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热选汇总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热选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一篇】
摘要:换位思考以尊重为前提,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为目的。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中,教师的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把握教育的尺度、角度、深度、力度,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换位思考;教师;学生;家长。
一、引言。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在发生矛盾或可能发生矛盾时,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也就是说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将双方所处的位置环境交换一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对方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角度考虑问题。在工作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的益处是很大的。当你想生气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就会变得宽容;当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理解对方此时此地的真正感受,就会变得善解人意;当你对问题感到迷惑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更彻底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在对待学生、家长之间如何营造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换位思考体系,是越来越值得深思的话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教师换位思考的基础。在教育管理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人文关怀”,关心体谅学生,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使他们感受到他所处的环境处处充满着友爱,从而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依赖感,这才有发生矛盾时“换位”的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师生间感应敏锐,随时会发生心理上的交流与撞击,产生多种心理效应。因此,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性格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确定场合、范围和火候。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变换角度,巧妙地寻找学生的最佳接受点。做为教师更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人格,把握好教育的尺度,这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和前提。
还要有尊重、理解、宽容,善解人意的胸怀,这是教师换位思考的关键。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通则理达,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换位思考”就要用心去体会,理解他们的需要,带着感情、带着尊重、带着关心,将心比心与此交朋友。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特殊性,正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构成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任何人也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优势,也正是每个人都认真的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才有社会上的“行行出状元”。尊重学生的个性优势,并合理调控学生个性优势的发展,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优势健康发展,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尤其是对有抱负、有追求的学生,对他们的才能充分认识,对他们的潜力充分估量,对他们的进取心理充分相信。使之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潜意识里,我们往往把家长看做与我们对立的一方――家长就是孩子的父母,管的就是孩子的衣食;我们只是学生的老师,负责学生的知识教育。但实质并非如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对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且,只有两者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才能使孩子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试想,作为家长,我们除了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外,谁又不想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安分守己、不惹是非呢?而一旦离开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甚至将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儿全推给老师,这种希望往往就会落空。所以,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家长不是对立的两方,双方有着应该互相交流的话语,完全是相互合作的一体,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既然教师和家长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存有相同的希望,那么必然也有共同的责任。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家长担负起孩子居家时的教育和监管的责任。这种监管并不是说像封建监工那样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是否躲在家里“好好学习”,而是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关注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比如说,孩子爱看书是好事,但我们要关心他(她)都在看些什么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好书,还是《坏蛋是怎样炼成的》一类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坏书。再比如说,孩子爱用电脑也是好事,但我们要关心他(她)都在利用电脑做些什么:是在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科学储备,还是在打些无聊的游戏或“欣赏”低俗的“画面”。如果都是后者,则说明家长没有尽到教育和监管的责任。同家长的心情和希望一样,作为教师,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之外,更要具有一种健全的人格,这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既然教师和家长有着相同的希望,负有相同的责任,教师和家长便有了相互交流的基础。遇事能够首先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对待家长,视学生家长为“合作伙伴”,请站在家长的角度对待学生家长。
正确地进行换位思考,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应注意:“换位思考”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只宜律己,不宜律他。“换位思考”作为工作的技巧,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换位思考,不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和理解学生,更要站在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高度去帮助和引导学生及家长。总之,教师在对学生、家长换位思考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始终坚持以尊重为前提,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为目的,这样,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富有实效。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二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究竟应当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联络员的角色。
一、组织者角色。
合作学习虽然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但是如何分组、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多长时间等等。却是学生无法把握的。这时教师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组织者角色体现在:1、合作开始前,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虽然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因此,确定好合作内容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首要问题。其次,根据内容确定合作小组的人数。合作小组的人数不是固定的4人一组或2人一组,得根据合作内容来确定。其三,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合作学习时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2、合作进行中,教师要能对合作过程进行及时调控。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合作情况及时修正一些目的要求以助于学生更好合作。同时根据学生合作情况,及时调整合作时间。3、合作结束时,除了反馈学生合作结果,教师还应及时组织学生就刚才的合作进行小结,评价学生合作过程,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而且还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便于以后合作学习的开展。
