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例(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例(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高职 国际金融 项目化教学
一、对项目化教学的认识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是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和内容,设计出一项具体的工作,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完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学生可以了解并把握整个工作过程的每一环节。项目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边做边学,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养成职业素质,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要设计和实施项目化教学,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项目。根据戴士弘教授的观点,项目不是一个案例,案例是一个既成事实,可以用来分析,但不能用于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简单的课题活动,如问答、游戏、讨论、作业等不是项目,这些是围绕知识消化和理解进行的活动,不是完整的工作;将原课本的知识(章节或模块)按照职业活动过程或岗位工作过程重新排列,将章节命名为项目、任务等,这不是项目①工作要素不是项目,它们只是从具体工作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要素,不是一件具体的工作;同样,单个工作环节的训练也不是项目,它只是训练了学生的单项能力,而不是一个综合项目。由此可见,项目应该是“以实际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识论要求改造过的一项具体工作”。项目来源于真实的岗位工作,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养成素质,最终能够完成真实岗位的工作。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化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质,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模式非常适合理工科类的课程教学。但是,文科和商科类的课程是否完全适用于一种普适性的项目教学范式,专家对此提出了一些争议。其][实,文科高职教育和理工科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素质养成、能力培养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一是岗位类型不同。文科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服务与基层管理岗位,如银行柜员、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出纳、收银员等。二是职业技能和素质不同。理工科高职毕业生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和器械,而文科高职毕业生则需要较高的情商、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三是理工科高职对应的工作岗位业务流程比较明显,工作的结果大多是有形的产品,比较容易衡量和考核;而文科类高职对应的工作岗位大多业务流程性不强,工作的结果多为无形的服务,服务所带来的体验感有时很难量化和考核。“用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让文科高职学生去反复操练某一个公文格式或管理模型,是培养不出一流的生产管理服务者的。”因此,文科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简单的器械操作者。
二、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程地位及现状
国际金融实务是金融管理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投资理财等专业的主干课、专业基础课,是培养以上专业学生职业基础素质的必修课,一般大学二年级开设。其先修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和金融学基础,后续课程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外汇交易分析、证券投资分析、个人理财等。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实务教学都采用了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所选用的教材也多是按项目化教学体例编制的,但是其实际的讲授内容依然是按照原有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设置的,只是把原有的章节变成了项目、任务,并将题目改成了动宾结构,使之看起来是一项工作、任务。在讲授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也大量增加了实训内容、能力训练,但是依然有种伪项目化的感觉,课程教材、教学大纲似乎是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却是学科化的。因此,在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课程项目设置与实际岗位衔接薄弱,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大多以期末闭卷考试分数为主体,能力训练、职业素养的考核较少)等问题,使得实际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学生不知道学了国际金融知识可以做哪些具体工作。
(二)设计思路
在设计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框架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金融行业和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对应了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目标;其次,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项目的蓝本;然后,深入分析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需要从业者具备哪些相关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然后从国际金融实务学科中选取相应的知识点、模块和必要的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养成进行重新搭配组合。这一过程将打破国际金融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按照工作任务(项目)进行重新组合。如果典型工作任务中所需的知识、能力是现有国际金融实务教材和学科所有没有或遗漏的,要补充进来;反之,现有国际金融实务教材和学科中的部分知识是典型工作任务不涉及、不需要或纯理论类型的,可以考虑在整合项目内容时适当删除;最后,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重构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总体框架,并根据项目合理设置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在进行国际金融实务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文科课程和理工科课程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内容、形成素质和能力的途径以及考核评价的标准等方面的差异。除了基本的流程化操作训练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整合信息资料、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国际金融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的目标是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体现“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来说,要以岗位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设计为载体,突出技能、知识、素质目标,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方法,使课程真正与职业工作岗位对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高技能型人才。
初步设想将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按项目教学要求划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模块(如图1所示):商业银行结售汇业务、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分析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能对应若干个实际工作岗位。学习了国际金融实务课程以后,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相关的职业素质。
图1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框架
项目一是商业银行结售汇业务。结售汇业务是现代中国商业银行的一项常规业务。这项工作需要从业者(外汇会计柜员岗位)具备外汇、汇率、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知识及简单的外汇英语词汇和对话,能够看懂银行外汇牌价,并利用外汇牌价熟练处理相关的结汇、售汇、外币兑换业务,能够正确缮制外汇水单,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拓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商业银行结售汇管理办法》的内容,使得学生了解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不同类型经济交易所需提供的单据、凭证和证明材料。这样,就会把原先按照学科体系设置的章节打乱,把外汇和汇率及国际收支两个章节的部分知识重新整合到一个项目中来。
