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项目管理培训总结【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2825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项目管理培训总结【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项目管理培训总结【第一篇】

进度目标管理

科学合理的进度目标是高速公路施工建设的基础。对此在高速公路施工前必须加强对所需材料的整理、编写。保证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进度目标。在施工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对各种资源以及不确定因素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与此同时要求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建筑施工情况,针对进度目标从而调整施工流程,保证施工进度最终的实现。

成本目标管理

成本管理对于任何一项工程建设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成本的分析要结合相应的实际情况,掌握具体的路况信息以及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实力来编写工程计划书,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规范标准。对施工成本管理的目标有:(1)建立完善的机构跟责任控制制度,对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一直贯穿着整个高速公路施工周期,完成项目管理机构的建立后,以项目经理为主建立起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责任体系。达到施工成本的目标管理。(2)按照规范严格控制支出,一般施工材料费用支出是所有支出中占据比列最大的,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下让材料消耗降到最低,是节约成本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项目设计阶段,要严格参照预算来计算材料支出费用;合理地控制施工人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依计划安排施工顺序,避免施工机械设备闲置;对机械规范操作,定期维护,确保其在施工中能正常运作;对间接成本进行严格审核。确定其真实性,避免谎报跟多报的情况出现。

安全目标管理

在进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时,必须加强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提高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针对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他们特殊作业的安全管理培训,同时针对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证机械作业的安全可靠。此外,在施工路段要加设施工牌,安全标示,确保这一路段的行车安全。

质量目标管理

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各个阶段的质量检查。在施工前针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岗位质量目标培训,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与此同时针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给予及时的上报,进行处理解决。

生态目标管理

随着城市化生态环境的推进,高速公路管理工程在施工建设中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针对施工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要及时的处理与解决,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正当竞争和有效竞争力不足

在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普遍存在一种“不正当竞争”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在项目投标中进行各种不正当的干预,从而违背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这种情况的发生极易导致施工水平技术较低的企业获得高速公路建设承包的权利,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施工质量好的建筑企业未能获得良好的竞争权利,从而打消企业的竞争性,不利于整个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发展。此外,在投标竞争中,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主动权,不惜亏损,占领市场也要进行投标承包,待其投标成功后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工程变更来弥补其亏损,获得盈利。在此情况下,工程建设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施工进度以及施工安全更不可能达到其规范标准要求,严重制约了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发展目标。

业主和施工单位的自主性差

严格意义上来讲,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所以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施工前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其高速公路建设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要求,罔顾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订添加诸多不合理的条款,最终导致施工阶段设计人员不能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进度。

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施工效率低

施工单位本身施工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的人才,由于业主将工程项目划分的过细,致使竞争激烈,造成标价过低,施工单位为了生存,在外大量承包工程,导致单位的管理人员不够用,经常出现一个管理人员同时在多个工地挂名,这样必定会对工程的正常施工产生影响。

3探究如何解决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选拔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组建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

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仅可以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考察,掌握整个建筑施工阶段的施工流程,更加可以带动整个施工队伍进行合理化的施工。对此针对项目经理的选用必须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竞争择优上岗。项目经理要依据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进行准确的判断与评估,实施制定施工计划书以及施工进程图表等。项目经理要时刻履行自身职责,针对施工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要给予适当的调节,通过正常手段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以自身为核心,建立完善的专业管理团队,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保证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得以最大利益的实现。

对施工中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时涉及到很多方面,其施工的过程非常繁杂,任意一个不稳定因素的出现都会对工程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出现工程事故。所以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施工安全、质量以及对其有影响的施工进度、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目的在于提高作业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潜能,促使他们的个人目标跟单位目标方向一致,而约束制度的建立的目的在于,规范作业和管理人员的行为,抑制其行使职责以外权利。

4结束语

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缺少项目管理是造成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不合格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在施工中避免出现这类状况,需要加强项目管理的质量,确保施工顺利完成。