二、指导者角色。
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就不重要了,相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指导者角色是不容替代的。当然,新课程理念下的指导者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指导者。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合理的适时的指导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生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譬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将带来的一些物体,如牙膏盒、茶叶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灯泡等分一分时,一些小组可能不明白教师的意思,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进行指导,提示一些分类方法,做出一些示范。让学生很快理解教师的意图。这样就便于学生更好合作。或者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争议时教师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另外,对学生合作方法,合作技巧也应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的合作学习,甚至无法进行合作学习。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不懂得怎样合作,或者根本没有合作习惯。的确如此,但我们应该想到,学生不是生来就知道怎样合作,合作习惯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都得靠我们教师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分配学习角色,如何向小组其他同学提问,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
三、合作者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虽然近代教育也提出了转换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然而将教师处于一个合作者的角色还不太被重视。而今,我们提倡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如果不能充当好合作者的角色,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不仅体现了教学民主,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气氛中学习,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比如:《摸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合作:教师摸,学生猜;学生摸,教师猜。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还体现在:当某个小组无法正常开展合作时,教师参与到合作小组中,与学生平等对话,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章可循,避免不知所云。当学生在合作中不能切入正题时,教师参与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一些偏差。当教师发现在合作中的普遍问题时,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可主动邀请每组一位学生与教师合作,解决这一普遍问题。
四、联络员角色。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则应在组间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同时,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化,有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个别合作小组可能觉得有些困难。为了让这一部分同学更好学习,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当联络员的角色,将合作进行得好的一些组的经验告诉他们,或者直接让他们去参观其他组的学习。然后把思路、方法等带回本组,与组内同学一起交流,最终形成小组意见。这样,我们就由小组内的合作,在老师的联络下变成了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最后形成了全班的合作,将合作学习推向一个高潮。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三篇】
摘要:自主创新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得以优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做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其次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手段。第三是加强学法指导,改变评价模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在的结论,对某一定律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个假设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的掌握,而是去获取,即靠努力获得,因此,知识就变成信念。”所以说,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正确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在探索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老师们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积累不少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困惑。针对这一客观现实,结合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几点体会:
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此次课改和以往的课改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教科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心态,要敢于放下架子,关注自己的学生。过去的历史教学偏重于抓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然而,历史学科的功能决定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我首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打破常规单一的主观备课形式,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采用多方案、多策略、多假设、多收集资料的方法,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案。其次,课堂上该放手时就要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上初一新教材《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播放汉武帝的录像,并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了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短剧。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参内容的直接呈现,现在要转变为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主动探索,从而把握文本,吃透文本;让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发现型。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创设相应的情景十分必要,像松软适宜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芽一样,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创新的课堂要求我们采取民主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创设良好的气候和土壤。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学生会提出一些无价值的、幼稚的问题,教师要温和、巧妙地将其引到更深的层次,决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是加强学法指导,转变评价模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大多数只重视自己教法的多样性,很少研究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讲的过多,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效果,看中的只是最后的分数。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过程,关键是教会学生“打鱼”的方法,而不是把结果告诉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己真正学到东西,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僵硬的定势,急功近利,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也便成了考试的机器,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几乎不可能。在新的课改中,我们不妨尝试引入些新的评价方法,比如,开学初,我们为学生设计并发放了“历史伴我成长学习记录袋”,学生可将平时的个人代表作品、活动课表现、课堂发言(次数及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作详细记录。先学生自评,再小组互评,并如实地将结果填入记录卡,这些都可以算作平时分记入学期总分,学期结束时老师可根据记录卡结合考试的成绩作客观的总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既重视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既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良好习惯。现代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观点。