项目二是银行外汇交易业务。这个项目面对的工作岗位是银行外汇交易员和外贸企业的外销员。国际外汇市场上,银行同业间的外汇交易尤其特殊和既定的规则,因此作为银行外汇交易员和外贸企业外销员必须了解基本的交易规则,及各种常见外汇交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根据汇率走势选择合适的外汇交易种类,能够利用外汇期货、外汇期权、套利套汇等交易达到保值和投机的目的,并且掌握银行外汇交易中常用的规范化专业术语(英文),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项目四是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分析。在开放经济环境中,汇率变动、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状况都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造成影响。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必将推出更多的与外汇挂钩的理财产品,我国外汇交易的种类也必将日益丰富。理财顾问或证券公司的分析员等岗位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汇率变动、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状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基础知识,能够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变动进行分析和预判,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动有高度的敏感性,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项目整体框架确定以后,在每个项目模块下将分设子项目,将子项目分解成教学任务和单元,再进行细致的单元教学设计。在每个项目模块中对应设置能力训练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素质的培养。每个项目教学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将根据项目内容有所不同,可以采取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完成规定任务和工作、为企业设计一揽子外汇风险解决方案、撰写货币汇率走势分析报告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素质的培养情况。
我们对国际金融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的最大创新和特色在于,完全打破了原有国际金融教材的知识体系,将所有知识点打散,然后按照对应的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重新进行组合,形成四个大项目,是一个边破边立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文科类高职课程和理工科类高职课程的不同,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将原本国际金融实务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放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分析这一项目中,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及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既保证了国际金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能够更好地与相关职业岗位对接。这种设计思路和整体框架在目前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教学中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结果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
注释
①引自《职教院校整体教改》,戴士弘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邵书怀,对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12).
[3]张建,高职课程整合视阈: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二篇】
一、对近期宏观调整政策的回顾
要作出正确地判断,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近期的政策信息。
2003年出台的121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严格控制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及商品房按揭贷款,禁止贷款给房地产企业用于支付土地款以及建筑企业用于垫资。该文实际上是宏观调控的明确政策信息。
2004年一季度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连续出台,密集程度之高前所少见。
3月25日,人民银行于出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4月25日第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收缩可贷资金约1100亿元。
4月25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亚洲论坛年会上对商业银行发出了央行可能采取更为严厉的紧缩措施的警告。
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4月2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房地产资本金比例提到35%。同日,传言银监会通知各商业银行停止全部贷款业务,市场作出剧烈反应,28日,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停止发放贷款,部分甚至停止了票据业务,股市、债券市场大跌。虽然29日银监会发表澄清公告,但各种猜测仍然不时从业内传出。目前虽然银行各项业务逐步恢复,但在政策明了前,各银行对贷款业务均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作出严肃处理,敲山震虎的意图十分明确。
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信心。同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两项紧急通知,一项通知决定集中半年左右时间,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内容涉及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六项内容。另一项通知要求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涉及土地管理、信贷政策等多方面,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对所有项目逐个提出停止建设、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取消立项、符合要求等四类处理意见。
4月30日,中国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适时、适度对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过热行业贷款进行合理控制,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已给予授信和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适当、稳妥的方式予以纠正。
5月11日,央行《二OO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央行报告),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详细分析,并对未来预测及具体调控措施提出了明确意见。此报告为经济发展定调的作用明显,可以理解为近期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综合性总结。
5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下发《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主要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医药、印刷等行业。
除以上明确的政策和信息外,目前市场普遍传言贷款利率将上调,贷款审批权将进一步上收,按揭贷款的门槛,尤其是居民购买第二套、第三套商品房抵押贷款的门槛将会提高。
以上各项措施如此密集的出台,明确显现出国家加大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力度的决心。
二、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分析
根据有限的政策信息,结合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笔者对国家近期宏观经济的走向做出如下两点基本判断:
首先,国家已作出了经济过热的基本判断,为避免因长期经济过热产生破坏性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决心和意图已十分确定。
