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考核制度(5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培训考核制度(5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培训考核制度1
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适宜开展煤矿安全监控技术培训工作
在办学的基本要素上,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师资上,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素质型。即,论实际工作能力必须是工程师或技师,是能工巧匠,甚至直接强调来自生产一线;在教学上熟悉基本的教学理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师资结构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善于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并有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传授他人的能力。
在教材上,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为满足这一要求,通常高职学院自己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并吸收相关企业工程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保证教材具有高职特点,保证教材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同时,教材淡化理论重实践的特点,也适合于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学能力较低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实训条件上,高职学院有仿真甚至是实际的工作场所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职业学校必须转变授课方式,使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工作的真实过程。良好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教学组织,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便处于仿真或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从而胜任工作岗位。所以,作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煤矿企业技术人员来讲,在与真实工作环境无限接近的学习场景中,有类似于使用说明书般易懂易操作的实践性教材,有技能熟悉、又懂教学的培训教师,在这些诸多有利条件下更适宜于开展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培训工作。
多管齐下,以职业教育的方式做好学员的培训工作
要做好培训,必须从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培训过程和培训考核等多方面加强思考和组织,针对不同培训群体、根据不同培训条件、采用不同培训方案,以期取得更好培训效果。
(一)严格制度,从机制上促进企业和学员重视培训工作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作为集电子、计算机与网络、煤矿技术与安全技术于一体的新兴技术,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其维护与应用应该有专门的、具备该项技术能力的工程师担任。为此,煤矿安全主管部门应对煤矿企业在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方面的人才有强制性要求,促进企业派送员工参培的积极性。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包括学员的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培训教师任职及评价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从学校的角度保证培训的质量。
(二)淡化理论,基础技术知识以应用为准,以够用为度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从技术实质上看庞大而复杂,本身掌握不容易,同时由于学员普遍文化水平低,培训中过多地加入技术细节反而容易引起学员反感,影响培训效果。所以,在理论知识培训方面,主要讲清楚要实现的目的,以及为实现此目的采用的技术手段即可,为其后内容分块培训打下基础。据此,从《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安全监控部份入手,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等法规的初步了解,着重讲清楚法律法规规定要做什么,规定了什么内容等,为设备的安装设置奠定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大致讲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基本构成、基本设备特性、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等,使学员建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整体框架。
(三)采用工作教练法,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促进学员掌握煤矿安全监控技术运用能力工作教练法用于技能培训是行之的效的方法[5]。煤矿技术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基础理论知识差等现象。常规的培训模式过多注重系统性,理论过多,学员的学习环境主要在课堂,学员容易失去兴趣,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对于煤矿监控系统来讲培训的目的更在于让学员掌握实际的技能,掌握安全监控系统的部署、安装、调试、维护等内容,所以从成人学习的心理、学习目的和效果上,必须采用工作教练法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适宜应用工作教练法,必须对培训内容进行分解,使之覆盖所有的培训内容、适合部份课堂学习和完成、保证各部份相对独立而又能保证前后之间的有机联系。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建议整个系统划分成以下九个部份教学,见表1。培训课程从宏观上以“总-->分-->总”的模式设计。在学员了解国家和行业有关要求的基础上,以图示方式介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初步认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整个构成。然后根据功能和日常应用划分教学块,并以实践方式边学边做。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最后连接整个应用系统。
