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地域文化论文样例【汇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9706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地域文化论文样例【汇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一篇】

广西地区(以融水苗族自治县苗乡侗寨为例)。

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居住有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过年习俗也是各式各样,而苗侗人民最具特色,现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侗人民过年习俗为例细说他们的信仰,对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侗人民来说,最隆重的祭拜仪式要数年30晚上,这晚就会有两次祭祀仪式,第一次就是团年饭前,把准备了一天的饭菜,特别是鸡鸭鱼肉摆在自家的神位上,烧纸钱、烧香,点上大红蜡烛、点上煤油灯(年火——过年期间日夜都会亮着)开始祭拜祖宗,祭拜的人应是一家之主,多为男性,在祭拜过程中唠叨一些自家的祝愿、心愿、诉求等等,祭拜完毕后要放鞭炮,此仪式全部完毕一家人方开始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桌上也有讲究,桌上摆放的饭菜都是有寓意的,有圆子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有长长的粉丝表示长命百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除此之外还有鸡鸭鱼肉,表示富贵万年长等等。在这天晚上不能吃的不能做的也有讲究,初一到初三不吃青菜怕来年天地长野草太多对庄家不好,不出门就在自家玩,出门怕来年田地塌方,不拿菜刀柴刀砍东西,怕来年自家房屋倒,所以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吃的饭菜,以免这些日子做饭又会用上菜刀柴刀,不花钱,怕来年守不住自家钱财等。

还有第二次祭祖仪式是在年三十凌晨12:00准时点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称为“接天地”(意思是:迎接天上各路神仙,因为这个时刻是玉帝委派他们下界掌管人间来年事务的时刻),在接天地时刻到来之前就要完成类似年夜饭之前的哪个祭拜仪式,同样要在祖宗神位前摆上好吃的(之后不再取下来,会一直放在自家的神位上供奉自家的祖宗。)祭拜完毕,就要在三十晚凌晨12:00整放很多鞭炮,花炮,此时整个村寨便会沸腾一片,持续大约半个多小时,年三十这晚每家每户都会守夜,有的守到接完“天地”才开始休息,有的要守到天亮。

接下来就是年初一上午,对于侗家人民来说,这天上午他们会各自带上自家的特设饭菜,如侗家的酸菜,家里杀鸡杀鸭留下的鸡脚鸭脚,鸡脖子鸭脖子等这些拿到寨子中央就是寨神居住的地方祭拜然后聚餐,在聚餐之前的祭拜很讲究,如要升起寨旗,吹起芦笙放鞭炮,放铁炮(一种自制的大炮,很响)祭拜完毕就可以开始聚餐了,寨子男女老少都来。接下来的祭拜就不再那么讲究了,简单点就行,但元宵之前都还要求祭拜自家祖宗。苗乡侗寨的人们不信教不信菩萨也很少有人到寺庙去祭拜烧香,在我们苗乡侗寨没有寺庙没有教堂,他们只相信自家祖宗才是最神圣的,才是最有能力去庇佑他们的。

年初二很多家都会用鸭子来祭拜,特别是商人,因为“鸭祭”是用来祭拜财神爷的,祈求财神爷来年保佑他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再加上今天是土地公公的生日,许多人要祭拜土地爷,同样需要“鸭祭”。

苗乡侗寨的另一特色就是“芦笙”,“芦笙”是他们自制的一种乐器,用竹子做成,“芦笙”的历史渊源久远,据说是从诸葛孔明发明的管乐器起就有,常年在深山居住的苗侗人民没有什么娱乐的东西,据说为了让他们心平气和的生活,接受管理,防止叛乱,才出现“芦笙“的,而聪明的他们用“芦笙”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芦笙娱乐活动,一临近春节,自农历12月11日开始,不同的苗乡侗寨就会在不同的日期轮流举行隆重的芦笙娱乐大赛,这个节日自古至今延续到现在,内容有增不减,丰富多样,这天是热闹非凡,芦笙节是苗乡侗寨的民族文化,它蕴含着苗族侗族人民的精神与思想,寨子里的老人说:芦笙的寓意是庆祝本年的五谷丰登,祈求开年无灾无害,再获丰收,还能避灾避邪,社会稳定,人民安康。每一年的芦笙活动不搞不行,乱搞也不行,它是有一定规则可循的,违背这些规则会出天灾人祸的,在这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着民族盛装,或着新衣,在本村寨神居住地方“踩堂”、“跳芦笙舞”“吹芦笙”,这一整天都会热热闹闹,邻村的人都会赶来凑此热闹。现在此节日还演变成为苗侗人民走亲戚,青年男女相亲的好时机。对苗乡侗寨的芦笙还需讲究一点,那就是每年农历7月14,过完鬼节后寨上方可有人吹芦笙,而每年过完元宵节过后就不可以吹芦笙了。元宵这天会吹芦笙的一起来到寨神居住的地方一起吹芦笙,特来告诉寨神说人们过年休息的时间结束了,人们要开始劳作了,祈求寨神保佑他们来年大丰收,之后芦笙便停止吹了。

