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调研报告范例
【参考材料】以下精品资料“关于某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调研报告范例”由阿拉网友分享发布,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一、XX市农村生态环境特征
XX位于XX省东部,海拔在XXXm~XXXXm,年均气温X℃,四季分明,降水量分布不均,冬季雨少。受地域和气候因素影响,XX的农业作物以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为主,是XX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XXX万,其中,农村人口XX万,占总人口的XX%。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XXX万亩,蔬菜种植面积为XXXX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为X万亩;2022年年末大牲畜存栏XX万头,牛存栏XX万头,生猪存栏XX万头,鸡存栏XX万只。由此可见农村不仅给城镇居民提供生活补给,同时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但从现状来看,受全市经济发展制约,XX市农村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方式滞后,农村生态环境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二、XX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一)从顶层设计上实现了制度规范化。2022年,XX市先后起草颁布了《XX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XX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制定了《XX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方案》《XX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创建工作方案》《XX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队列训练制度(试行)》,《XX市关于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施方案》《XX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XX市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工作规则》,从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和义务、执法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明确了乡村生态振兴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18年以来,XX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开,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农民群众定期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环境大整治,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利用项目支撑对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问题持续治理,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工作相结合,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XX%。其中,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XX%。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XX%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XX%,较之2021年提升了近X个百分点。
(三)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村镇积极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并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农用地分类管理作为重点,严格了禁养区划定标准,目前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为XX个,面积为XXXkm2,通过分层治理,污染问题的得到一定改善,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
(四)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近年来XX市通过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有力支撑了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仅2022年就争取资金亿元。同时依据每年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通过农艺调控、退耕还林、安全利用等措施,持续推进涉镉等重金属行业排查整治,将涉重金属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管理,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至目前,XX市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有效保障了老百姓“吃得放心”。
三、XX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目前存在问题及其影响
(一)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主意识差。通过对全市XX个乡镇XX个村共XXX户进行走访调查,让农民评价水污染、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这些现象在本村的表现程度,调查结果显示,XX%的被调研农民认知的污染问题仅限于浅层理解的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和耕地减少,也认为这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问题,对于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XX%的被调研对象认为主要是自身环保意识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由此可见农民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认知与生态环保意识成正比,生活方式传统、用水方式局限、生活垃圾处理不科学、畜禽养殖过程中排污意识差、农业科技能力低等,造成尚未形成绿色生活的主动意识。
(二)面源污染问题仍然比较严重。XX农村地区的经济产值主要还是依据种植粮食和蔬菜及畜禽养殖为主要产业。在种植业中最易产生的污染就是农膜残留造成农膜“白色污染”,旱作玉米、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中产生大量地膜残留是主要污染源,在畜禽养殖业过程中,农村多以小规模养殖为主,这也是造成污染的重点,以牛、猪产业排污为主。其次化肥、农药使用水平较低,2022年全市化肥总用量(折纯)为X万t,利用率为XX%。农药使用量XXXt,比上年减少Xt,利用率为XX%。
(三)水资源禀赋差生态修复工作难。XX市先天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属于全国严重的缺水城市,全市农村地区除河川区地势平坦外,相当部分居于山区和塬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林草覆盖率低,年均降雨较少,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区域总面积的XX%。近年来,“沟河治理”和“黑臭水”整体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农村地区的雨水、排污来源、收集、排放问题的解决过程均存在反弹现象,尤其生活污水、养殖排污及雨水混流现象突出,加上农民配合度不高,仍然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农村饮用水虽由于供水管网存在覆盖率不够、管道老旧、渗漏问题,仍然容易遭受污染,加之部分人饮工程建设年代早、标准低、配套设施捡漏、消毒设施少,饮用水不定期不达标,直接饮用地下水问题依然存在。
(四)地方政府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2006年实施“村村通公路”战略以来,农村交通状况虽然大为改观,但由于地势限制一些地区农村道路仍存在道路过窄、道路过少的问题,连通自然村尤其是连通农户方面发展较为滞后,路网不畅,无法形成循环。更是受乡村振兴项目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农村部分道路质量过低,相当大一部分自然村内部仍是泥土路、砂石路相通,大中型车辆难以通行,这对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套及垃圾转运、养殖排污系统标准化建设和配套都带来了不便,后期运维费用落实难的问题也使得污水收集率低,禽畜养殖排污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XX市农村生态治理对策建议