(四)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实践考核模式,有力提升学员实际工作能力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投入和认真程度。为达到学员掌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应用和维护的能力的目的,必须采用基于过程和结果实践考核模式。过程考核模式,即将学员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畴。培训教师根据学员的完成情况给定考核分数或考核等级,以此作为平时成绩。通过此方式的考核,也可发现学员在某方面内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结果考核模式,即学员学习结束的统一的考核模式。教师假定某一煤矿条件,提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需求。学员根据此需求完成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等全部内容,并提请培训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学员完成情况给定学员考试分数。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提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需求的时候,要有基本的部份,并对部份内容简单化。同时可制定不同的多个需求供学员抽签考核,进一步加强学员对整体系统的掌握,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考核不全的局限性。需要注意的是,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均基于学员的实际完成操作内容的考核,以考核引导学员注重实际能力的掌握,以此保证学员真正掌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能力。将学员的过程考核成绩与结果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确定出学员的培训成绩。
基于实践的培训模式大大加强了培训效果
培训考核制度2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强化职工教育培训考核,提升职工教育培训质量,为集团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根据《****集团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职工教育培训考核评估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培训考核,系指培训考核组织机构对所属单位培训工作及其流程考评,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非独指培训机构对学员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的考核评估(包括考试或考察)。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集团公司成立职工教育培训考核评估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培训工作的集团公司领导担任,副组长由集团公司协管领导担任。下常设机构考核评估办,设在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安全监管部、生产技术部、审计部、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财务部部长及人力资源部分管培训的副部长任副主任,人力资源部培训处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各下属单位按照集团公司组织机构模式成立相应考核机构,负责所属单位的职工教育培训考核评估管理工作。
第三章考核原则
第六条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学、培均要进行考核,通过检查、评比、考试、实际操作、问考、抽考、测评、论文、答辩、体会、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全面保证培训效果。
第七条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考核积极推进所属单位培训工作开展,提高培训效果,达到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目的。
第八条规范管理的原则。通过考核,使培训工作、培训流程和培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第四章考核方式
第九条考核分半年度考核、年终总评两种形式。
对教师的考核,细化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完善对教师的考评内容。同时把各级领导干部、班子成员、机关业务骨干授课情况(培训内容、时间、次数)纳入考核;
对学员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坚持由教师和培训管理员双点名的考勤方式,对学员的出勤率进行严格考核。对学员学习成绩的考核,要通过对学员平时学习情况统计、基础理论考试(工作现场抽查、提问)、基本技能实操考核,按照各占10%、30%、60%进行综合计算,进行有效评价真实反映学员学习效果。
第十条考核实行百分制,考核办依据考核内容逐项考评打分。
第十一条考核方式:
(一)查阅各单位相关文件、会议记录、培训制度、培训记录、培训计划、考试题库、统计报表、培训档案等原始资料。
(二)实行抽签问答、抽签笔试、实地考察等考核方式。
第五章考核时间
第十二条本季度考核在下月10日前完成,半年考核在7月15日前完成,本年度考核在下一年度元月20日前完成。
第六章考核内容
第十三条所属单位(非培训机构)考核内容:
在培训考核上,一级考核一级,即公司对下属单位考核、各单位对区队(车间)考核。考核周期性原则上公司对子各单位3-6个月考核一次;各单位对下属单位1-3个月考核一次、单位对区队(车间)1个月考核一次。把对培训单位、培训教师、参培学员的考核相互捆绑,使所有考核都要有检查、有评比、有对标、有奖惩。
(一)培训工作执行力到位情况
1.全面履行培训职责情况;
2.培训计划申报(含年度计划);
3.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开展情况;
4.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5.上级或集团公司安排的各类调训的送培完成情况;
6.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及落实情况;
7.脱产培训人员待遇落实情况;
8.校企联合培养生实习计划执行情况。
(二)内部培训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1.内部培训管理制度制定情况;
2.内部培训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检查领导授课制度、调度会汇报制度、培训例会制度和培训信息报送制度等制度执行情况。
(三)年度培训计划实施情况
1.新员工上岗前培训,老员工复训,离岗、转岗人员上岗前培训情况;
2.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培训情况;
3.管理人员培训情况;
4.其他人员培训情况。
(四)培训经费管理情况
1.职工教育培训费提取情况;
2.按规定程序审批培训费用情况;
3.按规定使用、报销支付培训费用情况;
(五)培训档案管理情况
1.培训实施记录整理情况;
2.受训人员个人档案建立情况;
3.培训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的建立及完成情况。
(六)培训资源投入情况
1.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培训设备设施的配备情况;
3.时间(规定培训课时的执行情况);
4.培训信息的完善情况。
(七)培训效果评估
1.培训效果评估制度建设情况;
2.培训效果评估方案及工具的使用情况;
3.培训效果评估组织实施情况。
(八)培训执行率
1.培训次数;
2.培训课时;
3.培训内容;
4.培训方式;
5.未参加培训人员人次与应参加培训人次的比率。
第十四条培训机构考核内容:
培训机构包括培训中心及各职业技能鉴定站。
(一)培训大纲、年度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培训大纲、培训计划修改完善的相关情况
1.年度培训大纲的起草与报批;
2.年度培训教学计划的起草与报批;
3.完善年度培训大纲、培训教学计划情况。
(二)课程内容设置、教材选定、教案编写情况
1.课程内容设置情况;
2.教材选定情况;
3.教师教案编写情况。
(三)培训学习记录(课程名称、授课时间、地点、内容,授课人、授课对象、参培人数、到课率、考勤登记、培训考试考核)
1.培训学习记录的质量;
2.及时性。
(四)员工培训学习档案管理
1.培训实施记录整理;
2.受训人员个人档案建立;
3.培训统计台账登账与统计报表的填报情况。
(五)培训计划执行情况。实际培训项目完成情况与计划培训项目的比率
1.实际培训项目完成个数与计划培训项目完成个数的比率;
2.实际培训项目与计划培训项目的比率(实际完成是原计划项目范围之内,两者的比率);
(六)培训班到课率。每期培训班内每个培训课时实到人数总和与应到人数总和的比率
(七)培训效果
受训人通过培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采用对各单位已培训人员进行随机抽考的办法,以抽考结果为依据,确定培训效果。