项目管理培训总结【第二篇】

二、夯实基础,保障应急管理教学的基本条件

良好的保障是做好应急管理教学的基础。青海省行政学院从硬件、软件和外部条件“三大件”入手,努力夯实应急管理教学的基础条件。一是自力更生抓硬件。立足青海实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求硬件设施“大、全、洋”,只求实用、简便、有效。在办学经费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两年自筹资金220余万元,建成新闻访谈和会情景模拟教室和包括演练控制室、专项指挥部演练室、综合指挥部演练室在内的突发事件处置实训中心,在应急管理教学硬件设施上给予基本保障。先后利用这些设施成功举办了中德应急管理培训合作项目成果交流会、中美“应急管理专业演练师”培训班、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送教下乡培训班等高层次培训班。培训设施尽管投入不大,但综合性强,实用性好,以小投入取得了大效益,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二是立足长远抓“软件”。人才始终是支撑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青海省行政学院把应急管理教学队伍的培育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舍得在人才培训上下大力气,通过遴选学科带头人、组建项目团队、加强国内外培训、筹建应急管理人才小高地等方式强化人才培养,夯实软件基础。凡是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应急管理培训、研讨交流活动,都选派学科带头人、教研骨干参加。同时,聘请省内外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应急管理教学、担任特邀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弥补教学缺口,带动本院师资队伍的成长。三是把握机遇抓外部条件。紧跟国家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能力建设的工作大局,积极主动加强与省政府及应急管理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邀请应急管理部门相关同志来院指导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班次设置,参与课堂交流、学员互动、现场点评,为应急管理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保障条件。2014年8月,省编办批复“青海省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在青海省行政学院正式挂牌,为学院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服务实践,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教学水平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应急管理教学来源于实践,必须要服务于实践。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行政学院大有作为,应急管理教学不可或缺。下一步,青海省行政学院将紧紧抓住“青海省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挂牌成立的契机,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参照国家层面精品课评审标准,结合本院教学特点,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教研一体化等方面综合考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学科体系,把应急管理课程作为学院的特色品牌课程,进行重点培育;把应急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处置与应对、藏区社会安全事件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预防处置机制等作为核心课程重点开发,不断推进应急管理教学适应政府工作的需要,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同时,相应加大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改善应急管理教学设施,加强应急管理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应急管理教学人才支撑,努力建设应急管理人才小高地,真正使应急管理教学成为学院有特色、有水平、受欢迎、有实效的品牌课程,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好地满足改革发展稳定实践需求。应急管理教学培训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推进的事业,有很大的开拓和发展空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研究和解决好以下一些重要问题。一是强化意识。从各级政府到民间社会,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已经有较大提升,但远远不够。要将应急管理工作上升到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把握,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和宣传至关重要。二是学科建设。我国应急管理教育是在实践要求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虽然其在体系上依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但已经跨越了管理学(包括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法律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等学科,成为一门复合型的多学科支撑的新兴学科,需要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体系来研究和建设。这对于建立全国包括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在内的教学培训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拓展培训。现在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大多限于政府领导干部层次,就现实需要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长远目标而言,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行政学院的培训要积极探索向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应急产业管理者等各层次扩展,这会给行政学院的教学培训带来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此外,还有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与手段的拓展问题。四是教学与实践结合。一方面,教师缺乏应急管理实际工作体验和经验,对教学培训质量影响较大。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教师能够有机会作为直接工作者或观察者参与应急处置实践,同时要吸收实际工作者参与教学培训,特别是实训教学。另一方面,对于课堂演练与实际操作如何对接,还缺乏科学的考量,要在教学培训中进一步探索。五是技术支持。总体而言,地方行政学院在信息技术(视频、音像)、演练技术(应急处置各种标识制定)、物质手段(培训需要的各类器材)等方面都有较大欠缺,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帮助。

项目管理培训总结【第三篇】

年度计划中培训预算的基本任务包括确定培训费用总量、项目费用预算。实践中要以培训预算报表输出为结果。,

实践中,年年岁岁花相似,预算管理创新根本无法谈起,无论是流程上还是技术上,即使有也是管理工具上的点滴改进。但对于费用总量的确定、高层决策的推动、高端资源的争取等工作,更是无法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一、年度培训预算制订的困惑及原因

⒈预算方案决策周期长

一个预算方案提交上去,高层决策者如何思考呢?判断准则是什么?是横向参照、还是纵向参照?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培训经理如何提供量化、精确、合理的培训预算总量、使用方向甚至管理机制制定、项目预算管理流程的完善?培训经理自身是否一定要提供严谨的论证、翔实的数据、以及清晰的培训目标与收益分析?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培训预算讨论来、讨论去,是年度计划中项目组合设计的第二个热点,也是第二个难关。很多公司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不太科学的做法,最后导致预算质量与效率低下,最终控制效果不明显。

⒉培训年度预算总量难以确定

实践中,大多企业在年度培训预算上有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公司今年到底要投入多少资金?实践中经验法一派占现在的主流,如比例法、参照法、(非零基)调整法,由于缺乏科学的预算分解与计算,往往要参考其他企业的经验数据,再拍拍脑袋看看数据,感觉不好,或高层不支持,再略微调整,如此的预算总量报上去,结果可想而知。

⒊项目预算单元难以量化

首先是项目组合设计总会引起高层的质疑,然后就是项目预算的分解量化。我们很多项目的具体分解总是很困难,原因很多,其中项目的培训方式、培训对象总数主要决定了培训资源需求。可这两个却是最难在年初就能够完全确认的。

⒋非确定性项目的费用需求

实际上培训发展工作并不是停留在培训管理上,还有培训发展需求。比如单项战略型投入、培训体系完善或流程变革、特定项目的投入等等。这个费用如何估算?

