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析报告【推荐4篇】
【导言】此例“质量分析报告【推荐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质量分析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因素;优化途径
1.前言
近年来,资本市场上有许多的财务丑闻,企业通过财务信息造假来欺骗投资者,使得资本市场的信息可信度逐渐降低。资本市场能否有序健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财务报告的影响,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而可靠,质量是否达到一定标准,将决定着投资人对企业投资的信心。财务信息造假,严重损害着资本市场原有的秩序,让本应受益的投资者蒙受着遭受巨额损失的风险,就连造假的企业自己也会因为这样的虚假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企业一蹶不振,最终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2.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财务报告质量是指财务报告是否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并且披露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使用者,与信息使用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高度相关,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编制必须严格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低质量的财务报告导致信息使用者错误决策,产生负面作用,增加企业运营的风险。本文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其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1)会计政策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同会形成非常大的实际操作的差异,并产生不同的结果。统一会计政策下,不同的会计方法的应用也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一般情况下,债务合同中会设置一些财务指标来考核和检验管理者的经营能力,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而债权人则是依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相关财务报告来了解和监督债务合同是否按计划履行,债权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约的成本,间接性的控制和影响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管理层为达到债权人设定的相关指标,争取债务合同或者信贷资金,便会运用对这些财务指标有帮助的会计政策完成上述数据指标,使用能够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
(2)监管机构的影响
我国企业在交易市场上,由于政府监管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没有利益驱动,使得政府监管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因此有可能对监管有着消极的心态和懒惰心理,例如:监管机构如果不能仔细检查并发现竞争对手在财务报告中作假的不法行为,而交易所又对财务报告披露的监管采取事前审核的办法,那么对于就会有着不利的影响,监管机构受到人力资源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对一些必要的审查不够细致,就极有可能发生审查不够严格,长此以往,便会使得在财务报告的要求上越来越放松。
内部因素
(1)工作绩效考核的影响
企业工作绩效考核的一般以财指标进行管理,其编制离不开会计数据。管理层受到董事会及股东的制约,在任期内需要完成较高的财务目标,以通过绩效的考核,在这样的情况下,财务报告是非常有可能失去真实性的,经营者为了通过考核,增加其在股东和董事会那里的话语权以及利益,往往做出一些短期决策或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使得财务报告的质量大大降低。
(2)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在日常会计业务中,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的具体运用、合理避税等相关会计核算中需要大量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职业判断,其中会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如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判断、资产投资回收期的预测、销售收入的预测与产品成本的计算等,这些都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些因素。
3.提升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对策
完善会计政策建设
虽然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会计政策的建设进一步得到了补充,但这并不代表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已经非常完美。例如:由于缺少对未来财务会计存在的客观环境科学合理的预测,导致相关制度和准则的制定和规划不能在未来得到很好的运用,使得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核算的长远性和连续性相对缺乏,使得未来极有可能产生难以预计的风险。
提高企业外部监督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交易所等中介机构要坚守自己独立客观的审计和监督地位,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进行检查,杜绝从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一旦查出违规行为,就要对相应的公司进行严格的惩罚,并追究刑事责任,甚至处以高额的罚款,一旦发现和企业一起对财务信息进行造假,应该对相应的违规行为处以最严重的惩罚,并赔偿投资者因虚假的财务报告而造成的损失,只有这样,社会审计才能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认真负责的审计。
优化企业工作绩效考核
积极创新,改变原有奖励和工资的形式,使得公司管理人员为了获得长期高额而又相对稳定的利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考虑,增加公司的长期利润,企业可以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等方法,从而降低未获得短期内好看的财务指标而操纵财务报表的想法。除此以外,公司还可以在满足经理人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将多余的部分留在企业,在其任期结束后再返还给经理人,这种方式同样也能有效的降低经理人短期化经营的动机。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及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企业非常有必要加快建设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的高级会计人才队伍。在遵守相关制度的规定下,比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完善和强化在职期间会计人员能够持续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技能培训和财务专业知识,还要组织财会人员对不同财会信息的学习领会,主动运用制度和会计伦理道德来影响会计人员,从财务人员的思想层面这个根源杜绝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从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水平。(作者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壮。对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问题的思考[J].品牌与标准化,2011,18:34-35.