1.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制度建设情况。
2.培训效果评估方案与工具使用情况;
3.培训效果评估组织实施情况;
4.学员对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教学的满意度;
5.学员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根据培训结业考试(核)、考察分数将成绩分为不合格(60分以下)、基本合格(60—79分)、良好(80—89分)、优秀(90分以上)四个层次;
6.学员掌握操作技能的情况。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为“优秀”;基本上能够运用为“合格”,不能运用为“不合格”。
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抽查理论掌握情况,由安全监管部、生产技术部等负责实际技能抽查考核。
(八)培训资源投入情况
1.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2.培训设备、设施的配备情况;
3.时间(规定培训课时的执行情况);
4.培训信息的完善情况。
第七章考核评分标准
第十五条所属单位培训考核评分标准(见附件表一)
第八章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季度、半年培训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按照相关要求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第十七条年终培训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财务部参与,组成考核小组,按照规定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分专业进行各项考核工作,然后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汇总。
第九章考核结果运用
第十八条按照考核分数高低,考核结果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用人导向。
把单位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和单位领导的考核使用结合起来。对单位培训工作抓得好、成效显著的单位,主要领导作重点培养使用;对搞形式主义、马马虎虎,工作进展慢的单位,干部要调整或淘汰。
(二)与奖惩相结合。
按照《集团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对考核排名在前五名的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予以奖励,对排名在倒数三位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三)与年度评优、单位班子成员培训深造和出国学习考察相结合。
1.集团公司年度评先评优时,对考核排名在前五名的单位优先考虑。
2.集团公司在选送高、中层管理骨干参加省党校、省国资组织的调训时,对考核排名在前五名的单位班子成员优先考虑。
第十章 培训效果评估原则
第十九条多维度、多层次、多方法原则。对培训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应根据培训班类型,确定评估层次,选择评估方法,以保证评估结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全面性。
第二十条客观公正原则。效果评估管理人员和培训组织者进行效果调查和统计应客观公正,不得主观影响评估结果。
第二十一条科学规范原则。效果评估管理人员和培训组织者确定评估层次和评估方法要保持规范化和一致性,不得任意减少评估层次和增删评估调查项目。
第十一章培训班分类及培训效果评估层次划分
第二十二条培训班按照培训内容及培训目标可分为观念类培训、知识类培训、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和管理技能类培训等四类。如果培训内容跨多个类别,则根据培训主要目标确定类别。
培训班分类标准如下:
(一)观念类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发展战略等内容,属于“情感领域”的培训。旨在引导学员在价值判断、内在思维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树立积极的态度,规范和强化员工对职业和企业的认同和承诺,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士气。
(二)知识类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企业规章制度、产品知识、业务技术知识等完成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相关知识,属于“认知领域的培训”。旨在使学员了解和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
(三)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通用技术业务技能以及网络运行维护、营销技巧等专业技能,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培训”。旨在使学员熟悉和掌握与技术业务岗位胜任能力密切相关的技能、流程、工具和方法。
(四)管理技能类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员工激励等管理技能,亦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培训”。
旨在提高学员的管理能力,熟练掌握管理工具和办法。
第二十三条培训效果评估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以及效果评估目的可采用反应层评估、学习层评估、行为层评估或结果层评估等不同的评估层次。
反应层评估:主要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包括学员对培训班策划、课程设计、培训师授课水平、培训组织者管理水平以及培训设备设施是否满足培训要求等方面的评价。
学习层评估:衡量学员通过培训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把握和熟练程度。
行为层评估:评估培训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掌握学员从培训项目中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行为改进的程度。
结果层评估:判断培训对个人和组织绩效改善的贡献率。
此类评估在引入绩效改进的过程监控和对照组试验时,可取得比较准确的评估结果。重点指标有:工作效率、盈利水平以及服务满意度的变动等。
第十二章评估流程
第二十四条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效果评估管理人员指导下,根据培训的内容、目标以及培训时间等因素确定培训班类型,并据此确定评估层次与评估方法。
第二十五条培训实施后,培训组织者根据确定的培训层次和评估方法,按照规定时间调查和收集培训效果评估数据。培训师、学员以及学员的直线经理和下级应积极配合培训效果评估工作。
第二十六条培训组织者应及时对收集到的评估信息与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应在培训效果调查和收集工作结束后两周内撰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
第二十七条培训组织者在完成撰写评估报告一周内将评估报告提交培训效果评估管理人员,并反馈至相关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管理人员应根据评估结果监督相关人员的改进情况。
第二十八条培训评估完成后,培训组织者将培训效果评估的有关资料移交培训档案管理人员。
第十三章评估层次与评估方法的确定
第二十九条培训组织者在培训效果评估管理人员指导下,根据培训班类型,确定相应的评估层次:观念类培训进行反应层和学习层评估;知识类培训进行反应层、学习层和结果层评估;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进行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管理技能类培训进行反应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