二、年度培训预算制订的几个关键

⒈为高层提供严谨的决策依据

我们许多培训管理者在遇到预算审批困难时往往抱怨高层不懂培训、不够专业、胡乱拍脑袋、不愿投入等,但就是无法冷静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在解决问题时也是采用“忽悠”的办法,而不是通过严密的、合理的分析来帮助高层决策。我们完全可以在项目组合设计得到,认可的基础上,科学分析、量化表现、仔细沟通、推动决策。不是简单地强调训练对解决问题之效益、透过有影响力的主管去争取、运用培训委员会之力量等去动摇老板想法,而应该是提出阶段性的训练方案及培训效益、反面陈述预算不足之不利影响。

⒉科学的预算策略与流程

科学的讲,年度培训预算总量是根据项目预算总量计算而来,(当然,项目的选择大体要考虑可应用的培训经费计提总量),最后在进行培训预算总量的高层支持、分解平衡、明晰支持控制等工作。这就是“由下而上”的策略。俗话中的“先加后减”就是这样一个单次循环过程。

实践中,培训管理管理人员又是如何做的呢?一般是采用“由上而下”的策略。也就是说,计算出预算总量后,再根据各系统的培训需求进行分配。很多企业内各系统提出的培训需求往往只是费用需求,如某制造部门需要多少钱、做几场培训等等。此时,培训管理部门就在“培训可预计经费”与“培训需求”的显著矛盾下去多方面平衡,平衡的结果是公司高层、部门管理者、员工大都觉得别扭。如果论据不足,论证不合理,或高层的认同不够,那么可能会循环多次,看起来决策周期就要大大延长。

⒊科学的项目组合预算分解

严格遵循既定投放方向,即三个投入比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投入比例,各系统(研究开发、制造、营销)投入比例,各模块(讲师、教材、固定投资、差旅、管理费用)投入比例。

项目管理培训总结【第四篇】

关键词:培训模式;循环学习;知识转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学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在于培训后行为的转变,在于学员通过培训能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绩效。为了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更易达到预期的结果,探索培训方法,创新培训模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以培训员培训项目为案例,介绍了应用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员培训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

一、探索循环培训模式的原因

以往的培训大多以“讲授”为主,学员对所学内容缺乏切身的体验,不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所以以往的各类培训往往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没有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通过“培训员培训”项目具体实施“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公司各专业处室和车间现有培训员45人,他们承担了各自单位的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的管理工作,虽然也接受过培训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但效果不太理想,因而把此次培训作为一次有意的探索。此次培训的目的与培训目标如表1:

二、“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概述

为有效提高培训员专业素质,设计了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

(一)“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的构成及特点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的核心是围绕真实工作项目来进行,重点强调实践和学习的结合。可以表述为:学习=问题+知识+实践。它实际上蕴含着这样一种理念:最好的培训是基于工作的培训,最好的培养是结合实践的培养。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培训由四个环节五个过程组成,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四个环节,将培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

1.第一阶段:选择培训项目,制订培训方案

完成培训学前作业阶段。要求培训员在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中选择一个培训项目,作为本次学习研究的课题。要求完成培训需求调研,制定出培训方案。

2.第二阶段:学习培训理论,修改培训方案

在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阶段要根据培训员完成的培训方案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学习。同时,指导他们完善与修改培训方案,使其达到培训项目管理的要求。

3.第三阶段:实施培训方案,完成培训项目

在实际操作阶段要在项目组的监控和指导下实施培训方案。重点是培养培训员的培训实施与管理能力,建立组织教学的意识。

4.第四阶段:培训项目交流,分享成果经验

在评比与考核阶段项目组要从培训效果和培训项目管理的流程标准对其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者予以奖励。

(二)学员的学习循环路径

培训员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培训是有限的,学习是无限的。通过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索,在交流中碰撞,在循环中突破。促使能力在积累中增强,其循环路径如图2:

