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心理问题总结【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57523

【导言】此例“心理问题总结【优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理问题总结【第一篇】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惧怕心理

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羞涩和胆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会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会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6厌学心理

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智力开发而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中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极其世界观、信仰、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象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生也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常的学习时间。在教育方式上,一些教师的做法却是反教育的。据笔者调查,目前,有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手段代替精神虐待”现象并非教师有意所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敦促学生上进成才,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明于知人,黯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不良倾向。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新的驱使下,故意表现得蛮横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弛。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期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那些落入情网的学生,往往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恐惧、羞涩;有的苦闷、自卑、惆怅、失望、孤独、悔恨、愤怒。

三解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在《关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心理健康咨询员队伍。

现在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大多是从高等院校心理专业毕业生中招聘的,但也有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员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无论哪种形式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取得成效,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的局面。一名学生辅导员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行使心理辅导的职能,我们认为:

一、知识储备、经验获得、培训提高

1.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辅导员大都是从不同学科进入学生工作岗位的,有一定的干部经验,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但在面对心理问题学生时就显得苍白得多了,往往出现知道什么问题,但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困扰学生工作的一个难题。所有学生辅导员更应该及时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这可通过自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心理学书籍来救急。

2.积累经验

在学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将其中的辅导技巧有所选择的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为自己积累经验。心理辅导服务对象的背景复杂,辅导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不同的人,扩展自己的眼界,储备关于不同人的知识,培养包含接纳不同的人、学会尊重、同理等能力。

3.培训提高

学生辅导员要想更好地进行心理辅导,还要多多参加心理教育培训,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梳理、补充,使其系统化,并获得新的。经验;同时,要积极接受督导和互相督导,督导是心理辅导员自我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使辅导员更好地从事助人工作,通过督导,及时更正辅导过程中的不足,解决个案辅导中的疑难,并有利于相互的沟通。

二、明确心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

既然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中有心理辅导员的责任,在工作中就应当明确心理辅导员的多重性格:首先是教师或教导者,然后是促进员:引导、催化让当事人宣泄、整理自己,找回自信;倾听者:善于倾听并作出回应,与被辅导者建立信任关系;示范者:为当事人示范新行为;观察者:体察情绪、想法、行为,分享观察结果,提升当事人自我认知水平、顿悟;合伙人: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支持者、鼓励者:陪伴与支撑者;提供意见和建议者;学习者等等。心理辅导员的不同角色,也表明了他的特性:

1.知道自己是谁,会尊重、欣赏自己;

2.知道并接受自己的力量,不低估也不滥用;

3.对改变持开放的态度,包括对环境、当事人和自己;

4.不断拓展自我觉察和对他人的觉察;

5.经验并了解当事人的世界,同理但不丧失自我;

6.觉得自己充满活力,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7.真诚认真、表里如一;

8.有幽默感,不钻牛角尖,思维有弹性;

9.欣赏不同个体表现出的文化之美及其差异;

10.能对自己再投资,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11.对他人的幸福极为关切,陪伴并为成长感动。了解了这些,学生辅导员就要在工作中做好角色转换:学生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中是以一个咨询者的身份出现的,是一名助人者。助人则先自助是成为助人者的第一步,它可以让辅导员更加胜任工作。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作为心理辅导员的条件:无条件积极关注、正确的同理心、真诚一致。

三、采取合适的辅导办法

1.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自觉地完善自我,学会包容、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在遭遇心理危机时以恰当的方式主动寻求帮助。

2.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针对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开展  3.运用团体辅导

1)团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是不良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有助于改善人际适应状况;

2)团体辅导提供了适当的情境,成员在彼此交往中的心理互动有助于探讨自我、尝试改变、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3)团体辅导关注成员的个人成长;

4)团体辅导既可用于治疗又可用于发展。

四、防止枯竭所谓枯竭

指的是学生辅导员个人心理上的枯竭,他们大多来源于压力和对于工作效果过高的期望。如何防止出现心理枯竭,学生辅导员应学会自我保健:

1.认知和不断探索。注意、了解和关心自己,从成功和挫败中不断学习;

2.用“现实”代替“理想”。自我肯定、自我奖励,不胡乱指责自己,但也勇于承认自己的有限和错误;

3.爱自己,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放松;

4.要有幽默感;

5.寻找和注意生活中的快乐、积极的情感并与人分享。总之,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分清角色的转换,使自己以一个适当的身份、心态面对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辅导员必须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善于自我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辅导的焦点是帮助学生满足合理的情感需要,解决情感困扰,从而健康成长。

心理问题总结【第二篇】

井下工作人员因为长期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工作,部分员工在心里上对黑暗环境产生了恐惧感,并有部分人员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目前这样的情况的越来严重,为了更好的让一线工作人员正常的工作,我建议将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纳入员工劳动卫生健康监护系统中,在定期对员工生理健康检查的同时,还应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还应该培养钻井一线员工合理的应对方式,进而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适应能力,从而让生产更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野外作业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员工的应对方式的训练应激理论告诉人们,面对应激,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往往表现出否认、回避压抑、攻击(包括自我伤害)、自责等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这些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只能暂时缓解痛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应对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患。有的人会采取适当宣泄、转移、放松、升华、幽默、自我解嘲等积极的至少是对自己没有伤害的自我防御机制。