每年的农历12月23日(部分南方地区为农历12月24日),即人们口中的小年,传说这天是送灶王公上天庭见玉帝的日子,据说天庭委派灶王公自每年除夕凌晨下界掌管人间每家每户的好坏作为,做好记录,到小年这天就上天向玉帝做报告,看那一家的为人作为好,那一家的为人作为不得人心,违背天理,老者都说灶王公平时把这些事项都各自记录在各家各户房子的灰尘上,所以自古到现在都是哪天要大扫除,把家里的灰尘扫干净,好让灶王公找不到记录,上天了只能向玉帝报喜不报忧,尽管这只是传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从中却表达了苗侗人民的心愿,已经变为不容置疑的信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二篇】

摘要:通过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设计,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恢复人文古韵,还原运河情怀,以充分的文化内涵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求亲切、安闲、古朴、自然,使洛社因为洛社新景而被净化,添加人文雅趣,满足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

关键词:生态休闲人文古韵。

无锡市惠山区交通局对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进行方案设计竞标。要求在京杭运河洛社段“四改三”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洛社古运河风貌的恢复和建设。我院在方案中脱颖而出,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充分结合,整个设计分为四个篇章:场地解读篇、总体方案设计篇、分区方案设计篇以及专项方案设计篇。

1场地解读。

区位分析。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包容着我们祖辈的汗水和智慧,从最早的春秋末期一直流淌到21世纪之初的今天。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纵连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一条举世无双的人工长河。它也是一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长廊。无锡,运河名城之一,在《中国三千年运河史》作者嵇果煌的论著中无锡是中国运河的发祥地,无锡太伯渎是最早地运河。京杭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社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公里。总体规划确定了将其定位为一条黄金水道、生态廊道、景观通道,并分为镇区段、城区段、园区段。而本项目洛社段就属于该总体规划中的镇区段。

项目概况。

惠山区洛社镇是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江南古镇,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南段后,河道贯穿一通,洛社因水运便利,商民接踵而至,逐渐形成集镇,至明清时期,贸易兴旺。历史上素有“小无锡”之称,是锡西重镇,千里古运河孕育了洛社这个江南古镇,从西向东贯镇而过,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其流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灵秀独具的自然景观,也将为此番运河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添色不少。

“洛社古运河风貌建设工程”重点为“一带三点”,即运河景观带和三个主题园区(生态湿地公园区、文化广场区、休闲广场区)。本次设计为其中之一: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设计。设计范围:京杭运河洛社段北岸新建航道驳岸到征地红线。起点0k+000(常州无锡交界直湖港),终点6k+(新东方红大桥),全长公里。设计面积约公顷。

现状分析经现场踏勘发现:京杭运河洛社段两岸多为民宅和厂房,景观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京杭运河沿岸自然空间破碎,生态缓冲空间缺乏,两岸和水面污染源众多,民宅厂房立面杂乱不堪等。这段运河已然失去了古韵与野趣。而这次设计地目的就是重拾古韵,再现古镇风貌。

2总体方案设计方案设计理念。

关键词:生态休闲人文古韵。

方案特色方案设计立足于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客观有效的发展创造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新景点。同时满足水脉、文脉、绿脉三脉合一,突出洛社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洛社八景的再次呈现,还原运河情怀,以充分的文化内涵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求亲切、安闲、古朴、自然,使洛社因为洛社新景而被净化,添加了人文雅趣。

总平面设计。

洛社是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工程将充分挖掘洛社的古风今韵,打造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它全长公里,以向化一桥(4k+300)为界,主要分为生态自然段与历史街区段。生态自然段约4300米,主要体现田园风光,以植物景观为主,形成春夏秋冬鲜明的季节特征,让游人欣赏不同的自然景观;历史街区段约2572米,体现古镇风情,以古建小品配合植物造景,结合洛社文化,形成韵味十足的江南古镇运河风光带。

景观节点分析原洛社八景:这里曾有建于梁代初年的开利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原址,开利寺位于大运河畔,景色宜人,明清时开利寺内外共有八景:池边涤砚、亭上观鹅、长桥月白、古寺钟和、马盘牧唱、花渡渔歌、萍舟帆影、柳岸烟莎。今开利寺已荡然无存,旧时以开利寺为中心的八处胜景,除涤观池还保留在洛社中学校园内,其余均已消失。洛社中学涤砚池、观鹅亭池边有重修的石碑坊,石柱上联为清代残坊原物,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新洛社十景:在这次的景观带中景点设计重塑了洛社原五景,新增加了二景,从西到东依次为:萍舟帆影、花渡渔歌、长桥月白、洛社溯源(新)、古寺钟和、柳岸烟莎、芳泾撷英(新),与洛社中学的池边涤砚、亭上观鹅、总体规划湿地公园拟建的马盘牧唱共同形成了洛社新十景。文化之旅:景点从西到东形成新洛社十景序列,人们经过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就如同打开了一幅反映洛社古镇文化的历史长卷。

