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74329

【导言】此例“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优秀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第一篇】

[关键词] 城市区域 文化优势 本土化 民生新闻

城市广播电视最核心的资源是其所在区域,是其贴近性,如果能够发挥城市特有的区域文化优势,以自身城市为基础,集中资源,立足本地,打造城市广播电视的区域性竞争优势,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就会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关于城市区域文化

要了解城市区域文化,首先要了解区域文化和城市文化,所谓区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

相对于传统乡村文化而言, 城市文化是一种超地域、融汇多种地域文化的复合性文化。但是, 由于城市是历史形成的, 不能脱离区域环境而孤立地存在, 因此城市和城市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便深深地烙上区域文化的烙印, 城市文化在超越地域文化的同时, 又深受地域文化的潜在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说,城市区域文化就是融汇城市及城市周边的文化于一身的特殊的区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区域文化中,人们会具有相同的群体性格特征,构建了普遍性的、稳定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

二、城市区域文化的优势

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广播电视必须始终代表能够不断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先进文化,代表具有地域特征、反映城市历史和现代文明并在城市中不断发展、流传、普及的地域文化。发展城市广播电视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这需要一个精神内核,即城市区域文化。

1.城市区域文化具有前沿性

城市区域文化因城市特有的开放性而前沿性,城市广电媒体是城市的窗口,开放的城市区域文化使得城市居民对于信息的需求高,是城市广电媒体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播电视已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城市广播电视正在为培育城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城市区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优势

城市区域文化具备延续性与继承性,同时由于城市汇聚了不同在此交汇的文化,经本土文化吸收后融入共生,因而城市区域文化较之于一般的区域文化更有包容性、扩散性和外延性。城市广播电视进行跨区域合作,就需要有兼容并蓄的区域文化支撑。

3.城市区域文化能够更好的增强城市的影响力

城市区域文化体现着城市的风格和形象,是城市的名片。而特色的城市区域文化是城市的品牌、城市的优势,也是城市的竞争力所在。城市特色越鲜明,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越高。城市竞争力越强,城市广电媒体才会有更大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

4.城市区域文化能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积极向上的城市区域文化具备极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人是群居的,是属于社会和一定地域的,个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强烈的集体地域归属感,城市区域文化能够使市民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5.有利于城市广播电视发挥“三贴近”原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加强,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城市台的节目内容紧抓“三贴近”,立足区域文化,深挖区域文化资源,以“下里巴人”的风情抗衡上级卫视“阳春白雪”的大气,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平台。

三、城市电视台如何发挥城市区域文化的优势

城市广播电视一是在节目传播内容上更加符合当地受众心理,二是具有地域资源、文化特色的优势,可以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广电节目。基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城市广电要要做的就是实行本土化战略。所谓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1.立足本地新闻,坚持新闻立台

城市广电媒体要克敌制胜,就要以新闻立台,做特色的地方新闻。立足本地新闻,既可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获得更大的支持,又可以牢牢抓住本地市民关心身边事的受众规律。

新闻立台,要强化直播理念

直播实时新闻事件是拉近电视媒体与市民距离的有效方式,零距离、零延时,会让市民有强烈的现场参与感。要让城市的市民觉得:了解城市发生的新闻,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就要打开城市电视台的频道,收看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的具体体现

城市广播电视扎根于一方水土,地方特色显而易见。城市广播电视是当地老百姓的耳目,以其所在的城市民众为主要传播对象,若能做到节目内容反见证市民生活、贴近市民口味,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特征,展示和市民关系密切的法规、经济、文化,用镜头去寻找城市的细微的变化,用镜头放大城市里的生活,让市民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不仅能吸引受众,更能起到教化作用。

2.方言节目凸显地方特色

2004年以后,方言节目热潮涌起。这股热潮源于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方言节目有特定的地域亲和力,满足了特定区域部分百姓的文化需求与心理认同。

济南方言代表了齐鲁地域文化,用“济南话说济南家常事”,更能表现齐鲁文化特色。曾有一段时间,《拉呱》主持人改用普通话,引发的争论也让更多的人看到方言之于本地观众的重要性。当然,防止低俗化倾向,提高节目的品位和档次,是当前方言节目尤其要重视的问题。

3.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寻找城市文化与广播电视的切入点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第二篇】