(一)坚持多效宣传,增强农民绿色生活意识。乡村振兴和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农民既是重要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因此仍然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宣传教育,多样性开展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积极探索新媒体普法宣传新形式。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落实制度,以“环境日”“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重大活动为载体,尤其在崆峒区这样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大的地区,要有效利用一些民族节庆、企业助学等时间卡点,以大众化、民族化形式诠释绿色消费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同时发起一些志愿倡议活动,利用榜样和典型力量带动大众意识,让农村居民逐渐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从而争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者、守护者、践行者、志愿者。
(二)积极组建专班,发挥专班权威领导作用。加强部门沟通协作,整合生态环境部门、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发改、工信等职能部门,组建生态环境建设专责工作组。一是抽调环保专业人员,收集整合资料,分组组织专业队伍定期进乡入村,根据镇村具体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剖析周边环境污染事件,讲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污染源,普及生态环境科学常识,讲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内容,引导全社会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向绿色方式转变。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尊重习惯,应治尽治、利用为先”的基本思路,指导不同镇村根据自身现实条件,制定适合的、长远的人居环境整治方案;根据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等,对XX市农村环境污染突出显著问题,比如有机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持久存在并反复反弹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分类处问题,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从源头分区分类减量,推进就地利用处理效率最大化;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进一步改革,不仅实现数量上的转变,更要发挥改厕的利好。三是妥善处理生态环境的受益方和保护方,将义务和责任划分清晰,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付费的原则,通过一定的合法合规手段利益驱动村社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比如转移支付和排污权交易。
(三)拓宽投资渠道,补齐生态环保建设短板。环境保护投入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保障,基层政府一方面,要及时调整政策与中央大政方针相适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生态环境部门要与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做好沟通衔接,建立长效、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保障环境保护和质量管理工作经费,用好用活县级涉农整合资金,积极谋划实施乡村生态振兴项目,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另一方面政府要实际性地将生态保护的意识渗透的工作的方方面面,坚决将生态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内容,招商投资过程不追求短平快发展,重视项目的环保创新投入及环保能力效应,坚持落实“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要通过政府性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尤其在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积极探索扩大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领域,将优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配置资源,与投融资方式创新结合,积极推广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手段,稳步增加农村领域环境保护基础设备投资、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投资。
(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导向。XX市农村经济产值80%以上,主要依靠种养业生产,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中农业生产中耕种产业规模小,粗放化,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及产品产量未尽最大化收益,环境效益和生物资源利用成本常常被忽略,尤其在农村产业生态化方面,产品功能拓展不足,生态乡村尚未形成,导致农业产业持续发展阻力大。首先,在农产品的种类方面,要突破传统格局,科学的进行多样品种选育,学会运用绿色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流程,创新产品加工技术,推动产业多样化衍生的同时强化水土保持和农业污染防控。其次,在产业布局方面,严格按照“减排、回收、再利用”的3R原则,既要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双减双替代行动,实施农业立体种养,又要有效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对于种养过程中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实现产业联动。第三,要在农业发展生产过程中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底线要求,做到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最大可能恢复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最优策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最可能持续长久的发展,第四,要有效的利用优质农业生态资源,在保质保量提供绿色高优农产品的同时,拓展绿色生活体验产品供给方式,开发校园农耕文化体验实验课堂、休闲养生旅游特色产品等,多渠道确保乡村生态产业持续发展。
(五)明晰责任界定,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对农村居民、农业生产者、乡镇企业主等环境保护责任主体严格按照标准和资源产权登记进行科学界定。一是加强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明确网格负责人和责任人,对农村土地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污染等方面加强执法检查,做到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确保监管执法不留死角、不存盲区,实现全覆盖。二是强化日常环境监管。严格按照“双随机”制度,随机抽查一定比例的一般监管内容和重点监管内容,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环境应急管理、运行维护记录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现场提出整改要求及完成时限。三是大力推进规范执法。制订环保职能尽职免责清单,明确权利与义务,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制定,厘清定义务并制订执法监察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在当今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当具备时代发展的特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治理过程需要找出问题源头,找准解决对策,循序渐进,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绿色生态乡村,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