道路分析。

1、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可依靠西环线大桥、洛社大桥、新东方红大桥三座车行大桥和京杭运河、312国道、342省道、锡宜高速、沪宁新长铁路等实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同时区内有5米―7米宽的车行道贯通整个景观带,交通可达性强。2、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道路划分为车行道、沿河景观径、林间散步径、人行道。车行道:道路宽度为5m-7m。是贯通整个景观带的交通要道,进一步联系了各个区域内部的场地。沿河散步径:道路宽度为3m。主要沿镇区段运河布置,为游览者提供沿河步行空间,材质为石材铺装,具有良好的视线,是欣赏运河美景的怡人去处。林间散步径:道路宽度为。为绿带小径、滨水栈道等游步道,为游人接近自然、享受自然提供机会。人行道:道路宽度为1m。主要根据需要设置在车行道两侧或单侧,实行人车分离,主要采用舒布洛克砖铺设。停车场:主要在洛社中学这个区域设置停车场,停车场主要分布在7米宽车行道侧。

3分区方案设计。

生态自然段标准段一:适用于0k+000-2k+130,长2130米。该段车行道5米宽,沿河绿化带6米宽,防洪墙设置在离驳岸4米处,采用花岗岩压顶和贴面。绿化种植有密有疏,或封或透,片植与丛植相结合,以片植的乔木、小乔木为主景,丛植的大树作为点缀,也是透景处理,沿驳岸种植黄馨、迎春、常春藤等悬垂植物,主要呈现四季景色各异的田园自然风光。同时在车行道侧种植色叶开花小乔木兼顾内外绿化景观。

生态自然段标准段二:适用于2k+130-2k+890,长760米。该段沿河绿化带设计11米宽,防洪墙设置在离驳岸7米处,采用花岗岩压顶和贴面。绿化种植片植与丛植相结合,主要以片植的乡土乔木、开花小乔木为主景,水杉等为背景,丛植的大树作为点缀,呈现生态自然林景观。同时沿驳岸种植黄馨、迎春、常春藤等悬垂植物来软化硬质驳岸。

生态自然段标准段三:适用于3k+140-3k+400,3k+620-4k+300,与历史街区段相接,长约940米。该段车行道宽5米,沿河绿化带宽6米,沿围墙绿化带宽3-5米,防洪墙设置在离驳岸米处,采用花岗岩压顶和贴面。沿围墙绿化带以种植竹子为主,其下铺设麦冬,同时点缀色叶开花小乔木。沿河绿化带车行道侧设置了1米宽的人行道(因为已接近镇区),并种植行道树起到遮阴效果;同时绿带中片植常绿落叶乔木、开花小乔木;防洪墙两侧种植自然灌木、驳岸边种植悬垂植物黄馨常春藤等软化硬质挡墙。

生态自然段标节点“萍舟帆影”:该区域位于3k+400-3k+620,长约220米,宽30-40米,离向化一桥约680米,绿化面积约7000平方米。该区距离镇区段约600米,以运河帆船、湿地栈道、芦苇滩等舒缓自然的景观融入在生态自然段中。帆船全木制作,以浮桥与湿地栈道相连,可随着水位的升降而上下浮动,显得自然生动。植物配置以池杉、柳树、芦苇等耐水湿植物为主,适当点缀常绿植物。

历史街区段节点“花渡渔歌”:位于花渡河边,西侧为锡山新港物资公司洛社经销处。该段长约160米,宽约16-23米,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主要以渡口、长廊、重檐亭、景石、花木等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融入在历史街区段中。渡口题字“花渡渔歌”凸显主题,而拾级而上逐渐升高的跌落连廊既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又参差错落,体量也有所不同,极富变化与情趣;重檐亭、景石、花木的配置与其相得益彰。

历史街区段“柳岸烟莎”节点:该区位于洛社中学东侧,“二月芳堤媚,轻风漾碧丝”,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河边多植柳树、莎草,突出主题。植物配置以垂柳、河柳、莎草科为主,同时配合花期3-4月伞形伞房花序的树种为主,如忍冬科的琼花、绣球花科的草本绣球、蔷薇科的笑靥花、喷雪花等,春天硕大的花序满树盛开,给人花团锦簇、春色妖娆之感。同时该区也是历史街区段标准段之一,景观带具体格局为围墙+3米绿化带―7米宽车行道―1米人行道―2米宽绿化带―防洪墙―3米沿河散步径―运河。沿河布置的石栏杆简洁大方,防洪墙绿地侧仿小青砖贴面金山石压顶,沿河侧花岗岩立面凹凸贴面,加上石材小径、木质座椅,整体景观古朴自然,是行人近距离接触运河、了解运河的怡人去处。

历史街区段“芳泾撷英”节点:该区位于老东方红桥东侧,洛社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一处2米多高、8米多宽的花岗岩景墙记载了洛社的古今名人,主要有捐献洛社大桥的李金镛、著名科技工作者陶凤山(为我国首创长途电话、载波电话作出贡献)、著名锡剧滑稽演员黄云泉、著名中医许卫道、著名民族工商业者丁熊照、著名摄影艺术家马玉焕、大校严文祥、金融专家卜明等。同时该区也是历史街区段标准段之二,景观带具体格局为围墙+3米绿化带―7米宽车行道―2米宽绿化带―米宽小径―40公分宽防洪墙―米宽绿化带―运河,其中防洪墙兼做坐凳。总体绿化配置层次错落,景观丰富。行道树为香樟,同时丛植乔木合欢、栾树、刺槐及小乔木紫薇、樱花、玉兰、海棠、红枫等,点缀大树香樟、乌桕,水边金叶槐、红瑞木和黄馨、迎春在色彩和形态上形成对比。

