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精编4篇
【导言】此例“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精编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涯人物访谈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错。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常常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有时候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如待遇、地域、职业声望、传统观念等。这正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错的探索与定位环节上的薄弱。不论是选择职业还是更换职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的信念和原则应当是始终如一的。只有这样,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才是连贯的、有效的。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变得尤其必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人生导航的必然。南通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以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贯穿职业生涯理论,旨在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择业心理、个人职业特征评价等方面的辅导,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形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宣教式职业辅导,可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但是其教学方式的单一及对学生自身需求与能力的忽视,易流于形式,已不合时宜。南通大学教师在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吸收了心理教育中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体验结合知识启发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体验,并从中获得感悟,掌握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三、课程的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自我探索职业错,并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基础。课程用时:32学时,每周3课时,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适应的教学人数:每班60人以内为宜。课程方案分如下四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导向与暖身
1、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基本知识。目的与要求:帮助团体成员了解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基本知识和具体要求,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投入到学习、活动和体验之中。具体活动:自我介绍、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基本知识讲解。
2、相互认识、建立家庭。目的与要求:营造生动活泼的团体活动氛围,促进成员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如地展示自我,积极地关注他人。建立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相识,营造安全的小组心理氛围,促成小组凝聚力的初步形成。具体活动:轻松拍打(热身活动)、马兰花开、心有千千结、亲人大团圆(结成小组)、心灵连线、我有一个家(建立小组)、团体辅导宣誓活动、握手告别(结束活动)。
(二)第二阶段:职业自我认识
1、自我关注。目的与要求:在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基础上,促进成员开始关注自我(包括自己的生涯发展),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具体活动:抓与逃(热身活动)、捧打薄情郎、自制名片、美好家园、我是一个独特的人、组员心声(结束活动)。
2、自我认识。目的与要求:促成小组凝聚力的加深和小组成员较为充分的自我认识。具体活动:创新接力(热身活动)、我的职业梦想、我的过去与现在、我的家庭与影响、拥抱(结束活动)。
3、职业自我认识。目的与要求:通过电脑心理测试,使成员对职业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测试项目: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4、进行深入职业自我分析。目的与要求:结合心理测试,进行深入的职业自我心理分析,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从小组成员中获取一定的自我信息。并进行喜欢的生活方式、职业能力评估,职业自我综合分析(含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具体活动:假如我有一百万(热身活动)、无价之宝(价值观探索)、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职业能力评估、职业自我综合分析(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分享与交流、群抱(结束活动)。
(三)第三阶段:职业认识
1、职业实地采访与信息收集。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的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职业信息,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识程度。具体活动:征集相关职业、确定职业实地采访计划、小组职业实地采访、小组职业采访报告写作。
2、职业风采展现。目的与要求:各小组通过自己的创意活动,进行职业实地采访报告的汇报与交流,以展现多种职业风采,形成资源共享局面,促进全体成员对职业世界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具体活动:注意力辅导(热身活动)、猜职业、小组职业风采展现、职业风采展现评奖、我可能的职业选择、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布置课外作业)、小组群抱及告别(结束活动)。
(四)第四阶段: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规划。目的与要求:结合职业自我分析和职业认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方法。具体活动:小小动物园(热身活动)、分享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生涯方格练习、生涯抉择平衡单练习、总结与讨论、团队群抱(结束活动)。
2、笑迎未来。目的与要求:引导成员共同解决生涯规划中遗留下来的问题,纠正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中的错误理念,让学生自己探讨生涯困惑并评价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总体状况,在良好的情境与氛围中结束课程。具体活动:生涯困惑秘籍(热身活动)、实话实说(生涯困惑集体探讨)、誓言执行情况反馈、把心留住(结束活动)。
四、课程评价方式
1、起始评价。起始评价即在课程实施前进行的评价,可以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或教育心理测量等形式进行。内容应包含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如兴趣、性格、能力、生活方式等),目标的清晰度(有没有目标,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等)、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及兴趣、对学习的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无了解及了解程度、对生涯规划有无了解等等。起始评价所得的资料可做来课程设计的参考,也可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依据。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教师精心设计了大学生生涯调查问卷,含16道选择题,内容涉及自我认识、个人未来五年计划、所读专业与自身兴趣、对于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找到工作的信心等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制定教学方案。如,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仅限于对职业名称的知晓,对该职业具体是做什么、需要哪些能力却不知道,因此在教学方案别安排学生做调研,通过亲身探索真正了解职业;同时,很多同学自我认识模糊,不了解自我,教师即在教学方案中安排各种心理测试、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自己。
2、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即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评价,在课程进行时及时收集教学活动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记录课堂气氛和学生反响,并即时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需求。如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并不清晰,而且进入大学后对事物的看法发生改变而无所适从的情况,在课程别安排了价值观澄清的内容。
3、终结评价。终结评价即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课程效果的评估,可以重做起始时的调查问卷或量表,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进行个别访谈、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并以此作为改进课程和实施下一步职业辅导的参考,对于学生仍疑惑的比较集中的问题,也可再次以讲座或其他形式予以澄清。课程实践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职业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更加客观、清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4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生涯人物访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生涯人物访谈2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1-03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收稿时间]2014-12-19
生涯人物访谈3