第三十条培训组织者依据评估层次确定相应的评估方法:反应层评估应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学习层评估应采用自我报告、笔试或现场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行为层评估应采用直线经理评价、下级评价或自我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结果层评估可采用衡量绩效变化的方式进行评估。
第三十一条培训组织者确定评估层次与方法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所有培训均应进行反应层评估,即对学员和培训师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观念类和知识类培训:培训时间为5个工作日以上的脱产培训和参训人员达到50人以上不脱产培训,必须进行学习层评估。所有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均应进行学习层评估。
培训班如满足以下任一条件为重点培训,均需进行行为层评估。
(一)培训成本投入较大:培训班人均培训费用2万元以上;(二)培训学员层次较高:集团公司高管以上人员;(三)对集团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培训内容主要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以及集团发展战略等。其他培训由培训组织者根据培训的重要性和培训效果评估基本原则,确定评估层次与评估方法。
第十四章培训评估实施
第一节反应层评估
第三十二条培训班结束时,培训组织者应分别对学员和培训师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第三十三条培训组织者根据学员满意度调查要求,组织学员填写《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培训效果反应层评估)》(附件),并在满意度调查结束后两周内完成撰写《学员满意度调查评估报告(培训效果反应层评估)》(附件)。
第三十四条培训组织者根据《培训师满意度调查要求(培训效果反应层评估)》(附件)组织培训师填写《培训师满意度调查问卷(培训效果反应层评估)》(附件),并在满意度调查结束后两周内完成撰写《培训师满意度调查评估报告(培训效果反应层评估)》(附件)。
第二节学习层评估
第三十五条观念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采用学员自我报告的方式。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结束后,根据《学员自我报告要求(观念类与知识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组织学员填写《学员自我报告调查问卷(观念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并在学员报告提交后两周内完成撰写《学员自我报告调查评估报告(观念类与知识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
第三十六条知识类培训学习层评估应采用学员自我报告或笔试的方法。如采用自我报告评估方法,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结束后,根据《学员自我报告要求(观念类与知识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组织学员填写《学员自我报告调查问卷(知识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并在学员报告提交后两周内完成撰写《学员自我报告调查评估报告(观念类与知识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如采用笔试评估方法,培训组织者根据《笔试要求(知识类、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组织笔试和进行结果分析,并在笔试结束后两周内完成撰写《笔试评估报告(知识类、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
第三十七条技术业务技能类学习层评估应采用笔试或现场测试。如采用笔试评估方法,培训组织者应根据《笔试要求(知识类、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组织笔试和进行结果分析,并在笔试结束后两周内完成撰写《笔试评估报告(知识类、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如采用现场(模拟)测试方法,培训组织者应根据《现场(模拟)测试要求(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组织现场(模拟)测试,并进行结果分析。现场测试应在培训结束后一周内进行,培训组织者应在现场(模拟)测试后两周内完成撰写《现场(模拟)测试评估报告(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学习层评估)》(附件)。
第三节行为层评估
第三十八条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应采用学员自我报告和直线经理评价的方式。培训组织者应结合实际情况,
在培训结束后一至三个月内实施。培训组织者根据《学员自我报告要求(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组织学员填写《学员自我报告调查问卷(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培训组织者根据《学员直线经理评价要求(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组织学员直线经理填写《学员直线经理评价调查问卷(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
培训组织者在自我报告提交和直线经理评价调查结束后两周内分别完成撰写《学员自我报告调查评估报告(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和《学员直线经理评价调查评估报告(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
第三十九条管理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应采用学员直线经理评价和学员下级评价的方式。培训组织者需结合实际情况,在培训结束后三到六个月内实施。培训组织者根据《学员直线经理评价与学员下级评价要求(管理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组织学员直线经理和学员下级分别填写《学员直线经理评价调查问卷(管理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和《学员下级评价调查问卷(管理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并在调查结束后两周内完成撰写《学员直线经理评价与学员下级评价调查评估报告(管理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附件)。
第四十条重点培训中,观念类培训行为层评估参照管理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方法,知识类培训行为层评估参照技术业务技能类培训行为层评估方法。
第四节结果层评估
第四十一条结果层评估可采用成本收益分析、个人业绩档案分析等方式进行。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结果层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第十五章附则
培训考核制度3
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是指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培训的考核与激励环节工作并加强制度建设,力争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但主要有自我考核与激励和组织考核与激励。在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注重自我考核与激励和组织考核与激励两者的结合并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一、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
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是贯彻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