[2]郑文婧。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质量分析报告【第二篇】
一、数据来源
2013/2014年度中国新体制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依据GB ―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 2012年11月21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了新修订的棉花国家标准GB ―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和GB ―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并从2013棉花年度(2013年9月1日) 起开始实施,取代GB 1103―2007《棉花 细绒棉》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对颜色级、轧工质量、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主要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并综合生产、市场和政策等多方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成。
本报告所称的新体制棉花,是指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并在棉花产地经过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成包皮棉。
本报告所称的棉花年度,起止时间为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2013/2014年度即为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
按照品种及纤维长度,我国棉花分为细绒棉和长绒棉,长绒棉仅在新疆有种植,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与细绒棉的检验依据不同。细绒棉按加工方式的不同分为锯齿加工细绒棉和皮辊加工细绒棉,皮辊加工细绒棉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因此,本文所统计的质量指标数据,均以当年度新体制棉花锯齿加工细绒棉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计算而来。
二、检验数量与进度
(一)检验数量。2013/2014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涉及的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5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及生产建设兵团所产棉花因其在品种、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上的差异,而在一些质量指标上各具特点,因此,本报告中对其分别统计分析,并分别简称新疆地方、新疆兵团),涉及加工企业1789家,比上一年度减少%,检验量3268万包、741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检验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
从新体制企业检验数量及近5个年度的变化趋势所间接反映出的产量情况看,西北内陆棉区的产量占比在2011/2012年度有所回落之后,已稳步回升。新疆地方及新疆兵团棉花产量稳步上升,已占据全国产量的60%以上,新疆已成为我国棉花最主要产区。长江流域棉区近三个年度产量趋于稳定,其中,湖北省2013/2014年度产量显著上升,安徽省2013/2014年度产量有所下降。黄河流域棉区近三个年度产量略有波动;其中,山东省2013/2014年度产量稳步上升,河北省2013/2014年度产量显著下降。
(二)检验进度。2013/2014年度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进度延续了2012/2013年度的“快收快加”、高峰期集中的态势,并且高峰期更为集中,检验量的峰值到来更早,收购加工结束也更早。这反映出连续的收储政策使得市场预期更为明确,交储成为收购加工企业皮棉销售的首选和最主要渠道。
三、指标结果
(一)颜色级(棉花的颜色级指标与原标准中的品级指标并无对应关系。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颜色级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4个类型,其中白棉分为1到5级,代号分别用11、21、31、41、51表示;淡点污棉分为1到3级,代号分别用12、22、32表示;淡黄染棉分为1到3级,代号分别用13、23、33表示;黄染棉分为1级和2级,代号分别用14、24表示)
颜色级指标是GB ―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首次引入的棉花质量指标,它依据棉花的黄色深度(+b)确定类型,依据反射率(Rd)反映出的明暗程度确定级别,通过类型和级别在颜色分级图中对应的区域确定棉花的颜色级。按照中国棉花颜色分级图,我国锯齿加工细绒棉共分为4种类型、13个颜色级,其中白棉3级为标准级。从类型来讲,白棉和淡点污棉使用价值较高;淡黄染棉由各种僵瓣棉和部分晚期次棉、污染棉、烂桃棉,或是淡点污棉变异而来,使用价值较低;黄染棉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因多年存储变异,或回潮率大的籽棉未及时晾晒而变黄,这类棉花品质极低。各个类型中,1级为最好。白棉5级、淡点污3级、所有淡黄染、黄染棉,均不符合国家制定的2013/2014年度国家收储的质量控制标准。
从2013/2014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西北内陆棉区的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好,白棉占到总量的%,新疆、甘肃、陕西等西部省份颜色级指标低于国家收储标准的棉花均在其本省份总量的1%以内。黄河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介于西北内陆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水平之间,其中陕西该指标明显优于平均水平;长江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最低,湖北、湖南两省更是因为自然灾害,淡点污棉占本省棉花比例分别达到%和%,远高于%的全国平均值。为此,在收购晚期,国家放宽了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入储质量标准范围。
(二)轧工质量(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锯齿加工细绒棉的轧工质量分为好、中、差三档,分别用P1、P2、P3表示)
轧工质量是指籽棉经过加工后,皮棉外观形态粗糙程度及所含疵点种类的多少。2013/2014年度国家收储的质量控制标准要求轧工质量在P2及以上。
从2013/2014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新疆棉的轧工质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地省份中,天津、河南、安徽的轧工质量较好。由于机采棉加工方式的特性,新疆兵团棉花中轧工质量为差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
(三)长度(棉花长度并非指单根棉纤维的长度,而是根据一定数量的棉花所有棉纤维长度分布的数理统计量。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细绒棉长度级分级及长度值范围分别是:25毫米级,毫米及以下;26毫米级,~毫米;27~31毫米级以1毫米为级距依次类推;32毫米级,毫米及以上)