总体植物配置。

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的植物配置主要遵循生态上的科学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配置上的艺术性,适地适树,以无锡乡土树种为主,注重地方特色。生态自然段:片植与丛植相结合,大面积的片植,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同时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低参差错落。历史街区段:点种与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形成枝叶繁茂、嘉木葱茏的气氛。点种与丛植形成疏与密的对比,同时选择不同品种的花木相搭配或间种。

4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与人文总是在相互的作用下生存繁衍。关注地域文化,符合场所精神,设计师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王绍增.主编心语.中国园林,2011(10).

李建伟.全角度李建伟.国际新景观,2010(4)。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三篇】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四篇】

摘要:通过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设计,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恢复人文古韵,还原运河情怀,以充分的文化内涵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求亲切、安闲、古朴、自然,使洛社因为洛社新景而被净化,添加人文雅趣,满足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

关键词:生态休闲人文古韵。

无锡市惠山区交通局对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进行方案设计竞标。要求在京杭运河洛社段“四改三”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洛社古运河风貌的恢复和建设。我院在方案中脱颖而出,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充分结合,整个设计分为四个篇章:场地解读篇、总体方案设计篇、分区方案设计篇以及专项方案设计篇。

1场地解读。

区位分析。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包容着我们祖辈的汗水和智慧,从最早的春秋末期一直流淌到21世纪之初的今天。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纵连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一条举世无双的人工长河。它也是一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长廊。无锡,运河名城之一,在《中国三千年运河史》作者嵇果煌的论著中无锡是中国运河的发祥地,无锡太伯渎是最早地运河。京杭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社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公里。总体规划确定了将其定位为一条黄金水道、生态廊道、景观通道,并分为镇区段、城区段、园区段。而本项目洛社段就属于该总体规划中的镇区段。

项目概况。

惠山区洛社镇是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江南古镇,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南段后,河道贯穿一通,洛社因水运便利,商民接踵而至,逐渐形成集镇,至明清时期,贸易兴旺。历史上素有“小无锡”之称,是锡西重镇,千里古运河孕育了洛社这个江南古镇,从西向东贯镇而过,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其流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灵秀独具的自然景观,也将为此番运河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添色不少。

“洛社古运河风貌建设工程”重点为“一带三点”,即运河景观带和三个主题园区(生态湿地公园区、文化广场区、休闲广场区)。本次设计为其中之一: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设计。设计范围:京杭运河洛社段北岸新建航道驳岸到征地红线。起点0k+000(常州无锡交界直湖港),终点6k+(新东方红大桥),全长公里。设计面积约公顷。

现状分析经现场踏勘发现:京杭运河洛社段两岸多为民宅和厂房,景观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京杭运河沿岸自然空间破碎,生态缓冲空间缺乏,两岸和水面污染源众多,民宅厂房立面杂乱不堪等。这段运河已然失去了古韵与野趣。而这次设计地目的就是重拾古韵,再现古镇风貌。

2总体方案设计方案设计理念。

关键词:生态休闲人文古韵。

方案特色方案设计立足于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客观有效的发展创造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新景点。同时满足水脉、文脉、绿脉三脉合一,突出洛社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洛社八景的再次呈现,还原运河情怀,以充分的文化内涵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求亲切、安闲、古朴、自然,使洛社因为洛社新景而被净化,添加了人文雅趣。

总平面设计。

洛社是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工程将充分挖掘洛社的古风今韵,打造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它全长公里,以向化一桥(4k+300)为界,主要分为生态自然段与历史街区段。生态自然段约4300米,主要体现田园风光,以植物景观为主,形成春夏秋冬鲜明的季节特征,让游人欣赏不同的自然景观;历史街区段约2572米,体现古镇风情,以古建小品配合植物造景,结合洛社文化,形成韵味十足的江南古镇运河风光带。

景观节点分析原洛社八景:这里曾有建于梁代初年的开利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原址,开利寺位于大运河畔,景色宜人,明清时开利寺内外共有八景:池边涤砚、亭上观鹅、长桥月白、古寺钟和、马盘牧唱、花渡渔歌、萍舟帆影、柳岸烟莎。今开利寺已荡然无存,旧时以开利寺为中心的八处胜景,除涤观池还保留在洛社中学校园内,其余均已消失。洛社中学涤砚池、观鹅亭池边有重修的石碑坊,石柱上联为清代残坊原物,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新洛社十景:在这次的景观带中景点设计重塑了洛社原五景,新增加了二景,从西到东依次为:萍舟帆影、花渡渔歌、长桥月白、洛社溯源(新)、古寺钟和、柳岸烟莎、芳泾撷英(新),与洛社中学的池边涤砚、亭上观鹅、总体规划湿地公园拟建的马盘牧唱共同形成了洛社新十景。文化之旅:景点从西到东形成新洛社十景序列,人们经过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就如同打开了一幅反映洛社古镇文化的历史长卷。