二是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的需要。
新形势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而这套管理机制应包括保障机制、竞争机制、更新机制、监控机制、考核与激励机制等,其中,考核与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推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期盼。
通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完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环节,健全“培训链”,解决目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取得培训实效提供保证作用。
二、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从现实状况来看,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一环,随着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考核与激励机制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多年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工作的开展,逐步把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要我学”状况变成了“我要学”的可喜局面,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领导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作用也取得了共识,引起了广泛重视。
二是制订了一些具体的考核与激励措施。
当前,在考核与激励机制建设上,已初步建立起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体系。在评估内容上,突出政治理论、现代管理知识、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成果;在评估奖惩上,突出以奖为主,以惩为辅的评比办法,对评估出的优秀学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进将其教育培训情况由组织部门备案并通报其单位,作为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达到了激励干部提高参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三是在干部管理中注重发挥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作用。
在干部管理中,注重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的作用,继续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同时,不断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促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客观上讲,注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建设,不仅对教育培训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党员干部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正是由于目前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影响了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当前,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对教育培训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甚至教育培训活动本身认识不到位。
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缺乏重视,思想深处仍把教育培训看成是形式化的任务对待,借口工作繁重,不安排相应学习,即使安排,也多是随便应付,甚至名义上是培训,实际上却成了游山玩水、公款旅游。部分领导干部虽然比较重视,但在理解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问题上,还仅仅停留在物质激励的层面上,还没有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教育培训的运行机制不规范,活力不够,客观上制约了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上级主管机关多头管理、多头组织,缺乏统一协调,往往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有布置,无检查,更没有考核与激励环节。调训干部时,有时不仅组织部门在调训,其它政府职能部门也在调训,使有些干部疲于应付;而培训部门有时对干部的教育培训组织又不及时,培训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迅速梳理和有效解决。
三是教育培训的奖惩措施不到位,内驱力不足。
目前,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内部,对教育培训的考学、评学、述学还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往往是重定性轻定量,学好学坏都一样,导致教育培训的最终结果很难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真正挂钩,所以也避免不了往往是未培训就提拔或者先提拔后培训的情况出现,这些都制约了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
综上所述,当前,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一是自我考核与激励的内驱力不足,二是组织考核与激励的措施、成效不明显。
三、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的建设现状,要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注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如何激发参训者自我考核与激励的主动性问题,二是解决如何进一步开展好组织考核与激励的工作问题。要加强两者结合,保证相互促进,推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干部管理工作的水平。为此,有以下建议:
一是梳理现有的考核与激励有效措施,逐步形成制度并使之发挥长效作用。
注重总结提高。我们要定期总结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工作中各地区、各类别、各层次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以运用,在运用中不断创新提高,不断丰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工作内涵。
注重加强宣传。在总结、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引导,并扩大宣传,引起对此项工作的广泛关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工作的认识问题。我认为,这是进一步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前提。