以上政策和信息均可以证明上述判断,央行报告对此也有更系统的阐述。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经济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具体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投资已接近1992-1993年的经济过热时期;全国新开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 31%;2003年在建规模已高达16万亿,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亿元的3倍,今年一季度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已高达万亿元;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地方项目投资增长%;投资的增速比消费快近33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巨大需求,加剧了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问题,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必须采取总量政策坚决遏制。
其次,只要国家的调控手段运用适当,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趋势不会被根本性的扭转,国家直接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使经济发展“急刹车”、“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向不必过于悲观。
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
1、目前我国面临着贫富差距加大、地区差距加大、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低、“三农”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挑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将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
2、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以4月27日的停贷传言为例,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全球各大股市全面下跌。另一方面,受制于美元的低利息政策,以及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我国采取升息等宏观调控措施必须相当谨慎。此外,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3、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及WTO的规则约束,要求国家尽可能采取市场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中国加入WTO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加入WTO后,各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和金融临管手段的市场化。4月 27日的停贷传言,在国际上和学术界引发了许多负面的讨论。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尽量采取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
4、1993年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造成长期的经济低靡,教训深刻。11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市场观念已深入人心,以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的经验也逐渐丰富,相比11年前,主客观条件均有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更加成熟。
5、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管理层和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论,两派观念交替影响着决策。但无论是哪一派,很少有人鼓励采取市场以外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6、央行报告对此也有明确的论述,报告首先作出了“当前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判断,明确指出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强调对投资过热的治理必须采取总量政策,我国经济体制已发生深刻变革,宏观调控方式已逐步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经济杠杆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强,对我国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解决。
当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一方面,经济危机往往是在量变到一定的程度时,突然发生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场调控失灵转而采取行政手段的可能性。
三、对近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的分析
房地产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最为直接。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分析,相对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要更加谨慎一些。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已经越过了前一阶段的“高峰”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整个房地产业面临调整压力。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此次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受限制的行业,国家近期为宏观经济调控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几乎拳拳都直接或间接地打到了房地产业身上。
1、121号文、提高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的决定、对房地产贷款的清查、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内控制度趋严,均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贷款更难,筹措资金成本更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
2、对土地市场的整顿,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更难,成本进一步提高,受到的限制更多。
3、对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面清理,主要涉及土地管理及信贷政策,房地产业又是此次清理的重点。
4、如果贷款升息、提高按揭贷款的门槛、限制多套住房按揭贷款等传言兑现,必然将削弱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而市场需求的下降,相对于资金成本的上升而言,影响面更大,影响程度更深。
5、由于房地产业是本次宏观调控重点限制的行业,各项政策在影响开发商的同时,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也不可忽视。一旦消费者意识到市场可能降温,持币待购的将会增加。
6、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一季度全国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和“炒房团”的负面影响,使整个行业的形象受损,受到多方的指责和质疑。
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回落,是相对于前一时期的高位运行而言的,而整个房地产市场就此落入谷底的可能性较小,房地产市场从前一段时期的高位回落到较高位或正常水平,平稳运行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也不应过于悲观。这是因为:
1、经济的发展是互联互通的。尽管房地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但只要国家经济整体保持发展,房地产业仍然能够从其它行业的发展中间接受益。
2、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中,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投机性的投资需求仍未占市场主体,老百姓为改善居住环境的消费性需求仍是市场主体。考虑到国家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发展政策并未有大的调整,房地产市场仍然有现实的消费需求支撑。
3、当前的房地产热同1992年的房地产热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投资来源不同,1992年,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中7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以国有资产为主,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违规资金;本次周期中,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有所下降,有大量民营、外来资本参与,银行也不能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二是消费主体不同,1992年,集团消费是市场主体,对价格不敏感,有非理性的特点,一旦受到政策调控就丧失了消费能力;本次周期中,房地产市场已完成由集团消费向个人消费的时代转变(个人消费占90%以上),个人消费(尤其是个人现有的消费能力)不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三是产品结构不同, 1992年,产品以商场、写字楼等高档物业重复建设为主。本次周期中,住宅产品成为投资和消费的热点,办公楼和商业物业的投资比例相对不大。