[论文摘要]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工商界、社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上海文化、浙江文化和江苏文化均属于江南文化,基本特征非常相似,正所谓文化相通。这些相似的内容构成了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长三角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其基本特征决定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

本文论述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具体地域的人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积淀而形成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存精神、道德信仰、行为准则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一种强化人的生存的机制。当然,它是对作为其载体的人影响和作用最重大的强化机制。文化几乎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唯一依靠。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天的人能够摆脱文化而生存下去。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

考察沪苏浙三地文化发现,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而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创新。因此,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就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特别强调从区域文化的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根本原因。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在本质上主要是地域文化和创新主体的关系,是文化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区域文化塑造着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推动和促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发展,丰富着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创新内涵。文化浸润、潜行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所有活动细节中,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富有生命生机活力的精神体系。文化是依靠内在的生命机制自然发育、自然生长的,一种文化的成熟、成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追逐文化速成、文化速效的做法,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也违背了文化的本性,很容易也极可能会伤害文化自身。文化发展战略充其量适合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当前流行的“浙江精神”、“江苏精神”,不过是浙江文化、江苏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的表述方式。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尊重文化内在本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承并发扬已有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吸收和借鉴区域之外一切有益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文化养分,进而创新区域文化。

创新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持久的影响。所以,不应把文化仅当做普通的环境要素,对文化的本质、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创新文化的主要特质包括容忍失败、宽容叛逆、敢冒风险、崇尚创新等。优秀的创新文化不是三天两日就能够成就的,也不是几个人振臂一呼就能确立的。优秀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区域内各阶层人士长期以来共同探索、不懈追求、锐意进取的结果。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长三角区域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对创新行为的大力支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创新;法律体系对创新行为及成果的保护;教育培训机构对创新精神的大力弘扬、对创新意识的不断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这些都反映了该区域优秀的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将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水平,使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持久强大的内生性比较竞争优势,对其他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显着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江南”的概念“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又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更是一个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江南”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地域概念,也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近代所说的江南,通常是指今天的苏南和浙江一带。1992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的15个组成城市(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与明清时期的“江南”所包括的地区相比较,其行政地域的主体部分(指苏南的苏州、常州、镇江、南京,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几乎完全重叠。由此可见,今天的“长三角”是由明清时期的江南各府发展而来的。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和渊源的江南文化,是以苏南的苏锡常、浙北的杭嘉湖以及上海为核心区域的长三角地区人民通过千百年来的积淀、融合、凝聚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江南文化是世世代代江南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繁衍生息的精神动力。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到今天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一脉相承,但也有明显的阶段之分。吴越文化古朴刚野,但也柔雅;江南文化柔弱文雅,但也烈性。正是南方的吴越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的一些成分才形成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在不断的融合与扬弃中建构起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至隋唐其主要内涵已渐趋稳定。

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崇文重教。江南地区历来崇文重教,吟咏成风,鸿儒巨子层出不穷,明清时期则登峰造极。江南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讲理性,善思考,守秩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江南地区人才辈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

2.诚信合作。江南人诚实守信,善与人处,把诚信合作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商业经营之道。江南地区地域相连,人缘相亲,联系密切,来往频繁。在此基础上,诚信合作造就了江南地区的繁荣繁华。

3.谦和礼让。江南人不仅重文,而且重商。懂经营,善交易,在商业活动中谦和礼让,即使与人争执,亦柔声细气。这种品德使江南人不仅赢得了良好人缘,而且抓住了宝贵商机。商人追求和气生财;官人显得和蔼可亲;文人崇尚平和淡泊;长者具有高风亮节。

4.求精务实。江南人在农事上精耕细作,在经商方面精打细算,在传统手工制作上精雕细刻,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江南人崇尚务实,反对空谈,脚踏实地,进取向上。

5.融合开放。独特的水乡环境,优越的海陆区位,使江南人具有开放的胸怀和融合的气度。江南人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像水一样随形就势,灵活亲和。千江百川归人大海。江南人拥有大海的胸 襟和气魄。

三、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江浙沪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导致了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上海文化表现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汇中西,善于扬弃,乐于标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英雄不问出处;精明诚信,重视契约,遵守规则,讲究规矩;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吸收外来思想观念,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造,讲求实效。江苏文化表现出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发挥长处,把握时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活力旺盛,心态开放;四民同道,义利兼顾,互动并进;善于通变,富于创造;开放多元,交融互补。浙江文化表现出智慧灵巧,开放包容,敢于创新,自强不息,注重功利。