加强舆论宣传,强化思想认识,是解决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使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教育培训新理念,积极响应构建“学习型政党”的号召,以开展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做学习型干部的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思想认识。以解决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为抓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注重有效运用。在实践中,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凡提拔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相应党校、行政学院或其它培训机构的培训。呈报干部任免表时,必须如实填写干部参训的情况。凡未达到培训要求的,组织部门原则上不予研究。
当然,要想到达以上目的,重要的还是要做经常性的工作,这也是我们从事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同志的职责。
二是制订新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及制度,提高教育培训工作实效。
要根据十七届四中全会建立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
尝试实行学分制考核管理,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在实行学分制考核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学分考核与结果运用相结合,增强了考核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学分制年度考核的结果,要作为干部年底考核和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之一,学分考核不合格的干部不能评“优秀”,也不能参加各类评优表彰活动。学分考核不合格人数在三分之一以上的单位,班子年度考核不能评为“好班子”。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连续两年或五年内有两次学分制考核不合格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实行学分制考核,既要对干部个人有要求,也要对单位有要求,要有利于推动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的形成。
将干部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是一致的。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是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途径,考核是前提,激励是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是检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学分制考核管理得以全面、持久推行的关键。在实施学分制考核管理中,要始终坚持把干部培训考核的结果与干部的任职、晋升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杠杆。
推广自主选学新型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激发干部自我考核与激励的内驱力。推进干部自主选学,要以服务科学发展和干部成长为方向,给干部更多的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和培训时间的选择,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培训流程,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满足干部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层次培训需求。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供、选、教、管”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供优质丰富的备选内容,科学设计培训菜单,最大限度地满足培训需求,及时把广大干部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最渴望掌握的理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培训课程。二是给干部更多的自主选择,不但可以选择培训内容,还可以选择培训机构、师资和时间,做到事业需要、组织需求和干部愿望的有机统一。三是确保教学质量,着重抓好配强教学力量、做好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工作。四是加强过程管理,“严”字当头,敢抓敢管,以管促学。同时,认真抓好配套建设和改革,搭建干部自主选学平台,改进培训经费管理,提高培训管理信息化水平。
要整合优化资源,构建竞争择优选学格局,要引入市场竞争择优机制,采取培训项目招投标的形式,吸引党校和行政学院、干部院校、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干部自主选学。要搞好需求调研,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规范选课程序和环节,保障干部自主选择权利,切实把广大干部的选择意愿落到实处,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自主选学新平台,创新自主选学方式,拓展自主选学空间,提高自主选学管理水平。
注重研究提高考核结果的运用水平,让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在教育培训中发挥权威作用。进一步建立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育的考核制度,从量化责任、硬化考核、强化激励三个环节上把“述学、评学、考学”贯穿到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述职、评议、考核等管理环节中来,把学习培训成效和考核结果与干部提拔使用切实结合起来,把学习教育培训的成效作为一个重要条件,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以提拔使用。
逐步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责任中,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之成为促进干部重视并积极参加教育培训的有效手段,进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新晨
承担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培训部门,要特别重视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吸引党员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是否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方式方法是否灵活,这是吸引党员干部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参训的党员干部进行自我激励与考核的重要因素。
三是积极探索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发展方向,有效引导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有效发挥好“指挥棒”的功效。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犹如高考的“指挥棒”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它也可以有效的调节着参训学员的学习,也可以有效的引导着我们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有效的用好这根“指挥棒”,同时,要有前瞻性,积极探索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发展方向,有效引导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把端正学风作为考核与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搞好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保证。学风,就其内涵来说,主要包括学习理论的动机、对待理论的态度、掌握理论的途径、运用理论的目的等几个方面,就其实质来讲,则是一个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要建立健全对各类培训班次落实学风建设定期督查制度,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考核评估和学员学习鉴定的重要内容。