我们鼓励员工尽可能地采取对自己没有伤害的或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建立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是需要学习的。现在很多机构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对野外工作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诸如放松、脱敏等技能,让员工初步形成心理调适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面对应激,既需要个人调整心态,战胜恐惧,积极应对,更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学中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人们通过社会联系获得的能减轻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适应能力的各种影响。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同事、组织。

我认为,建立和谐的井队文化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帮助员工面对应激,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事故,从而让生产更安全。和谐的井队文化至少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的管理方式。

提高野外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据了解,目前这方面的书虽然很多,但参考的书籍多半都是面向学生、教师、医护人员、企业员工、部队、铁路、狱警等等,很少有专门涉及石油行业野外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高校教育来看,虽然部分石油类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但仍然是针对学生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在从业后的心理调适内容却没有;而且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一般没有实际的野外工作体验,在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结合近年来的事故统计看,钻井事故的80%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很有必要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员工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入手,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本案例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结果虽然只是一个井队,但是可以推测:井队员工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应予以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建议将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纳入员工劳动卫生健康监护系统中,在定期对职工的生理健康检查的同时,还应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检查,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检查,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进行个案追踪治疗,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拿出对策。这对于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促进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心理问题总结【第三篇】

本月班级精神面貌良好,同学们积极参加各项班级及学院开展的活动。为保障同学们的身心安全,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我班开展了心理排查活动。 排查内容:

1. 同学们是否积极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2. 同学们是否有旷课及夜不归宿现象

3. 同学们之间是否和谐相处,互相帮助

4. 是否有同学出现自闭现象

排查结果:

1. 本月同学们在学院组织的“唱红歌”合唱比赛和队列比赛中表现可嘉,获得优异的成绩。同学们积极参加并重视学院举办的这两项活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同学们不怕苦,敢吃苦,积极发表内心想法等优良的品格习惯。

在学院举办的“青农杯”篮球比赛中,虽然班级实力差一些但同学们积极参加,后勤工作做得出色。体现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在班级聚餐中同学们热情参加,气氛活跃,畅所欲言,展现给大家家的感觉。

2. 同学们上课积极,课堂表现活跃,积极与老师沟通,除个别有特殊情况请假的同学同学们无旷课的现象。同学们把宿舍当做自己的家,把舍友当做自己的家人,相互和谐,矛盾可以及时化解,相互谦让,无夜不归宿现象

3. 同学们不仅能和舍友和谐相处,还能和班级每位同学打成一片,友好相处,大家在同学有困难时热情帮助,把班集体当成自己的家,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4. 最初有个别同学不太与同学交流,有点腼腆,但经过大家长时间的磨合,同学们没有自闭的现象,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目前进展较慢的是个别同学因感情问题情绪有点低,还需开导。班级内未出现心理有问题的同学。

心理问题总结【第四篇】

学生返校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排查报告及对策

新学期开始,为掌握广大学生返校后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我系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我系在学生处和院心协的指导下有序组织开展了假期学生返校思想动态排查活动。通过召开学生干部代表座谈会、心协干部走访班级、班级心理委员和班主任沟通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相关调研,成果由我系心协办公室汇总整理,形成本报告。

一、认真组织开展返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活动

为充分了解同学们寒假返校后的思想以及心理状况,3月2日我系学生会和心理健康协会组织各班级要求开展对同学们返校后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的摸底和了解,全面详细的掌握了14级,15级学生的思想状况。

首先,召开学生干部代表座谈会。2月29日我系学生会在学管主任常玉峰,学生处负责人滕广辉,心理健康指导老师李平平和陈真老师的带领下,召开了学生干部座谈会,传达了20xx年度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要点和时刻为学生服务一切的精神,要求学生会各部室,心理健康协会积极落实,并且深入切实的做好返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做好学生到校情况和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摸底。

其次,心理委员汇报班级问题学生情况。我们要求班级心理委员就近期学生返校后的状况做了相应的汇报,并且及时发现解决相关心理问题。继续坚持做好本学期的心理危机反馈工作,积极组织班级心理活动。心理健康协会并于3月1到3月2日两天找部分学生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确保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心理稳定。

再次,由心理健康协会通过对心协干部开宣传会和走访班级,和各班班主任沟通开展调查,统计各班级经常逃课屡次不改,独来独往,人际关系不和谐,行为习惯怪异,自控能力弱等问题学生名单(见附件1)。 与此同时,各班级班主任老师还通过查晚自习情况,下宿舍等形式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二、调查中职生在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整理如下:

