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精编2篇

网友发表时间 845175

【导言】此例“网络舆情调研报告精编2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范文1

>>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和对策建议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及策略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处置策略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策略 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过程及特点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管理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提升 法治视野中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研究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方法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建设及效能检验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诊断及引导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及干预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link?url=44Gq_CAbw1zJXvRubDcEukIDhOykonLV75kqdfYNOrcYxq8ODZZSmXl3_HIrlqgzSOAjZtNYnX_zeS6Kr5_L68yTZseiPmAg5xK5U3T1Pt3.

[3] 刘保位。中国共产党社会舆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 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71-73.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 工作职责 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 选任机制 培训与考核机制

网上言论具备的自由、无界、及时、交互、隐匿等特性,使得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仍可归类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众多大学生一旦登陆网络便开始了“话语的狂欢”。这种场域和身份的转换(从现实生活到网络世界,从大学生到网民)所带来的表达欲望的释放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

一方面,上述特性使得这种网络舆情信息与传统渠道(如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班干部汇报)得来的信息相比更为快捷与真实,因此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意愿和诉求以及决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而增强决策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恰恰也是上述特性使得某些言论有时会有所偏颇。这种偏激在网络上会迅速被放大,使得高校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进而给高校的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不良的影响②。

基于上述判断,建设高校网络舆情①工作队伍,在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研判,为高校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提供依据,并在必要的时候引导网络舆论,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想而知。下面笔者将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工作职责

(一)制定本校网络舆情工作规划。

这种规划既包括常规规划又包括特别规划。所谓常规规划是指确定在一定时期(一般是一个自然年度)内本校网络舆情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如对那些网站上的哪些方面的信息予以关注),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的写作报送周期(一般为周报,预警报告则要求第一时间上报),以及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选任和培训计划等。而特别规划则是因决策者明确提出的舆情信息需求或工作人员根据特定时期的需要进行的特定工作主题的规划。

(二)进行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整理。

所谓汇集是指对自然出现的舆情信息,以及在特别规划下舆情工作人员通过发帖等调研方式“引发”的舆情信息的搜集。而整理则是依据舆情的主体和客体进行的初步的分类以及根据舆情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划分③。

(三)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写作网络舆情报告报送决策者。

在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汇集整理的基础上,工作人员通过分析与讨论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并视情况写作常规舆情报告或预警报告报送决策者。决策者从常规报告中了解学生的意愿和诉求以及决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为增进今后决策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供有效的依据。对于预警报告,决策者通过研判确定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方案。

(四)遵循行动方案,开展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

对于一般性的存有误解的言论,工作人员应通过主动导贴、积极跟帖、适时结帖力求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变中谋和谐;对于明显具有煽动性的侮辱诽谤或恶意攻击等性质的言论则视程度寻求或进行锁帖或删帖的处理。通过上述工作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种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五)抓实际,搞研究。

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理论,如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的主要模式与变动的主要规律,以及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方法和技术等基础理论④进行研究。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应实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与归口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率先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场所、专项工作经费并实现联席工作会议的固定化。

条件暂时不允许的学校也应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宣传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党政领导任组长,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思想理论教学部、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书记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小组的秘书处单位可设在学工部或宣传部,上述所列单位作为执委单位。

在领导小组下设具体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又可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能与权限进行相应的划分:首先,是网络舆情评论工作小组,由上述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专家、教师组成,负责网络舆情工作的总体规划、全校舆情报告的写作、重点舆情引导方案的制作;其次,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工作小组,由宣传部、学工部或团委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递送网络舆情评论员并在后者的指导下开展一般的舆情引导工作;再次,是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工作小组,由专职政治辅导员和学生舆情信息员组成,负责深入各网站、论坛、博客、QQ空间、QQ群进行舆情信息搜集或调研,并将舆情信息定时报送给信息汇集整理工作小组。此外,信息搜集工作小组还应及时对网络舆情中事务性的咨询性的问题予以及时的回复以服务学生,并在情况需要时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协助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最后,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小组,由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有害信息的过滤与网络监控,以及与各网站、论坛负责人联系及时删除虚假的或违法违纪的信息等。