当教师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后,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创造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自主学习风格,把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四篇】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大都采取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常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法、教学态度等三方面探讨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的换位思考,以求声乐教学走出一片新的天地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声乐教学;换位思考;方式;手法;态度。
目前,在我国歌唱声乐教学领域中,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众多声乐理论典籍中,不少教师及声乐工作者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声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探索出一条新思路,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进行换位实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也可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歌唱学习中,一些声乐教师往往只是站在教师自己的角度进行教学,而没有站在珠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常常把自己以往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原封不动的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尤其重视听觉训练,因为你不是判断一个人,你同时教授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需要声乐老师的认真指导,而且,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在练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应当采取不同的练声方式,同样是高音,他们的最佳声区并不一定是一样的,有的高一点,有的低一点。在开始练声时,应从学生的最佳声区开始。
一个好的声乐教师,应能很好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的.学生。但是,一些声乐教师却常常把同一种教学手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比如说,有的声乐书上说到“闻花香”的气息状态就是歌唱的气息状态。因此,有些声乐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气息状态的时候,常常会教学生去体会“闻花香"的气息状态。这对于爱花,经常闻花的学生来说,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碰到一个不喜欢闻花的学生,这种教学手法就不一定奏效。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歌唱气息的掌握就不止闻花香一种手法,像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嘁人、半蹲等等。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而相应变化,因为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对性格比较内向、腼腆心细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能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离远喊人”等手法,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声乐教师的教学态度对于声乐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态度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其二、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
就第一方面来说,绝大多数的老师对于教学是非常认真的。但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譬如一个声乐教师上了一天的课,已经是非常疲惫了。这个时候,来了最后一个学生上今天的最后一堂课,而此时的老师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实在是无法再上课了。此时老师应当与学生协商,另约时间上课,千万不能勉强应付。
第二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意图,以致教学无法进行。此时教师千万不能出现急躁心理,甚至对学生发火,进行语言的讽刺和挖苦。讽刺和挖苦往往适得其反,时间久了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声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看到的情况。这时,通过换位思考就可以避免老师和学生产生对立情绪,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生的生理条件和悟性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共鸣腔体和声带,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有多少学生,就应该有多少种教学方案。学生领悟不到老师的意图,教师就应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找出原因、拓宽思路,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歌唱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课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交流,是思维方式的认同。换位思考就是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成自己的家人,用你的真诚去教育他们,用你的心灵去感化他们。毕竟“师生是合作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就失败了,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4月上海73页.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4月上海76页.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五篇】
“我不赞成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换的观点,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今天下午,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师论坛的分会场,主持人刚一抛出题目---“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问题”,便遭到了一位河北老教师的质疑。
但更多的教师并不这么认为。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夏涛开门见山:“信息时代,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在不断互换。作为一个科技老师,很多方面是需要向学生学习的。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容纳我们的学生,冲破学校围墙的禁锢。”
夏涛现身说法:我带的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很强。有什么研究题目,一布置下去,他们能很快把所需资料收集起来。学校给我配了手提电脑,我就主动向我的学生学习。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逼着自己熟悉这个平台,使得我的手提电脑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美国的专家、学者在互联网上对话,我感到了差距,就去攻读华南师大的教育硕士。现在我是一名特级教师了,我觉得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信息时代和我学生的`促进。
福州一中的陈颖老师对此表示深有同感。她说,信息时代,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比我们老师强。我们老师的心态一定要放平和,这是时代特点。“以往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总爱把学生比作水桶,似乎学生就是一个装水容器,任你灌输。其实学生不是水桶,学生是随时可以点燃的火把。”来自山东淄博电教室的李绍杰老师对信息时代的师生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有句名言---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多年从事信息网络教育的华南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对此做了精彩的演绎:“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广大教师应该是操纵此魔杖的魔术师。”
执杖的魔术师自身的权威如今面临挑战。