道路分析。

1、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可依靠西环线大桥、洛社大桥、新东方红大桥三座车行大桥和京杭运河、312国道、342省道、锡宜高速、沪宁新长铁路等实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同时区内有5米―7米宽的车行道贯通整个景观带,交通可达性强。2、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道路划分为车行道、沿河景观径、林间散步径、人行道。车行道:道路宽度为5m-7m。是贯通整个景观带的交通要道,进一步联系了各个区域内部的场地。沿河散步径:道路宽度为3m。主要沿镇区段运河布置,为游览者提供沿河步行空间,材质为石材铺装,具有良好的视线,是欣赏运河美景的怡人去处。林间散步径:道路宽度为。为绿带小径、滨水栈道等游步道,为游人接近自然、享受自然提供机会。人行道:道路宽度为1m。主要根据需要设置在车行道两侧或单侧,实行人车分离,主要采用舒布洛克砖铺设。停车场:主要在洛社中学这个区域设置停车场,停车场主要分布在7米宽车行道侧。

3分区方案设计。

生态自然段标准段一:适用于0k+000-2k+130,长2130米。该段车行道5米宽,沿河绿化带6米宽,防洪墙设置在离驳岸4米处,采用花岗岩压顶和贴面。绿化种植有密有疏,或封或透,片植与丛植相结合,以片植的乔木、小乔木为主景,丛植的大树作为点缀,也是透景处理,沿驳岸种植黄馨、迎春、常春藤等悬垂植物,主要呈现四季景色各异的田园自然风光。同时在车行道侧种植色叶开花小乔木兼顾内外绿化景观。

生态自然段标准段二:适用于2k+130-2k+890,长760米。该段沿河绿化带设计11米宽,防洪墙设置在离驳岸7米处,采用花岗岩压顶和贴面。绿化种植片植与丛植相结合,主要以片植的乡土乔木、开花小乔木为主景,水杉等为背景,丛植的大树作为点缀,呈现生态自然林景观。同时沿驳岸种植黄馨、迎春、常春藤等悬垂植物来软化硬质驳岸。

生态自然段标准段三:适用于3k+140-3k+400,3k+620-4k+300,与历史街区段相接,长约940米。该段车行道宽5米,沿河绿化带宽6米,沿围墙绿化带宽3-5米,防洪墙设置在离驳岸米处,采用花岗岩压顶和贴面。沿围墙绿化带以种植竹子为主,其下铺设麦冬,同时点缀色叶开花小乔木。沿河绿化带车行道侧设置了1米宽的人行道(因为已接近镇区),并种植行道树起到遮阴效果;同时绿带中片植常绿落叶乔木、开花小乔木;防洪墙两侧种植自然灌木、驳岸边种植悬垂植物黄馨常春藤等软化硬质挡墙。

生态自然段标节点“萍舟帆影”:该区域位于3k+400-3k+620,长约220米,宽30-40米,离向化一桥约680米,绿化面积约7000平方米。该区距离镇区段约600米,以运河帆船、湿地栈道、芦苇滩等舒缓自然的景观融入在生态自然段中。帆船全木制作,以浮桥与湿地栈道相连,可随着水位的升降而上下浮动,显得自然生动。植物配置以池杉、柳树、芦苇等耐水湿植物为主,适当点缀常绿植物。

历史街区段节点“花渡渔歌”:位于花渡河边,西侧为锡山新港物资公司洛社经销处。该段长约160米,宽约16-23米,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主要以渡口、长廊、重檐亭、景石、花木等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融入在历史街区段中。渡口题字“花渡渔歌”凸显主题,而拾级而上逐渐升高的跌落连廊既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又参差错落,体量也有所不同,极富变化与情趣;重檐亭、景石、花木的配置与其相得益彰。

历史街区段“柳岸烟莎”节点:该区位于洛社中学东侧,“二月芳堤媚,轻风漾碧丝”,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河边多植柳树、莎草,突出主题。植物配置以垂柳、河柳、莎草科为主,同时配合花期3-4月伞形伞房花序的树种为主,如忍冬科的琼花、绣球花科的草本绣球、蔷薇科的笑靥花、喷雪花等,春天硕大的花序满树盛开,给人花团锦簇、春色妖娆之感。同时该区也是历史街区段标准段之一,景观带具体格局为围墙+3米绿化带―7米宽车行道―1米人行道―2米宽绿化带―防洪墙―3米沿河散步径―运河。沿河布置的石栏杆简洁大方,防洪墙绿地侧仿小青砖贴面金山石压顶,沿河侧花岗岩立面凹凸贴面,加上石材小径、木质座椅,整体景观古朴自然,是行人近距离接触运河、了解运河的怡人去处。