1、我系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自卑感强烈。

其中在适应方面很多同学认为进入第二学期后基础课程少了、专业课多了,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难免会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严重,自控能力较差。

中职生大多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许多学生对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抵触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渴望独立自由,渴望摆脱对成人依附,因而许多人思想行为上表现得另类而偏激。同时,由于年龄小,又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均比较差,随着其社会接触面的增大,容易受到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误导,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班级学生行为方式放任自流、组织纪律及时间观念差、不考虑行为后果,等等。

3、中职生情绪情感不稳定及封闭。

中职生正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发育期,对外界评价异常注重,情绪的两极性非常明显,高低不定,喜怒无常,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另外由于中职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过渡时期,许多人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封闭性往往使中职生丰富的情感找不到渲泄的出口,导致压抑、抑郁等心理疾病,而情感的封闭与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强烈反差,极容易使学生人际交往受挫,产生焦虑不安感、社交恐惧感。

依据调查,中学生挑选异性朋友的第一标准依序排列分别是感觉、志趣相投和漂亮,典型的浪漫爱的特征。多数同学仍然认为上学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不完整的。但是当两人分手后,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异性分手,常常自寻苦恼,喝酒解愁,要么消失几天。可见,中学生在处理异性交往,分手等方面心理还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4、校园网络的开通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合理的控制和引导。

我们在针对宿舍24小时通网一事的认可度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适度利用,有助于个人成才,可见学生对校园宿舍通网报有普遍热情和过度乐观。但就我们对自习室上网和教室上网的情况调查发现,多数同学上课时间还是利用网络聊天、斗地主、打游戏。

三、中职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针对中职生自信心养成教育的对策。

首先,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学校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已从“生理——医疗”模式转变成了“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自卑心理是阻碍一个人成长进步的最大的绊脚石,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自信心养成的教育,应作为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由于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许多中职生在社会上自觉低人一等,在人才市场上更是缺乏与高等院校学生竞争的信心——即使自己有一技之长。而定期开展技能大赛,通过大赛这一纽带,促进校企合作,既能检验各学校的技能教学成果,同时还能选拔优秀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增强职业发展信心,从而克服自卑感和对未来的盲目感。

再次,净化社会大环境,重视家庭教育。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另外,招聘单位在用人时应抛却偏见,重视技能能力,结合实际录用人才,不要唯学历、唯文凭——这是社会的发展的一个误区;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其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这些影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家长要切实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养成,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

(二)针对中职生情感管理问题的对策。

首先,应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消除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通过系统的生理卫生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个体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学生因为这种变化而产生的恐惧感;班主任要在班级工作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要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了如指掌,而且应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悲所喜,找出学生当中的主流心理问题以及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原因,“对症下药”给予教育引导;各任课教师要找出各科知识与心理教育的契合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通过与心理相关的主题班会等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影响。

其次,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并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系部可以聘请其他系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宣泄室,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方便、安全的求助和治疗平台。而且还应当逐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追踪辅导,关注学生心理进展,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等。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部分中职生性格内向孤僻,逆反心理强烈,社交能力较差,有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久而久之会影响其情感以及心理。而集体活动的最大特征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它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品德、陶冶情操、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因此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可以在学生课余时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各种球类比赛、歌唱舞蹈比赛、演讲比赛、主题晚会、户外旅行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扩大学生的交往接触面,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其交往恐惧心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战胜自我、发现自我,同时也为自己的情感抒发、宣泄找到一个有效的出口。

(三)针对校园无线网开通对学生课堂影响的对策。

1、制定学生使用手机的规章制度。

设置手机管理箱,在新学期伊始就宣布严格的纪律,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开始的时候处理可以严厉一些,起到震慑作用。在每个班教室都设置一个手机管理箱,学生课前将手机送到手机管理箱,统一静音,保管。下课或课业结束后再取回。有些学生使用手机是受到环境影响,良好的禁用氛围会让他们对手机不感兴趣。再就是不能让学生养成使用手机的习惯。做到了这两点,手机问题就不可怕了。

2、不定期测试学生是否违规使用手机。

实际上不可能做到禁绝学生使用手机,所以可以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地点、课外时间使用手机。给那些要使用手机的同学约法三章,不得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不得深更半夜躲在被子里使用手机。老师可以不定期进行检查,通过拨打学生号码看学生是否信守承诺,然后再分别予以处理。

3、召开主题班会,自觉远离手机危害。

通过主题班会可以了解学生对手机的看法,深层而全面地挖掘出手机的利弊,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监督,约束部分同学的行为,让学生自觉远离手机危害

4、妥善处理学生违纪使用手机的问题

有的老师为了避免学生使用手机,将学生的手机予以没收,更有甚者,为了杀一儆百,当众将手机摔坏。这样的处理方法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抗和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曾经有个老师因摔坏学生手机,最后自己不得不掏钱赔偿,闹得大家都很尴尬。所以,处理手机问题要讲方法,尊重学生往往能起到“双赢”的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05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