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过程中,注重强化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对各类培训班次的审核把关制度,做到因材培训、按需施教,增强教学班次的针对性,避免盲目办班和重复办班;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解决干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增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在网络培训逐步成为常态培训的形势下,为保证教育培训的正常进行,更要注重强化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作用。
发挥党校文化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中的地位和作用。党校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在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党校教职员工在实现党的干部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党校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必然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更有效推进教育培训的考核和激励工作的开展。
培训考核制度4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843-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延边大学医院2002年始开展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的住院医师培训逐渐进入了规范化轨道,特别是低年资医师的培训以及研究生培训与专科医师培训结合等有规范化制度及培训内容。但是,在培训中因为经验及理论上基础不足出现了一些弊端。
1 考核方法和其他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差别,特别是在临床能力考核上,我院现在主要是理论考核为主,但其他医院是临床能力考核为主的形式[1],仅凭理论考核达不到我们的初衷,无形降低了培训临床研究生的目标。因此现将制定临床能力考核小组每年1次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住院医师理论及临床能力考核,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严格研究生培训考核制度,包括轮转考核、阶段考核、随机抽查考核及综合考核。考核的重点是技术操作,临床诊断、处理疾病的能力及处理病人的能力。
2 经过5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我院已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和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好的规定和传统未能继续保持下去,比如:导师负责制及教师的带教意识和能力等。因此加强导师或带教老师负责制,严格审查带教老师资格是很必要的。目前,对于研究生规范性培训是以医院整体作为基础的,在管理上多由医院的科教处负责,各临床科室往往只是被动地完成表面的培训任务,少有积极参与到培训标准的制定、细化。同时,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分散到不同的临床科室,也少有交流和相互的促进。因此,从管理的角度讲,专科医师培训需要管理组织的优化。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生培训应以医学二级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以医院为单位,在学科的基础上,建立研究生培训考核与评估制度。建立研究生培训效果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培训科室建设、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培训科室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和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建议建立研究生联合会,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这个组织本身也具有保护研究生各项权利的责任。
3 教学人员资源匮乏。我校扩招研究生及本科生,培训临床人员任务繁重,但是医院医护教学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我们探索把临床医护人员中有较高教学能力的人员固定在培训工作岗位,给予经济上的辅助,固定医疗教学病床数,优先考虑培训安排病人的制度。
4 提高住院医师轮转考核表的填写,不少住院医师对于轮转考核表填写积极性不高,总结流于形式。针对这些要进行考核表随机抽查,对于考核评语专人直接送交医院科教处备案。考核表对应各科培训细则便于考查培训缺陷。
我院已有规范化的轮转医师轮转制度及表,但是在具体实施当中有一些弊端。因为轮转表都由科教处制定,但具体施行当中忽略了导师的责任及各教研室的培养目的,所以出现了导师积极性降低,教研室不负责的情况。研究生到培训科室接受培训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培养与使用的矛盾,在医疗任务繁重的时候,培养会被忽视,使用会被扩大,研究生培养会有失规范性。为此,医院管理部门应逐步制定客观、公正、公开和公平的轮转指标,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并督促各培养科室应根据学校统一培养大纲和细则结合各二级学科的特点,对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的临床技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为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提供平台。对不能按照要求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科室,管理部门可以取消其培训资格。
参考文献:
培训考核制度5
[关键词]SAT 运行人员 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F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074-01
The Systematic Aproach to Training for operators of Fuqing Nuclear Power
LIN Hong-Jie,PEN Jing
(Fujian Fuqing Nuclear Power , Fuqing 350318, China)
[Abstract]The Systematic Aproach to Training is a working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mand for a job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the training course 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after the train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requirements for a job.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raining system, raining regulation, the operators authorization from Fuqing Nuclear Power ,we can offer a training idea for nuclear reactor operators training.