长度是棉花最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棉花的整体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细绒棉的长度由25毫米级至32毫米级依次分为8个长度级,其中28毫米级为标准级,30~32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高,25~26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低、26毫米级为2013/2014年度国家收储的质量控制标准。
2013/2014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逐包检验平均长度(对各棉包进行逐包抽样检验,各样品检测长度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对各棉包进行逐包抽样检验,实测长度后计其长度级,各长度级级值与该长度级占总检验量的比率乘积之和)为毫米。从各产棉省份棉花逐包检验平均长度看,江苏棉花长度最长,达到毫米;其次是陕西、河北;山东、新疆的情况也较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山西、甘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逐包检验平均长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江西,仅达到毫米;黄河流域棉区各产棉省份棉花平均长度有显著回升,特别是山东、河北两省,逐包检验平均长度较上一年度增长超过1毫米。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3/2014年度我国棉花长度指标已连续3年下降,逐包检验平均长度和长度级加权平均值均降至5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逐包检验平均长度较上年降低毫米,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较上年度降低毫米,比近5年全国平均水平低毫米。全国低于当年国家收储标准规定的最低长度的棉花占比%,同比上一年度增加个百分点;全国长度级低于长度标准级的棉花占比%,同比上一年度增加个百分点。此外,长度值离散范围有所回落,但30~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明显减少。
(四)马克隆值(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马克隆值级的分级、分档及马克隆值范围分别是:A级,A档,~;B级,B1档,~;B级,B2档,~;C级,C1档,及以下;C级,C2档,及以上)
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是棉花主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成纱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棉花的马克隆值越高,一般棉纤维成熟度越好;马克隆值过高,则成熟过度,纤维较粗,纤维抱合力差、成纱强力和条干均匀度不理想;马克隆值过低、细度过小、成熟不足,则容易产生有害疵点,织物染色性能差;只有马克隆值适中,棉花的细度适中、成熟适中,才具有最高的纺纱性能,获得较全面的使用价值。
细绒棉的马克隆值共分为3级5档,按马克隆值从低到高依次是C级的C1档、B级的B1档、A级的A档、B级的B2档、C级的C2档。马克隆值级A级的使用价值较好,B级的使用价值正常,C级的使用价值较差,其中C1档低于当年国家收储的质量控制标准。
2013/2014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马克隆值级A级占比%,较上一年度下降个百分点;C1档和C2档占比%、%,分别较上一年度上升和个百分点。各产棉省份中,甘肃、陕西的棉花马克隆值级最好,A级棉比率均超过半数;山东、新疆次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河南与全国水平相当;安徽、浙江棉马克隆值级不及全国大部分产棉省份;江西棉的C2档占到80%以上,虽较上年有所好转,但平均马克隆值仍高出正常范围,棉纤维细度过大、成熟过度问题突出,马克隆值级不及其他产棉省份。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3/2014年度马克隆值指标有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马克隆值A级的占比显著降低,比近5年平均水平尚低个百分点;马克隆值C2级的占比显著增多,比近5年平均水平增加了个百分点。其中,黄河流域棉区各省份马克隆值C2档棉花增加最为明显,河北、山东两省马克隆值C2档棉花占本省总量比例分别增加了和个百分点,山西、天津两省更是增加了和个百分点。
(五)断裂比强度[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断裂比强度的分档与断裂比强度值范围分别是:很强档,/tex及以上;强档,/tex~/tex;中等档,/tex~/tex;差档,/tex~/tex;很差档,/tex(不含)以下]
断裂比强度是重要的棉花内在质量指标,与纱线的成纱强力有很好的相关性。细绒棉按断裂比强度值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5个档,即很强、强、中等、差、很差。
2013/2014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断裂比强度值/tex,略低于上年,下降了/tex,已连续两年下降,为5年来最低水平。
各产棉省份中,江苏、江西棉花断裂比强度最强;其次是河北、山东和山西棉花,且比上一年度有显著上升;湖北、甘肃棉断裂比强度较差,且已连续两年下降,陕西棉断裂比强度很差,且较上一年度有大幅下降;全国最主要产棉区新疆棉断裂比强度近3年来逐年下降,成为拉低棉花断裂比强度全国平均值的主要原因。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3/2014年度断裂比强度指标有所下降,中等占比减少,差及以下占比大幅增加。断裂比强度平均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量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的新疆棉断裂比强度值大幅下降,低于其他所有产棉省份。
(六)长度整齐度指数[根据现行棉花国家标准,长度整齐度指数分档与长度整齐度指数范围分别是:很高档,%级以上;高档,%~%;中等档,~%;低档,%~%;很低档,%(不含)以下]
长度整齐度指数是重要的棉花质量指标,用以表示棉纤维长度分布均匀或整齐的程度,对纱线的条干、原棉制成率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纱线的强度也有影响。细绒棉按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5个档,分别是很高、高、中等、低、很低。