历史街区段“芳泾撷英”节点:该区位于老东方红桥东侧,洛社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一处2米多高、8米多宽的花岗岩景墙记载了洛社的古今名人,主要有捐献洛社大桥的李金镛、著名科技工作者陶凤山(为我国首创长途电话、载波电话作出贡献)、著名锡剧滑稽演员黄云泉、著名中医许卫道、著名民族工商业者丁熊照、著名摄影艺术家马玉焕、大校严文祥、金融专家卜明等。同时该区也是历史街区段标准段之二,景观带具体格局为围墙+3米绿化带―7米宽车行道―2米宽绿化带―米宽小径―40公分宽防洪墙―米宽绿化带―运河,其中防洪墙兼做坐凳。总体绿化配置层次错落,景观丰富。行道树为香樟,同时丛植乔木合欢、栾树、刺槐及小乔木紫薇、樱花、玉兰、海棠、红枫等,点缀大树香樟、乌桕,水边金叶槐、红瑞木和黄馨、迎春在色彩和形态上形成对比。

总体植物配置。

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的植物配置主要遵循生态上的科学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配置上的艺术性,适地适树,以无锡乡土树种为主,注重地方特色。生态自然段:片植与丛植相结合,大面积的片植,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同时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低参差错落。历史街区段:点种与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形成枝叶繁茂、嘉木葱茏的气氛。点种与丛植形成疏与密的对比,同时选择不同品种的花木相搭配或间种。

4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与人文总是在相互的作用下生存繁衍。关注地域文化,符合场所精神,设计师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王绍增.主编心语.中国园林,(10).

李建伟.全角度李建伟.国际新景观,2010(4)。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五篇】

三、调查对象:安徽徽州古镇民俗民居文化。

四、调查方式:查阅书籍,网络查询,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

五、调查人:许新华。

六、调查结果、收获: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徽州民俗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徽州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南宋淳熙《新安志》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反应徽州独立的民俗单元体系,从唐代中叶起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其家族制度极为盛行,这使徽州民俗文化具有流长的纵向传承。徽州各姓聚族而居,风俗古朴,宗族成员彼此礼让,反应在其建筑上的人文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徽州的民俗文化及古民居的遗存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徽州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六篇】

在响应国家文化创新的政策鼓励号召下,根据地域文化进课堂的教学必要性,通过课程教学机制的创新设计,试图在教学改革目的、教学改革措施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将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中。结合旅游专题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灵活运用地域文化符号并提高将其应用于今后的设计工作当中的能力。

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打造创建旅游产品设计体验中心或者创新实验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风光、旅游工艺品,便于实践教学操作。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制作实践基地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艺制作中心合作,学习相关技艺技能,拓宽设计视野。三是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专业知识相结合,植根于地域文化,更好地研发和设计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倾听该学科领域的名人讲座,观看该领域的最新设计研发成果,采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动教学,运用讲座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堂为创新实践基地,以政产学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向导,灵活运用课堂组织教学,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来合理安排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生搬硬套。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旅游产品概述、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旅游产品专题设计案例分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前四个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讲授,在“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之后的旅游产品调研报告相结合,形成呼应式教学思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为贯穿这一主题教学的重点解析内容,便于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训。调整后的实训课时比例占较大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训课任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当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动性对地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报告,得出分析结果,从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课堂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停留于“网络调研”这个虚拟平台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走进市场,观察、总结出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主题定位的依据。学生对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实际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本课程。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和外界的直观联系,在讲解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旅游产品调研报告这一块内容时,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主动选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项目调研分析主题,在检验教学成果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接受教师指定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目的在于将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内容和分析报告研究到位。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属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归入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对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试验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设计方法,打造城市旅游名片自己独特的属性,使其具备市场辨识度,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理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和项目教学,立足市场,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城市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在传统教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当下学生在具体主题教学过程中,做市场调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调研结果不真实,调研数据不准确,调研论据老旧,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搜集已被证明的陈旧的不具备时效性的论据调查数据。因为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旦离开网络,离开电脑,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切断,无法跳出现有传统课题教学的局限。因此,这一情况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将旅游专题设计教学课堂营造成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第一,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学是课下教学的互动性,出现了新的学习模式,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的声、音、色、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于旅游产品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有不少关于旅游产品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际大环境接轨的教学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延续,促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本门课程时能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吸收新鲜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约束力,通过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以及方案设计、方案制作和期末综合材料几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反馈。将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所展现出来的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和表现便成了评价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因此,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评价考察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师在传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见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目前学生上课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是难以买单的,而案例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相关主题的教学科研经历,或者相关的其他经历,以利于在教学中调节教学氛围,带动教学效果。再者,教师个人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对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相关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本门学科的新动态。尤其是对旅游产品教学设计课程来说,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设计领域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新的设计动态,了解国家国际旅游行业的动态,关注旅游产品消费趋势,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们审美认知的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旅游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读,必须紧抓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审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旅游专题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1]刘卫平.轻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发展实践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王晖.文化旅游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4]史铁杰,余妍霞.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5(2).

