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8797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一篇】

(一)重点

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二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三篇】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四篇】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五篇】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一)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学生齐声答: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17)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与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

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

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清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题目(投影显示)

已知直线和外一点,过点画直线

师:请根据语句,自己画出已知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

师:下面请你们按要求画出直线

注意:(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画线段,画任意射线,在上取、、三点,使,连结,用三角板画,,分别交于、,量出、、的长(精确到)

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且与直线平行

(2)直线、是相交直线,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与直线平行与直线相交于

(3)过点画,交的延长线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画,而且只能画一条

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行公理,教师板书

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画无数条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

(出示投影)

已知直线,分别画直线、,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请同学们观察,直线、能不能相交?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说

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

师:我们观察图形,如果直线与相交,设交点为,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

例如:如图1所示,射线与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六篇】

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 解决问题

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

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

创设情境,切入标题

请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域呢?

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

结果,8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域的面积大,白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上转动时,指针落到红域的可能性大。

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

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

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

根据观察,转盘上红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确定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的可能性大小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

下面我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共13次。

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 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

如果平均数增大1,我是在卡片上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卡片上数字的个数加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

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

“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1”占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

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06页习题。

学生可从各个方面加以小结。 布置作业

仿照课堂游戏,自编一个新的游戏。 能否利用扑克牌设计本节转盘游戏。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七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给出了5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

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

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实物图形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得观察、猜想、讨论与分析一起进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六、作业设计。

p143课后练习相对容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但课后练习2,要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组讨论。如果感到有难度,可以适当启发引导。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第八篇】

1、读准本课字词的音,能欢快而有节奏地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3、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一年四季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指定同学回答)。

2、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曾经有一位同学这样回答:(幻灯出示)。

“我喜欢春天,因为它很美,有绿树红花,花香鸟语;因为它很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因为它充满希望充满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切希望在春天,而我也总在春天的第一天里订好新一年的学习目标。

3、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喜欢春天的原因如朱自清,朱自清写的《春》这篇散文正是描绘了白花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画、赞美抒唱了春天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抒情诗,这幅风景画,这曲春的赞歌!

4、板书课题。

5、听课文录音,幻灯出示问题,提示学生将课文划分段落。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给我们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回答,订正答案之后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6、教师述说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基调:

这是1篇写景的散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抒情,描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课文内容。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问:1、春天到来之际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盼望着,盼望着)。

板书:盼。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3、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也产生了同感,同样渴望春天尽早到来。

板书:抒情。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终于迎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一开始便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找出这句话。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导学生了解作者依次概括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哪些详细。

描写?哪些几笔带过?从而分析出“绘春”分为“宏观勾勒”和“细笔描绘”两部分。

明确:

宏观勾勒:山,水,太阳。

细笔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接春天的活动。

3、于这些景物作者并没有一一详细地描绘,开始作者先粗笔勾勒,

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给我们总体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他一共描绘了几幅图?(五幅)。

板书:宏观勾勒——山,水,太阳。

细笔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小结:

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按一定的顺序给我们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在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时虽只有一句话,但他却能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赋予春天生命,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板书:排比,拟人。

(三)分析春草图。

2、作者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可以说明?

板书: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

3、幻灯出示一名学生的作品。

作品:

春天到了。大自然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不知不觉地从地里长出来,绿油油的。风来了,小草为风弯了腰;雨来了,小草没有躲闪,而是再一次挺直了身躯,任凭风吹雨淋,风雨过后,小草脸上充满了笑容,好象在告诉人们:只要坚强,困难一定能克服。

问题:

用词方面:

品位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钻)。

(2)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长出来(争先恐后长)。

描写方法:

1、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由于能力的限制,写作手法会单调些,描写事物时一般只会从正面去描写,而不会通过侧面的描写来衬托事物的特征。大家来看这句话(幻灯出示)。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问:这句话表面上是写人的活动,但实际上是写小草,这里突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呢?

(长势旺盛,绿草如茵)。

2、这里通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提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修辞手法:

写景的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是最灵活的,像这位同学写的这段话,正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草同样成功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简洁的语言去突出春草的特点。

板书:拟人排比。

(四)点拨学生析读春花图。

1、听录音,四人为一组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出示)。

(1)春花有什么特点?

板书:花多花艳花香。

明确:没有脱离课文内容,写这些正是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

(3)本段是按的顺序描写春花的。先写,再写,最后写。

(4)描写春花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画出相应的句子。

板书:排比比喻拟人。

(5)品味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问: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2、小结:

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在对春草和春花的描绘,作者擅于遣词造句,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盼春和绘春里的春草图、春花图,大家重点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希望大家回去好好消化,将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你能给春草图和春花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

春草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

——红杏枝头春意闹。

附:板书设计(下页)。

五、板书设计。

9、春。

朱自清。

(抒情)盼春———盼:(反复,拟人)。

宏观勾勒———山,水,太阳(排比、拟人)。

(描写)绘春。

春草图———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

(拟人、排比)。

春花图———花多、花艳、花香。

(排比、比喻、拟人)。

细笔描绘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987972