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选任机制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选任条件。

1.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分辨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网上舆情信息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以及舆情与舆论间相互转化的速度之快都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具备上述素质,如此才能及时准确地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汇集整理出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何为常规信息,何为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预警信息。

2.富有使命感,热心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学生工作人员一定要将自己定位于“公众利益的公诉人”,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和学生正当利益诉求获得尊重与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去工作,消除部分学生对此项工作的偏见,为能够在更加透明的环境与更为善意的互动中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3.了解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尤其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方面的政策以及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有关规定。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是个亘古常新的问题,如何在尊重、珍视学生的知情权与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以上述规定为依据开展工作无疑是一个可行的理想的选择――这不仅源于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现实要求,而且因为法律价值中内在的就已对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做了预设。

4.了解本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只有对学校相关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对学生的各种现实需求作出及时的回应,做好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而网络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关注。了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了解工作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将服务、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提升工作效果,深化工作内涵。

5.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无论是面向决策者的舆情报告的写作还是面向网民的网络评论的写作,都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良好的文字功底,能够在纷繁的舆情信息中清晰地把握民意的脉络并且诉诸于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文字。

6.熟悉常用网络站点,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关注的站点及其上舆情的活跃度了然于胸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消除与学生网民的距离感,则是增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效果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选任办法。

网络舆情评论工作小组,以及网络舆情信息汇集、管理工作小组中的工作人员,可采用单位指定或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小组的学生工作人员则采用招聘的方式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产生。

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培训与考核机制

(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培训。

高校网络评论员的培训既包括岗前培训也包括平时的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培训可采用专家讲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实践写作等方法开展,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意义。鉴于对此项工作偏见的普遍存在,在培训中一定要对此重点强调,并让工作人员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与常态是发挥网络舆情信息在高校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而非对网络言论进行“监控”以实现维稳的目的,与此相应,工作人员的身份定位应是公众利益的公诉人而非其他任何单位或集体的代言人。

2.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刑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内容及对此进行研究所得的理论成果。

3.高校网络舆情相关要素的特征。如大学生网民作为青年群体与网民群体双重身份交互下的主体的心理特征、网络语言的特征与类型、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规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密集的网络站点的分布情况等。

4.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这种方法既包括如何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想什么、通过培养意见领袖的方式引导学生怎么想,以及通过现实中的新闻发言与网络上的评论互动的方式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等较为宏观层面上的方法,也包括在具体的评论写作时遵循“四讲、四不讲”的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讲有感而发的话、讲符合学生网民的阅读习惯易于被学生网民接受的话,不讲假话、不讲空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不讲“官话”)、“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掌握“欲扬先抑”的方法,以及如何撰写引人注目的标题等具体的技巧。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考核。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考核应结合工作人员自身的年度述职,搜集网络舆情信息、回复学生在网上的事务性提问、撰写网络评论文章的数量、质量及时效性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于考核优秀者应以精神上的奖励为主,少采用或不采用物质上的激励。

注释:

①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以及上述主体之外的民众对自己关心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②仅近三个月在网络上热议的便有“香水女生事件”、“和服门”事件、大学女生找外国男友事件等。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香水女生事件”,一些商业性媒体和“网络推手”经过策划与操作掌控网络舆论导向的运作流程经知情人士披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而这也使得我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

③高校网络舆情的不同主体和客体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当主体为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时,其对应的客体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为主体关心的公共事务;当主体为上述之外的其他民众时,其客体则为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公共事务。因此,可据此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初步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舆情信息指向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比如教育教学、学生工作、后勤服务、机关作风等方面的信息应归于不同的小类。

④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仍相当匮乏。《网络舆情概论》是国内第一本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应吸取、学习其理论成果,并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刘毅。网络舆情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2篇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84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