[Key words]SAT;operators;training regulation
1、系y性培训方法SAT介绍
系统性培训SAT是一种工作方法。它是针对某个工作岗位,从提出人员的全面能力要求,到编制和实施培训大纲,从而,达到这些全面能力要求,最后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评价的一个逻辑性过程。这个培训体系可按照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是分析,分析岗位的需求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即全面工作能力的要求;第二阶段是设计,是把第一阶段分析的需求转换为可量化的目标以及编制具体的培训计划;第三阶段是开发,即根据计划收集、编制培训材料;第四阶段是培训的实施,包括培训过程及培训考核;第五阶段是评价,根据培训效果来评价培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改进。SAT五个阶段的流程示意图可查看参考文件2.
2、福清核电运行人员培训流程
福清核电运行人员主力来源于应届高校毕业生。新员工首先进行基本授权考核合格;再进行核电基础理论培训并考核合格;随后进行在岗培训,通过运行值7哥岗位初级、中级岗位授权(期间参加中级运行培训);后续进行操纵员培训,包含高级运行培训、模拟机培训及执照考试;进一步进行高级操纵员培训、副值长、值长岗位培训及授权,详细流程可查阅福清核电管理程序《OP-FQ-1018运行一处培训管理》
福清核电运行人员培训的每个阶段都应用了SAT培训方法,从而使运行人员达到该岗位全面的能力要求。电厂通过制度化和程序化使得运行人员成长的每个阶段的培训标准化,使用于各阶段岗位工作需求,并通过不断反馈、完善、提升。
3、系统性培训方法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通过对系统性培训方法与电厂实际培训工作的不断探索,目前福清核电厂已经把运行人员系统化的培训制度化和程序化。首先,对运行人员岗位进行了细分,针对每个岗位工作需求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分析,并写进运行程序中实施。各岗位细化需求可查阅福清核电程序《TQ-FQ-1004运行一处岗位培训大纲》各岗位的任务分析单,通过该分析单明确了培训目标,从而可靠制度培训计划及实施培训;由于以程序方式体现,执行力得到保证。
其次整个运行人员的培训流程进行了细化,在运行人员培训的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任务要求、培训资料、培训课时要求以及考核要求,并在程序中固化。在福清核电程序《TQ-FQ-1004运行一处岗位培训大纲》中有运行人员岗位各个阶段的培训流程示意图。
同时运行人员岗位授权后需要复训,复训同样根据SAT培训方法,不断分析复训需求、制定计划、实施培训并反馈。
可见福清核电运行人员的整个培训过程都采用系统性培训,同时对培训流程制度化和程序化,便用实施和更有执行力。
4、培训过程的补充措施
为了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运行人员拥有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使得整个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福清核电通过程序制定了培训纪律及培训考核细则。如培训的上课纪律、培训期间学习时间、培训成绩与绩效的挂钩等;通过这些制度化的措施,使得整个培训效果得到保证。
5、总结
福清核电把系统性培训方法应用到整个运行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并对培训的每个步骤进行了细化、制度化及程序化,以及通过程序的措施保证培训效果。这一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同时具有可复制性,对于同行电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亚湾核电站生产管理丛书3培训管理原子能出版社,2003.
[2] 张玮,蔡黎勇,王小波,方朝霞。系统化培训方法在核电厂岗位培训中的应用。核安全,2005年第4期。
[3] 杨兰和,戚屯锋,宋家玉。核电运行人才的培养。核电运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