从上述可以提炼、概括出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1.开放包容。上海文化中的海纳百/If,兼收并蓄,融汇中西,善于扬弃,乐于标新以及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吸收外来思想观念;江苏文化中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活力旺盛,心态开放以及开放多元,交融互补;浙江文化中的开放兼容,在本质上都反映和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征。江浙沪三地相互开放,也共同对外开放;江浙地区内部各亚文化区之间也相互开放,对异质文化因素少有排斥,表现出包容的气度和胸怀。只要有意义有价值,人们都愿意吸收进来,化作本土文化成长的养料。同时,人们也乐于对自身的原有文化作出适当的改进与完善。

2.务实诚信。上海文化中的精明诚信,重视契约,遵守规则,讲究规矩以及讲求实效;江苏文化中的四民同道,义利兼顾,互动并进以及善于通变;浙江文化中的注重功利,在本质上都反映和体现出务实诚信的特征。人们不仅重义,而且重利,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务实而不务虚,工商亦本,崇尚经世致用。在商业活动中,人们诚实守信,戒欺戒诈,信誉第一,品牌至上,努力打造百年老店。正是务实诚信的品格为该地区长期的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和世面繁华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3.合作创新。上海文化中的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江苏文化中的富于创造;浙江文化中的敢于创新,在本质上都反映和体现出合作创新的特征。创业创造都是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是创新。创新通常不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而是联合起来,通力协作,共同创新。合作的人们,哪怕是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也能够以开放的胸怀包容接纳,求真务实,以诚相待,相互信任,精诚合作。所以,合作创新是建立在开放包容和务实诚信的基础上的。不能相互开放包容,不能彼此务实诚信,合作创新也就失去了前提,合作创新也就无法实现目标。

四、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该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三角区域文化对政府部门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各地各级政府官员队伍尤其是主要负责官员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协调联动所主导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其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整个区域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内容。

(二)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高校院所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精诚合作所主导的智力支持、知识生产、科学原创、技术发明和研究开发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其中,打造一流的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内容。当然,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水平,也是他们的创新使命。

(三)长三角区域文化对工商界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包括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企业家以及商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商界精英)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强化着他们的创业创富精神、企业家精神、商业精神及商业文明传统。由他们跨区联合主(山草香☆)导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其中,区域合作创新文化将促使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成为研发投入和产出的主力军,成为研发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而创造巨额商业利润的重要力量。

(四)长三角区域文化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作为纽带和桥梁主导的服务创新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在合作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在行业定位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将为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创新发挥独特的作用,拓展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层次,深化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率,促进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更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为凝聚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提升合作创新的水平做出独特的贡献。

(五)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的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统一筹划主导的金融服务创新、长三角金融一体化、金融经济协调联动发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长三角区域的金融机构将促进沪苏浙三地金融资源跨行政区的流动和配置,推进区域内金融组织、制度、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创造条件不断消除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各种障碍,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金融的区域性联动,为区域创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区内各方的互利互惠、共荣共赢。

(六)长三角区域文化对创新资源布局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支持着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要素的跨行政区优化配置、互补共享和集聚整合。具体而言,长三角区域创新文化支持着信息和知识的跨行政区生产、传播、沟通、交流、共享和流动;支持着技术的跨行政区交易、转移;支持着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跨行政区融合、配置、并购和流动;支持着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跨行政区共用共享,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第三篇】

[关键词] 特色产品 整体形象 区域文化 个性

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内容。从符号的交互作用出发,文化有一系列竞争的形象组成,它们用重要的标记和符号通过媒介进行传播。不同的区域文化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创造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当区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能动性影响和作用,而这正为区域特产产业的在塑造品牌形象上提供独特的文化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对区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区域文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文化与特产品牌具备依存关系

在如今,虽然设计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增强了,究其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设计的产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是越来越多地考虑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个性文化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较之于一般性企业产品尤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正是基于深厚的区域文化提炼与创新,才能表现出独特的内涵和视觉特征。文化与形象的不断补给提炼出品牌形象,才能使区域下特色产品的个性品牌形象塑造出来并持续发展。创造企业和产品“合身”的个性设计,只有了解了这个地域的文化所赋予产品的深层价值,设计师才可能创造所求的个性品牌。