祝智庭教授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现在还有谁坐在谷堆上面听妈妈或者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过去,由于老师和学生拥有的信息资源不对称,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现在可不是那样了。信息技术使得信息资源对称分布,学生和老师是对等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向导者,由教师变为教练。”
来自拉萨中学的黄毅老师对此有疑虑:“对广大西部教师来讲,这个转变很困难。对贫困地区、牧区而言,孩子们不可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还是应该起主导作用,角色的转换,应该成为一个科学的、渐进的过程。”
有老师适时纠正:“说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不是说角色对换。只是说学生可以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是完全的对立。老师可以是一个指导者、研究者、创新者,可以是一个合作者、方法论的授导者,也可以是学生的伙伴、学生的资源,而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纪律的维护者、教学的组织者。多元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老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该怎么办?有人提出问题。“学生也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装水容器、知识的接受者,应积极尝试研究型学习、探究式学习,做创新者,做探索者。”
有老师进一步总结说,当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师知识结构过时、教育体制限制、学生承受应试教育压力等诸多挑战,但转换是不可逆转的。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六篇】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通过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这个学期,我做了大量的师德学习笔记,并把自己的理论应用到学习当中,为此我写了如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有学问的教师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人或一般的教师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人或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所以青年教师,特别是现代社会的青年教师,应该永久学习,不断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不断地学习多媒体教学,使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学生越来越喜欢上自己的课,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把别人创造出来的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最大化地转化为自己所有,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体会,认真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尽一切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教师。
其次,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看的很重,很多家庭都期望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就要对家长和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要想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树立“服务意识”。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所想,为学生所想,与学生亲密接触,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我们应扮演着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而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是关系到祖国命运的人。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不懈地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向成功。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好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是学校的上帝”,所以教师要多与家长交流,多倾听家长的心声,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与学生交心谈心,关心爱护学生,也深得学生的喜爱。这样不仅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更打造了一个宽松而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七篇】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大改变是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教师要在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下不断探索各种更新、更好的转换目标、形式和手段,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
作者:于源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224500刊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schooltimes年,卷(期):“”(11)分类号:g45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新教育角色转换
教育管理中的教师角色【第八篇】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这是由教师的多种职能决定的。能否演好这些角色,是上课成败的关键。在几年的自然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自然教师应着重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众所周知,学始于疑,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中的疑问。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自行探究知识的兴趣,有主动参与的激情。比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一开始上课,我就把一块塑料的圆盖放在一块磁性小黑板上,这时有许多同学开始发问了:“咦,这个圆盖怎么不掉下来?”“如果放在那块大黑板上,不知会怎么样?”有几个甚至想上来试一试。见此情景,我便请几位学生上来试一试。几位学生通过贴、看、敲、摸,终于发现:“哈,小黑板是用铁皮做的。”“塑料圆盖后面有磁铁。”时机已到,于是我向学生讲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有关磁铁的性质。一下子,学生的兴致就提高了,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当然,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投影、录像、谜语、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敢于提问、敢于探究的情境,这是教师必须努力扮演好的一个角色。
二.物质材料的提供者。
三、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自然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由于年幼,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便活动顺利进行。比如,学了《无土栽培》后,学生想无土培植大蒜,由于环境关系,许多镇上的学生找不到“木屑”,我告诉他们可以用“沙子”来代替,并教给他们培植的方法,嘱咐他们每天作好观察记录。几天后,当他们看到自己种的大蒜离开土壤也能生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四、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值得探索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急于得出具体结论,在研讨事实时,对学生限制多,放手少,使学生难于主动地研究问题,只有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程度的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讨论,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非常的“幼稚可笑”或“不着边际”,但也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表现,在课堂上应进一步引导,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记得我在上《轮子》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轮子能省力”后,有学生提出“老师,自行车轮子为什么不用铁做的?”这样一个问题来,当时还真把我吓了一跳。面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这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说,为什么自行车轮子不用铁做呢?”哈,这下可热闹了,他们纷纷讨论着,发表意见:“用铁做重。”“用铁做花费的钱多。”“用铁做的话,刹车不灵。”“用铁做的话,骑车时会很颠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这时我发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还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五、创新思维的点拨者。
创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