关键词: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指导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类课程建设中都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由于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资源的限制,该类课程的主导教学方法仍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项灌输职业规划知识与就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内容,根本谈不上对他们的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学生都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但操作性强、学生收获大的实践方法来提高“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和优点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1]。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信息获取渠道
通过与职场专业人士的直接访谈,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并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等。尤其是工作者对工作的实际感受和主观满意度、岗位的真实薪酬等,这些信息是通过其它渠道难以获得的。
2.生涯人物访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
学生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往往会优先选择那些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大,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的从业者,这些生涯人物通常会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际经验给大学生一些中肯的建议,如什么样的人更能胜任这类工作,这个岗位最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等,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结合就业市场和岗位,自主探究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习计划。
3.生涯人物访谈操作性强,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自己想办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愿意接受访谈的生涯人物,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与社会接轨的过程;其次,在具体操作时需要事先搜集资料,列好访谈提纲,访谈结束后要对访谈结果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交流和总结,这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概括和反思的能力都是一种锻炼。此外,该活动一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并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认同团队目标,学会协作,共同分享感受,共同承担结果,充分感受团队学习的快乐和特点。
4.生涯人物访谈是搜集职业指导案例的好渠道
传统的职业指导案例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或者是通过指导者自身亲历的真实事件而来,要么是案例范围太窄、新颖性不足或深度不够,要么是与大学生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而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这种有组织的行为,能够使案例的收集更加容易,也使得遴选典型案例的范围更加广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避免其他方法的缺陷,提高案例的质量。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操作流程
1.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可的流程
(1)寻找生涯人物。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人士作为生涯人物。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可以是他们推荐的其他人,也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大型同学录或某个具体组织的网页来寻找其他职场人士。
(2)拟定访谈提纲。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对生涯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行业、单位名称、职业(职位)、工作的性质类型、主要内容、地点、时间、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市场前景、行业相关信息、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福利薪酬、工作感受、员工满意度等。
(3)预约并实地采访。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预约时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30分钟左右),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采访过程中学生应尊重被访谈者,注意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2.在教学中可以增加的流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生涯人物访谈的实效性,可以在实地采访之后增加两个环节:
(1)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访谈后,要求学生对访谈的内容、访谈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收获、对职业的反思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撰写出访谈报告。如果访谈结果与自己之前的认识出现严重脱节,应分析其原因所在,必要时可对另一个职业领域开展新一轮生涯人物访谈。
(2)汇报演讲。对访谈报告进行进一步提炼,制作成ppt,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演讲,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分享交流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使用生涯人物访谈方法时的一些要点
1.访谈之前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自我探索
前面已经提到,提高学生“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目的。生涯人物访谈实际上是“知彼”的方法之一,而这个知彼必须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因为只有对自我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大学生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可以说,自我探索是访谈成功进行的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应该在完成自我探索章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布置生涯人物访谈的作业。
2.对生涯人物的选择要结构合理
对生涯人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专业和兴趣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结构合理,既要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要有工作了一定年限并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后者更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年龄不大,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基于联系起来方便,很容易将一些与他们同龄的职场新人作为访谈对象,这种对象当然也是需要的,他们有助于学生了解某个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作为职场新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但由于这些人自己在职场中都还处于适应和调整阶段,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可能不够成熟,因此他们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笔者建议在选择生涯人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行业中的佼佼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因为他们工作时间长,心智相对更成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全面,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也会更为理性和客观。课堂分享的结果也证明,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学到的也更多。
此外,在决定了访谈对象,进行正式访谈之前,应指导学生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生涯人物的信息,越全面越好。这种信息的搜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联系到访谈对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访谈过程中的互动,使生涯人物在接受访谈时愿意积极主动地透露更多有用的职业信息。访谈结束时,还可以请访谈对象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3.要善于掌控访谈过程
作为一个采访者,对访谈过程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有少数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访谈对象非常健谈,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接受采访,并且这些人往往经历非常丰富和有趣,所以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结果费了半天功夫,只是听了一场与主题无关的演讲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最关键的是学生应非常明确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并且在访谈过程中要牢记这个目的。为了避免偏离访谈的主题,事先应认真列出访谈提纲,一旦发现访谈对象将话题扯远了,应对照提纲适时地将访谈拉回原有轨道。当然,由于学生的交流沟通或者说采访能力毕竟是参差不齐或者说各有特色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生涯人物,学生可以几个人一组去进行采访。如果访谈过程实在不能控制,建议学生尽快礼貌地结束访谈,选择新的访谈对象。
4.要提高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的质量