区域文化与个性设计需要对话,需要融合。在现代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怎样应用这种传统的美,怎样才能在保留的前提下做出更符合现今审美水平的设计,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过于直接、肤浅的继承必然会让设计呈现一种没有活力、跟不上时代脚步的状态。贝聿铭先生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不论是过去的中国的香山饭店还是刚刚开放的苏州博物馆,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赋予现代建筑强烈的中国文化情怀。大师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能量,所挖掘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情致,使我们感到亲切。

对于今天得现代设计师来说,对区域特色产品品牌的文化性设计要更善于形象思维,更注重微观体现。区域文化在产品品牌的传播媒界中的体现要愉快,这样才能准确体现特色产品及其品牌的文化主调。通过对现代生活环境的理解,适应现代紧张工作之余的轻松需求,使得生活在激烈竞争中、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大众消费者享受自主文化得个性品牌产品的内心深处的愉悦,使区域特色文化的个性产品品牌具备的价值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层次。

二、区域特色产品的个性文化根源

表面上,区域文化是一种流淌于文字底下,散布在街景市集之中的古旧风气。事实上,区域文化也是一个完整的血肉之躯,是传延至今的优秀神经脉络。在大的国际主义设计环境下对区域设计要追寻地域文化,并不是对区域文化的肤浅理解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区域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然后把这些精髓以现代的设计风格传递给受众。我们对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敬仰,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它们需要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对待我们身边被我们漠视的“土特产”。

任何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有它的“根”,人的精神领域事实上都保留这样一块“根”的领地,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在快餐文化的厌倦后,人们又开始寻求物质的精神家园,这恰恰是文化的特色经济、特色产品和品牌重新被追逐,并且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拓宽了招商引资的领域,推进了企业软硬件环境建设步伐,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一大批特色个性地域产品品牌孕生并初放活力。

三、个性品牌形象设计的文化整体创新

个性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辨证与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很好地结合,也会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单从设计性的个体来分析,其情感与形式的结合处于一个适当的结合点上,是辨证与统一的关系,是事物的两面性在起主导作用,如果从事物的统一性来分析,一个具有美感的商业品牌的诞生,可能成为某一地区或全球的亮点,完整的融合到现代消费中去,既具有个性的形式美,同时又是整体环境中一个元素与组成部分,两者相得益彰,整体设计的美感体现如果没有个性的体现,整体也就没了生命力,事实上这种个性最大程度的差异来自特征文化的独到体现,就设计而言,就是利用设计手段、设计方式来表征文化的主体元素。

所有优秀的品牌设计,都是在商业社会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来提炼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现代的社会中,产品同质、个性缺乏的产品多,如缺少的更是设计如何在应用中丰富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现代设计灵活性的完美集合,品牌的整体设计个性化要求把特色文化与品牌的系统设计巧妙的衔接起来。

个性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牌形象的创新。把品牌文化形象转变为有竞争力的商品,创新设计的整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创新设计是建立品牌竞争力的第一步,整合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商品的质量感、品位、形象、周期、市场与经济效益,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的品牌形象创新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品牌设计的发展速度飞快,初期以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和风格,进行消化和仿制,是以复制和借鉴的特点方式实现的。但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建立企业形象的灵魂。我国地域特产企业应加快自身的创新设计,建立符合地域特产产业发展的品牌形象,用有利的设计表达方式和符合我国地域特色文化的设计理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

四、特色品牌形象文化的图形建立

设计的创新,不仅要有新颖的形态,还要有新的理念。品牌的形态是塑造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标志形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营造出特定的形象,使消费者在产生某种心理体验中建立起特定的品牌形象印象,在逐步通过对使用价值的理解,以及全面感受产品的品牌特色价值。

标志是品牌信息的载体基础,也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和其他品牌相混淆,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形态的构思上尽量要新颖独特。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1.强化品牌的差异性优势和特点;重视符合特定文化需求的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图形去表达个性特征。

2.每一个品牌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它可能包括品牌的历史背景,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市场的范围和对象差异等。标志不仅可用显著的地域特征语言去感动特定范围的消费受众,而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塑造独特形象的根本。