2013/2014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比上年度平均值低%,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长度整齐度指数为很高和高的棉花占比最多的省份是山西;其次是甘肃和江苏;浙江、江西、陕西、河北、新疆地方的棉花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以及高和很高占比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安徽、新疆兵团棉花中,长度整齐度指数为低和很低的占比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各产棉地区中,甘肃、山西、江苏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好,且山西棉花该指标已连续两个年度稳步回升;河北、山东与平均水平持平,但已连续两个年度稳步回升;江西棉花该指标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已连续两个年度连续降低;安徽、湖北棉花该项指标较差,且连续两年逐年下降;新疆兵团和河南棉花该项指标最差,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连续两年下降。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3/2014年度长度整齐度指数为中等的占比已连续3年明显回升,但高和很高的占比连续3年降低;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已连续3年下降,降至5年来的最低水平。
(七)综合评价
2013/2014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综合质量有所下降。从颜色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以白棉和淡点污棉为主,白棉2级和白棉3级占比最多,淡点污棉主要集中在淡点污2级;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候影响棉花颜色呈乳白色,略带棉花本色黄,淡点污棉占比较高;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占80%以上;除新疆外,各省份轧工质量为中的棉花占比均占到90%以上的绝对多数,占比最多的达到%。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与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两项指标均连年下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其中,长度指标主要体现在30毫米以上的棉花显著减少;长度整齐度指数指标表现在中等的占比虽然连续3年明显回升,但高和很高的占比连续3年下降。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指标较上年度水平下降非常显著,断裂比强度指标略有下降,但平均断裂比强度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其中,马克隆值主要表现在A级占比明显减少,C2档过成熟棉占比大大增加;平均断裂比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新疆棉该项指标较差,并连续下降。同时,检验结果也显示出,各省份棉花各指标的波动有所加剧,表明棉花质量的一致性下降。总体来说,国棉综合质量有所下滑。
四、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各地的情况来看,影响本年度棉花质量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产业政策、国家标准、市场形势、生产环节等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和年度内的气候变化是影响棉花质量波动的决定性因素。据中央气象台对2013/2014年度气象条件的分析,在播种及幼苗生长阶段,大部棉区光温水匹配较好,部分棉区低温、春旱、强降水影响棉花播种出苗。其中,湖北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大到暴雨日数有5~10天,部分棉田遭受渍涝灾害,影响棉花播种和幼苗生长。在蕾铃期,新疆棉区气象条件总体较好,黄河流域棉区多雨寡照、长江流域棉区高温干旱影响棉花蕾铃生长,蕾铃脱落增加、坐桃率降低,无灌溉条件的棉花出现萎蔫,甚至枯死,棉花产量与品质普遍下降。在裂铃吐絮和采摘期,大部分棉区多晴好天气,棉花收晒顺利,但黄河和长江流域部分棉区阶段性阴雨寡照、强降水影响棉花吐絮采摘,其中,新疆棉区9月中旬后期降水偏多、北疆及阿克苏地区气温偏低,对棉花吐絮采摘略有影响;下旬初北疆部分棉区出现不同程度霜冻,棉花提早10天以上停止生长,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有不利影响。华北地区9月17日―23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下旬后期多雾霾,导致部分棉区光照不足,影响棉花正常裂铃吐絮,长江流域棉区大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阴雨天气,致使棉花蕾铃脱落增加,纤维品质下降,特别是9月下旬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导致部分棉田渍水倒伏,湖南大部10月15日―22日出现5~7天阴雨天气,影响棉花采摘晾晒,导致品质下降。
(二)产业政策。为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农受益,国家在2013/2014年度延续了临时收储政策,在春播开始前即预案,明确在棉花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国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棉花敞开收储,临时收储政策有效遏制了棉价的大幅下滑、维护了市场的稳定,避免了“卖棉难”、保护了棉农利益。在较为弱势的市场行情下,交储成为加工企业的首要甚至是唯一选择。一方面,收储对棉花质量的要求使得企业主动重视质量,自觉参加公证检验,有力地推动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深入;但另一方面,由于收储价明显高于市场价,部分企业为了能够多交储,将质量指标较低的棉花与较高的棉花掺混加工,从而达到收储的最低质量指标,混等混级问题有所加大,同时,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快速回笼资金,对籽棉进行快速收购、快速加工、快速交储,部分地区即使阴雨天气也未停止加工,棉花未经充分晾晒即交售、加工,客观上降低了棉花的综合指标。
由于国储棉出库价格低于入库价格,加之国内外棉价差的拉大,少数不法企业通过将出库棉或者进口棉回包,重新与新棉掺混加工进行交储,形成“转圈棉”。对此,相关部门组织了重点整治,严肃查处并曝光了十余起“转圈棉”案件,有力震慑和遏止了加工“转圈棉”行为。
国家标准。2013/2014年度是新修订的棉花国家标准实施的第一年。新标准取消了在质量指标中长期占重要地位的品级指标,新引入了颜色级和轧工质量指标。对新标准的理解和适应尚需要一个过程,虽然相关部门在前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标准宣贯,但由于棉农及棉花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新标准的理解与执行尚有不到位的地方。一些加工企业片面理解颜色级的类型划分标准,将不同地区的棉花跨区域调运,掺混加工,以得到期望的颜色类型,也客观造成了混等混级问题。
(四)市场形势。2013/2014年度,棉花生产成本仍然居高,纺织服装消费依旧疲软,国储棉库存居高不下,新棉价格仅能依靠国家收储勉强维持,市场依旧表现出明显的“收储市”。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国家收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求关系的固化,质量条件未能涵盖异性纤维含量等评价指标,使得棉花加工与纺织生产供需双方在质量指标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出的几个问题包括:一是企业对挑拣异性纤维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二是收购资格的放开和加工能力的过剩导致抢购籽棉,跨省、跨地区收购现象严重;三是老体制的小包棉企业和无资质大包棉企业扰乱市场秩序;四是长江流域部分区域受自然灾害影响,棉花色泽、长度等指标差,虽然国家在后期放宽了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棉花的收储质量标准,但在前期部分加工企业从新疆及黄河流域等地跨省份调运籽棉,与本省份籽棉掺混加工,以达到将质量差的棉花交储的目的;五是一些企业不顾对棉花纤维长度的损伤,通过增加皮棉清理次数及力度(采取“大清大排”快速加工方式),使皮棉达到较好的外观,从而获得更好的差价率。以上因素导致棉花品种混杂、等级混杂、产地混杂的情况依旧突出,加工出的皮棉综合指标好的比例较低。