三、设计理由与原则

(一)“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的设计理由

选择这样的培训模式主要原因有:一是作为非教育培训类专业的培训员,培训理论知识转化的能力普遍较弱。二是部分培训员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总认为培训是附带的事,生产管理才是主要工作,没有理解培训对工作业绩的促进作用,因而缺少对培训的学习与专研的主动性。

而“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恰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实践”能有效的指导培训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通过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培训模式是达到培训目的、实现培训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的设计原则

培训模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任务为导向的设计原则,培训紧密围绕工作任务来进行。培训的课题就是培训员工作的项目,如每个学员用来研究的课题就是他们本年度培训工作计划中的一个项目;培训的目标与工作的目标相一致,培训目标达到了,工作亦圆满完成;培训的考核与评估也是学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估的一部分。

四、过程实施中的关键控制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找准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项目开发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培训项目开发的关键是找准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对此,我们组织了《培训项目开发》的专题培训,重点学习了培训项目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流程。通过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培训需求要从组织、工作、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归纳。培训目标要遵循SMART原则(具体性、可衡量性等原则)。

(二)组织培训活动,落实培训方案

这一过程重在提高培训员的培训实施与管理技能,重点的是“操作”。需要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对培训员进行全程跟进。项目组组织培训中心的专职教师每人带领一到两名培训员,指导他们实施培训项目的各项工作。从培训前的准备到课堂教学实施,从与授课教师的沟通到对参培学员的管理,都一一进行指导。

(三)组织成果交流,总结培训经验

这是一个从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对培训效果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以评估培训实效性为重点。评估从学员、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等多方面进行。最后,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改进今后工作。

五、效果分析

经过学习与实践,培训者均完成了自己的培训项目,达到了培训项目管理的流程标准的要求。比较他们培训前与培训后的转变,在以下两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一)需求分析、确定目标的能力有所提高

案例一:通讯员培训项目,在需求分析与培训目标两个方面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有很大的不同,见表2:

案例评析:培训前,需求不准确,培训目标大而泛,这是培训中最常见的现象,这将导致课程设计与内容的选择没有依据,培训评估也没有标杆。

培训结束后,经过需求分析准确的找到了培训对象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确定了他们在知识、能力上的差距。合理地完成了从问题到目标的转换,培训目标紧扣需求,目标具体而明确。这为进一步的课程开发及培训评估等奠定了基础。

(二)初步掌握了以效果为导向的培训评估原则

案例三:会计集中核算培训项目,培训评估是以培训目标达成度来进行实效性评估的。

培训目标:

一是能阐述会计集中核算总体框架以及新旧两条会计业务流程的差异;解答异常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

二是会按业务流程成完成数据的录入和系统的操作,完成复合记账,自动生成正确的报表,完成数据月结。

三是按时完成系统上线,系统运行稳定正常。

培训实效性评估:

三月份的理论培训完成后,学员完成了课后作业。并对异常问题会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7-8月份的集中培训讲课和实际操作,达到以下效果:

培训结束后的考试评估。

学员参加培训考试的成绩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学员从理论上对培训知识掌握程度比较熟练,达到了课堂教学要求。

操作评估:学员完成了2012年初余额数据的收集导入工作。通过了总部项目组的审核确认。说明学员达到操作要求。

在总部规定的时间进度前完成了系统上线工作,完成数据月结、复核记账、自动生成准确报表,系统运行正常。

结论:达到培训目标,培训效果良好。

案例评析:培训前,培训的实效性评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往往很多人做评估,从领导重视培训到学员刻苦学习,从教师授课到培训服务等等都一一评到,唯独忽略了对培训主要目的——培训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或者虽然说到了培训效果好,但由于缺少有力的证据而缺乏说服力。

培训结束后,培训实效性的评估是以培训效果为导向来进行的,评估紧扣培训目标,从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与考试成绩)、知识转化度(实际工作操作情况)、工作绩效(工作状态及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说明培训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

通过比较培训前和培训后培训员能力的转变与提高,说明“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在促进培训知识的转化,提高培训员的培训专业能力上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同时培训员在进行下一个培训项目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循环,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求索,在循环中不断进步,使能力在积累中不断增强。

六、结语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跟传统的培训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培训质量。培训中学员仅仅“知道”、“理解”是不够的,通过“实践”达到真正掌握知识技能。

第二,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中探讨的问题就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培训极具针对性。实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第三,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原则。通过体验、开放式的培训过程充分体现了学员的主体性地位。

“项目——学习——实践——成果”循环培训模式是针对成人教育特点和提高受训者的工作能力为基础来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具体,针对性强。它不仅适用于培训员的培训,同样也适用于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干部等的培训。作为一种“模式”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52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