3.融入现代化、国际化的设计手法。国际的竞争在产品同质化时代,在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中,独特的差异性的文化和地域属性往往是其产生竞争力的重点,在其标志形象上一方面考虑吸取国际上流行的设计精华去适应现代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利于传播个性区域文化的现代设计手段更好表现其差异化。

在现代设计中的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作为传达思想的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就是由设计者准确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与企业、产品、文化、地域特征等元素,汇集成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符号,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符号,把图形符号与文字结合在一起,重新构成新的概念,并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企业标志由图形、色彩、字体组成完整的LOGO形象,企业在最初会花很大精力考虑直观、综合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企业名称,在考虑其综合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目标中,国际设计理念往往会将文化直接表征的文字作首要考虑。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影响着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述。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在现代品牌塑造中充分使用先进的图形设计能力,依靠文化的魅力,产生强竞争里的个性品牌才有可能。

五、地域品牌形象中文化个性化成为必然

创造地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及企业制胜的法宝和出路。地域产业品牌是一般企业产品的名称,也是产品品质、服务品质的标志。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品牌成为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标识,体现出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内涵。越是知名度高的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就越大。象贵州的茅台酒、西湖的龙井茶等这些世界著名地域品牌都代表着良好的产品品质,其强烈的地域文化吸引力使得受众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在享受地域产品带来的人文、历史、风俗等附加值。

所谓地域品牌需要个性化就在于打破传统思维的“传统路径”, 在理念系统的提炼企业文化方面,对外要立足于传播角度,坚持突出个性,突出特点的原则;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构思出别具一格的品牌新形象,通过对企业有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通过对企业内外联系沟通,建立一种有社会价值观、文化观、品牌形象观的形象;形成以企业理念为核心,视觉传达为手段,行为识别为方法的企业整体印象。在整个系统中,用VI系统形象的统一视觉语言来传播企业文化和理念,通过视觉载体形成企业综合的品牌价值印象,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通过对现代品牌战略的思考和市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通过品牌的设计,改变企业形象资源分散、无整体系统、无文化感、无地域信息的状况;通过提炼塑造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整体设计规划,明确品牌形象设计对本区域产业有效营销发展的关系意义。

现在看来,一个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对一个企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思考的意义。不同的地域的品牌形象通过一些很细微的构思,站在异样的角度去设计思考整体设计所特有的具体内容形态,通过具体的视觉设计来展示产品的形态、文化及地理情况等等,很形象、生动的展示品牌设计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很自然的让消费者体会到视觉上的统一感及地域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的个性美,如此构建地域品牌更为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查常平主编:《人文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

[2]艾米莉・斯鲁贝・波茨(美):《品牌设计(以优秀的设计赢得市场) 》

[3]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著:《20世纪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4]《实效的CI》中国CI发展探索,原文发表于中国CI论坛

地域文化心得体会【第四篇】

论文摘要: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系统模型,分析了各要素的系统功能,阐述了区域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行过程,并就区域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有效对策。

论文关键词:自主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区域产业发展;区域经济

1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区域化程度的加快,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于科学技术的竞争,而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又是科技竞争的核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的战略,将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这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将经历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创新驱动型和财富驱动型等四个阶段。改革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处于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阶段,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拼招商引资、拼资源消耗、拼环境容量、拼劳动力资源等。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得国家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掌握主动权,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全面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战略道路,争取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为此,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并将“自主创新”作为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节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是国家自主创新系统的区域化的纵向延伸,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的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可以实现将科学技术和区域科技资源(人才、知识、资金)、区域优势资源高效地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自主创新系统中的纵向创新网络的子系统,既有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对应的结构与功能,又区分于国家自主创新系统,具有区域的自身特点和特色。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现状、文化环境、政策制度、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借助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出了区域自主创新系统模型,并就区域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有效对策。

2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及运行过程分析

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组织性以及系统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本文从系统工程的思想出发,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结合本人对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认识,考虑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科技政策等众多要素,并通过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分析,建立起了如图1所示的区域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系统模型。

该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系统模型主要体现了要把自主创新体系看成一种按照市场运作的经济活动,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科技创性活动中的经济导向作用,自主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作用定位如下。