(五)生产环节。
1.品种影响。品种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内在因素,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棉花的质量。自2000年种子市场放开后,棉花育种企业发展迅速,棉花品种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一个县的种植品种有几十个之多的情况。同时,由于近年来棉种行业严重亏损,棉种市场秩序较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难以形成主打的品种和品牌。农民在选择棉花品种种植时以片面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色泽好为主,并不注重棉花内在品质,造成棉花细度偏粗,长度偏短,可纺性差。由于不同的品种其内在纤维品质有很大区别,在棉花收购时不同品种的棉花混收,造成品质混乱,棉花加工企业难以收购加工高质量的优质棉。
2.栽培管理的影响。一方面,棉花栽培管理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密度 、田间施肥种类单一,并且使用的农药种类带有很大盲目性,加上棉田残膜回收量甚少,或基本上不回收,导致残膜逐年增加,宜棉区耕地有限,棉田只能向非宜棉区扩张,加之劳力不足,管理粗放,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我国多数区域棉田分散,特别是在内地,规模化种植条件差,客观上导致质量指标的不一致。
3.采摘方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棉农采摘棉花时较为粗放,棉农按质量采摘、存放意识差,采集方式随意性大。部分棉农习惯揪桃剥棉,个别地区甚至还有拔秆剥桃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棉花采摘雇工困难,对采摘的质量要求放松,棉花早采现象严重,少数地区一次性采摘,未成熟的棉桃被采,造成棉花质量下降。
4.交售方式的影响。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在棉花采摘、运输过程中禁止使用塑料编织袋,但农民出于成本考虑,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此外,棉农在户外摊晒籽棉时,由于受环境条件影响,极易造成动物毛发及杂物混入,形成异性纤维。异性纤维问题已成为纺织使用中突出的质量问题。另外,由于担心综合指标低的棉花卖不出去,棉农有意识地将优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掺混在一起优劣混卖,形成资源浪费,造成棉花品质普遍中等偏下,高品质棉花匮乏。
5.棉花加工的影响。由于棉花加工企业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加工过程中未正确处理好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轧工速度控制不当、排杂不彻底或不排,导致棉花长度整齐度差,进一步恶化棉花长度,同时含杂较高,棉结、索丝多。
五、有关建议
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防止流通环节中人为的质量破坏,保护棉花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针对上述质量指标检验结果和影响因素做出如下建议: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其生产直接受市场供需关系与价格影响。现行价格结算体系下,质量好的棉花价格优势不明显。因此,应进一步研究更加合理的结算价格级差,淡化单一质量指标对价格的影响,避免内在质量无法通过价格级差有效反映的情况,拉大高品质棉花价差,通过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引导企业自主自愿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棉花质量水平,改善我国棉花库存量大、优质棉比例少的结构性矛盾。
合理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在保证我国棉花供给总量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宜棉则棉、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调整低产、分散、多灾产区;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培育种植标准化、生产自动化、产业规模化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引导纺织企业兼并、重组,建立大型棉花企业集团,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从而提高我国棉花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进一步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经过近十余年的努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变粗放型外延经济增长模式,往精细化内涵方向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改革成果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与应用,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如棉花公证检验结果在纺织配棉中的应用、公证检验证书与现代物流的结合、公证检验结果的“大数据”应用与质量分析等,同时,要进一步改进棉花国家标准,从而可以更为高效、客观、全面地评价棉花质量水平,指导生产与贸易结算。
(四)继续加大棉花质量监督力度。受目前棉花产业链整体水平所限,棉花质量变化与市场形势走向的相关性较强,因此要继续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力度。一是加强监督检查,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有效性,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检查;二是针对纺织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长期存在的混等混级和比较突出的异性纤维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三是继续完善公证检验对建立公正、公平的棉花市场交易环境,维护各方利益的作用;四是加快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积极实施棉花加工企业分类监督管理,发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在企业贷款、公证检验资格等方面的作用,督促棉花加工企业落实各项质量义务;五是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质量状况,做好棉花质量分析,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风险。