撰写访谈报告和进行汇报演讲并不是对访谈内容的一个简单记录,而是对访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涉及的内容可包括生涯人物基本情况介绍、访谈内容、总结、职业反思等。大学生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后就可以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找出主观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和工作环境,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知识与品质,进而详细制定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2]。
在进行汇报演讲时,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超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时间控制,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有用的信息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汇报的质量,教师应尽量按组分散汇报的时间。比如,每周安排一组汇报,后面组的同学就可以与之对比,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自己的汇报稿,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注意将每个班的生涯人物报告进行归纳整理,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将有助于对更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生涯人物访谈4
(闽江学院数学系,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 :精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32—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途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片面
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盲目跟风,听凭家长支配的现象严重。辅导员在工作中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为重点,缺少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1]
(二)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高
许多高校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甚少,没有做到精细中的再精细。[2]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体系
新生刚来的第一个学期,我们会按照专业的不同,请权威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然后,再与每位学生做深入细致的交谈,根据他们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在交谈过程中发现的不够自信、家庭贫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特别的关注,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日后还将补充他们的日常表现和奖惩情况,以便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依据。[3]
(二)实践拓展,职业训练,做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
要想达到人职匹配度最高的有效途径就是参加素质比赛,通过实战,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进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是:在大一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演讲赛、写作比赛、规划大赛等,发现个人兴趣所在,开拓视野,培养各种能力;大二时,参加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发现职业兴趣,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大三时,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树立择业理念,鼓励其到企业去实践实习,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大四时,举办一次制作简历大赛、一场模拟招聘和就业心理调适讲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真学,真会,真用。[4]
(三)细致入微,方式多样,做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操作过程
大学生的性格、职业兴趣及价值观是长时间形成的,所以,要想真正发现并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更需要细致周到的工作。具体做法是,与往届生源相比较,找出共性和相同点;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利用微信、微博、QQ、博客、主题班会、走访宿舍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对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充分地加以掌握,从而对其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5]
(四)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做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效果
定期深入课堂、比赛现场、宿舍等进行走访、调研,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尽早落实,使其由感性的接触上升到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定期与家长联系,检查其职业生涯的执行情况,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得以有效落实;以问卷、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职业生涯情况进行调查,以检验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6]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能够成功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以本校软件学院2008届毕业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专升本的比例为15%,两年后一人考上中科院硕士研究生,近80%的学生通过规划成功转到非软件行业。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一步到位,但它确实为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了规范和约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标准,为其成功求职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其职业能力、应变和决策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7]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诸多方面做精,做准,做细,做实;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施全方位指导;要将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四、加强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指导,特别是在调查报告的选题,撰写方面要与专业相结合,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要注重质量,讲求实际效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发现与专业相关的素材,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行业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职业背后的诸多秘密,由表及里地看待问题,为进一步的规划做出准确判断。
(二)加强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经验太少,对企业缺乏基本判断力,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实践实习基地的增加可以为更多同学提供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使其大大增强了职业判断力,缩短了毕业后与新工作接触的磨合期。[8]
(三)增强亲和力,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的建立。指导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感情,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急不躁,宽厚仁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忍耐力。[9]
(四)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思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增强文字感染力。有些教师的微博、博客虽已开通,但点击率不高,这与发帖的内容不够新,工作方式比较陈旧有关,缺少吸引人的亮点,没有使其成为学生们经常光顾的主战场,因此,除了增加宣传外,还要充实一些学生们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为学生们解决实际困难。[10]
(五)不断提高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课水平,用更好的表达感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做好职业指导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更具职业眼光,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
参考文献]
[1]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2]张瑞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东方文化研究,2013(6).
[3]韦琨。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河南教育,2009(10).
[4]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5).
[5]余信丰。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10).
[6]毛剑。精细化管理应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学管理,2012(29).
[7]余玉湖。转型期地方性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工作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11(3).
[8]陈国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