[5]武毅英,朱淑华.美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特征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七篇】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

(1)黟县的方言。

(2)黟县的传统节日。

(3)黟县建筑。

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1)黟县的方言。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

(2)黟县的传统节日。

黟县的节日也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下面选讲了了几个重要的节日和我们家乡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称之为“过年”。除夕那天人们会早上去祖坟祭拜,表示一年结束了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且祈福来年好运。下午大家很早就贴好春联,然后鸣鞭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会有道菜——鱼,并且不能把它吃完,尤其是留着鱼头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吃完晚饭人们换上新的衣裳出去窜门,小孩子去拜访长辈并且会收到“压岁钱”。然后回来守岁,现在很多人是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也有玩游戏等活动。零时,由男子开门鸣爆焚香,敬拜四方神明,叫作“出行”。

早起,先烧香焚纸敬拜祖宗容像,后吃“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黟县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的早茶民俗。“锡格子茶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古往今来的黟县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儿,就是享受“锡格子茶”。焕然一新的家人们互相拱手作揖、祝贺新禧之后,便按照辈分围坐在厅堂中央八仙桌旁。八仙桌正中间,则高高矗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类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样式除去提篮、掀盖、去底再将中间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之后,你会发现,那四层里边分别摆放着黟县的地方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我们称之为“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这些茶点都是当地人家进入腊月之后自己用土法制作或自产的,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多层叠加、外边有五彩色纸包裹的“千张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店“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状糖“芝麻糖”——节节高;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儿女双全。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鸡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须吃两只茶叶蛋,寓意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吃过茶叶蛋之后,人们便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相继离席,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连同底座和顶盖依次叠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至此,“锡格子茶”就宣布结束,“大拜年”、“走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度春节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从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整个春节期间,每逢家中来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须以此“锡格子茶”习俗招待来宾。如此“茶俗奇葩”沿袭至今。

我们家以前这些糕点都是自己制作的,后来渐渐的变成买现成品了。我的外婆家现在仍然在用“锡格”,也有很多人不用这种锡格了而是改用了塑料制作的类似于锡格的乘物盒子。而且现在里面装的吃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还添加了很多其他产品,但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登山扫墓,祭祀已故亲人,将坟地杂草清除并培土,整修坟包,然后插上纸钱(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大部分的“钱”都是自己家剪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直接购买。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会在门上插上艾叶,挂菖蒲用以驱邪。有些人家仍然保留着喝黄酒的习惯,小孩子挂蒜头在胸前……但是这些习俗现在渐渐的淡化了。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又名中元节,家家会上祖坟祭拜祖先,但是不会跟清明节一样扫墓培土之类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挂钱”而已。

中秋节现在只是保留了家家聚餐、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而已。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早上吃“腊八粥”,腊八粥跟现在的八宝粥有着类似的感觉,各家所放的原料不一样,但是基本上花生、豆腐、桂圆等各家都会放的`。传说是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俾求苍天明年赐福,给予一个丰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全面打扫,俗称“扫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年”是给逝去的祖先过的,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祖坟鸣鞭,“挂钱”,烧纸……让祖先们在底下过年。有当地的老奶奶们说只有让祖先们过完年我们在可以过好春节的。

(3)黟县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黟县的古名居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宏村、西递、屏山和关麓就保留着多数古名居且宏村和西递已经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黟县古名居建筑其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讲究风水”,二是“注重雕饰”。一般而言古村落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不仅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周密的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通常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散列于山麓或丛林之中,浓绿和黑白相互映衬,山和水相互辉映。古民居的外观造型也颇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并且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步低落的形式,节省了材料,又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天井”也是黟县古名居或者徽派建筑的一个建筑形式,几乎每一幢的古居民住宅都有天井。天井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而且通风降湿,天井的两侧建有廊房,通常还会修有排水的水沟,使室内居民宅与外部的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宏村村落就是一个用内部活水来贯通全村的村落,当然这个活水是后来人工建成的,并不是天然的。村中每一家的水都会联系在一起并且流过南湖和半月湖。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水流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对于民居的雕饰,有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像木质的廊房等的窗户和门上一般都会雕有饰品,且都是取材于自然之景物如荷花、梅花竹子、石头、人物等等之类。而府宅大门则一般都会用石雕砖雕在门上方装饰以显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

黟县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古名居之外还有就是牌坊。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相对比较少,其中宏村和西递都有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黟县的商人在外经商获得财富之后都会回来修建牌坊来显赫自己的殷实财富。

祠堂和石塔也是黟县建筑的一个类型,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云门塔、尚德堂、笃敬堂等等。

三、个人意见。

黟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黟县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专业地域文化论文【第八篇】

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

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人,同比增长%,其中长期生14745人,同比增长%,占总人数的%;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人,同比增长%,占总人数的%.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站在我国及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中来看,杭州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在杭高校都是吸纳来自各国人才的重要蓄水池。而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杭州地域文化因素,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既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杭州生活,也能实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利用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生活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实现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提升杭州国际知名度的一项有力举措,可以推动杭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杭州特点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为我们在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需求。