质量分析报告【第三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试卷评阅的总体情况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考试命题分析;试卷命题质量分析以平面向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约占30%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约占90%以上;学生答卷质量分析,对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报告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知识点,同时注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衔接、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20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试卷评阅的总体情况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经过阅卷后的质量分析,全省各教学点汇总,卷面及格率达到了54%,平均分分,较前学期有很大的提高,答卷还出现了不少高分的学生,这与各教学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省校统一的教学指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总结各教学点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卷面考试的质量分析,发给各教学点,望各教学点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开展讨论、分析、总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考试命题分析1、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知识点,同时注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衔接。以各章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于基础概念、基本运算、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的难易适中。2、评分原则评分总体上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客观性试题是填空及单项选择,这部分试题条案是唯一的,得分统一。避免评分误差。主观性试题的评分原则是,以知识点、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步骤为依据,分步评分,不重复扣分、最后累积得分。
三、试卷命题质量分析以平面向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约占30%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约占90%以上。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20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两小时内解答各题容量是足够的,知识点的容量也较充分。平面向量考查基本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方法,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与非零向量的共线条件,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直线与二次曲线考查,曲线与方程关系,各种直线方程及应用,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及一般方程的应用,方程中参数的求解,各几何要素的确定,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空间图形着重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两线的位置关系、两面的位置关系、线面的位置关系、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所成的角、距离计算等问题。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减轻学生负担末列入试题中(但复习中仍要求应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该部份试题分数约占30%。三章考点放在平面向量、直线和二次曲线,其次是空间图形部份。故考查的主次是分明的,符合高职公共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学生答卷质量分析填空题:第1至3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位置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答对率约85%左右,其中大部份学生对书写向量遗漏箭头,部分学生将第3题的答案(-9,3)答成(9,-3)或(-9,-3)等。符号是不清楚的,反映出部份学生对向量的线性运算并非完全掌握。第4~7题涉及立体几何问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答对率70%左右,其它学生主要是空间概念不清,不能确定线面间、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多数对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清楚。第8~13题涉及解析几何的问题,考查曲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情况尚好,答对率70%左右。第11~13题反而答错率占65%左右,主要反映出学生对各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混淆不清,对几何要素的位置掌握不好,突出表现在对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掌握较差,不牢固。单项选择题:学生一般得分为12—18分第1题选对的占80%以上,学生对平面的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及推论掌握较好。第2题选对的占70%左右,学生对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答错较多的是第4和第6题,其次是第5题。第5题多数错选(A)或(B),可见学生对一般圆方程用公式求圆心和半径不熟悉,同时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也掌握不好。特别是第4题平行坐标轴,坐标变换竟有33%的学生错选(B)或不选(空白),可见不少学生对坐标轴平移引起坐标变换的新概念并不清楚,对新、旧坐标的概念也不清楚。第6题不少学生错选(B),反映出学生对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混淆,判断两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不明确,才会出现如此的错误。第三题:(1)题是考查异面直线的成的角及长方体对角的计算。对本题的解答约80%的学生能找到异面直线A1C1与BC所成的角,但有30%~40%的学生不习惯用反正切函数表示角度,反而用反正弦或反余弦函数表示角度,教学中应引起跑的重视。计算长方体的对角线长仅有20%的学生会用简捷方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宽、高的平方和”。