2.1企业

它是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主体,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主要从事应用和开发技术研究,产业新的技术,并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中,产生新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它是自主创新体系的“两翼”,是自主创新的知识源泉和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发源地,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可以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科学创新,产生新的学科。

2.3政府、市场

自主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形成区域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自主创新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按照经济规律运作,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则市场导向的有力补充,特别是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可以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保证自主创新体系的健康、顺利运作。此外,政府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各种优惠的自主创新政策和战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法律保障措施、金融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2.4中介机构

它包括各种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是自主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知识、资金、科学技术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传播者,是联接企业、高等院校、政府的桥梁,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各要素的联系,促进创新技术和知识的区域扩散,使科学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

2.5基础支撑条件

这包括区域经济基础、科技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等众多要素,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保证,是区域创新赖以开展的外部条件和外部约束。优良的环境可能将对区域的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有促进作用,不利、滞后的环境可能会严重制约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正常运作,阻碍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

由以上构建的区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图可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市场秩序以及各基础支撑条件等众多要素日益完善、成熟,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强大的市场需求和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从而形成创新所需的动力机制,这些众多要素组成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在市场的需求、市场竞争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共同驱动下,促使区域自主创新行为的发生。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组成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相互的作用,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创新等主要创新模式来开展区域的自主创新行为,使区域的科学技术得到进步,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到了很大的提高,区域的资源得到高效、优化配置,区域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升级,产生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经济生长极,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区域的科技创新植入到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产业及经济的发展也将反馈于区域创新体系,促进自主创新系统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具备更雄厚经济基础,增加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科技资源,健全各种政策制度,加快社会创新文化的建设,使得区域创新的基础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自主创新体系各要素的创新能力也将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使整个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二,随着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会拉动社会的消费水平,拉动新的市场需要,并促社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3区域产业自主创新系统建设的有效对策研究

3.1加强与其他区域创新系统的合作,并强化区位优势,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打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国家自主创新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需要加强与其他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联系,实现与其他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子系统,发展区域的特色产业,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鼓励区域企业到区域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吸收先进的跨国大企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来区域内设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条件的区域创新系统可与国际建立科技合作,鼓励区域内企业与外商开展国际合作创新,鼓励和支持区域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企业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落后地区应主动做好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工作,通过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几年,一些区域利用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产业的结构,提升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浙江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崛起大部分是通过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来实现,这些中小民营企业76.4%通过引进消化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了产业的效益,增加了产业的竞争力。

区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该区域所独有的,是其他区域难以模仿的,可以形成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一定要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构建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该区域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2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者,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制定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突出企业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大中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化企业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富有创新活力但承受创新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群体,政府对此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其主创新活动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对有前景的领域,政府要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3.3加快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建设,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区域创新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人力资源、产业组织、政府制度、社会文化等六个支持系统。中介机构是信息、知识、资金、科学技术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传播者,是联接企业、高等院校、政务的桥梁,是知识流的重要环节,促进创新技术和知识的区域扩散,使科学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金融机构可以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融资渠道,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和承担风险担保;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治理资源的载体,人才是自主创新工作得以开展的关键,如何培养好人才、激励用好人才将至关区域自主创新行为的开展;政策制度是区域自主创新的指南针,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区域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可以实现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宏观调控,创造持久的激励环境、承担区域自主创新风险等作用;创新文化支持系统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外界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可以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行为的顺利进行。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尽快加快自主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设。建立好网络化、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发展一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之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并且建立起庞大的技术扩散体系,以帮助新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扩散并被大量中小企业应用;建立完善的金融保障体系,增加区域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加强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智力保障。通过加强这一系列自主创新支持系统的建设,将为整个区域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体提供坚强的后盾。

3.4注重自主创新的文化建设,培育出一批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和决策者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家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是自主创新战略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具体的实施者,可以实现将技术要素跟管理要素、资本、市场等众多要素结合在一起,是技术自主创新能够得以实现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很大程度上不是缺乏资金和资源,而是缺乏具有较强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及管理能力的企业家。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很不健全,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企业的领导者不能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企业家的认识存在偏见,并在各个方面压制企业家的形成,造成了企业缺少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善于管理的企业家。所以在区域产业发展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区域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经济,健全创新机制,大力改善创新环境,营造鼓励科技人员进行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让创新成为一种美德,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决策者、企业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97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