二、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实践。

(一)文化地理。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距今有5000多年。自秦设县以来,杭州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定都。元朝时,杭州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这座城的庄严和秀丽,的确是世界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3].杭州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4],有着丰富的文化地理资源。这也是吸引留学生来杭州留学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杭州文化地理作为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的问题上,可以根据留学生自身的文化差异、汉语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首先,文化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介绍杭州文化地理知识时,可以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并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文化实践活动的情景中讲解汉语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如,杭州的“杭”字,取自“大禹舍舟登船”,古义为“方舟”、“船”等等,体现了杭州的历史根源。

初次来到杭州的留学生,对“杭”字是什么意思,常常很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根据其汉语程度,选择合适的语言媒介,介绍杭州从良渚文化以来,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可以帮助其理解城市深层的文化底蕴,建立对杭州的最初印象。

其次,顺应留学生对中国手工艺的兴趣,介绍以茶艺、丝绸工艺等为代表的杭州地域文化。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据传陆羽在余杭径山撰写《茶经》[5].《茶经》里写到,“杭州临安、於潜两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与衡州同”,是杭州茶文化的历史见证。杭州有西湖龙井、径山毛峰、千岛玉叶、雪水云绿、天目青顶等茶叶品种,历史上留下了“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虞集),“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乾隆)等与茶有关的诗句。在留学生文化实践中,留学生对杭州茶农采茶、制茶、售茶的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饶有兴致地观看制茶机工作场景,惊叹从天然树叶变为绿茶的神奇过程。同时,也可以择取关于杭州茶文化的诗句,选择其中留学生能理解、接受的部分,配上适当的解释,介绍给留学生。

杭州丝绸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先人就已经养蚕缫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清代厉鹗记载,“杭东城,机杼之声”[6].明、清在杭州也设置了织造机构。

留学生对杭州的丝绸也非常感兴趣,回国要给亲人、朋友带礼物时,茶叶、丝绸常常成为他们的首选。参观位于玉皇山麓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其所展示的种桑、养蚕、缫丝、纺丝、染色等过程,给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各个朝代的丝绸制品,也显示了杭州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亲身体验丝绸印染工艺,在手绢上染出亲手设计的图案的方式,留学生们非常直观、真切地体会了杭州的丝绸文化。第三,开展跨文化对话时,既要站稳立场,又要尊重对方文化背景,需要从文化接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比如对佛教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可以较多地介绍杭州的灵隐寺、净寺、径山茶会等佛教文化,而对伊斯兰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则可推荐凤凰寺这样的伊斯兰文化遗存等。

(二)共读文学中的杭州。

杭州不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地理景观荟萃,同时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的情境就在杭州。穿越历史与文字的障碍,带领来杭州求学的留学生们与文学中的杭州相遇,其实也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更有历史深度和人文底蕴的杭州的窗。

在历史小说方面,张慧禾认为,“在今存宋元话本中,杭州因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成为宋元话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说场景……受明代中后期话本集整理刊行的影响……杭州不但出现了以地域命名的西湖小说,明清两代长篇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也与杭州密切相联”[7].在这两个时期的小说中,可以选择部分与上文所述的杭州自然、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适合留学生接受的文学资源,用留学生可以阅读、理解的方式,进行介绍、呈现。比如“三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卖油郎独占花魁》,“二拍”中的《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等等作品,经过本地化地选择、处理后,可以提供针对留学生的鲜活的国际传播内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家写下了描写杭州的美文。例如诗歌方面,研究者指出,“忧伤又悠长的‘雨巷’成为书写杭州的一大成功意象……有别于古典杭城的明媚秀丽,却突显了江南都城的细腻、绵长、蕴藉的精神气质”[8].故乡杭州的精神内蕴,被戴望舒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作为现代汉语运用的典范之作,《雨巷》不仅是中国人学习母语所熟知的文学经典,同时也可以成为留学生学习、体会汉语魅力的生动范例。因为,诗的情感是他们所熟悉的,诗中的场景传统的小巷、诗人的故迹,在杭州犹存,是留学生们生活其中的,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而诗的文字又是亲近而利于他们掌握的。

在散文创作上,钟敬文的散文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就是其在杭州期间出版的。描写杭州的《西湖的雪景》收入到了郁达夫所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9].在钟敬文的笔下,冬日的杭州“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对于有着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要读懂这些描写杭州的美文选段,难度主要集中在个别书面语如“兀立”等上。俞平伯与杭州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其在散文作品中表现了多生活侧面的杭州。相较而言,虽然俞平伯文中也有对留学生而言较难的书面语存在,但是如果选取其中的杭州日常生活描写片段,对留学生而言,则会有更好的接受效果。如《清河坊》写了与家人逛街、购物的场景,《城站》回忆了从上海坐夜行快车抵家的情形。《湖楼小撷》所表现的居住俞楼的生活场景,在今天游览孤山时读来,则给人以一种穿越历史而来的心灵冲击感。结合留学生阅读经验和能力,及其对杭州的直观了解,在此基础上补充文中所涉及的较难的书面语,就能将留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带向更高的层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行知结合的学习态度。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专业学习,也需要秉持这样的态度。一定的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留学生用汉语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而对中国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与熟悉,则更有利于其深入中国人生活,领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起自身更加丰富、深邃的语言生活,更能顺利地与中国开展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3]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杭州[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7]张慧禾。古代杭州小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09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