其余学生计算较繁琐。(2)题是考查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约有80%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有用解析法的,也有用向量法的,也有用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综合知识证明的“三点连线中,两线之和等于第三线则三点共线”,反映出各教学点对该问题给出了多种证明法和思路,值得提倡。第(3)题考查根据不同的己知条件选用向量数量积的表达式。第四题:1题主要考查动点的轨迹方程,学生的解答,多出现两种方法,按轨迹满足椭圆定义求解或按求轨迹方程的四大步骤求解,但解答中又出现不少错误。第五题:1题是考查由给定双曲线的条件求它的标准方程和渐近线方程,但不少学生将双曲线中的参数a,b与随圆中的参数a、b、c混为一谈,对渐逐近线方程掌握不好,不能根据渐逐线的位置,写出渐近线的方程。2题主要考查用向量法证明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但不少学生随心所意,反而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证明,严格讲这是错误的,应该引起重视。有的学生在证明中逻辑混乱,逻辑推理叙述不严密,在矩形的证明中,用“垂直证明垂直”。对向量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求向量的坐标时,差值的顺序不对,导致计算错误。第六题:本题是一道立体几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一是两平面垂直的性质,二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本题评阅结果,有近60%的考生得满分,这些学生是掌握了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清晰,能迅速地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证明ΔABC和ΔBDC是直角三角形,求出BC和CD后,又用三角函数计算CD与平面所成的角。有的学生构造三角形思路灵活,连接AD得直角ΔABD,在此三角形中求出AD,又在直角ΔDAC中求出CD,最后在直角ΔDBC中求出DC与平面所成的角,即∠DCB。在20%的学生错答的原因是找不准直角,把直角边当成斜边来计算,导致解答错误。有近20%的学生空间概念较差,交白卷,有的认为AB与CD是在一个平面上且相交,完全按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答本题,如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这是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主要表现。五、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通过以上考试命题,试卷质量,答卷质量,基本概况的综合分析,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非常必要的。将考试成绩通报各教学点,对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分析和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教育(高职)的教学规律,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通过考生的答卷分析,各教学点要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
质量分析报告【第四篇】
质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领域中较为新兴的内容。企业运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益处良多。本文通过分析质量与成本间的关系,介绍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质量成本报告在使用时的几点注意事巩文章还结合企业案例。讨论了企业如何使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一、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质量长久以来就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工具之一。什么是质量?质量并不是简单的高品质。它可以从使用的效用性、顾客满意度等各种角度来定义。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Juran认为,产品质量就是产品对用户的适用性。一般而言,顾客需求能适用自己目的、不易损毁、并有一定维护保障的产品。在国际贸易日趋发达、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提供的产品不满足用户的适用性,就会把客户推向自己的竞争者。国内范围而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物美”较“价廉”更受消费者重视;国际范围而言,中国制造一向以低成本取胜,但近些年来,因为面临来自印度等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的竞争,也不得不把重心转移到如何树立中国产品优质形象上。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战略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质量管理上。
然而,质量不是免费午餐,它的代价是成本,所以正如本文开始所说,质量并不是简单的高品质,从经济角度来看,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国外有观点认为在衡量质量时,可以细分为三个衡量因素:等级(grade)、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sign)和遵循/符合性质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等级是指有同类功效的产品或服务之间在级别、价值或排序上的差异,等级越高的产品或服务,预期质量就越高,例如现在服务业流行的VIP服务,质量要高于给普通客户提供的服务;设计质量衡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特性或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它强调产品的生产技术环节;遵循质量衡量最终产品或服务与设计和生产规格之间的符合程度,它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这一分类法同样适用于国内企业。设计质量低于遵循质量则产品的适用性没有保障,设计质量过高于遵循质量则会脱离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无效成本。所以在衡量三因素时,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遵循成本是关键因素。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