4、从目前信息看,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主要侧重于总量调控,并不是绝对禁止资金流向房地产。实际上,由于居民存款增加和银行贷款受限,同样面临市场竞争的银行更需要寻找安全、有效益的投资渠道。而房地产贷款有土地、房屋抵押(按揭贷款还有保险),加上住宅市场需求仍然较大,仍是各银行相对安全和效益较好的优良业务。信誉好、实力强、有项目支撑的开发企业仍会是银行青睐的重要客户。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三篇】
证券分析师岗位职责
1、收集所有有关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以及通过主管、行业组织、上市公司或者其他非正式部门获得上市公司的第一手资料;
2、与自己研究的上市公司建立稳定而长久的联系,定期组织包括上市公司人员参加的分析师会议;
3、进行宏观经济与行业分析,财务分析,投资分析。
证券分析师岗位要求
1、具有宏观经济理论知识,懂得并会有效收集、处理与金融市场,尤其与证券市场有关的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和国际收支状况国民经济综合景气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各个行业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各种消费信息指数、以及市场预测心理状况等数据;
2、拥有投资学知识,善于在上市公司公布的众多实体经济投资项目中挑选出成功率大、投资周期短、利润最大化、风险尽量小的项目;
3、拥有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律知识,能对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指标和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分析,能避免被虚假的财务报表迷惑;
4、通晓证券市场的技术分析;
5、经历过故事牛熊交替的洗礼。
证券分析师关键技能
专业能力投资知识风险控制office办公
个人能力沟通判断综合分析
证券分析师升职空间
证券分析师 投资部经理
证券分析师薪情概况
应届毕业生¥
1年经验¥
2年经验¥
3年经验¥
证券分析师工作内容
1、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理财、证券信息分析研究;
2、对证券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业务系统分析;
3、对券商进行业务管理和分析,提出优化管理流程的策略或建议;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宏观调控;保障监督;作用机制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市场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市场竞争激烈但不够有序,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程序时可能会偏离目标,因此,就需要国家审计来保障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落实。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
(一)较高层次监督地位。国家审计是一种全方位的监督形式,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经济活动,以及对具有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进行监督,规范经营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如果没有国家审计监督或者审计监督不力,则可能难以全方位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二)综合经济监督地位。国家审计作为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形式,审计机构及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且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保持了较高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可依赖性较高,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位于综合经济监督的地位,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方式,全方位控制和检查各项财经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三)间接调控地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位于间接调控地位,运用经济监督职能通过对微观审计对象进行分析和处理,作出审计结论及提出建议,不像财政、计划、金融等部门可以对宏观经济直接进行调控和管理,它是调控的中介,与其他直接调控手段共同控制,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保障监督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存在不少违法乱纪行为,更加需要国家审计的保障监督作用。一方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给经济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又特别需要有效的监督,以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健康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建立健全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国家审计不仅要处罚处理事后的财务违纪行为,而且要注重在事前、事中从机制与制度层面揭示、分析与反映问题,高度关注影响经济安全与\行的一些重大宏观调控与决策,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和稳定。
三、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国家审计通过履行审计监督基本职能,特别是通过全面审计各地区、部门、单位、项目,监督制约经济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宏观经济规范运行,是其他监督部门所不能替代的。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有:审计机关审计和调查宏观调控的各个环节,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或下达审计决定,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向政策制定部门反馈信息、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国家审计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要贯穿“依法性、经济性、宏观性”这三条主线,坚持遵从依法独立审计、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和遵循宏观调控经验等基本原则,努力提升国家审计宏观调控质量,保障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实效。
四、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保障监督作用的实现方式
(一)通过项目审计实现审计监督性作用。国家审计一方面要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实施审计监督,一是对国家“宏观性部门”的审计,通过对财税、金融、建设、物价、工商等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确保宏观调控规范有序,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效益;二是对国家“宏观性资金”的审计,通过对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公共财政、信贷等资金的审计,监督这些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合法有效情况,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对国家“宏观性项目”的审计,通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新农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教育发展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及经济活动的审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改进审计方法,即相关领域同步审计的方法、重点部门项目必审的方法、通过财政制裁为主的方法等,通过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审计监督宏观性部门、资金和项目,同时围绕宏观调控的需要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制定审计工作法定文件并落实,实现国家审计监督、约束和警示作用。
(二)通过法定文件展现审计警示性作用。通过制定报送、落实执行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审计工作法定文件,体现国家审计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中的监督、约束和警示作用。其一,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结果报告;其三,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在职权范围内下达的审计决定书;其四,审计机关依法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文件等法定文件。
五、结语
总之,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处于全方位、间接、综合经济调控地位,可以通过审计监督各种经济项目,制定相关法定文件,以及通过专项调查报告,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秩序,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