确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一)涉众型互联网违法犯罪,成为群体性舆情事件的高风险源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非法吸储以及网络售假等案件多发高发,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在多起非法集资事例中,局部投资人将不满情绪指向党委和政府,质疑金融政策和国家体制,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潜伏着较多的社会风险。

(二)“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舆论频发,加大官民裂隙。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或政府公共政策发布时,官方信息容易引发民众“对抗式解读”,即“官方解释什么,民众越疑心什么”的恶性循环。比方城区路面破损、乡村道路坑凹、教育公平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网民疑心相关部门工作未尽职尽责的重灾区。

(三)质疑和触碰党委和政府的权威,成为一局部网民的心态。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否认性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引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共鸣。如:农民工群体、涉军群体、“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购房群体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加区分的把责任归因于政府,在网络上制造声势,引发共鸣,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本钱。

(五)局部利益群体认同***督察巡视,抗拒本地党委政府政策解释。局部民众对***领导集体以及***的战略决策一致拥护,但是对于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一些做法存有非议,认为他们没有较好地贯彻***精神或者执行走样。越级上访和网上反映成为他们诉求得到上一级党委政府解决的渠道,特别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工作组到本地开展督察巡视、高级领导干部到本地调研时,这局部利益群体就会在线上线下集中反映问题,给地方维稳、治安、信访、特别是舆情等工作增加压力,干扰正常的督察、巡视、调研工作,引发事端。

(一)缺乏认识,消极应对。对网络成为主要舆论阵地缺乏应有的认识,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估计缺乏,没有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在舆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导和预防可以防止网络的发生,造成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消极防御应对较多、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简单粗暴应对多、合理引导平息少。比方,很多基层部门认为自己把线下工作做好就行了,网上的事情由宣传、网信部门处理,不是自己的份内事。

(二)投入缺乏,保障不力。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员,缺少网络舆情监测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信息化建设投入缺乏,或设置不合理,缺乏自主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平台。比方,基层网信办设在宣宜传部,只是协调机构,不是工作机构,由编制为1-2人的内设科室承当网信工作。

(三)机制不全,处置不力。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很多时候把侧重点放在已产生后果的网络舆情或者是涉及面广的重大网络舆情上,对涉及潜在危机和区域性个体事件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还显滞后。在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比方:缺乏语境处置预案未建立信息分析机制、正面引导机制未形成、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方法欠缺,水平较低。基层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都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新时期在处置网络舆情时,不能只是堵住群众的嘴,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处理的手段比拟弱、水平比拟低,才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比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说错话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是要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由于互联网匿名性所带来的网上信息无序是客观存在的,网上有害信息时常被传播,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则势必导致网络空间不良倾向和情绪的蔓延,并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有助于网上信息生态良性开展,使之成为公众信息交往的有序空间。要发挥各级网络管理机构、公安部门的作用,协同作战,对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斗力,贯彻并认实到抓好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压实工作职责,强化管控力,把與情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全力做好舆情应对工作,要突出民意建设,强化研判力,要切实化解舆情隐患,把舆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舆情风险;要按照要求快速有效的处置好舆情,强化处置力,确保全x舆情平安,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要健全互联网舆情的快速报告制度。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更新,集纳了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立场和观点、意见和建议、情绪和诉求。对此,要健全及时、准确、全面的互联网舆情报告制度,将网上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网民情绪、公众意见等快速报告给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x委网信办提出必要的处置意见,涉事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和营造网上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效劳经济社会和谐开展的大局。监测发现的重要與情信息应1小时内速报上级网信部门,不得瞒报、误报,主动开展网上网下调查核实、应急处置工作;已引起媒体关注的网络舆情,涉事部门要在6小时内发声,在12小时内受理问询、质疑和意见建议,并在调查了解的根底上,在24小时内正式回应。网络舆情快速报告制度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对各项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予以高度重视,由专人分管,明确专门的联络员,确保落实到位。

三是要落实网络舆情处置的干部问责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甚至会影响现实社会事件的开展和走向。每一条网络舆情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利益诉求,这也是民意的重要组成局部。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回应和处置,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智慧。网络舆情的应对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中的考核比重,加强催促检查和年度考核。对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通报表扬;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提出问责建议。问责的目的,一方面使各级干部重视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工作水平和效劳水平,有效地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状态置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使互联网成为干部勤政廉政的一面镜子,进而提高社会的公共监督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64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