根据以上分析,质量与成本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同时,只有为避免出现产品质量不合要求情况的发生或在出现不合要求后采取纠正措施而产生的成本才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报告(Cost of Quality Report,CQR)是管理企业质量成本的有效工具。国外早有企业运用此工具,通过增加预防成本来减少再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上的开支,从而减少总的质量成本,并通过质量改善来减少顾客抱怨数,提高产品信誉,提升市场占有率,最终达到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故而质量成本的管理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重要部分。质量成本报告的运用也可以与企业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系统相联系。在平衡计分卡系统编制阶段,质量成本报告的结果可用来反映企业质量成本与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所以设立的BSC顾客相关指标要能反映质量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例如,设立市场占有率、废品率、顾客抱怨数等指标,可以了解顾客因质量未达期望而不满意的情况。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注意事项
质量成本管理是对从产品生产到顾客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成本进行管理。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势在于通过增加事前防范事项上的开支来降低差错产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在具体实践时,以下几点值得企业管理层关注:
1.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需要得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认可和支持。CQR是企业评估其公司战略成功度的一个重要控制工具,在战略的计划阶段也可发挥巨大作用。要将质量成本管理提高到公司战略高度,需要公司高层的支持与配合。
2.质量成本的核算不是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公司各部门配合,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编制质量成本报告所需的数据是由研发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各部门分别收集,最后再汇总至品保部。这项工作并不是由会计部门单独完成的。各部门要将与质量成本相关的原始记录或凭证(如保修单、抽查记录、废品清单等)定期整理汇总,再按要求编制成报告。
3.在推行CQR时,要将非财务因素或其他特别情况考虑在内。比较典型的有:
(1)机会成本的计量。在设立质量成本具体项目时,会计账目上未做记录的成本也应在考虑范围内,才能更为灵敏和准确地反映某项因素对决策制定的影响。例如,由于要提高产品质量而更改该产品设计,导致多占用本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生产的车间。这些机会成本往往较难追溯,所以如何将它们量化需要特别关注。
(2)质量成本的多时间效应。分析质量成本的变动趋势要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进行。例如设计的变更对产品最终销量的影响往往随时间推移会有一个变化过程,所以在考虑该设计是否应该沿用时就要考虑质量成本随时间推移的变动趋势。
(3)质量成本间关联性。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这四类质量成本间存在一定依赖关系,在决策时要全面考虑。例如:一项工艺的重新设计会增加预防成本,同时也可能导致检测设备的变动从而增加鉴定成本,当然相应的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衡量该工艺时就要考虑到它对四类成本的相互影响。
(4)道德因素。国外在衡量企业成功与否时常将社会贡献作为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而中国企业传统上只将财务指标作为单一衡量指标。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型企业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许多国内企业也开始将一些非财务的道德因素作为制定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某项工艺可以降低次品率从而减少内部故障成本,但该工艺将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决定采用何种工艺时会将该因素重点考虑。类似道德因素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工人的安全和舒适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安全程度等等。
三、质量成本报告的应用:TG企业的案例
为具体探讨CQR的应用1论文选取从事电缆制造加工业的TG企业,就其位于江苏省某县级市的一线缆分公司为分析对象,讨论如何运用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TG公司位于HM地区的线缆分公司主要从事各类电线电缆半成品至成品的生产。由于行业特殊性,所有产品都进行流程验收,每道工序后都进行质量检
查,未达质量要求的产品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加工,负责每道工序的工人对该道工序的质量负责,最后全部产品进行抽样验收。该公司生产进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基本达到了TQM“零缺陷”的目标。该公司品保部设立仅两年,表1是公司近两年的质量成本报告。
TG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上百,但工艺流程相近,故本文讨论时选取销售额占比较大的交联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绝缘(有屏蔽、有护套)电线电缆作因果分析。图1是生产及质量控制流程图。
根据流程图,由过去年度经验数据可知,企业内部故障成本是主要的非增值成本,需要重点控制。利用因果分析图得到导致内部故障成本产生的因素如图2。
较为严谨的方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再结合对各类因素导致质量问题产生的次数统计,即利用Pareto图形法来确定导致故障产生的因素排序。本文讨论时并未利用此法,而是根据行业经验和TG公司多年的经验总结,将产品的设计和流程检测作为质量控制的核心。
公司采用的是按订单生产,考核的第二年度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故而在预防性支出上公司略有减少。但从占该年销售额比例的角度来衡量,预防性支出的占比是增加的,其中前文分析出的设计研发费占比从第一年的%增加到了第二年的%;同样的,用于流程检测的检验费和检测仪器的维修费分别从第一年的%和%相应增加到了%和%。总的预防性成本和鉴定成本分别从%和%增加到了%和%。而同时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都相应下降了,分别从第一年的%和%下降到了第二年的%和%。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生产过程中报废不合格品的成本,从78138元下降至37517元,降幅达52%。将四类质量成本相加求总和,可见总的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从%下降至%,从比例上来看,说明在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上的投入小于故障成本的下降量,质量成本管理的效益显著。
需要特别说明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