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金刚经》内容总结【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5141

【导言】此例“《金刚经》内容总结【优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金刚经的内容与殊胜【第一篇】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

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

《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

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金刚经内容简述【第二篇】

金刚经内容简述

《金刚经》要我们破除贪欲,而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做。下面是金刚经内容简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部《金刚经》,主要谈三般若的义理与实践。什么是三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般若难解,姑且以金刚为比喻。金刚至极坚固,万物无能坏,喻实相般若,生佛同禀,历千古而不变;金刚至极锋利,能截断玻璃等坚硬之物,喻观照般若,能断一切烦恼;金刚至极光明,喻文字般若,至极明白,能使众生断疑生信。广义的文字般若,即缘起性空的依正二报等有相之物,狭义的文字般若,即此部《金刚经》文字。此三般若义理,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若能观照,当体全显。须菩提在佛通过搭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往还洗足敷座离言般若上,通达实相之理。自虽已解,愍大众未晓,为大悲心切,代众生问,如何安住真心?云何降伏妄心?世尊答须菩提之问,唯说如何降伏妄心,略去安心之法而不说,以真妄同源,降伏妄心,自然安住真心故也。

佛说:应离相而行布施,即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上,不著于相(离开形相的执著)而行布施。虽说布施一度,而义含其馀五度,即财施摄本度,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摄精进、禅定、般若三度。弥勒菩萨偈云:“资生无畏法,檀义摄于六,”是也。世尊又说:应非相见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说,若执著于相,就不能见到法身如来。如上说而行,即能降伏妄心。读了金刚经,知道了离我执四相的重要,至于如何实践离我相?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句是整部金刚经的经眼。即全经的灵魂所在。明宗泐大师说:“此经以无住为宗。”就是说,在六尘境上无丝毫住著为宗。据《坛经》说,六祖惠能在此句经文上二次开了悟。“应无所住”者,即在六尘境上,起般若观照,当体即显实相般若。用唯识家的话来说,就是在缘起性空的六尘境,亦即依他起性上,离开偏计执性,即是圆成实性。“而生其心”者,即是在“无所住”的前提下,生起广行六度万行之心,无所住,是真空观,而生其心,是妙假观,二观圆融,即是中道实相观。所谓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通达实相般若是也。

由于众生无量劫来著相严重,会生起种种转计、疑惑,佛就通过与须菩提问答,为之破疑断惑,环环扣紧,步步深入,祛迷云于意地,朗慧日于性天。令行人断尽疑执、生真实信。获致“深信清净,则生实相”之目的。故蕅益大师说:“本经以断疑生信为力用。”实相本有,如演若达多,迷头狂走,本头仍在不失。今从迷返悟,姑且说实相生,实非昔无今生,乃不生言其生耳。此经正被圆教实教菩萨之机,旁摄通别二教权教菩萨之机。故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拓展阅读:怎样念《金刚经》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本在手,已够修持,所以是老少皆宜。为什么说小大由之呢?因为《金刚经》可以完整全部念一遍,也可以只念一段或其中几句,经中不是常说“乃至四句偈等”,拿一段或几句经文,仔细寻释经义,实在是意趣无穷哩!

这里介绍给各位的,金刚经内的三小段,这三小段已是《金刚经》的精华了。

第一段是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在这段中,佛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句“众生之类”就是指凡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众生。

各位想一想,宇宙之间那一事物不是由众缘和合而生。有情的人类、动物固然是众缘和合而生,无情的植物、矿物等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有形质的物体是众缘和合而生,无形质的思想事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一切众生之类是指宇宙间一切的事物思想。因为众生乃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论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变化,并非永恒。如梦如幻,但也不是没有,它们都是不生不灭的本性,在这不生不灭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虚妄的各种相,名为众生。“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句话好像很难懂,其实就是要使这一切众生都回归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是佛陀教我们应发广大的心愿,这正和各位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样是发大愿。

第二小段,佛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从现代科学理论,宇宙万物最后的本质都是“能”,然则我皆令入涅盘而灭度之,不但众生灭度,我也灭度。换句话说,一切都是“能”。所以佛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还有什么人我众生之分?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正因为众生都是“能”,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如此那有众生得灭度?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

第三小段,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这几句话含义极丰富,布施有有相布施、无相布施。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小果。无相布施的福德,佛用虚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而《金刚经》所着重的是无相布施。通常说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其实不只是以外在为施舍对象才是布施,在自身修行中,还可以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布施意义。如六波罗密中布施舍贪,持戒舍瞋、贪、放逸,忍辱舍瞋,精进舍懈怠,禅定舍散乱,般若舍两边空、有见。舍就是布施,波罗密多就是于法行无所住,亦即对万法的表相不起执着。各位,要知道烦恼及贪瞋痴都因取着相而生,所以于法无所住,实是大行的中心。

为什么劝念《金刚经》

诸位同修,从上面三小段文来看,大愿大智大行,佛法的精华都包含在此。大愿大智大行不但修慧而且修福。在这里我想和各位提一提:知识分子的习性,重视研读书本,因此信佛教的读书人,大都注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有的学者更是把佛法作为一门学问,皓首穷经,常有时不我予之叹。佛在金刚法会上一再强调,修慧求解固然重要,修福也同样重要。须知人身难得,久远以来,我们一定做过许多好事,不然不会生而为人;但亦难免做过恶事,恶因会有恶报,修慧不修福者,往往会障碍丛生,多病多痛,而且临终业障出现,可以使一生几十年的修行,毁于一旦。所以修福消业,十分要紧。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为有这样的功德福报感应,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劝各位亲爱的同修,将念《金刚经》列入您们日常的课程。

金刚经全文参考【第三篇】

金刚经全文参考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身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身相得见如。何故。如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义故。如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可说。何故。如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者何。一切贤圣,皆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实无往。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阿那含名为不,而实无不。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名字。汝当奉持。所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见如不。不也。世尊。不可三十二相得见如。何故。如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故。须菩提。如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故。如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故。如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悉知。何故。如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布施。是人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不说得福德多。福德无故。如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色身见。何故。如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可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不应具足诸相见。何故。如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故。若人言如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故。实无有众生如度者。若有众生如度者。如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三十二相观如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三十二相观如。佛言。须菩提。若三十二相观如者。转轮圣王即是如。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三十二相观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色见我。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不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故。须菩提。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故。如者。无所从。亦无所去。故名如。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所说义。何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的内容【第四篇】

金刚经的内容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下面是金刚经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的功德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金刚经》全文【第五篇】

《金刚经》全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 ‘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 ‘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2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